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房屋基础设计范文

房屋基础设计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房屋基础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房屋基础设计

社区流程再造创新研究

一流程再造的理论架构

流程一词在通俗的意义上指生产生活中具有先后秩序的一系列行动。较为严格的界定主要有:一是《牛津词典》认为,流程是指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实现;二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指出,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一般来讲,流程有六个核心要素:资源、过程、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即结构)、结果、对象和价值。流程概念的引入,主要是解决如何去做及做好一项事务的问题,其更多的是从操作的角度把个人或组织确定的目标执行到位,而不考虑或改变原有的决策,一旦决策及其目标确定,流程要解决的就是怎么更好地实现决策的目标,而不是去更换决策。再造一词缘起于近年来公司再造理念和政府再造运动。再造也称重组或重塑,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司革新浪潮,后延伸至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体制改革中。199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和计算机科学公司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詹姆斯•钱皮(JamesChampy)合著的《改革公司》(又译《公司重组》)一书中提出,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来实现企业自身彻底改革的思想。与之类似,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盖布勒(TedGaebler)在《改革政府》(又译《重塑政府》)一书中对西方世界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评价道:“工业时展起来的官僚体制,专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层叠的指挥系统,已不能有效运转;它变得机构臃肿、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它在变化迅速、信息丰富、知识密集的20世纪90年代已不能有效地运转了,现有的政府需要重塑。[2]”这一理念很快成为美国克林顿时期进行政府再造的指导思想,并迅速扩散到世界其它国家,再造一词从企业改革引入到了政府改革的领域。流程再造,原本是指一种从根本上考虑和彻底地设计企业的流程,使其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提高的工作模式。

所谓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缩写为BPR),也称业务流程重组,是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强调企业组织形式以“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础,必须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3],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的全新思路。企业改革中业务流程再造也称为企业流程再造,是指由组织过程重新出发,从根本上思考每一个活动的价值贡献,然后运用现代资讯科技,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和重新架构组织内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它是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种再造、重塑等思路和方法,与资讯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改革方式。哈默和钱皮强调,企业流程再造应该包括四个要素:根本(Fundamental)、彻底(Radical)、显著(Dramatic)和流程(Process)。哈默和钱皮指出,200年来,人们一直遵循亚当•期密的劳动分工思想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注重把工作分解为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步骤。他们认为目前也应围绕这样的理念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把工作任务重新组合到首尾一贯的工作流程中去。但他们主张重建,它“意味着通过非连续性的思考,彻底从头开始”。他们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的部分、由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全新的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会在绩效上产生量的飞跃。这一论点在私人部门已经得到证实,它的影响也已波及到政府部门。他们指出,业务流程再造的特性有:强调团队合作;在组织中降低决策的层级;关注于更大范围的、根本的、全面的业务流程;强调顾客满意;使用业绩改进的量度手段;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改造;高层管理者的推动[4]。

业务流程再造作为一种重新设计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美国的许多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业务流程再造,其中一些主要方法有: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根据同一业务在不同工作中的地位设置不同的工作方式;模糊组织界线。近年来,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架构及其改革思路也被运用于“新公共管理”改革或“政府再造”的战略和战术中。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者詹姆斯•W.费斯勒和唐纳德•F.凯特尔在《行政过程的政治》一书中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三个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流程的“重建”,即试图通过对组织流程的激进变革来寻求更高的组织效率[5]。劳伦斯•R.琼斯和弗雷德•汤普森在《面向21世纪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一书中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战略中,流程“重建”也是五个战略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改变而非固定现有的流程,以过程而非职能为基础进行组织设计,并确定其在组织图中的适当位置,以改善服务质量为焦点,减少循环时间和成本[6]。

