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

放射医学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放射医学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放射医学技术

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实践思考

摘要: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本科生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科研项目导师的角度,在实践基础上归纳出提升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几种途径,包括科研项目牵引,增加研究动力;加强时间管理,提高研究效率;保持科研热情,提高研究自主性;鼓励探索和创新,发现研究乐趣。希望本文为医学院校的导师指导医学生开展科研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医学生作为未来的从医者,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以解决现有问题,探索未知领域并推动医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1-2]。同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医学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3-4]。对于医学生来说,课堂和实验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场所,需要导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因此,很多研究型医学院校在入学时就为医学生配备了科研导师,以指导他们在本科阶段进入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参与实验室科研能够让医学生获得科研的第一手经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逐渐提升科研能力[5]。医学生在入学的前三年以在课堂上学习基础医学知识为主,也在教学实验室里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而在科研导师的实验室里则是以学习研究技能、参与科研项目和解决科学问题为主。从课堂到实验室是一个急剧的转变,因此,医学生和导师都需要好好准备,以便能够适应新的教与学方式。2015-2020年间,笔者指导了16名苏州大学的医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科研。这16名大一至大五的医学生所属的专业包括临床医学(4名)和放射医学(12名),其中男生6名、女生10名,年龄18~23岁。现从导师的角度对如何通过参与课题组科研提升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提出几点思考。

1科研项目牵引,增加研究动力

众所周知,获得科研项目的支持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科研项目为研究人员提供开展研究的经费,其申报、执行和结题也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几乎每个研究型医学院校都有本科生科研项目,包括各个级别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项目,以及医学院校自己设立的各类科研项目等[6-8]。医学生在刚进入实验室时,既会对新环境、新课题产生新鲜感,也可能会因为不了解实验相关背景和流程而感到不知所措。发挥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能够使医学生尽快熟悉课题并尽早融入实验室研究。首先,导师要鼓励并协助医学生申报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一方面,申报科研项目需要做大量的文献调研,在此过程中医学生可以通过与导师讨论和查阅文献初步了解课题内容。另一方面,申报全国性科研项目例如“挑战杯”和“大创”项目往往竞争非常激烈,除了要提交申报书还需要进行答辩评比,因此通过申报科研项目还能提高医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其次,科研项目能够督促医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研究。科研项目立项之后,通常都有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环节,需要医学生按照计划获得阶段性成果并及时整理总结。最后,医学院校通常会对承担科研项目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例如综合测评加分和学分认定等,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医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以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纳米生物材料实验室为例,所有的16名本科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初都申报了各种类型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其中12名学生经过严格的材料评审和答辩之后获得了科研项目的支持。实践证明承担项目确实能够有效引导医学生积极投入创新研究,其中有6名承担项目的学生在项目结题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例如,徐笛同学承担了关于“硼中子俘获治疗肿瘤”的校级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在笔者的指导下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硼药,参与撰写了一篇英文研究论文,并以第一作者在《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综述[9]。靳晓娅同学承担了荧光碳量子点生物应用的项目,参与开发出一类基于荧光碳量子点的纳米抗癌药物,其成果以第四作者发表于国际期刊《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10]。

2加强时间管理,提高研究效率

科学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由于医学生的课程繁多,他们往往很难为实验室的项目腾出专门的时间,这使得科研工作难以按时进行。因此,需要加强医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笔者通常会要求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位医学生提供课程表,获悉他们可用的课余时间,然后合理安排实验。导师和学生都应遵守约定好的时间安排表。保证了科研时间之后,下一步需要提高实验效率。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导师花时间对他们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在进入实验室之后,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包括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方法等。医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之后开展实验能够避免一些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失误。对于新进实验室的医学生,笔者通常会指定一位研究生负责教会其基本实验技能。此外,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也非常重要,笔者也会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指出其中的不足。最后,导师需要认真指导并督促学生依照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装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实践

摘要: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本科生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科研项目导师的角度,在实践基础上归纳出提升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几种途径,包括科研项目牵引,增加研究动力;加强时间管理,提高研究效率;保持科研热情,提高研究自主性;鼓励探索和创新,发现研究乐趣。希望本文为医学院校的导师指导医学生开展科研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医学生作为未来的从医者,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以解决现有问题,探索未知领域并推动医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1-2]。同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医学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3-4]。对于医学生来说,课堂和实验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场所,需要导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因此,很多研究型医学院校在入学时就为医学生配备了科研导师,以指导他们在本科阶段进入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参与实验室科研能够让医学生获得科研的第一手经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逐渐提升科研能力[5]。医学生在入学的前三年以在课堂上学习基础医学知识为主,也在教学实验室里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而在科研导师的实验室里则是以学习研究技能、参与科研项目和解决科学问题为主。从课堂到实验室是一个急剧的转变,因此,医学生和导师都需要好好准备,以便能够适应新的教与学方式。2015-2020年间,笔者指导了16名苏州大学的医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科研。这16名大一至大五的医学生所属的专业包括临床医学(4名)和放射医学(12名),其中男生6名、女生10名,年龄18~23岁。现从导师的角度对如何通过参与课题组科研提升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提出几点思考。

