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

法治意识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法治意识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法治意识教育

小学法治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策略

【摘要】在基础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对法制建设是非常有利的。通过利用启蒙教育硬件、软件,以渗透教育、体验教育为载体,使小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治常识,逐步培养他们法制意识,对提高全民法治素养也将是功不可没的。

【关键词】小学生;法治启蒙;重要性;有效策略

“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媒体报道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让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深切的意识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得有效开展法治启蒙教育,让法律知识从白纸黑字走进孩子的心海,让正确的法治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导航。

一、法治启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1.法治启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2.法治启蒙是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法治启蒙有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良好习惯的形成。人,生如白纸,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要从小培养的。(1)法治启蒙教育能树立学生的尊重意识,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形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人们只有生活在自由又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才会幸福,因此每个公民的自由和人格尊严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由于小学儿童年龄特征的影响,孩子们的自信比较容易在环境强有力的刺激下得到激活、建立、强化。遵守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正直、诚恳、热情、勤劳等维护健康、珍爱生命的公共秩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正确的识人和择友,与同学团结友爱,彼此沟通思想,以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2)法治启蒙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抗挫能力著名社会学理论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行为,相应地会去模仿他们而学得一些社会行为。所以能够作为孩子模仿学习的重要对象的法制教育内容形式能调动孩子的主体参与意识,促使他内心深处责任感和抗挫能力的形成。

二、法治启蒙的有效策略

怎样教育学生从小建立起法律、规则、诚信、契约和依法办事等意识,有效的开展法治启蒙教育?1.持之以恒的重视法治启蒙教育的硬件、软件建设编写法制教材,设置法制课程,培训专门师资是法治启蒙教育得以正常开展的三大前提。做到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老师,课时有保证,教师本身具备了比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比较全面的法制知识,才能在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法制启蒙教育。2.小学法治启蒙要因势利导,以渗透教育为主要渠道(1)渗透到规则意识中去大部分规则、制度是基于国家的法律和人们的道德认识而建立的,既体现着法律的精神和要求,同时又符合生活的实际,是行为得以开展的必需秩序。如学校规则:《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孩子们自觉发现社会生活是有规则的。学生初步学会了公共生活的规则,慢慢了解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从而使他们学会遵纪守法从遵守规则开始的意识和习惯。(2)渗透到学科中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充分挖掘学科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法制知识,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启蒙。例如语文教材中很多亲情的描写无不都在暗示着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学生在充分体会亲情的同时,教育学生理解报答亲情,长大后更好的赡养父母……选择好教育的切入口,引发学生学法、用法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本身的同时,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法治意识得到加强,这就是学科渗透的艺术。3.用体验内化方式进行法治启蒙教育实践育人,唯有体验才最真实。播放法治教育电视片、电影;1开展交通法规咨询;成立法治学习兴趣小组,开展法治演讲比赛、辩论赛,举办法治作文竞赛;“小交警上岗”......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体会一种职责,了解一点知识,养成一种品质。一次次体验中的知识积累,一次次体验中的意识形成,使小学生在学法的同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并维护法律的权威。法治启蒙教育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法、懂法、守法;让学生知道学法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蓝天下,孩子正从一群羽翼未丰的雏鸟逐渐转换成一群准备腾飞的雄鹰。

点击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学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阶段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法治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来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不足,如何快速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法治意识;培养措施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日趋成熟,对身边的人或事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学校或家长需要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由于高中生课业任务较重,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较长,故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针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努力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之形成法治意识,实现更好地成长。

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1.个人层面。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三观,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2.社会层面。

点击查看全文

法制教育下大学生法律意识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日益提升,社会发展对法治的需求更是前所未有。当代大学生处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交汇期,其法律意识的培育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更有效的路径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

关键词:法律意识;研究现状;路径分析

一、新时代法制教育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7年,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入新时代,这对法治建设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和使命,对新时代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国方略,在精神层面则体现为观念和意识,“法”的观念和意识是社会最高权威和文化的表现形式。法制教育旨在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营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更应全面了解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方略,通过确立自己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逐步增强法律意识,扩充法律知识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巨轮中展现“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担当,这也是新时代法制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公民法律意识欠缺这一维度,展开了对不同领域“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途径”的多角度研究。在法律意识培养层面,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法制情感认同不足,法治行为参与不足,对法制教育兴趣不高,法律知识欠缺,对权利意识和程序意识的认识有待提高。①近年来,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大学生的培育指导思想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优化革新,表明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话题,因而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国内理论研究也日趋增多,学者们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理论依据、培养内容、培养路径等层面进行了系统剖析。有学者提出应以法律心理学、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面架构法律意识培育,②有人认为法律在我国近年来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故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忽视。③我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法制教育现状、法律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上,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法律意识评价指标及法律心理层面、对法律意识培育资源的开发层面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是未来亟须研究的方向。

点击查看全文

浅谈法治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路径

【摘要】在公民法治教育的各对象群体中,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对未来中国法治化进程将带来的重大影响,应当成为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法治教育;大学教育;路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是提高公民法治品质的重要途径,也应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治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中国法治化的进程,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受到高度重视。

