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

儿童音乐教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儿童音乐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儿童音乐教学

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特征舞蹈教学浅析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在3至6岁儿童的舞蹈教育中,其音乐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舞蹈表现力及教学、训练效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的节奏变化为幼儿动作的幅度和力度创造了内在条件,音乐的情绪变化为幼儿舞蹈提供了内在情感的支持。好的节奏感能够让幼儿在舞蹈时展现出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有助于情感的表达。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程度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广泛重视。文章从幼儿(3至6岁学龄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特征角度出发,研究这个年龄层次的舞蹈教学应该如何进行。作者认为,探讨幼儿音乐发展能力与舞蹈之间的内在关系,参照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学对象,尊重、顺应其能力的发展特征来进行教学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能力;舞蹈教学

众所周知,科学的舞蹈训练应基于教学对象的生长发育程度及各项能力发展的特点来展开,在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舞蹈教学实践过程中,了解幼儿在各阶段音乐能力发展的特征和舞蹈之间的关系,是舞蹈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训练目的的必要条件。本文从3至6岁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出发,分析基于此特点的舞蹈教学策略,以期提供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实效的参考。

一、3至6岁学龄前儿童音乐能力及发展特征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体现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中,例如,歌唱、乐器演奏、韵律活动及音乐欣赏等。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程度各有不同,而与舞蹈学习和表演关系最紧密的能力包括音乐节奏节拍发展能力、随乐能力、音乐情绪及音乐质性感知能力。因此,本文主要从这几种能力发展特点来展开论述。

(一)幼儿早期音乐节奏、节拍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3岁前后,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节奏意识,如果歌曲的节奏能够和幼儿自身的生理活动的节奏相适应,如与心跳、呼吸的节奏同步,或者与幼儿身体动作的节奏相一致,则比较容易掌握[1]。3至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能够用简单的身体动作配合中速稍快和中速偏慢的音乐;4至5岁幼儿可以辨别渐快、渐慢,并能调节身体动作去配合速度;5至6岁幼儿能辨别与理解快与慢的所有变换关系[2]。

点击查看全文

谈儿童音乐发展下钢琴启蒙教学顺序性

摘要: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顺序性是指以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为前提,以培养音乐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倡导音乐生活化,立足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注重阶段性发展的一种钢琴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顺序性,以期打破以传统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钢琴课程教学在聆听、感受、律动、歌唱、弹奏、创作、表达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从而稳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与音乐核心素养,改善社会教育钢琴教学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顺序性;音乐能力发展

聚焦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在社会钢琴教育改革历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以演奏技能培训为中心,忽视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学强调机械性的技能训练,缺乏对儿童音乐感知、欣赏、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二,钢琴音乐文献繁多且复杂,对教材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教学过程设计单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第三,以考级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导致儿童审美教育的缺失;忽视审美育人,与培养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音乐教育根本目的有所背离。第四,教师知识结构偏重对音乐学科的纵向深入,缺少对儿童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了解。从事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教师大多来自专业的音乐院校或综合大学的音乐专业,对儿童教育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综上所述,基于儿童音乐能力发展,探讨儿童钢琴启蒙的顺序性教学,以期改善社会钢琴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1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

