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法治教育教案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成人教育,本文以分析成人教育思政政治工作的特点和难点为基础,以公共关系教学实践为例将课程思政引入成人教育课堂,分析在成人教育中推行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以及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五个部分,并浅谈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成人教育
一、课程思政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把德树人贯穿教育的全部过程,要用好课堂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一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定位都是由专职德育教师、思政教师、大学辅导员或班主任来负责,高校主要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德育基础课和学生日常管理来进行教育,思政课和专业课泾渭分明,思政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的职业发展也是殊途不同归,反映在学生对于两类课程的态度上也有很大不同,专业课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方向比较受重视,而思政课、通识课、德育课等素质课程趋于次要位置,更多是为了拿学分、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无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心理成长和思想发展的规律,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实施教育行为,营造全员参与、全过程干预、全方位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统,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四门必须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为思想教育的纵向支撑体系,以隐性思政(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程)作为思想教育的横向拓展体系,对学生显性思政教育成果进行固化、扩展、丰富,提高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更具有实用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包含诸多内容,校园评奖、评优,集体组织的学习、帮困、参访、游览活动等都包含在思想教育的范畴,而课程思政作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横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界面的主要形式。课程思政首先由上海教育领域提出,是以大学开设的普通课程为载体,融进价值观念和思想引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在微观科目层面强调对于课程教育功能的挖掘、开发,突破单纯知识、技术传授的局限,在宏观课程体系层面旨在建设打通各门、各类、各专业课程间壁垒的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横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界面,为纵向思政课的支撑体系提供展现理论和思想张力的实践平台,将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法改变为启发式的知识传授,将思想观念与知识传授一起通过课程思政的课堂传授给学生,从而解决高校思政治教育“孤岛”和思政课、专业课“两张皮”的问题。
二、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困境
当前业余学历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几个途径,自学考试因科目考试灵活主要是社会人员自学为主,网络教育课程架设由高校完成,学生上课主要依靠网络进行,不具备班级形式。成人教育则是国家通过成人高考统一录取的有组织形式的高等学历教育,作为规模型全国统考,成人高考参加人数、影响力仅次于普通高考,2017全国成人教育招生数就达211万人之多。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都是以课堂面授传递知识为主,组织化的教学班级对于有计划的施教是必要的结构形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重要。但目前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还是通过开设思政课程进行教育,教育模式依然是利用灌输的方式,老师讲、学生听。作为思政课程,理论教育都是从灌输起,这没有问题,关键是要让灌输的理论能结合实际才能触动学生,产生价值引领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在普通高校与思想政治课想配套的还有一些列形式政策课、通识课等形成思政课程体系,并配合辅导员制度做到了思想上和组织上全部涵盖,普通高校学生多是住校,在学校的时间也给思想教育提供了保障。而成人教育学生学习形式是业余制,就有很多与全日制不同的地方,也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考试化、学分化等问题。成人教育学生自身特点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和形式化。成人教育学生多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入学前学历基本初中、中专和高中,在进行系统化高等教育之前就进入社会完成了社会化,而“回炉”进入高校进行学习的时候其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完全定型,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难免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无法引领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成人教育学生自身学习状态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考试化和学分化。成人教育以业余学习为主,是为适应成人学生半工半读的学习状态。成人学生既要完成学业也要承当生存的压力,他们很多已经成家立业,供养家庭也是无法回避的责任。业余学习和半工半读直接表现就是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设计也体现业余学制的要求,虽然本科是5年学制,但就读学时与全日制本科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学时短,在校就读时间短,平时还有紧张的社会劳动来维持生存,就造成以“考”为目的的学习,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就成了短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就沦为考试化和学分化的教育。
三、在成人教育中推行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摘要: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工学学科,教学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导,阐述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出多以自然科学课程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专业化、实用性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
关键词:数字媒体,平面设计,教学实践
引言
在《平面设计》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德育元素,深挖《平面设计》课程的德育要素,凝练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不断更新课程思政融合教育教学方法,并转化为思政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载体,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职责,教学效果良好。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
1课程建设背景与依据
建设背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工学学科,教学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导,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出多以自然科学课程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专业化、实用性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的教育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平面设计》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有计划的规划课程设置。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增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达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平面设计》课程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教学任务是知识技能传授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属于多学科的基础课程,为以后众多课程学习夯实基础技能,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迫切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多元化教育。建设依据。思政、技能两手抓是《平面设计》课程的思政建设的基本依据,思政教育与技能教育都要充实。符合数字媒体技术行业对于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的需求。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五个层面的需求。(1)国家层面:各项对于加强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文件要求;(2)行业层面:数字媒体技术大环境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3)地区层面:主要包括地方发展规划的相关文件,如《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高等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等;(4)学校层面: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认定工作;(5)专业层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四川旅游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各个层面的政策与制度和良好的育人氛围为数字媒体技术《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保驾护航。
2课程的特点
