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儿童感恩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阅读疗法与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较为契合。探讨了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围绕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阅读疗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口流动的增加。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许多进城务工者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也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国家民政部2018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97万,其中545%为男孩,45.5%为女孩。广西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后发展的多民族边境省份,也是中国重要的劳务输出省区之一。据《广西日报》报道,2017年广西农民工总量达到1276万人,其中外出劳务人口约占一半,因农村青壮年群体外出务工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广西全区农村留守儿童总数达44万8千多人。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指出: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书籍是儿童身边世界的缩影,阅读是儿童认知和成长的良好途径[1]。留守儿童群体的阅读需求强烈[2],书籍是留守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将阅读疗法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疗法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契合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隔代监护背景下得到的亲情温暖和人际支持相对较少,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更多只能向同龄朋友求助。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感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较多[3],有更多的问题行为[4],心理困扰较为突出。指导并帮助留守儿童有效解决前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之一。二是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等于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留守儿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健康成长与发展。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留守儿童父母主要还是以学习成绩评价留守儿童综合表现,较容易忽略留守儿童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帮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真诚、友善、谦虚、持重等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表现较好[5],因此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让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能更加坚强乐观面对生活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另一重要任务。以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师主导且以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为主的教育,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留守儿童更多是被动地知识接受角色,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都较为薄弱,这也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亟须在教育方式与内容上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阅读疗法是以保健和辅助诊治为目的来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治疗阅读活动[6]。阅读疗法可向读者提供更容易获得的心理帮助,具有易于使用、成本低以及更好的隐私保护等特点。研究认为阅读可以影响读者的知觉、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也可以影响读者的兴趣、意志、价值观等人格因素,以此来达到心理保健的目的[6]。调查显示,阅读疗法对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缓解有较好疗效[7]。这也提示,阅读疗法可较好地契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二、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让留守儿童阅读心理健康维护相关的绘本和漫画等书籍资料。从“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维护观点而言,留守儿童在阅读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心理健康相关主题的绘本和漫画过程中,容易体验到与主人公相似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同时还能发现主人公在情绪管理和行为应对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最后通过对主人公事例的反思学习到生活中心理健康维护实用方法与技巧,这种案例学习式的阅读对留守儿童来说比较亲切自然,案例的经历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共鸣,而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也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认同,最后内化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与策略。二是让留守儿童阅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相关的书籍资料。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即养成”的心理品质塑造观点而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其学习和模仿那些具有多种积极心理品质的榜样人物。具体可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古今中外各种英雄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激发儿童积极向上的动力与热情,其中可以让留守儿童重点关注这些英雄人物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与经历。从阅读心理过程分析而言,留守儿童在英雄人物传记作品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成长境遇与主人公的成长境遇作比较,当其发现古今中外英雄人物传记作品主人公很多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成长时,留守儿童的心理距离会被有效缩短,而当他们发现这些主人公是在不断挑战困难并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时,其内心受到冲击和震撼可能远非言语能形容。儿童青少年时期也正是寻找榜样,模仿榜样,渴望成为榜样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儿童来说,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以上分析可知,通过阅读英雄人物传记的方式培养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百折不挠、坚强乐观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三是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品质培养和感恩情感表达相关的书籍资料。