二社区事务流程再造的内涵及其核心

流程再造的理论架构及改革思路不仅可以引入政府体制改革中,也可以引入社区体制改革中。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和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将其运用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之中是比较恰当的。社区事务,也称社区业务,是指将人、财、物用于生产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社区业务流程,通俗地讲,是指社区业务的运行过程和运行机制,也指社区业务运行的内在机理,是业务、职能、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结构。职能影响流程数量,职能分散(重叠)则流程多(杂),职能整合则流程精简;业务决定职能,业务零碎导致职能分散甚至重叠,业务集成则促进职能整合;组织影响流程长度,纵向组织带来流程环节多,横向组织带来流程环节少;制度保障流程运行,有效的制度带来流程畅通,无效的制度或制度缺失会使流程梗阻。根据业务、职能、组织、制度间结构关系的不同,社区业务流程可分为两类:一是零碎式流程(或职能式流程),它是指业务零碎、职能交叉、运行分割的单向性流程,是以政府职能为中心、按照纵向运作、各自为政、横向间不协调的单一性流程;二是集成式流程,它是指业务综合、职能整合、运行协调的整体性流程,是以事务的分类为基础,打破部门界限的综合性流程[7]。社区事务流程再造,也称社区业务流程再造(简称社区流程再造),是指社区业务的运作从零碎式流程向集成式流程、从职能导向向流程导向转变的过程,具体是指改变职能部门纵向运作、横向不协作和条块分割的流程,构建任务集成、人员整合、流程简化、协作共事的综合管理和服务流程。零碎式流程与部门垄断制(指政府部门垄断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过程和制度)是相互依存的,部门垄断制通过零碎式流程来维持其生存、发展、运转,零碎式流程适应部门垄断制的需要,要改变部门垄断制,一个“灵活的战略”就是改变零碎式流程。因此,再造社区业务流程,是使部门垄断制丧失运转基础与生存条件,构建社区分类管理的基本途径。社区事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合理分类社区事务,一般将社区事务分为两部分,共十类。一是与社区专干(政府购岗的社区工作者)密切的社区事务,包括5类:人口房屋基本信息采集录入事务;出租屋安全检查及重点人群监管事务;资格确认、审核和发放事务(各类保障金、补贴金、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及办证等);技术性服务事务(残疾人康复、育龄妇女服务、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等);路面巡逻事务(保洁、保绿、保安、保秩序)。二是与居委会成员密切的社区事务,包括5类:社会救助事务(临时救济、社区募捐等);民间调节事务;民间组织发展事务;民主自治事务[8]。前5类事务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三流程再造视角下社区体制创新案例

点击查看全文

建筑抗震设计问题的探讨2篇

(一)

一、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民用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是基于其强度和延展性。根据以往几次的地震经验,建筑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弹性变形来抵抗强震突袭,这是将抗震强度和延性二者恰当融合,是很好的抵御地震的良方。因此,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建筑设计师在进行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时,其思路大都是给抗震结构设定一定的屈服水准,从而用来抵御小震的威胁,同时又利用其延性特征使结构具备与屈服水准相对应的延性水准,用这一水准来抵御强震的攻击。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保证了经济效益又能使建筑物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保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害。此外,为了保障建筑的结构设计具备完善的抗震能力,建筑设计师会给建筑结构设定比较低的承载力水平,这就相应地需要结构设计具备比较高的延性水平;相反,若给结构设定比较高的承载力水平,那所对应的延性水平就会比较低。对于这个问题,各个国家有着自身不同的看法,来自美国的建筑设计师认为,对于级数较低的地震,既可以采用低承载力———高延性的结构设计,又可以采用中等承载力———中等延性的建筑结构,甚至可以采用高承载力———低延性的架构;至于用来抵御强震攻击的建筑结构设计,则应该采用低承载力———高延性的结构设计,换句话说,就是地震的级数越大,就必须有越高延性的结构来与之对应。日本的相关专家则赞成对任何建筑都采用高承载力———低延性的结构设计来抵御任何大小地震的攻击。对于这个问题,欧洲建筑设计师则有另外的看法,认为在遇到任何大小的地震时,都可以采用低承载力———高延性、中等承载力———中等延性、高承载力———低延性这三种建筑结构来应对,并提出这三种建筑结构的组合就抗震效果来说都是等效的。中国本身而言则采用了按地震烈度区域划分选用不同延性结构的建筑方法,这其实并没有考虑到同一烈度区域地震力取值大小不同的其他可能性。