近期召开的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着眼加强党对军队的思想政治领导、构建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为各级扎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遵循。当前,随着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和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多数部队长期处于动态分散状况,加之军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给基层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和现实考验。因此,如何着眼动态分散现实条件,有效抓好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确保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是摆在各级面前一道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
一、动态分散条件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动态分散是新时代军队基层建设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对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难”:
(一)官兵思想动态掌控难。主要表现在:有的官兵思想问题触发点多。当前各种信息媒体飞快发展,各种社会信息和社会思潮从多方面影响官兵的思想情绪。同时,部队调整改革也不可避免涉及一些官兵的切身利益,诸如军人的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等问题常常牵动着官兵的心,引发其思想波动。有的官兵活思想变化节奏快。由于新生代官兵大多生活经历少、社会阅历浅,自我控制能力又相对较弱,所以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出很大的跳跃性,对信息刺激反映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导致其思想变化不断加剧。有的官兵不愿意向组织道实情。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官兵片面地认为不能太“老实”,不能什么都向组织坦白,面对领导和骨干往往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导致在汇报思想和谈心交心过程中很难说真话道实情。
(二)政治教育制度落实难。主要是一些基层单位的党委(支部)议教制度落实不好。由于长期高度分散,加之执行战备、训练和急难险重任务的特殊性,很难定期召集“一班人”召开会议分析教育形势。调查分析制度落实难。受客观环境制约,基层部队对教育的形势、官兵的思想等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导致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备课示教制度落实难。基层部队长期处于任务繁重、高度分散的状态,基层干部尤其是政治干部精力难集中、时间难保证、备课无心思,基本上是仓促上讲台、应急搞教育,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大课集中教育组织难。一些基层单位点多线长面广,岗位人员分工细致,大多数是单独执行任务,容易造成教育到课难的现象。特别是组织大课集中教育时,有的官兵要值勤、有的官兵要出公差、有的官兵要担负临时性任务,很难保证齐装满员的到课率,导致授课者提不起兴趣,听课者也打不起精神,容易使大课集中教育流于形式,教育时间、内容、人员、效果都打了折扣。
(四)政治机关检查督导难。部队动态分散条件下,领导机关也常常处于分散状态,每名机关干部往往要承担数项业务工作,任务重、头绪杂,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对基层教育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再加上军旅营体制下,旅团领导机关本身就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态,自身业务工作十分繁重,常常顾此失彼,很难做到经常下基层检查督导。特别是有的基层单位距离领导机关路途遥远,受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客观条件限制,领导机关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基层部队教育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现场指导,致使一些基层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在低层次徘徊。
【内容摘要】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学生停课不停学,在家上网课成为常态。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并不普遍,而今已成为必需。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需要课前选好在线教学平台、打造结构化、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好在线课程与分好教学班组等准备工作;课中教师用心展示、学生真心积极配合,师生通力协作;课后学生真实反馈、教师及时反思,师生有效交流打造金课。
【关键词】疫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
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席卷全球。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这场肺炎疫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防控并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期间呆在家里也是做贡献,但学生停课不停学。大中小学开启了在家上网课模式,一夜之间,教师成了主播,家长成了管理者。这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在线教学的推动不能不说是一种契机。总书记从战略的高度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他强调,要加强新媒体新技术的活力,高度融合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同信息技术优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几年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应有的作用未能真正体现出来。这次肺炎疫情促进了在线教学的发展与应用推广。
一、疫情防控期在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前准备
(一)选择便利适用的平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平台众多,腾讯会议、学习通与雨课堂等。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平台,同校教师们应用的平台也有不同。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防控期的在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整合资源,统一平台,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选取的是超星学习通平台,东北大学选取的是雨课堂。
(二)打造结构化、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一个人强不叫强,团队强才是真正强。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个团队可以走得更远。在线课程,必须有个优秀的团队,属于公共必修课的尤为如此。国内外时政时刻在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应的教学内容每天都在更新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与时俱进出实效,召集好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是途径。有了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才能及时有效地更新内容、打造出精品教案与课件。团队结构须合理,老中青搭配,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既要有网上集体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又要充分用好每个教师的优势,发挥好每个教师的潜能,博采众长。团队中计算机应用与职业教育技术功底好的教师做课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党史等基础好的教师,结合集体讨论的材料与资料整理编制好教案;录制教学视频由声音动听、普通话相对标准与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教师来承担,老教师负责把关教学知识点与经典案例选择,中青年教师负责上传资料与通知、公告并督促学生提前预习任务点与非任务点资料等。
(三)建好在线课程。课程资料除了教案、课件、教学视频、作业、测验题、问卷、题库、试卷外,还可以借助平台其他学校其他教师的典型案例、实践资源等优质资源作为非任务点供教师参考、供学生自学,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把对课程教学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网络资源网址,提供给学生。如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思政星、CETV公开课师说、半月谈、学习小组、求是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
【摘要】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围绕“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从“生命教育”入手,探索聋哑学生德育实践的新模式,落实“聋于耳不聋于心、哑于口不哑于手”的育人初衷,帮助聋哑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以实现聋哑人残而不废、无异完人为努力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三生教育”;德育体系;生命教育
以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为主,让聋哑学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学校的前身为杭州籍聋人章春坡先生于1947年创建的鄞县私立济瘖聋哑学校,1956年起学校曾改名为宁波市聋哑学校。章春坡先生在建校时提出“聋于耳不聋于心、哑于口不哑于手”的育人理念,以实现聋哑人残而不废、无异完人为努力目标,是学校“三生教育”的萌芽。
一、“三生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价值诉求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根据聋哑学生存在着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问题,学校提出以培养“生存有能力、生活有质量、生命有价值”的社会人为育人目标,界定“三生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含义为:通过为聋哑学生提供优质的、最适合的教育,让他们在学校习得生存技能和能力,在社会上得到适性发展,体验生活的幸福,并获得接纳和尊重,最终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三生教育”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针对聋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笔者以“生命教育”为例,通过对7—20岁聋哑孩子开展“生命教育”的德育实践,构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