音乐能力是学习音乐与进行音乐审美构建的基础,它包括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感知与理解以及对音乐作品整体的审美水平。舒特•戴森于1981年提出儿童音乐能力发展顺序,指出3~10岁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依次为:感知旋律轮廓→区别音域与音量→重复节奏并感知节奏型的异同→稳定音准,理解调性→和声感建立;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其音乐欣赏能力、认知能力及情感体验不断提升。皮亚杰指出个体发展不同,认知发展有快慢之分。认知发展的感觉动作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及形式运算期(11岁以后),四个阶段的儿童音乐能力发展可依次概括为:本能性的音乐反射与模仿→辨别音高音色、掌握简单节奏型、感受旋律方向→逐渐掌握节拍曲调、感受调性转换、理解运用音乐符号→理解抽象的概念、具备全面的识谱能力与音乐概念认知。布鲁纳认知发展论将儿童个体认知的发展分为动作表征期、形象表征期、符号表征期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儿童音乐能力表现可依次概括为:能运用动态肢体来表现音乐、借由模仿表演音乐→能运用形象符号或语言描述所听到的音乐→能借由乐器演奏把抽象符号转为声音表达出来,能运用音乐记号来组织、记录音乐意念。吴世玲(2002)指出儿童音乐概念认知发展顺序依次为音色→力度→节奏→曲式和声。节奏概念的发展表现为:4~8岁能分辨快、慢、长、短,能唱出较快或较慢的歌曲,能唱、读、写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8~10岁能唱、读、写附点音符及切分音节奏,能分辨并指挥单、复拍子的音乐。10~12岁能分辨并指挥不对称拍子;曲调概念的发展表现为:4~8岁具备音高的高、低音概念及曲调的上、下行概念,能感受音程的不同。9~12岁能区别音程的方向,建立音阶及调式概念。和声概念的发展表现为:4~7岁能感受曲调与和声之间的关系,少数的儿童将开始注意到纵向的发展,能将两个同时发出的音高结合在一起。8~10岁能同时注意多个纵向发展,能感受密集、开放和弦配置与终止式。10~12岁能确认同时发生的纵向音乐发展,能感受终止与不完全终止,能依靠听觉为旋律编配和声。综上可知,聆听音乐是发展儿童音乐能力的基础,身体律动是儿童感知音乐的最初表现,儿童音乐感知与音乐形象的表达先于对音乐符号、音乐元素、音乐概念的理解。音乐创造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此作为依据来探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顺序性的基本思路与实施路径。

2构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顺序性的基本思路

2.1以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为前提

点击查看全文

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意义

【摘要】在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模块,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较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开始重视音乐教育,同时也开始应用儿童音乐剧来提高音乐教育的综合效果。本文先阐述了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接着结合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儿童音乐剧的具体应用现状,最后从多个方面探究了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全面应用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儿童音乐剧发挥较好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儿童音乐剧;幼儿园教育;音乐创作;创新能力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音乐剧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将儿童音乐剧引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以后,幼儿参与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使得幼儿可以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儿童音乐剧方面发展起步比较晚,同时儿童音乐剧在学前教育阶段中的应用经验也存在较多不足。这种情况也使得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应用儿童音乐剧模式的时候,整体教育活动表现出了一定的僵硬情况,不利于充分发挥儿童音乐剧的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索。下面也主要以此为切入点,谈一谈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意义,可以较好强化幼儿园教学的综合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幼儿群体的身心健康成长。这里也从多个方面探索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合作能力

对幼儿来说,相互交流可以较好提高他们的情感互动水平,同时也可以促使幼儿跟其他同伴进行交流,提高幼儿的社交合作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儿童音乐剧是一个集体节目,要求多个幼儿共同参与其中,并结合自己在音乐剧中的角色进行各类演出[1]。比如在儿童音乐剧《三只小猪》当中,三只小猪使用不同材料建设了房子。幼儿在表演不同小猪的时候,需要结合不同小猪的具体行为与特点,选择合适的表演方式,同时还要跟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跟大野狼对抗。通过这部儿童音乐剧,幼儿就可以充分认识到集体智慧的价值,以及如何跟其他人进行合作。

点击查看全文

柯达伊教学法与儿童音乐读写能力发展

摘要:音乐的读写能力对于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加深儿童对音乐的理解,拓宽儿童的音乐学习范围,提高综合音乐能力。柯达伊在儿童音乐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理念,教学方法紧扣教育理念展开,在柯达伊教学法的指引下,匈牙利儿童在音乐读写能力上具有较高水平。本文阐述了发展儿童音乐读写能力的意义、分析了我国6-12岁儿童音乐读写能力的现状、解读了柯达伊的音乐读写能力发展理念、介绍柯达伊教学法在6-12岁儿童音乐读写能力培养上的应用方法,通过这四方面阐述和分析柯达伊教学法与儿童音乐读写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期望能为我国儿童音乐读写能力的培养提供研究依据。

