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

儿童绘画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儿童绘画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儿童绘画教育

米罗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影响

1893年出生于有“欧洲之窗”之称的巴塞罗那,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他和毕加索、达利一样,是一位多产且独具个性的伟大艺术家。米罗的绘画作品画面语言独特鲜明且自成一格、与众不同,具有典型的米罗特征。他的作品大多色彩亮丽明艳,线条轻松自由,画中充满了孩童般的丰富想象力与浓浓的诗意。笔者认为,米罗的作品之所以如此独特,是因为他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绘画有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探索欲使他乐于尝试各种绘画形式和媒介材料。纵观米罗的绘画生涯,其风格是变化多样而又始终如一的。他学习了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的画法后,又倾心于追求随性的达达主义,最终于1924年选择了超现实主义,并开始用简约、质朴的绘画手法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他的绘画作品是令人愉快的,其画面洋溢着自由、浪漫的天真气息,尤其能被儿童理解、接受。因此,米罗绘画作品独特的趣味性、童稚感及其媒介材料的多变性值得儿童美术教育者研究和探讨。分析米罗的绘画作品并思考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此,笔者暂且抛开米罗各个时期绘画风格变化的情感表达和社会背景,以简约、直观的感受方式分析其绘画作品中值得儿童美术教育借鉴的方面。

一、构图表达的随性和抒情

在米罗的大部分绘画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构图形式的随性、灵动。米罗在不断探索的历程中逐步消减传统思维模式下的构图形式的使用,打破了透视的束缚,画面呈现出自由、随性的平面化特点。以《哈里昆的狂欢》(图1)与《加泰隆风景》这两幅作品为例,《哈里昆的狂欢》这幅作品中描绘了一个开着一扇窗的空间,其中纷乱地漂浮着众多形态各异的形体。透过窗,傍晚的天空中挂着米字符号一般的星星,空间内充斥着跳动的音符和乐器,动物在歌舞中狂欢。通过这自由自在的画面,人们能够感受到欢乐的氛围。在这幅作品中,米罗的构图是随性、自由的,每一个物体都表现出生动的特性。《加泰隆风景》的元素组合和构图形式也是散漫、自由的,似乐章一般抒情、诗意。虽然从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米罗的构图并非全然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由、随性,但画面呈现的自由感是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借鉴的。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相对于有秩序、有规律的画面构图形式与教学方式,这种无拘无束的无逻辑、不规则绘画更符合儿童的阶段性思维特点,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情感表达欲望,使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无理性、无逻辑绘画更具有抒情性。这样,儿童绘画时的画面表现是自发性、偶然性的,有助于儿童更好地保持对绘画体验的成就感,增强趣味性。

二、色彩表现的感知和观察

马蒂斯认为,色彩的选择不依赖于任何科学的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感觉以及对每一种十分自然的体验的基础上的。野兽派强调的是构图的平面化和色彩的单纯性,有极具个性和主观表现的风格特征,其色彩表现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米罗。因此,人们可以感受到米罗作品中的色彩是单纯而浓烈、鲜明而饱满的。他用单纯平涂的色块创造出强烈的画面效果,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激起人们对简单、纯粹的向往。以《人投鸟一石子》(图2)、《蔚蓝的金色》《蓝色》等作品为例,米罗用单纯性的色彩构建出想象中的世界。在《人投鸟一石子》中,白色的抽象人形、硕大的脚掌与深绿、亮黄两个大色块形成了鲜明对比,将画面一分为二,黑色似地平线的小块区域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远处深红色的鸟和线条打破了画面的平静,各纯色之间强烈的对比映衬,冲击着欣赏者的感官;《蔚蓝的金色》中一团似线团的蓝色凌驾于金色背景之上,黑色的圆点和似残月般的线条包围在蓝色线团周围,画面上方的米字星星在黄色的映衬下显得遥远璀璨,而占据画面视觉中心的黄、蓝、黑三色冲击着观者的感官,同时流露出艺术家内心强烈的情感;作品《蓝色》的画面语言更显简洁,大面积的蓝色背景上一条红色的线条和十二个大小不一的黑色圆点形成对比,给人以无限想象。可以看出,米罗的作品色彩大多鲜艳浓烈,这种色彩的表达对于儿童美术教育而言,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感知力、观察力。鲜艳的色彩对儿童的视觉感官具有较强的刺激,且易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儿童对色彩的天性感知力。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这种天性感知力,并努力培养他们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同时,每种色彩对于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无意识的象征意味,在儿童的画面中更具有潜意识的主观性。米罗画面中平涂的绘画方式,也是与儿童绘画共通的一个典型特点。基于以上观点,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鼓励儿童表达天性,引导儿童对基于色彩的事物的认知、观察、想象。色彩表达突出表现的是儿童的主观感受,教师应让儿童在绘画实践的过程中多多观察、写生,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感知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让儿童自行选择色彩进行构图、绘画,鼓励儿童大胆表现、敢于想象。