1科研项目牵引,增加研究动力

众所周知,获得科研项目的支持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科研项目为研究人员提供开展研究的经费,其申报、执行和结题也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几乎每个研究型医学院校都有本科生科研项目,包括各个级别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项目,以及医学院校自己设立的各类科研项目等[6-8]。医学生在刚进入实验室时,既会对新环境、新课题产生新鲜感,也可能会因为不了解实验相关背景和流程而感到不知所措。发挥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能够使医学生尽快熟悉课题并尽早融入实验室研究。首先,导师要鼓励并协助医学生申报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一方面,申报科研项目需要做大量的文献调研,在此过程中医学生可以通过与导师讨论和查阅文献初步了解课题内容。另一方面,申报全国性科研项目例如“挑战杯”和“大创”项目往往竞争非常激烈,除了要提交申报书还需要进行答辩评比,因此通过申报科研项目还能提高医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其次,科研项目能够督促医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研究。科研项目立项之后,通常都有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环节,需要医学生按照计划获得阶段性成果并及时整理总结。最后,医学院校通常会对承担科研项目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例如综合测评加分和学分认定等,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医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以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纳米生物材料实验室为例,所有的16名本科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初都申报了各种类型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其中12名学生经过严格的材料评审和答辩之后获得了科研项目的支持。实践证明承担项目确实能够有效引导医学生积极投入创新研究,其中有6名承担项目的学生在项目结题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例如,徐笛同学承担了关于“硼中子俘获治疗肿瘤”的校级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在笔者的指导下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硼药,参与撰写了一篇英文研究论文,并以第一作者在《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综述[9]。靳晓娅同学承担了荧光碳量子点生物应用的项目,参与开发出一类基于荧光碳量子点的纳米抗癌药物,其成果以第四作者发表于国际期刊《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10]。

2加强时间管理,提高研究效率

科学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由于医学生的课程繁多,他们往往很难为实验室的项目腾出专门的时间,这使得科研工作难以按时进行。因此,需要加强医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笔者通常会要求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位医学生提供课程表,获悉他们可用的课余时间,然后合理安排实验。导师和学生都应遵守约定好的时间安排表。保证了科研时间之后,下一步需要提高实验效率。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导师花时间对他们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在进入实验室之后,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包括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方法等。医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之后开展实验能够避免一些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失误。对于新进实验室的医学生,笔者通常会指定一位研究生负责教会其基本实验技能。此外,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也非常重要,笔者也会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指出其中的不足。最后,导师需要认真指导并督促学生依照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点击查看全文

谈核医学科放射性污水设计停留时间

【摘要】国家现行污水排水排放标准中对核医学科放射性污水排放要求并不一致,根据不同的排放要求,结合对核医学科常用的同位素,以及设计排水量等相关参数的分析,对衰变池采用的设计停留时间这一关键参数进行了对比计算,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性污水;停留时间;设计排水量

1引言

近年来,放射性同位素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诊断与治疗中的独特优点,日益为现代医学所重视。而核医学科室产生的放射性污废水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导致无关人员受到放射性损伤。因此,规定“凡I类工作场所和开展放射性药物治疗的单位”【1】和“使用放射性核素其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等于或大于2×107Bq的临床核医学单位和医学科研机构”【2】应设置衰变池处理放射性污水。核医学科放射性污水属于低浓度放射性污水,工程上多采用停留储存、自然衰变方式处理,但由于现行多个相关排放标准中对排放要求并不一致,导致实际工程设计及验收均存在分歧,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风险。

2放射性污水中的同位素分析

不论采用哪种处理方式和排放要求,确定污水中主要的放射性同位素是首要前提条件。根据文献【3~7】,医学应用非密封源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以下几种:99mTc、18F、131I、32P、125I、89Sr。其中,诊断类同位素中,99mTc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的SPECT药物,可以对人体几乎所有器官进行显像诊断,占医院放射性药物使用量的80%以上;而18F类药物则在PET/CT诊断中最为广泛,占总使用量的98.04%;治疗类同位素中,则以131I为主。结合当前实际工程中医院提供的同位素使用资料,通过患者排泄、器皿清洗等方式产生的放射性污水中主要为99mTc、18F、131I3种,其主要性能参数详见表1【8】。