关键词:音乐读写能力;柯达伊;6-12岁

一、发展儿童音乐读写能力的意义

美好的音乐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陶冶人类情操的最好方式之一。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2011版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演唱和演奏的初步技能,还要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学会识谱和记谱,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运用乐谱。乐谱是音乐教与学的重要工具,随着学生音乐学习程度的加深,如果他没有读谱的能力,他将很难继续学习。特别是当学生离开学校后,走向社会,他将很难再自我学习,融入到社会音乐生活中。乐谱是记录和表达音乐思想的工具,掌握了识谱能力才能更准确地理解音乐当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乐谱也是培养、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媒介,无论学生喜欢歌唱、演奏,或是欣赏、创作,他们想去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兴趣,就必须要通过乐谱这个媒介。读谱和记谱,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音乐经验。因此,音乐读写能力是中小学生非常重要的音乐基本技能,儿童掌握了识谱和记谱技能,能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能够深化音乐体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让儿童能够掌握自我学习、自我创作的能力,达到儿童热爱音乐的目的,是为儿童终生学习奠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我国6-12岁儿童音乐读写能力现状分析

从我国1923年颁布的中国音乐教育第一部较为完善的音乐课程纲要--《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到1932年颁布的《部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一直到2011版《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经历了10次改革,每次制定的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中,都对识谱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1932年颁布的《部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识谱教学内容要求为:“乐谱的认识(限于谱表、音符、休止符、调号、音阶、音程及普通应用的强、弱、快、慢、省略等的各种记号的认识)”。由听唱向视唱转化。曲谱用五线谱,非万不得已,不用简谱。可采用“固定唱名法”,但因师资缺乏的缘故,仍可用“非固定唱名法”4。1979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对识谱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一至四年级学习简谱为主,五年级根据条件学习五线谱。教唱歌谱是应用视唱法,低年级可用听唱法过渡”5。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6-12岁儿童的音乐读写能力令人堪忧。学生读谱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学生基本不具备记谱能力。

(一)师资条件限制

点击查看全文

特殊儿童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

任何人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为了促使福利院的特殊儿童更好地成长,福利机构的教师应该注重特殊儿童德育和美育的培养,给他们提供正常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深入了解特殊儿童的内心世界,对特殊儿童的心理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一、精选授课内容

福利院教师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特殊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首先,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高质量的授课内容,让特殊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喜欢音乐,更加热爱学习和生活。教师还应该让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让特殊儿童知道每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都是有价值的,让他们思考自己与周围社会之间的关系,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态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他们学习和演唱一些比较有趣的特殊儿童歌曲,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红公鸡》《种太阳》《谁最有礼貌》《丁丁是个小画家》这些既能够培养特殊儿童音乐素养又能够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的歌曲。教师选择歌曲时,应该注意把控歌曲的学习和播放顺序,遵循由简到难的教育顺序,将歌曲中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给特殊儿童,另外,可以将歌曲中的具体内容与特殊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让其真正融入歌曲的主人公角色中,感受歌曲的魅力,从而对歌曲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选用舒缓的音乐,安抚特殊儿童情绪,让他们能够受到音乐的影响,将正能量传递到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应通过优美的音乐对特殊儿童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进行疏导,让特殊儿童对生活和学习充满自信。另外,教师在选择歌曲时,还应该注重歌曲的内容形式以及歌曲所表达出来的教育意义,除要选择特殊儿童喜欢的曲调之外,还应该对歌词进行分析,通过歌词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对其心理进行正确的疏导。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特殊儿童应该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可以让这些特殊儿童尝试在课堂上演唱这些歌曲。特殊儿童在最开始演唱的时候可能存在不够自信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给予特殊儿童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也可以动员其他特殊儿童通过鼓掌的方式给予这位特殊儿童鼓励,让其能够大胆地挑战自己、尝试自己。有了第一次的尝试之后,后续的音乐教学会更加顺利地开展。除了让单个特殊儿童进行歌曲演唱,教师还可以让班里的所有特殊儿童一起演唱儿童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班里每一位特殊儿童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某位特殊儿童在演唱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该及时与这些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沟通,找出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帮助特殊儿童一起针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让他们后续能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中,和其他特殊儿童一起开心快乐地进行音乐学习,并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心理,提高心理素质。