三、画面形象的想象和守护

对米罗来说,无论是一抹色彩还是一个圆点,都是创作的灵感源泉。米罗曾在巴塞罗那的一所美术学校学习,在其师弗朗西斯科•加利不拘传统、开放明朗的教学方法引导下,他迅速提高了对形体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形成了独特的米罗式画面语言。在米罗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变形的、独特的、纯真的创意形象。《犬吠月》(图3)、《人投鸟一石子》《哈里昆的狂欢》等作品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们都突出地体现了米罗充满诗意、随心所欲和大胆幻想的个性特征。米罗作品的画面造型丰富多彩,日常中的物象在他的画笔下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位画家丰富、活跃的思维。《荷兰室内景一号》同样是一幅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这幅画的整个场面在一个平涂三色的室内展开,首先占据视线的是画面中间融为一体的乐器和演奏师;在画面下部,有一只啃骨头的小狗、一只玩线球的猫、一只追逐虫子的蛤蟆和被餐刀削皮的苹果;画面的左上方透过一扇窗,可以看到河流、天鹅和房屋等。这幅作品的造型元素和画面形象一如米罗的其他作品一样富有想象力、创造力,这一点值得儿童美术教育学习和借鉴。儿童具有天真、浪漫的想象力,教师常常会惊叹于他们天马行空的幻想和创造。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应该计较儿童绘画技法的表现是否达标,而更应该注重能否为儿童播下想象和创造的种子。儿童的绘画不受任何画法、画理的约束,反映的是人类最原始的审美和最自然的绘画语言,体现了有趣、生动的美好想象和创造。对于儿童的这种纯真的创意和想象,教师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想象的海洋中创造出一个缤纷多彩的、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点击查看全文

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对儿童的美术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传统的美术教育固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对儿童的美术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需求。在对儿童展开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其实就是全面的培养儿童的放射思维、扩展思维、求异思维,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希望能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教育当中的重要性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并突破传统固有的思考模式,全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在美术教育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延伸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出,其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流畅性、独创性特点的全新思维模式。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并不需要教师一笔一划的教授儿童如何去画,而是就一固定主题引导儿童去进行自主的创作,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的提升儿童观察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教师临场演示绘画,然后让儿童进行直观地模仿,主要强调儿童必须要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要领和绘画技巧。在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之下,儿童所能创作的方向较为固定,创作思维被大幅度限制。实际上,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主要是依赖于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感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要求儿童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亦是十分重要。想要全面提升儿童的美术绘画的能力,不能过度的偏向某一方面,而是需要同步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美术水平,达到全面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儿童主要是注意绘画对象的“形”,所以在绘画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也是物象的形态。例如就长颈鹿这个主题来完成绘画,儿童往往会根据观察和自身记忆的“长颈鹿具有很长的脖子”这个特征将其呈现在纸上。然而,片面的观察使得儿童对长颈鹿的斑纹、眼睛、外形、色彩等的观察不够到位,对长颈鹿的喝水、散步等生活习性不够了解。儿童通过绘画而产生的最终形象只会表现出脖子长特点,对于其他方面的特征没有具体的表现,造就导致了作品完成之后的各种“四不像”。教师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的对绘画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在观察当中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儿童动力和兴趣

兴趣在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学习过程当中扮演着“最好教师”的重要引导角色,只有本身对美术绘画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愿意自主自觉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全面的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积极性、绘画动力等。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绘画教学内容,设计和增加一些富有意义、有趣、好玩的美术活动和游戏,并引导儿童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儿童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求知欲得到提升。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会使儿童能在美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在完成美术课堂的学习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和游戏当中,使儿童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术绘画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例如在引导儿童对外星人进行绘画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就外星人的外形进行夸张而大胆的想象,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在放飞想象的前提下绘画出来的外星人各种各样的。

点击查看全文

绘画活动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摘要:本文伊始阐述了学前美术教育目的和分类,到绘画活动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最后展望未来提出了绘画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绘画教学;美术教育;重要地位

