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儿童健康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健康教育是通过积极的教育活动来传播各种保健知识、减少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科学。在社区进行科学有序的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可以有效遏制儿童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儿童的身体抵抗力,并且可以让更多家长获得健康知识,最终使得家长和儿童都受益。这就是进行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笔者抽取某社区的儿童家长282例,实施健康教育后,分析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社区的儿童家长282例。儿童年龄0~6岁,平均3.2岁;家长年龄22~51岁,平均36.5岁。文化程度:小学52例,初中98例,高中77例,大学55例。
1.2方法
1.2.1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①针对不同人群,宣传健康教育。带儿童进行保健的家长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年龄层段、地域风俗、文化差异、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尝试着以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宣传。对年纪稍大一些的家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用事实以及耐心的心态说服交流;对身为少数民族的家长要顺从他们当地的习惯,积极引导他们相信保健的重要性。②分层次教育,针对性健康教育。由于儿童年龄有差异,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于保健知识的侧重方面不同来教育。对1岁左右的婴儿,社区工作人员应耐心更正家长对婴儿肢体保健的错误动作;对2岁左右的幼儿,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家长对幼儿的摄入食物的最佳搭配;对3岁以上的儿童,社区工作人员着重对儿童家长进行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1.2.2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①提高专业素质,传播健康知识。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担心孩子接种疫苗有不良反应,有时会拒绝接种。我们的专业讲解人员首先要与家长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以饱满的热情与他们进行交流,介绍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目的以及这样做对孩子健康作用的意义。同时给家长耐心地讲解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突发情况的治疗措施等。②采用多种形式,倡导健康教育。在开展预防接种的活动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家长和孩子们。通过定期开展“乐趣大讲堂”的趣味活动,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以快乐的方式引导他们知道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通过张贴宣传画报,定时更新,使他们获知最新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展专家讲座,使家长们了解预防接种的微观本质内容;采用新颖的信息化技术,与家长们进行微信、QQ、电子邮件的沟通,加强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前住院患儿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及其健康教育需求。方法:临床纳入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某院儿科收治98例学龄前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本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住院患儿家属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患儿家属的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及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结果:男性家属、女性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整体水平偏低,女性婴儿喂养方式、人工喂养首选食物、婴幼儿佝偻病预防、辅食添加时间、婴幼儿营养性贫血好发年龄段等知晓情况优于男性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家属与女性家属对营养知识、疾病知识、健康行为、医学急救技能、科学育儿等方面健康教育需求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当前学龄期住院患儿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整体偏低,建议各医院通过成立多学科、多系统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教育模式,为患儿家属提供综合、全面的健康教育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其健康需求,提高患儿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促进住院患儿身心健康。
关键词:学龄前;住院患儿;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健康教育需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纳入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儿科收治98例学龄前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52例,女性患儿46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98±0.13)岁;患病类型:支气管肺炎29例、高热惊厥27例、上呼吸道感染26例、胃肠炎16例。全部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问卷调查,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6.52±3.89)岁,男性家属48例、女性家属50例。
1.2方法
采用本院自拟调查问卷对患儿家属健康需求、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两部分:(1)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共包含20个条目,包括常见疾病护理、儿童健康行为,医学急救、科学育儿等知识;(2)患儿家属知识获取来源及相关需求,共包含7个条目。由病区护士长发放本病区调查问卷,并向患儿家属说明进行问卷调查的意义,耐心讲解问卷内容及填写方式,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本病区共发放98份调查问卷,回收98份,其中3份未严格按要求进行填写,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94%。