二、剖析民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具体内容

2.1提倡合理的建筑布置

在对民用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首先应确定合理的建筑布置,提倡其建筑平面和立面的简洁、规则和对称性。尤其在做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平面简洁,规则,具备一定的对称性;刚度中心应与质量中心尽量重合;若跨间质量较大则不宜布置在结构的边缘,较大质量的设施应布置在距刚度中心较近的位置;建筑的大悬挑结构应尽量不要采用;在围护结构的设计时应采用较为轻质的材料,避免出现意外事故。

2.2明确规定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

点击查看全文

谈地铁换乘站周边建筑加固施工技术

摘要:地铁换乘站周边建筑较多,基坑开挖较深,极易影响周边建筑地基稳定性,造成不均匀沉降,以倪家桥站为例,对车站周边建筑注浆加固技术进行研究,确定了注浆加固所需材料和各项工艺参数,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铁换乘站,周边建筑,注浆加固

1概述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政轨道交通体系正逐步完善,为解决重要交通枢纽人口拥堵的现状,不得不在既有线路的基础上增建地铁换乘站。然而,由于地铁换乘站多处于人口聚集区,周边建筑较多,基坑开挖较深,极易影响周边建筑地基稳定性,造成不均匀沉降,如何采取加固措施保证换乘站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地基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成都地铁8号线倪家桥站对地铁换乘站周边建筑加固技术进行研究,本站为3条线路的换乘车站,其交汇线路包括18号线、1号线和8号线,于地下-3层设置站台层和18号线换乘点,基坑开挖深度为25m,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1]。

2工程概况

2.1工程概述

成都地铁8号线1期工程线路总长约为29.1km,该线路起点和终点分别为谢家桥站和十里店站,其间跨越4个主城区,整体走向从南向北,共设车站25座,车站间最大间距与最小间距分别为1.7km和0.6km,分别为川大新校区站—长城路站区间和永丰站—神仙树西站区间。该工程共设10座换乘站,分别为:1)太平寺站(与9号线换乘);2)永丰站(与5号线换乘);3)神仙树西站(与7号线换乘);4)长城路站(与12号线换乘);5)沙河桥站(与6号线换乘);6)东大路站(与2号线换乘);7)沙河桥东站(与13号线换乘);8)倪家桥站(与1、18号线换乘);9)成都理工站(与7号线换乘);10)双林路站(与4号线换乘)。工程建设规划于2016年开工,工期4年[2]。其中,倪家桥站位于倪家桥路与人民南路交叉口,沿倪家桥路东西向敷设,车站主体设计为地下3层,基坑开挖采用岛式开挖,运用局部盖挖法与明挖法相结合的施工方式,采用钻孔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本站为3条线路的换乘车站,其交汇线路包括18号线、1号线和8号线,于地下-3层设置站台层和18号线换乘点,基坑开挖深度为25m,该工程平面位置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倪家桥站周边建筑主要以低层楼房为主,这些楼房基本采用桩基础较多,基础埋深控制在10m以内。

点击查看全文

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办法

摘要:基于我国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事实上,伴随房建工程施工技术、工艺的革新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建筑行业加强了对于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的管理,并就管理不足问题进行解决。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房建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存在的不足,并就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论述,最终为房建工程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房建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房建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我国的工程建设单位加强了施工现场技术管理。近年来,随着建筑施工工艺、技术、材料以及装备的不断更迭创新,我国建筑行业开展现场技术管理的难度日益提升。基于此,需要其结合时展的要求对管理方法以及理念进行创新。

1房建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内涵

所谓的房建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指的是施工建设团队借助系统化的理论以及方法,对施工现场技术进行规划、组织的管理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工程项目功能性的多样性发展,施工建设团队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工序复杂且较差的状况,进而导致房建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作业的难度日益提升。一般而言,施工建设团队在开展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作业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工程施工、基土铺设等技术的管理,进而实现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2房建工程施工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度的推进,我国的房建工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房建工程的顺利开展,施工建设团队加强了对于各类施工技术的运用。关于房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的施工技术,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点击查看全文