一、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设置

学前美术教育普遍认为是针对3到6周岁的儿童进行的美术教育。学前美术教育可以看成是延续和发展人类美学文化从而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初阶段,为今后小学中学甚至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美学基础。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儿童,是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阶段,总体来说学前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启蒙时教育,学前美术教育是美术的启蒙式教育,是指导儿童对于美术的认识,对于美术兴趣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前美术教育的内容设置,主要分为绘画活动教学、手工活动教学和美术欣赏活动教学。首先是绘画活动教学,是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儿童掌握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并运用绘画手段表达自身的情感。其次是手工活动教学,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运用相关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动手能力的制作,是儿童手脑能力协调性的充分体现。再次是美术欣赏活动教学,是学前美术教育中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的教学部分。美术欣赏是开拓儿童的眼界,更好的认识美欣赏美,对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绘画活动教学的重要性

1.儿童想象力的激发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思想画面的能力,属于人的最高级思维。美术是一项极具可观性的艺术,绘画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年龄段的儿童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绘画活动的教学可以帮组儿童更好的观察,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在生活中发掘灵感,同时形成细腻的情感,感性的培养是想象力的基石,因此会为儿童自身想象力的激发提供最佳助力。

点击查看全文

儿童美术教育启示

【摘要】传统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用儿童的绘画作品来评估儿童的智力发展情况与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相应时期的儿童绘画发展规划,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儿童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儿童美术教育的开展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美术能力,而是让儿童在兴趣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是为了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游戏,让儿童体验到绘画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感。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绘画

现阶段教育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精神,尤其是儿童绘画教育,也更为重视儿童的个人价值。新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最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所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的艺术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与艺术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绘画只是一门兴趣课,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只是艺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不能使用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来评价儿童的艺术心理。

1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

传统的儿童美术心理学是从|“数的原则”-“秩序”-“匀称”的一种判断方法,直到“黄金分割率”在实际应用后,在审美研究领域中,自然科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被推崇到了极致。儿童美术心理学就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在还原论,决定了主导下,不断在美术心理学的领域中寻找着更为客观的心理规律,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进行探寻,在探寻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派,如今都成了美术心理学的基础。儿童美术心理学是在1927年由英国心理学家里德正式提出,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第一次将儿童的绘画发展进行分期。之后,里德还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的绘画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智力成熟而不断成熟成长的直线发展过程中。但是在1978年,有大量心理学研究学者提出,儿童的绘画发展是一个曲线变化发展过程,后来还有“多轴媒体表现说”理论的提出,认为儿童在同一个阶段,其绘画会出现不同的风格,且儿童所处地域的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影响到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绘画能力还会受到日常生活中环境文化与社会文化资源的影响。因此,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儿童绘画能力,绘画知识也存在明显差异。

2不同的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大量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直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儿童的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地域因素,知识因素,文化因素,价值观因素等等。有研究学者[1]认为,儿童的美术心理研究和儿童的美术教育是存在明显区别,但又存在明显联系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是通过儿童各个阶段的美术现象分析来检验儿童美术教育的效果。但是,心理学并不能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参考因素,心理学只能够作为评估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参考因素。儿童美术教育结果涉及到多种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留守儿童美术活动中绘画艺术治疗的应用

摘要:绘画是儿童美术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儿童通过绘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反映了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儿童的内心情感。将绘画艺术治疗同儿童美术活动结合起来,从心理学角度对儿童绘画进行解读,引导儿童释放内心不良情绪,有利于儿童进行绘画作品创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儿童需求。

关键词:绘画艺术治疗;留守儿童;美术活动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的特殊群体,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约697万余人,其中四川、安徽、湖南的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全国的前三位,均超过70万人。根据调查,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缺乏交流的主动性以及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心理、情绪及性格方面的问题。2019年,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支持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专业人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不同特点,提供专业性的关爱服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将美术活动与心理干预结合起来,发挥美术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绘画艺术治疗及儿童美术教育

绘画艺术治疗是艺术心理治疗的一种,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通过绘画,可以解读画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情绪、个性、需求,帮助其认识自己、表达自我,并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MargaretNaum-burg在1966年提出了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动力取向艺术疗法”,认为绘画者无意识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发的”艺术表达出来,可以表达压抑的冲动。1996年,Reese报告了绘画心理治疗在情绪冲突的表达方面所作的研究,他对16名年龄在5-12岁之间具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进行绘画心理治疗,探讨了绘画治疗作为情绪表达方式的特点与机理。我国学者严虎、徐静茹、孟沛欣、童玉娟等均对绘画艺术治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特殊儿童、精神障碍人群进行了干预实践治疗,验证了其有效性及采用绘画艺术治疗的特殊优势,为绘画治疗在特殊人群心理干预提供了参考。儿童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美育的途径之一,也是幼儿园和中小学里的课程之一,其教育目的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意技巧、动手能力等,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儿童更倾向于以绘画这种非言语性的工具来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将儿童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评测及干预结合起来,发挥儿童绘画的优势,使儿童在美术创作中得到情绪的宣泄、情感的抒发,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留守儿童绘画解读的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