[摘要]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流动儿童心理救助过程中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与城市融入。文中从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角度,在对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对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流动儿童的消极情绪较普遍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儿童偏低,有较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较为严重,还常常体验到被歧视感、不平等感,甚至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1.自卑感。因为城乡消费、语言、生活习惯、教育水平等差距加大,流动儿童可能会因各方面比不上城市儿童明显体验到自卑感,缺乏自信。一项调查表明: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学校中什么都比别的同学差,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表现平平,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部分流动儿童有社交回避现象,既不愿或不敢主动跟同学交往,也害怕跟老师交流,对老师的批评特别敏感紧张。在课堂上则表现为安静沉默,不敢举手,更不敢大声发言。2.孤独感。新的城市、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对流动儿童来说,这种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将使之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和压力,使之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和较低的归属感。若加之因为生活习惯、语言的不同而出现同伴交往困难,尤其会加重流动儿童的孤独感,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倾向,产生适应性心理障碍。3.被歧视感。流动儿童多是从落后地区进入到发达地区,其城乡差距常让他们体验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歧视感。其就读的学校常被称之为“打工子弟学校”,其设施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或进入到公办学校,被称之为“借读生”、“插班生”、“乡下人”。在公办学校读书期间,可能会遭受到来自城市同学的明显有意的排斥、孤立,或者是无意的疏远和冷淡。此外,流动儿童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出现超龄入学、或者因为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而造成学习成绩较差,可能导致一些教师和城市学生家长对流动儿童有偏见。或者在社会生活中,其父母被称为“外来人口”,自身也体会到“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不平等感,甚至感受到自己是边缘人,产生身份认同危机,阻碍自身融入到城市社会。
(二)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较突出
流动儿童的年龄为6-14周岁之间,在心理上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和行为的顺利发展。流动生活、新环境的适应往往让流动儿童很容易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如退缩、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不能形成较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不爱合作活动、对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敏感,行为拘谨、相对孤僻。表现出较为突出的行为适应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艾滋病患儿家属中的应用。方法:对30名艾滋病患儿家属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观察健康教育前后家属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儿童的营养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临床路径对艾滋病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后家属对艾滋病知识、儿童饮食知识知晓率提高,患儿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应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对艾滋病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提高家属对艾滋病知识、儿童饮食知识知晓率,改善了患儿营养状况,满足患儿的健康需求,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艾滋病;家属
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尽管实施对孕产妇免费检测及采取母婴阻断服药,但近20年来全球艾滋病感染的儿童达150万[1]。艾滋病患儿因免疫功能受损,常常出现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造成机体对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发生营养不良。2013年4月~2014年12月,我们对30名艾滋病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住院的艾滋病患儿3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HIV-1抗体阳性并通过实验室免疫印迹试验(WB)法确认,符合卫计委国家医药局颁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住院1个月以上,能自主进食的患儿。男21例,女9例,年龄1~15(1.15±10.26)岁,确诊年限1~8(4.25±2.96)年,其中出现发热症状18例、腹泻12例、口腔溃疡9例、咳嗽15例。父亲陪伴10例、母亲陪伴16例、其他4例,有25例父母亲均为艾滋病感染者,5例患儿感染原因不明。
1.2方法
一、工作实践方法
1.结合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筛查
学生健康教育突出重点。根据医院体检中心数据统计发现的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专门编写相关的健康教育资料随着健康反馈单一起发放到学生及家长手中,并且有针对性地对校医进行培训。联合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寓教于乐的健康主题活动,如“6.1”儿童节组织的小胖子趣味运动会、“11.20”世界儿童日组织的中小学生学急救等。
2.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幼儿、家长与幼师并重
医院针对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工作专门策划“春苗行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对长沙市幼儿园的园长和卫生老师进行培训,协助幼儿园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组织专家编写了《学龄前儿童健康知识手册》免费发放给家长,根据幼儿园的需求组织家长健康教育讲座;联合幼儿园组织和策划健康主题活动,幼儿的教育示范与动手相结合,如“爱牙日”的刷牙竞赛,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3.社区健康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和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
社区覆盖人群广泛,我院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进行健康教育巡讲、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利用了网络和媒体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医院网站专设了健康园地,及时更新健康知识,每年更新文章600篇左右;开设了网上咨询栏目,专人负责回复,回复时限不超过24小时,全年回复咨询6000-8000条。在逐步完善医院网站的同时,积极与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合作。医院鼓励医务人员结合临床专业撰写相关科普文章,每年在各类健康科普报刊杂志发表科普文章1000篇左右。结合典型病例、爱心关注做好媒体宣传,每年在电视、电台、报纸、网站新闻宣传1000多条。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