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法制宣传教育范文

法制宣传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法制宣传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法制宣传教育

谈新时期高校依法治校教育宣传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已逐渐发展的十分成熟和完善,而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基于依法治校的高等院校对于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还处于一个尚未完善的状态,没有充分挖掘到在基层进行高校依法治校教育宣传工作的亮点,也没有在校内实现有理想的普法宣传教育效果。因此,如何推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进行依法治校教育宣传工作,成为促进高校实现稳步发展事业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例,探讨目前高校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影响,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新时期下高校实现依法治校教育理念的宣传工作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依法治校;教育宣传研究

依法治校是我国全面推进的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的一个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虽然高等教育也在进行深化以及综合改革,但是从实际来看,高校的依法治校教育宣传工作方面依然存在部分问题。例如没有有效保护学校的部分合法权益,没有进行深入人心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甚至也没有正视和处理在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以及问题。因此,依法治校作为高等院校新时期背景下的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高校领导重视到依法治校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加强工作,以及依法治校的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师生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高校民主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1目前高校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影响

1.1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强

在高等院校的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中,普法宣传是属于其工作水平的考核范畴,同时在高校依法治校教育宣传中也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一般情况下,在各个高校,为了实现普法宣传工作的有效落实,通常会在进行普法宣传工作前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然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实施。但是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对行政过度依赖的问题,甚至出现对法律法规轻视的现象存在。探究原因,多是认为只要有足够大的行政力度,就能实现显著的管理效果,因此就没有一个较强的依法治校的意识,无法实现到位的依法治校工作。除此之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意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普遍存在较低的法律法规认识水平,在教职工方面,没有较强的依法办事意识以及能力,而在学生方面,因教师的忽视,学生就更不会对法律以及学校的法规有足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一旦权益受到损害,多数师生往往不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只是以抱怨的心态来被动接受,而小部分师生仅能从电话投诉以及诉诸信访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因此,这些种种现象很明显的反映出了在高校中,普法工作并没有实现一个理想的宣传效果,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的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等造成了阻碍,影响了师生的自我权益保护。

1.2较为单一的法制宣传教育

点击查看全文

正确使用宪法建议思考

摘要: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国领导人多次谈到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因此,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一个部分,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对这一任务加以重视。本文对如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使用宪法;法律意识

衡量一个国家法制化程度的高低,公民的法律意识高低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提升公民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因此,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是保障国家和公民个人利益的有效措施。本文就如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进行了分析。

一、法律意识的含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所具有的观点和心理,也就是人们对法律的看法以及人们自觉守法、用法的程度。法律意识具体内容应该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制观念三个部分。人们的法律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人们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客观法律的反应,因此,法律意识的产生要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作为基础,人们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产生法律意识。因此,要树立法律意识,要求每个公民都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重要基础。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不同的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不同,因此,每个人对法律的认识以及守法、用法程度不同,每个人法制观念强弱也有所不同。法律观点是人们对法律本质、法律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每个人对这些方面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法律观点。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制观念构成了人们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公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因此,要想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学习法律知识并参加相应的法律活动,增强公民法制观念。

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措施

(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法律是党领导的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的体现,国家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和动力,会失去根基,这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色。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更好的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我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普法教育活动,在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法律意识基础比较差,起点低,多数公民法制观念还是不强,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多,已经树立起来的法律意识也不是很牢固。公民法律意识还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与国际社会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要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加大法制宣传教育,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公民增强宪法观念,学会如何使用宪法,积极维护宪法的尊严,保障宪法的实施。促进领导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决策和管理各项事物。帮助不同行业熟悉本行业的相关法规,自觉依法办事。使公民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使学校能够进行更加完善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创新浅议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针对新时期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创新阵地建设,从新媒体阵地,实践阵地,智慧平台,加强监督机制等方面下足功夫,对创新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法制;阵地建设;学生党员

党的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高职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问题,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如何认清新时代、明确新使命、理清新思路、创造新成就,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法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业压力大,法制教育积极性不足

学生不同省份学生差异明显,表现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方面面,日常学习生活中,课程压力巨大,生活轨迹单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还无法每时每刻都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极易产生法律意识缺失等问题[1]。因此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先进文化思想的认识与提升,对法治思想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理解不透彻,总体表现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充分。