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多是为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而外出务工,在外出务工过程中他们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尽可能给子女最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而自己很多时候是节衣缩食,能省则省,他们舍不得买好的衣服,尽量控制生活中不必要的开支,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是中国农民这一伟大群体的典型代表。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年龄较小的原因,要让他们完全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辛劳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品质培养和感恩情感表达相关的书籍资料,为留守儿童提供理解并懂得感恩他们父母的机会,这种感恩品质的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感恩可通过拓展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模式,进而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具体对留守儿童来说,通过阅读感恩相关书籍资料的方式使其能自觉增加对父母的理解和认同,会增加他们对战胜生活中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会使得他们内心里少一些孤独,增加和父母的心理连接,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极为不容易的,外出务工也是对整个家庭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可以鼓励留守儿童将对父母的感恩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对留守儿童来说,知道感恩和懂得表达感恩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具体从感恩表达的操作层面来说,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表达的书籍资料,可以启发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恩,将自己的心里话通过文字说出来;也可以通过给父母画一幅画、读一首诗、唱一首歌等多种方式对父母表达内心最朴素和真实的情感。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德育应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学校教育本真,把感恩教育、道德教育从理性抽象化、虚无说教化的泥潭中拔出来,让感恩意识培养、感恩行为养成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小学德育感恩教育良好品格
感恩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当今社会,感恩意识却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逐渐消失。究其原因,如今家长均较宠爱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的思想引导与道德培养,致使很多孩子自我意识浓厚、感恩意识淡薄;加上囿于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和班队活动课都被主科占用,德育课程的教学与德育活动的开展极不正常,学生在校时缺乏正确道德观引导,致使学生责任心缺失、集体意识淡薄。小学生正处于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德育教师打开一双善于捕捉现象、及时发现本质的眼睛,用心思考教育,并巧用生活素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实施爱与感恩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温情的感恩行为。
一、德育课程与生活巧妙链接,培养感恩意识
道德与法治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实施中,需要教师深人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并根据课程具体内容或主题,融人鲜活生活案例,丰富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品格。
1.融入鮮活生活案例,营造感恩氛围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融入鲜活的生活案例,营造温暖的感恩氛围,让学生的心灵深受感染与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链接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开展演讲、朗诵、讨论等活动。课堂教学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会用行动践行感恩,如写感恩卡、唱感恩歌等。特别是读、送感恩卡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懂得爱需要表达更需要回报。教师应充分利用“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等中的德育素材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比如笔者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结合本区全国道德模范方敬先生的先进事迹进行教学,人物的感人故事唤醒了学生对美德的向往,人物的榜样行为引导着学生前行,有效构建了学生的良好品行,让学生获益匪浅。
摘要:在初级教育的实施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成就,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对生活和价值观的认知。因此,有必要整合感恩教育。笔者主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感恩教育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初级教育的阶段,特别是针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感恩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整体发展的培养,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品德、智力、体质等能力培养,尤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感恩教育。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和现实生活的内容,深入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恩行为习惯的资料,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实施感恩教育。
关键词:探索;感恩教育;品德教学
一、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完善小学生的人格品质
古往今来中外成功人士指出,能够成功的人,都具备一颗感恩的心,都始终心存感恩之心;同时,也阐述了只有感恩才有真正的美德。当代的小学生从小就经历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气氛。此外,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还没有完全成功,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自学生走入学校以来,学生就面临着学习比赛和测试的压力,缺乏了解中国传统的知恩图报等美德,因此,往往会出现以个人为中心的行为,自然会得到父母和他人的照顾和帮助。对小学生表示感恩的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感恩之情,有助于增进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等人的关心和帮助的理解,能够做到感恩于父母、老师、学校、社会、国家与自然。从小懂得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尊重老师,怎么回馈母校和社会,以及如何关爱自然,是学生养成爱国情怀和责任心的基础。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提出了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民主与法治、平等与正义、诚实与友善,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既要建设和谐的社会,不单单是社会的和谐,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灵魂之间的和谐,这些和谐的支撑点在于感恩,只有把感恩之心体现在和谐社会之中,才能建构完善的和谐社会。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要建构和谐的社会,就必须建构和谐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必须做到互相关心、融合、感恩。大部分小学生是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偏高,导致感恩教育没有在其成长过程中实现有效地培养。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增强他们的感恩之情,让他们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到父母、祖父、祖母和其他长者的关心和爱心,以及为自己的成长而付出的努力,让学生做到态度谦虚、温柔,言行举止谦逊,能主动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自己的言行向长辈们表示感恩之情。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健康成长,还可以使父母和其他前辈感到满意,从而营造浓厚而和谐的家庭氛围。
