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儿童护理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儿童护理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儿童护理知识

儿童预防接种精细化护理干预效果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实际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进行预防接种儿童11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精细化护理干预组各57例儿童,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精细化护理干预组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探讨两组儿童一类、二类疫苗接种概率、遵医依从性Frankl依从量表评分。结果精细化护理干预组一类疫苗概率98.25%,二类疫苗接种概率73.68%,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后,精细化护理干预组儿童遵医依从性Frankl依从量表评分(3.47±0.34)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价值显著,可明显提高儿童一类、二类疫苗接种概率、遵医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干预;儿童预防接种;护理效果;遵医依从性;满意度;影响价值

儿童预防接种(vaccinationofchildren)是结合儿童中一些传染疾病利用有效安全的防疫疫苗,再根据所规定的程序实施预防接种,利用该疫苗提升儿童机体免疫力,以此达到防治和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目的[1]。由于儿童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存在一定的误区、儿童年龄尚小害怕打针等因素[2],对接种概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护理措施,可提高儿童及家长的认知水平,配合预防接种工作[3]。因此,本院选择114例儿童为试验研究对象,分析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实际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进行预防接种的114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2)近一个星期没有出现感冒、发烧、流鼻涕、拉肚子的儿童;3)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字确认者。排除标准:1)身体状况不佳的儿童;2)并发免疫系统疾病者;3)有精神类疾病者。144例儿童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精细化护理干预组儿童各57例,其中参照组儿童中,男童30例,女童27例,儿童年龄2~6岁之间;平均年龄(3.37±1.26)岁。精细化护理干预组儿童中,男童32例,女童25例,年龄2~5岁之间;平均年龄(3.32±1.18)岁。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综合口腔护理对儿童龋齿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对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口腔检查的8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80例儿童以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以及经护理干预后的正确刷牙率、龋齿发生率、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以及经护理干预后的正确刷牙率、对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儿童龋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对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关键词:儿童龋齿;综合口腔护理干预;预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口腔检查的8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儿童均年满三周岁,并排除存在智力障碍、口腔炎症、龋齿及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等症状,该项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本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所有儿童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将80例儿童以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儿童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3.0~8.0岁,平均年龄为(4.3±1.6)岁,体重为:12.3~21.5kg,平均体重为(17.2±2.4)kg;观察组40例儿童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4.1±1.7)岁,体重为:12.1~21.7kg,平均体重为(17.4±2.5)kg,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0例儿童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引导儿童进行常规的防龋操作和引导儿童家属按照日常的护理习惯对儿童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40例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全面体检评估口腔情况,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对儿童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检查,充分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以及口腔龋齿状况。另外,护理人员还要详细向儿童家属进行询问,了解儿童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儿童龋齿产生的原因[3]。防龋操作过程护理,在防龋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可采用无口腔刺激和具有水果香味的氟化泡沫对儿童口腔进行检查,在咬脱过程,需引导儿童低下头,用牙齿将牙托咬住,并做到勿吞咽和勿咀嚼,操作完毕后半小时内不得进食水和食物,若儿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配合、乱动现象,护理人员还需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或语言为其讲解防龋的重要性或为其播放欢快的音乐或动画片来转移其对操作不适的转移力量。并引导家属每半年带儿童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及时发现其口腔问题。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儿童家属的健康教育,如为儿童家属发放口腔保健宣传手册或组织其开展口腔健康知识讲座等,在宣教过程中,需注意详细向家属讲解口腔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并介绍各类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儿童构成的威胁。同时,护理人员要指导儿童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选择儿童的牙刷和牙膏。在健康宣教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采取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比如以图片、动画的形式来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并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为儿童提供针对性的饮食指导护理,龋牙的发生与儿童偏食、喜爱吃含糖量高或酸性食物等饮食习惯具有密切的关联,为此,护理人员需引导家属严格控制儿童的零食量,并引导其尽量少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冷饮和垃圾食品,对儿童的偏食不良习惯习及时纠正,同时,家长还要多鼓励儿童使用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水产品、鲜奶类等具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⑤引导家属做好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监督工作,由于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需引导和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如饭后及时漱口,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另外,家属还可以详细记录儿童的行为习惯,对于儿童的一些不良习惯应该耐心指导儿童纠正。