3放射性污水排放要求

点击查看全文

医专学校计算机教育革新

一、实际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在专科生中开设的医学信息学课程很难被作为必修课来要求,教学的系统性和授众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原因是医科院校的理论学习部分的学制相对较短,课程较多,增加必修课的困难重重;各地中小学执行教育部“双基”教育的规定差异极大,且目前仍以与“双基”教育对应的一、二级统考成绩作为检验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所以还不能一下子砍掉“双基”教育。

(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批准在医科院校中设立真正的医学信息学专业,过去设立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只是医学图书情报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在研究生中进行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只能附属于其它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不可能在理论教学时段进行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因而研究生只能在课题阶段直接介入研究工作,这时他们的医学信息学的理论基础就非常欠缺了。

二、我们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实践

前几年,我们学校在学生的入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了河南教育厅的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内容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以教授:OFFICE、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站制作等内容为主。并且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参加河南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做法对促进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否认。主要是这样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其次是如果出现一大部分同学因为计算机考试耽误了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最后的负面影响是部分大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论考试部分采取背诵标准答案的办法来对待计算机等级考试。使计算机的教学无法走出两难的尴尬。因此我们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紧密结合”的精神;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国高中阶段的进一步普及,高校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计算机教研室对我校专科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2008年起我们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将大学生的入学(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计算机基础其他”的内容调整为:“医学信息学”。二年的实践证明,这样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1.大学生提前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这样可以把有限的学校给定的计算机课时用在“医学信息学”内容教学上。2.对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我们采取对他们进行补习的办法来解决;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合格的学生可以进入后面的课程学习,并且给他们是“零”学分(有要求,但不记学分)。3.由于医科学生的大部分专业课程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对他们的入学进行的第一计算机语言是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这样对改善医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有比较大的帮助。4.国外大部分学校的公共计算机教学已经从“计算机基础”过渡到教授“程序设计语言”内容的阶段。如作者今年访问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他们的计算机科学系作了了解。美国的大学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没有像我们这样的要求;没有统一的大纲,更没有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由于在高年级以及到研究生阶段对计算机的使用有较高的要求。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通过自己学习来解决的,这样“程序设计语言”为大部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

三、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点击查看全文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防原医学课程研究

前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新制订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应当初步达到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为进入毕业后教育与实践奠定基础。军医大学作为特殊的医学高等教育单位,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面向军队及地方各级医院所需的医学人才。防原医学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军事医学课程,它是研究核武器的杀伤因素及其它来源的电离辐射所致伤害的医学防治学科,也称为核武器损伤防治学或放射损伤防治学。防原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军事医学中许多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也是军事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理解和掌握防原医学知识,将为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而我们都知道,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此,防原医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就显得更为重要。第四军医大学放射医学教研室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了一套相应的课程标准,对其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升防原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国家和部队培养优秀全面的军事医学人才。

1课程目标

我们的目的旨在为部队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学员通过对防原医学的学习,能够理解和运用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说出防原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微观到宏观,从原子到核反应,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放射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掌握急性放射病的发病机理及防、诊、治原则。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技能,如学会剂量存活曲线的绘制,掌握外照射的测量方法和辐射测量仪器的使用等。并且能够利用重要发现的学习,从思路上经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建立过程,分享和体验创新性思维。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科研学术等活动,掌握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建立创新意识。通过参加课堂讨论,锻炼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综合运用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课外科研,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及创新意识。此外,学员还应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思索与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重视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爱军习武思想,具有打赢现代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之,通过防原医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三防军事医学课程和核应急救援队组织与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内容安排

防原医学课程安排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四年级下学期进行,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学员此时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临床专业课内容的学习,掌握了学习防原医学所必须的所有预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可以更高地帮助学员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军医大学培养的医学人才中数量最多的骨干力量,其未来承担的的军事医学任务也最为艰巨,更需要全面掌握防原医学等军事医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课程标准我们设计了最丰富的内容安排。主要包括理论课22学时,包括核物理基础、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及其防护、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与内照射放射损伤、核爆炸复合伤、放射卫生防护基础、核辐射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等内容;实验课8学时,包括辐射测量仪的使用及外照射防护,小鼠脾结节计数,放射性样品检测等内容;军事医学综合演习40学时,主要包括辐射侦查、核沾染区抢救、人员车辆的洗消除沾染以及辐射损伤救治室的展开等科目的演练。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有限的学时安排和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我们并未在所有专业都按上述内容进行设计,像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我们没有安排相关的实验课和军事医学综合演习,而且,对部分理论课内容也进行了合并和压缩。

3教学实施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