略谈圈梁裂缝的分析与防治

1.裂缝状况

该工程基础圈梁及其以下所有工程已于2006年3月20日施工完毕。因建设单位相关基建手续未办理完毕,工程周围环境未协调妥当,当施工单位准备砌筑1层墙体时,宝鸡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出面阻挡,工程已于2006年3月30日全面停工待命。直到2007年7月10日,建设单位办理好相关基建手续后,工程才重新开始施工。经工程监理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现场检查,发现个别纵横墙上基础圈梁砼有裂缝。凡是基础圈梁下有裂缝较长较大,裂缝自基础圈梁上表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约为10-15cm,该裂缝经现场查验约为10处。为了保证地基基础稳定可靠,主体结构安全牢固,满足工程使用功能,我们组织邀请了建设单位、工程设计、工程质监、工程监理、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施工技术人员,现场仔细察看状况,认真分析裂缝原因,与会人员各执己见,畅所欲言,基本达成了共识。

2.裂缝原因分析

工地现场管理人员对砼基础圈梁早期养护不到位,失水过多。砼早期失水收缩裂缝最初是以裂纹的形式出现在初凝时,到砼终凝时,裂纹因为砼失水收缩而发展为裂缝。忽视砼早期养护,往往容易引起砼裂缝。这是造成砼基础圈梁细小裂缝不可忽视的原因。桩身钢筋笼主筋6φ12,螺旋箍筋为φ6@300,加劲箍筋为φ12@2000,夯击扩大头(现浇C25干硬性砼)约2m,桩的实际长度以满足进入持力层的要求为控制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800KN,三击贯入度不大于100mm,干硬性砼体积不得小于0.5M3,基桩共计153个,已于2006年3月1日施工完毕。基桩施工完成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按照《复合载体夯扩桩设计规程》,采用可靠的测试方法对工程桩的桩身完整性及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报告,基桩竖向承载力及变形均符合设计要求。由此可见,该楼地基基础工程稳定可靠,结构安全,砼基础圈梁裂缝不是桩基下沉不均匀引起的。该工程砼基础圈梁在没有上部砌体荷载作用的情况下,出现细小裂缝的现象比较少见。该砼基础圈梁自浇筑以来,因各种原因停工多达一年多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砼基础圈梁经过了冬天-10℃至夏天35℃温度变化,而工地管理人员对砼基础砖基础的,裂缝较短较小,裂缝仅为自上表面向下沿高度方向延伸约为2-3cm,该裂缝经现场查验仅为5处。凡是基础圈梁为砖砌地沟洞口时,基础圈梁下无砌体支撑处于悬空状态时,基础圈梁砼圈梁,在冬天滴水成冰的天气未采取任何冬季保温覆盖措施,在夏天烈日暴晒后突然降雨未采取覆盖养护措施,砼基础圈梁经历的温度变化幅度太大,砼内外温差较大,温度应力引起了砼干缩裂缝,这是造成砼基础圈梁细小裂缝的主要原因。

3.防治裂缝的措施

与会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讨论,一致认为应立即采取可靠有效的防治措施,尽快消除砼裂缝引起的工程质量缺陷,防止砼细小裂缝继续扩大,影响工程使用功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按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和与会专家及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一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在原砼基础圈梁上新作一道240×180现浇C25钢筋砼基础圈梁,配筋为4φ12,φ6@200。以保证房屋基础整体稳定性和刚度要求,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实践证明,按此方案实施,整个质量缺陷处理稳妥可靠、效果很好。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工程质监部门都十分满意。通过这起砼基础圈梁裂缝质量缺陷的处理,以下几条经验教训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砼初凝时,开始淋水养护是预防砼早期失水收缩裂缝的有效方法。必须引起施工人员足够重视。砼的保温覆盖非常重要。为保证新浇筑砼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砼早期干缩产生裂缝,砼浇筑完毕后,当天必须及时浇水并覆盖,一般采用塑料薄膜、草袋、或毛布覆盖养护,保持砼表面湿润,不得使砼受冻或受暴晒。工程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而不能在各种基建手续未办好的前提下,冒然施工,时建时停,违背施工规范规定抢抓进度。在工程停工期间,一定要做好已完工程的保护工作。否则,容易引起工程质量缺陷,给施工方自身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者:樊宏祥 单位:陕西关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