点击查看全文

人文关怀在流动儿童保健中的实践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文关怀在流动儿童保健服务中的应用,以及其研究进展,为针对性改善流动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①研究对象:流动儿童,其具体定义为:户口不在某市,在某市定居满半年及以上的儿童。②研究内容:a.人文关怀在流动儿童保健服务中的实践。b.人文关怀在流动儿童保健服务中的研究进展。③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评阅法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文献检索和再次分析。结果①流动儿童主动获取保健服务的意识淡漠。②医务人员人文关怀能力有待加强。③医疗服务中实施人文关怀能显著提高流动儿童保健及健康水平。结论①健康教育的实施应注重采用多种途径,充分借助互联网等公共媒体资源方式,切实提高流动儿童及家属主动接受保健服务的意识。②人文关怀服务教育应该将医学院校理论教育与医疗系统实践培训相融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人文关怀理念,在医疗系统培训中注重人文关怀服务能力的培养,使人文关怀贯穿整个保健服务过程。

【关键词】人文关怀;流动儿童;儿童保健

1研究对象的特点

2013年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显示,全国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城乡流动儿童平均流动时间为3.74年,其中,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流动儿童在各年龄组分布比较均匀,流动儿童总的男女性别比为116.39。与农村留守儿童相比,父母能够给予被带进城里的流动儿童关爱和指导的时间也并不多。他们在医疗、教育、心理关怀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2人文关怀在流动儿童保健中的实践研究

大量研究[3]显示,除母乳喂养情况较好外,流动儿童生理健康、卫生保健状况等方面表现都较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研究显示,上海户籍儿童完成“4、2、1”体检(即1岁以内每3个月进行1次,1~2岁儿童每6个月1次,3岁及以上儿童每年1次)比例为84.3%,明显高于流动儿童的35.5%[4]。此外,流动儿童的多种疾病患病率均高于户籍儿童。闫淑娟等[5]报道,流动儿童两周腹泻罹患率为13.4%,高于户籍儿童1.3%的水平。杨栗坤等[6]报道显示,流动儿童6个月龄贫血检出率为16.3%,而户籍地儿童检出率为9.5%。坪山新区妇幼保健院的研究显示,坪山新区从2010成立到2012年的3年期间,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为4.2‰,其中流动人口占93.9%[7]。在就医的过程中,由于受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认知水平等,使得人文关怀在流动儿童保健的应用中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2.1流动儿童看护人主动获取人文关怀服务的意识淡漠: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理论,健康行为的转变是由知识到行为的转变。儿童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与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关。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大,文化和经济水平较低,保健意识薄弱,流动儿童作为脆弱人群,其保健问题更显突出[8]。北京市丰台区[9]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看护人对建立儿童保健档案的知晓率为49.5%。海口市的调查表明,流动儿童家长对于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均较低,尤其是感冒原因的知晓率(6.7%)以及腹泻原因的知晓率(7.8%)均低于10%[10]。泰安市的研究[11]显示,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并在生活中产生了错误的饮食观念和不良的养育行为,这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流动儿童看护人对儿童保健知识的认识,能够促进流动儿童主动获取保健服务并接受人文关怀服务,进而对流动儿童保健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儿童护理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大型医疗设备的兴起,当代人越来越多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测,从而达到确诊患病的目的。这样的“以病为本”的做法就会忽视病人患病的经历,忽视对病人人格的尊重,导致了医患间矛盾的产生。在儿童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接触的是儿童,天真的孩子渴望健康,在护理工作中要以人文精神出发,给儿童关爱,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和科学的护理技术,而更重要的是护理人员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在护理过程中以儿童的健康为中心,珍视和关注护理工作人文精神的本质,尤其要重视儿童的心理活动,使儿童在他们的幼稚童心中植入护士的人文精神,这不仅会对患儿恢复健康有利,同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利。