(二)学生党员影响力小,在法制教育中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足

点击查看全文

浅析法制教育动漫宣传片的创作

1创作现状和趋势

近几年来,国内青少年法制教育动漫宣传片作品的创作数量不断增多,创作质量也不断提升。例如仅安徽的宿州市就创作《溺爱》、《我要上学》、《谁的责任》、《青少年法制教育之多方保护》、《法制进校园》等动漫宣传片,宿州市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且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当前已创作的动漫宣传片作品中,高质量、新创意的优秀作品依然较少,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都是靠模仿创作而成。一些作品因为无创意、质量低而生命力极其短暂,根本达不到宣传教育的目标;一些作品因为盗版、仿制问题引来了法律上的侵权纠纷,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2创作流程

青少年法制教育三维动漫宣传片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人物设定;场景环境设定;人物场景建模;分镜师制作分镜表;模拟配音或者直接配音;调动;粒子特效师做相关特效;镜头调节;渲染灯光设置;后期特效配音剪辑。

3创作实例

3.1规划

《溺爱》动漫宣传片紧紧围绕《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家庭、学校都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的职责和义务,但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要有道德、有法制观念的科学方法”这一内容,创意点是从“老鹰”对“小鹰”形象化的溺爱镜头切换到“小爱的父母”对“小爱”的溺爱镜头。主要使用的工具软件是Flash和Photoshop,片长约1分钟50秒,动漫人物主角色是“妈妈”、“爸爸”和“小爱”,动物主角色是“老鹰”和“小鹰”(如图4所示),角色造型属于写实风格。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建构中的农民教育

本文作者:王 萌、黄嘉添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体育学院

我国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有较为严重的农业灌溉用水缺乏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农田水利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不科学的农业灌溉导致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和污染,影响农村人民正常的生活用水,更制约农业产量的提高、农村稳定的保持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利用,可以有效帮助农民提高灌溉效率,改善灌排条件,节约用水,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可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田水利工程有助于水资源的净化和循环持续利用,从而保证农民的正常用水;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水利设施进行发电,造福村民。因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农村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保障和改善农民生活,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1]。

近年来,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2009年到2010年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遇到严重干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遭受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遭遇秋冬大旱,导致农产品大量减产,农民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接连发生重大的洪水灾害,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受灾9 721 000hm2,受灾人口1.4亿人,因灾死亡1 072人,失踪619人,倒塌房屋110万间,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约2 096亿元[2]。这些自然灾害给我国带来了重大灾难和严重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防汛减旱,保障基本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农田水利设施泛指以灌溉排水为主的农田排灌设施系统,包括农田排灌设施、截流提水设施和水土保持设施等。从灌溉范围上讲,农田水利设施一般是指灌溉面在县乡以下,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3]。由于农民缺乏农田水利的科技知识与技术,在农田水利的利用方面尤其是灌溉方面,农民的灌溉技术落后,不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田灌溉方式仍然多为地表灌溉,大水漫灌的方式较为普遍。这种田间粗放的用水形式使得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紧俏,而且造成严重浪费。农业节水技术处于较低水平,优质的灌溉设施和设备建设不足,不能有效利用喷灌、滴灌、短畦灌溉、微灌等高效节约的现代灌溉技术,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96.8%采用相对落后的传统灌溉技术,自流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45,井灌区一般也仅有0.65左右[4]。很多农田虽然建设了自流灌溉设施,但是其设计不合理,自流灌渠要高出支沟支渠很多,无法让水流入灌渠之中,只能抽水到渠中再流入农田里。因为缺乏技术和相关知识,农民对已经建设好的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不善,出现许多渠道渗漏、积泥淤沙、堤坝倒塌等现象,造成严重损失。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不断培养具有良好农田科技素质的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自主进行农田水利的技术研究和创新同时,着力开发研究、推广和运用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渠道防渗、田间自动灌溉、浅湿灌溉、农田排涝等技术,搞好基础规划、项目设计等工程计划;加强农民对农田水利的信息化建设,把工程建设和耕种农艺等技术措施融合成有机整体,并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进行技术创新,落实好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建设与高效利用。