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或方法,创造教育氛围和实践机会,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它可以引发青少年的自我反省意识、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及关怀意识。对于音乐老师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艺术品质的提升,也要主动地承担起品德教育的重任。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如歌曲《雨中等妈妈》表达的就是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深沉的爱。上课之前,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担忧吗?你们有没有为什么事或人担忧过?”学生马上想到,为自己的小宠物担忧过,或是因为作业没有完成,担忧周日不能出去玩……我问:“在你们身边,你感觉到谁为你担心过?”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父母、老师。担忧我们的成绩,担忧我们的身体,担忧我是否吃饱、是否穿暖、学习辛苦不辛苦……”随即,我播放视频《妈妈的爱》:“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接我,一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妈妈身上,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下雨天,外面下着大雨,妈妈却没有带伞,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一下子体会到了“担忧”的含义,接着欣赏歌曲《雨天等妈妈》,展示歌词,分段欣赏,并体会歌中小朋友的心理。由于在之前的对话中,学生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因此,学唱这首歌曲时他们异常地用心,在美妙的音乐中,感恩母爱的教育“润物无声”。随即,我又启发学生们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这节课中,我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思考并理解“感恩”,让学生学会反哺回报。在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歌曲《小伞花》讲述的是三个小伙伴在雨中互帮互助的故事。唱会这首歌之后,我问学生:“它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个伙伴间的故事吗?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呢?这伞花代表了什么?”学生回答:“这里的小伞花更是指朋友之间的友谊之花。”我适时引导学生总结:“这位同学说得真好啊!美丽的小伞花不仅帮我们遮风挡雨,而且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是传送友谊的纽带,让我们唱起歌,祝贺我们的友谊之花越开越灿烂!”学生在音乐声中热情洋溢地唱了起来。作为延申,我又问学生:“你觉得在这把小伞下,他们会说些怎样的悄悄话呢?谁来唱一唱,演一演?”学生情绪高涨,特别是一对才闹别扭的学生还在“伞”下相互道歉,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学生深深领悟到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并为之打动,音乐就这样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浸润着他们的心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悄悄话》的采集与分享过程中,我先请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SOS儿童村的情况,在课中,互相了解SOS儿童村的孩子们的生活,同时播放SOS儿童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震撼之余与自己的生活相比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我又引导他们回忆自己接受他人帮助的事例和感受,这时,我讲述了自己在公交车上的一段经历。每当上学或放学时,总有许多老人来接送孩子,年迈的他们帮着背沉重的书包,孩子则一身轻松。当我主动给这些老人让位时,他们却赶忙让自家的孩子坐下,而自己则站立一旁,身上还是背着那沉重的书包。讲到这儿,我发现几个学生悄悄地低下了脑袋,我知道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这时,我又反问:你们有没有帮助过需要帮助、需要关心的人呢?孩子们踊跃地交流了起来。这时,我请课前准备好的几个同学扮演了公交车中等待帮助的几个场景:等待让座的老人、等待搀扶的盲人……适时地,《共同拥有一个家》的音乐响起,刚才那几位耷拉着脑袋的学生激动地抢先走上前去,仿佛他们帮助的不是扮演者,而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改正自己的错误,表明自己的决心。此刻,音乐已经和着教育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开出一片善良之花。
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设计一些音乐活动,让感恩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感恩。如,妇女节、母亲节教孩子几首赞美母亲的歌,父亲节学唱几首讴歌父爱的歌曲,教师节为老师唱一支曲子,国庆节来临时在班里举办一次歌咏会等,让孩子在音乐中学会感恩,用音乐的语言表达感恩。
只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其知、情、意、行也会在情理交融中自我完善。长期坚持,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爱心。我们应当让音乐课堂充满更丰富的情感内涵,塑造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知恩图报、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的良好道德习惯和人格素养。让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伴随学生的一生,最终化为一种习惯,化成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谐奠基。
作者:唐佩娟 单位: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
摘要:构建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顺应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的目标导向,应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应注重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在教育途径上应注重积极环境的营造,坚持全面渗透、全员参与,活动为本、体验为上,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理念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为研究目标和使命。然而,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而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消极研究模式明显与心理学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以Selig⁃man为发起人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主张心理学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活力与美德。积极心理学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旧模式,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倡导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和价值,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2.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