二、增强特殊儿童认同感

教师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收留和养育的过程中,应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采用音乐教育的模式,解决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对音乐的内容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还应该重视音乐表演,丰富音乐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让特殊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表演中,在音乐表演中获得一定的乐趣。同时,教师在组织音乐表演时,除要注重营造出欢乐的气氛之外,还应该让特殊儿童能够在这一环节中真正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加特殊儿童的自信。活动可以增加舞台展示的环节,鼓励特殊儿童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特殊儿童勇于尝试自己进行表演之后,教师应该让现场的所有人及时对其进行鼓励,通过鼓掌的方式告诉特殊儿童,他真的做得非常棒。这种方式能够给特殊儿童带来更大的信心,也符合开展音乐心理教育的目标。另外,教师还应该意识到特殊儿童之间存在差异,在与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和特殊儿童保持尊重的相处方式。特殊儿童年龄较小,但是也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希望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时,不能对所有特殊儿童都采取同样的教育模式,应该根据具体特殊儿童的思想和学习特征,为其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教师应该重视心灵之间的沟通,帮助特殊儿童找出内心深处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只有解决问题,才能让特殊儿童融入集体,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在进行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将自己和特殊儿童放在同一位置。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必须给予特殊儿童足够的尊重,可以跟特殊儿童聊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慢慢打开特殊儿童的心理障碍。教师应仔细了解特殊儿童的兴趣,例如,某个特殊儿童喜欢某种玩具,教师可以跟他说:“如果你这堂课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老师会奖励你最喜欢的玩具。”特殊儿童听到自己能得到喜欢的玩具,大都会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执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必须讲求诚信,如果这一特殊儿童真正达到了教师要求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及时履行自己的承诺,将玩具送给他。教师还可以和其他性格比较外向的特殊儿童进行沟通,让这些性格外向的特殊儿童帮助性格内向的特殊儿童,这种方式能够让后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愿意敞开心扉与其他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教师可以让多个特殊儿童一起进行玩耍或者一起吃饭回教室,这种相处模式能够给特殊儿童带来更大的温暖。另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利用有趣的乐器,陶冶特殊儿童的情操和心理,让特殊儿童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逐渐喜欢音乐,性格也逐渐变开朗,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后续的学习和生活。

三、创设音乐环境

考虑到福利院儿童的特殊性,教师必须进行高质量的音乐环境创设。教师在进行音乐环境教育时,应该考虑如何根据特殊儿童身体的特殊性为其创设适合他们学习的音乐环境和音乐氛围。个别特殊儿童对音乐起初并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就应该针对特殊儿童的这种心理进行引导,让他们知道音乐的乐趣,他们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才会更好地配合后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音乐环境的健康性非常重要,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够减少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特殊儿童身体情况不同,有的特殊儿童由于个人的身体原因认知能力较薄弱,难以接受统一班集体的授课教育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开展音乐教育应该实现普及的全面教育。那些无法参加班集体音乐课堂的特殊儿童,他们也有实际的音乐需求和心理需求,所以考虑到这些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在他们可以接受的学习范围内为其创造良好愉悦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例如,可以定时为这些特殊儿童播放音乐,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设置固定的播放时间;在选择音乐内容和音乐类型时,选择特殊儿童喜欢的儿歌,还可以选择轻音乐和钢琴曲等。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殊儿童的身体特殊性,如果遇到较恶劣的天气,可以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大多数特殊儿童非常喜欢《小星星变奏曲》等音乐,这些音乐能够有效地缓解特殊儿童的不良情绪,释放特殊儿童的内心压力。除了在天气方面进行格外注意,教师还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的特殊儿童适合不同的歌曲,对6岁左右的特殊儿童可以播放《五只猴子》,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能增长一定的见识;10岁以上的特殊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在音乐方面的需求也有一定的转换,对10岁以上的特殊儿童可以播放一些带有故事类型的歌曲,让这些特殊儿童在听音乐的同时能够了解歌曲中的故事。教师选择合适而且特殊儿童喜欢的歌曲及配乐让其欣赏,有助于特殊儿童的肢体和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可选择一些节奏感比较合适的音乐,让特殊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肢体训练。特殊儿童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肢体训练,锻炼的效果会更加理想,而且特殊儿童能够真正乐在其中。将特殊儿童的肢体训练和音乐训练进行巧妙的联系,这种方式更能够调动特殊儿童的肢体训练积极性,还能够给特殊儿童带来更加愉悦的心情。这些训练内容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疏导问题有一定的帮助,能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目前,福利院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受到了社会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广泛重视。考虑到福利院儿童的特殊性,教师必须重视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及时对特殊儿童心理进行疏导,找出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特殊儿童的心理认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利用音乐教育的模式,对特殊儿童心理进行疏导,解决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实现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作者单位系沈阳市儿童福利院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