人文精神在儿童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儿童护理工作是一门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学科。在进行儿童护理时,应突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家庭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护理诊断为核心”的模式,将护理程序有机的贯穿于儿童的恢复健康其中。儿童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他们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需要,尤其在护理内容和护理技术要求方面,更是内容繁多,因此,对儿童的护理工作评估难,护士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和患病儿童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这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以人为中心的关爱理念,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儿童护理中要体现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自己对护理工作的关爱意识,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运用人文精神,实施人性化护理做出较大成绩。

人文精神在儿童护理中的实施

护士自身素质是护理工作人文精神的基础。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对护理工作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条件。作为护士直接接触患儿,护士体现着人文教育的传播,作为护士自身必须以白衣天使的角色,给儿童关爱,使患儿在心理上感受到护理工作对他的影响,使护士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的理念能够被患儿接受。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护士要注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培养通过护理工作与患儿之间产生真挚、稳固的真挚信任的情感,护士要有责任心,要有同情心,要能与患儿友好相处的人文关怀的素质。通过与患儿的接触,将自己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体现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尊重护理工作,认可护理工作的个体差异,关心护理工作,与护理工作多沟通,减轻护理工作压力。

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精神的途径。在儿童的护理工作过程中要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就要求护士在制定儿童护理工作的目标时,要把自己具有的人文素质体现在关爱患儿身上,在护理儿童的护理过程中渗透着人文思想。护士在儿童的护理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各种适宜的时机,将人文化的思想渗透在对患儿的关爱之中。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掌握护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应该具有与患儿和他们的父母,具有交流患儿病情的能力,要求护士必须具有:“以患儿为中心”,“以儿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且在护理工作中贯穿关怀和照护患儿的意识,使在对儿童的护理工作中发挥关爱、接受关爱、表现关爱的精神。使护士的护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在一起,如护士在学习儿童护理时,应强调新生儿、婴儿头部相对较重,颈肌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并示范正确抱婴儿的姿势。

在儿童护理的实际操作中体现关爱。患儿需要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不仅是对疾病的护理,更重要的是要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爱,使患儿感受到护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对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患儿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护理工作应以追求真人文精神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提倡尊重患儿的情感和意愿,追求护理工作的价值,追求护理工作的人性化,创建“一流服务、一流护理、一流管理”的医院,以优质的护理服务,赢得社会及人群的信赖。

点击查看全文

艾滋病患儿家属中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艾滋病患儿家属中的应用。方法:对30名艾滋病患儿家属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观察健康教育前后家属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儿童的营养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临床路径对艾滋病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后家属对艾滋病知识、儿童饮食知识知晓率提高,患儿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应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对艾滋病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提高家属对艾滋病知识、儿童饮食知识知晓率,改善了患儿营养状况,满足患儿的健康需求,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艾滋病;家属

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尽管实施对孕产妇免费检测及采取母婴阻断服药,但近20年来全球艾滋病感染的儿童达150万[1]。艾滋病患儿因免疫功能受损,常常出现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造成机体对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发生营养不良。2013年4月~2014年12月,我们对30名艾滋病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住院的艾滋病患儿3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HIV-1抗体阳性并通过实验室免疫印迹试验(WB)法确认,符合卫计委国家医药局颁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住院1个月以上,能自主进食的患儿。男21例,女9例,年龄1~15(1.15±10.26)岁,确诊年限1~8(4.25±2.96)年,其中出现发热症状18例、腹泻12例、口腔溃疡9例、咳嗽15例。父亲陪伴10例、母亲陪伴16例、其他4例,有25例父母亲均为艾滋病感染者,5例患儿感染原因不明。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