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法律意识调查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日益提升,社会发展对法治的需求更是前所未有。当代大学生处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交汇期,其法律意识的培育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更有效的路径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
关键词:法律意识;研究现状;路径分析
一、新时代法制教育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7年,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入新时代,这对法治建设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和使命,对新时代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国方略,在精神层面则体现为观念和意识,“法”的观念和意识是社会最高权威和文化的表现形式。法制教育旨在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营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更应全面了解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方略,通过确立自己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逐步增强法律意识,扩充法律知识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巨轮中展现“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担当,这也是新时代法制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公民法律意识欠缺这一维度,展开了对不同领域“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途径”的多角度研究。在法律意识培养层面,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法制情感认同不足,法治行为参与不足,对法制教育兴趣不高,法律知识欠缺,对权利意识和程序意识的认识有待提高。①近年来,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大学生的培育指导思想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优化革新,表明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话题,因而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国内理论研究也日趋增多,学者们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理论依据、培养内容、培养路径等层面进行了系统剖析。有学者提出应以法律心理学、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面架构法律意识培育,②有人认为法律在我国近年来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故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忽视。③我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法制教育现状、法律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上,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法律意识评价指标及法律心理层面、对法律意识培育资源的开发层面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是未来亟须研究的方向。
当前社会,医疗卫生事业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常常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强化医学生法律意识、提升医学生法律素养,是医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一系、二系、三系现有各年级学生,采取整体抽样调查方式,抽取600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4份,有效回收率为92.3%。
1.2方法
问卷抽查法。问卷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选择题,共10题,旨在了解被调查者法律基础知识水平;第二部分为认知程度调查,共3题,分别是“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了解程度”、“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认知情况”和“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了解程度”。根据1~10题检测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组,正确率高于60%分为A组(答对6题及以上),该组呈现“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正确率低于40%的分为B组(答对4题以下),该组呈现“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1~10题内容摘自“执业医师法律法规考试”相关题目,内容涉及“医疗事故处理”、“执业医师行为”、“追究医疗刑事责任机关”、“《母婴保护法》知识”、“献血法立法目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规定”、“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报告时间”、“违犯《医师法》承担责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内容”、“患者权利”和“确立脑死亡意义”。
1.3统计学处理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共选取于2017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儿科中收治的160例患儿,男患儿为79例,女患儿为81例,年龄为1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5.6±2.5)岁;病程为1个月~3岁,平均病程为(2.3±2.1)岁。
1.2方法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160例患儿及其家属发放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调查方式,共发放160份调查问卷,回收16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护理问卷中的主要调查内容是护理细节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总结分析,了解到引发儿科护理工作出现纠纷的因素及其发生概率,如附表所示。
1.3观察指标
观察护士态度恶劣、未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护士专业素养不高、病房环境差、护患双方法律意识差等护理纠纷因素发生概率。
摘要:合同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点。阐述了事业单位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风险;措施
事业单位对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基础骨干作用,是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同于一般企业,而是更近似于国家机关的聘用制度,因此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1事业单位合同管理中的风险
1.1缺乏经营意识、法律意识的风险
在我国,事业单位处于半行政化、半企业化的状态,官本位思想仍然比较严重,领导的个人意志在单位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管理层的经营意识、法律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运营,而合同正是企业经营意识、法律意识的集中体现。目前在很多事业单位中都存在领导“一言堂”的现象,由于管理层经营意识和法律意识不足,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没有订立合同,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没有论证,收益没有保障,甚至存在潜藏的法律纠纷,但领导的一句话便可以成为项目实施的依据。这就给事业单位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隐藏危害。
1.2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
摘要:农民法律意识即是农民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认知和心理的总称。我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培育农民法律意识对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法律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培育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法律意识农村经济普法
一、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法律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农村经济发展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经济发展严重落后。在没有电视广播、没有网络的封闭性环境中生活的农民,过多关注自己的吃穿住行,而忽视了思想进步,学习提高。在出现矛盾纠纷的情况下,村民们往往选择依据习俗遵守村规民约。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农村,交通便利、外商投资、人才引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视野开阔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也会逐步提高。可见,农村经济发展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物质基础。
(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法治保驾护航。在推进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是出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的时候,具备法律常识的村民们不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积极寻求村委会调解、法律援助,民事纠纷演变成刑事案件的情况会大幅度减少。当农民们日常矛盾纠纷减少,必然会过多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二是签订农业项目合同时,法律意识逐步强的农民们会懂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在一个法治有序的环境下,投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三是出现经济纠纷时,农民法律意识提高了,农民们不会用极端恶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会选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因此,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