一、加强法治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实践环节

(一)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介绍了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旨在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认同法律精神,使大学生真正树立“爱国守法”、“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它也介绍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内容,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理念渗入课堂,使学生懂得自身修养的重要性,获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作为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思修老师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作用。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动态,善于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学以致用。根据教学安排,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在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二)培育一支文化素质高的法治教育工作队伍。法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支队伍不仅影响法治知识的传播与弘扬,更关系着法治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无形中会给学生带来影响。重视法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也是当前形势所需。这支队伍人员主要包括法治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管理与后勤人员。1、法治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传播社会主义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在其它政治理论课程中也闪耀着法治的光芒与智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系统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观念,提高其法治品质。这些教师也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队伍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着重引导,发挥合力。要努力提高法治教师队伍的理论素质,提升理论水平。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及时关注理论前沿,在讨论中思维碰撞,激发更多智慧。他们开展法治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教育的效果。2、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活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密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人员,涉及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尽管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并未直接明确辅导员要承担法治教育的责任,在实践中发现,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课外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对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指导,进行必要的参与。辅导员、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充分训练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3、管理与后勤人员队伍。大学里还有一支潜在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队伍,就是行政管理与后勤人员。尽管这批人员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直接的教育引导,但是他们管理、服务学生,从他们的管理理念、服务方式依然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法治态度和理念。切实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大学生的权利,在服务和管理中做到公平和公正,那么这些行为也为大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公平正义、一视同仁等理念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也有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用政策导向,引导他们自觉承担起育人责任,形成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二、创新法治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载体

(一)改革法治教育课程。单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试图使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获得法治思维显然是不现实的。应结合师资力量、学生兴趣开设多门法治教育选修课,丰富课程的形式和课程内容,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有针对性的选择,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提高任课教师的法律素养,在课堂教育时,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探索活泼多样的教学策略,注重法治精神的传递。(二)丰富法治教育活动。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承载着多种功能,学习拓展、深入研究、娱乐休闲、交流成长等。要充分重视大学生课外活动,充分发挥这一阵地,丰富法治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外法治教育活动,比如成立社团、兴趣小组、模拟法庭等,使大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接受法治知识的教育,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传递。借鉴国外法治教育经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显然不足,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考察先进的实践模式,结合我国高校课外实践的现状,找到符合中国大学生的活动模式,增强法治力量。(三)完善法治教育阵地。在法治教育中,还要与时俱进,及时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有效结合,扩展法治教育的阵地和辐射范围。传统的班级板报、学院院刊、校园广播等都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校园网络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出富有新意的法治宣传模块。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以各种专题形式、生活法治小常识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法治时刻就在身边。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及时让学生参与互动,听取学生的建议,了解学生的心声。同时特别要注意建设运用好网络教育阵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中,网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提高大学生网上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使用网络。

点击查看全文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民法治意识培育

摘要: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培育迎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与公民涉法信息鉴别力不高、互联网交往的匿名性与公民理性表达意愿缺失、互联网技术的更迭性与法治意识培育方式落后三对矛盾关系上。当前,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最佳方式,即在国家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法治建设大环境的基础上,让公民通过参与法治实践,切身感受法治焕发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法治、相信法治、理解法治、践行法治,进而自然地形成法治意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国家可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这四个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来综合施策,形成全面化解新矛盾、借势突围发展、更高效地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公民;法治意识;培育路径

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以其开放、包容和迅捷的优势,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深度互融,不仅颠覆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还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经历着深刻而系统的变革,也对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带来了新的挑战。深刻研判互联网时代公民法治意识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法理学的高度提出既顺应法治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法治建设实际的应对解决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公民法治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

学术界一般认为公民法治意识是指现代社会公民在对法治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价值取向、重要功能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尊崇、理解、支持、恪守法治的内心立场和观念。公民良好的法治意识对国家法治建设和自身权益的保障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面对当下的互联网洪流,公民法治意识培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与公民涉法信息鉴别力不高的矛盾。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彻底颠覆了传统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交往习惯,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随之而来的,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平台制造网络谣言,实施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甚至网络犯罪,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网络渗透、发起意识形态斗争等等,这些都对我国公民的思想以及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公民涉法信息鉴别力是公民对与“法”有关的各类信息的鉴别判断能力,是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成效的重要参考指标。当前,我国公民涉法信息鉴别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于学校教育、普法宣传以及参与法治实践等。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看,参与或接触过上述途径的公民数量极其有限,更不用谈参与的深度和实际效果了。所以,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与公民涉法信息鉴别力不高的矛盾是当前公民法治意识培育面临的首要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科学谋划,多措并举,积极应对挑战。

2.互联网交往的匿名性与公民理性表达意愿缺失的矛盾。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常规社会生活的空间壁垒。正是因为互联网交往的匿名性,公民个人的社会角色被隐匿,自我社会评价和社会角色期待的约束消失,行为责任意识也大大降低,只要公民个人不主动公开自己的身份,其生产传播信息的受众就无法知道他是谁,他人也不会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有任何的行为期待,个人可以在网络中大胆地放下“自我”、回归“本我”。所谓“本我”,简而言之,就是无需理性。人们倾向于在自由的互联网空间里,卸下“面具”,肆意发泄对现实社会生活空间中的不满,并且在“法不责众”的大众心理助推下一些欠缺考量的不理性言论。如此,极易滋生“网络暴力”,对法治意识的培育产生负面影响。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