目前,我国农民封建传统的小农意识没有根除,落后的劣根性依旧存在,这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和利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农田水利实际效用的发挥。我国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短缺,节约用水理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是,很多农民缺乏节水意识,他们的用水观念仍然是开源打井灌溉、大水漫灌和土渠灌溉。农田灌溉用水水价偏低,加剧了农民粗放用水的行为。这不仅使得地下水严重超采,而且造成灌溉水源大量浪费,影响灌溉效益。一些农民素质较低,缺乏集体观念,为了一己私利,在工程建设时,一味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随意倾倒垃圾,或盲目地进行各种支渠田沟建设,不仅破坏良田沃土、森林植被,出现大量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还使农田水利功能丧失,“枯水期更缺水,丰水期水泛滥”现象层出不穷。许多农民缺乏合作意识,使得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建成后不能发挥作用。农田水利是一种难以克服外部性的“公共池塘资源(common-pool resources)”[5]。它的有效运行需要农民之间有序的组织与合作。许多农民在小农意识的支配下,每个人都想“搭便车”,任意使用这些农田水利设施,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另外,一些生活在上游的农民偷水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制止,使得其他一些农民宁愿使用自己家中低效率的小水泵,以此来避免合作用水中的矛盾和争吵,也不愿意参与高效节能的公共渠道的合作。因此,在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农民之间很难完成农田水利的大规模合作。农民大多购置塑料管道、小水泵、电线等自己把农田与水库连接起来;一些远离水库的农民便毁坏部分农田修建蓄水的池塘;还有些农民打机井来灌溉农田。在有的地方,农民的这些个人行为使得农田水利设施成为了摆设,影响农田灌溉的效能。为了保证农田水利建设顺利进行,应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农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积极通过宣传引导,加强国情水情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组织和动员农民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改进农民用水方式和用水行为,努力转变传统的农民用水观念,强化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形成与节水型社会相符的节水文化和生态伦理。对农田水利所用的节水机具、材料、施工机具等水利设施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吸收更多的用水户参与灌溉和供用水管理、自觉配合地方政府的水利建设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民的法治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相比,农民法律素质仍然落后很多。农民无视法律现象比较严重,法律意识淡薄,经常肆意破坏和偷窃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农民的用水,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然而,有的农民不顾我国《水法》及相关法律对农田水利设施保护的规定,为了争抢水资源,不仅非法偷水,还人为肆意地乱挖沟渠、截堵涵管和运水隧洞,许多渠道、涵管和输水隧道失去了过水的功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无人看管的农田水利机械设备如提水机泵、电机、输电电缆、水管、水表等时常被盗,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行,接近报废。农民随意破坏河流提防工程,经常从提防取土烧砖、建房填地,致使多数提防被损毁;长期进行非法采砂造成河床坍塌,堤坝根基被损坏,河汛期间很多堤坝都产生渗漏、管涌现象,严重的还会发生溃堤,威胁农田和人民的安全。很多农民无视法律规定,经常在渠道旁边开垦土地,种植蔬菜、小麦等农作物,使得渠道输水面受到损害,边坡的稳定性下降,渠道淤积堵塞、塌陷。类似这样的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案件层出不穷,对农田水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010年5月12日,在某省永宁县望远镇境内就发生一起严重的农民破坏农田水利设施事件。农民为了便利自己灌溉,没有和相关部门商量就破坏了刚刚砌护好的五户渠,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利用的同时,对农民进行法律教育,培养和提升农民法律素质是农民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首先,以弘扬法制精神为重点,深入开展水利法制宣传教育,在整个农田水利建设中努力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重视水利法制宣传教育,加大集中性的宣传力度,提高水法宣传的效果和覆盖面。其次,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农民了解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水利建设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基层水利情况,这将在贯彻涉水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协助制定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服务以及组织防汛抗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应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农田水利条例,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水利建设的控制、监督、管理机制,把水利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增强农村法律的可操作性,提高农村执法的公正度。

许多农村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严重的重建轻管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农田水利设施应有作用的发挥。工程建设实施没能得到有效地监督和管理,许多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不合理、工程配套设施不健全、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工程资金流失严重。在农田水利设施利用时,农民缺乏有效用水管理机制,用水量难以计算,无法合理收费,使得农民的节水意识缺失;加之灌溉体制落后,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和肥壤沃土流失。由于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不当,出现许多任意挖沟更改河道、在河道乱搭乱建、在沟渠耕种等人为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行为;农用电线、电缆、水泵、管道、水表等设备被盗现象常有发生。农民的保护和维护农田水利设施意识缺乏,许多老化、受损、漏水严重的渠道得不到有效修复,使得渠系水利用率大大降低;用于农业灌溉的泵房和设备的破坏和磨损得不到有效治理,使得农田灌溉用水用电量激增,成本升高;处于无序管理、无人管理状态的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运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得不到及时修复,只能带病运行,导致其应对突发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下降;还有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因维护不当,寿命缩短,无法长时间、高效率的发挥作用,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高效优质的持续发展,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