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非税收入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高校涉税业务
高校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为充分履行四大职能,高校相应开展各类业务,这些业务中存在较多涉税事项。现在就高校主要涉税业务分税种做如下总结。
(一)营业税
在2012年,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之前,营业税是高校缴纳的主要税种之一。高校教育培训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均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根据当前政策,除一些免征项目外(如学历教育收取的学费收入、食堂向师生提供的餐饮收入),高校营业税应税事务主要包括:非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部分经营性业务(如不动产租赁)等
(二)增值税
2012年,在全国范围“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之后,高校研发和技术服务、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服务等成为增值税征收范围。
(三)印花税
摘要: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环保、社保等一系列现代税收制度的改革完善,会进一步助推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发展变化,对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会计核算、监督管理、统计分析、内控管理等的理论、制度、实践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在制度建设、内控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加强研究,以便更好地履行经理国库职责。
关键词:税务征管;财税体制;国库职责
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是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理论、实践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在制度建设、内控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加强研究,以便更好地履行经理国库职责。
一、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助推经理国库发展变化
(一)助推经理国库基本制度发展变化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为主的新流转税课税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2012年我国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2016年5月全面推开,营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营改增实行产品、服务增值环节的环环征税、层层抵扣,避免重复征税、不能抵扣、不能退税的缺陷,税收对经济调节的方式变了。“费改税”“间接税改直接税”等税收制度改革,为完善我国税收制度,调整税收结构,增加直接税的比重提供了基础条件,可以逐步实现直接税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税收制度是经理国库的主要基础,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主要基础发生了变化,经理国库的基本制度、预算科目、征收机构、对账主体及系统参数、统计指标、分析框架等都将发生变化。
(二)助推经理国库基本方法发展变化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营改增取消了属于地方主体税的营业税,改增后的增值税为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的共享税,上划中央收入通过税收返还方式返给地方,增量收入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给地方,确保地方既有财力不变,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营改增改变了中央与地方财源结构,规范了税收返还、转移支付方式,调动了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是按照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要求进行,财政体制是经理国库的起点,其变化涉及到预算收入的分级、共享收入的计算、转移支付的分配等核心变化,财政体制变化,经理国库的基本方法、会计核算内容方式、统计分析方式方法等都会随之变化。
(三)助推经理国库执行效率发展变化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需要现代化的收入征管体系与之配套,如个人所得税改革,当征管信息和技术支持跟不上时,只能主要依靠源泉扣缴,采用分类征收,征管体系不断健全,可以实行个人和家庭申报,分类和综合结合征收。社保、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涉及10多亿纳税人和缴费人,收入的规模、种类,收纳的主体、方式等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将产生全面的影响,不仅使非税收入和社保收入在制度上更具规范性,在执行上更具刚性,而且有利于降低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为未来税费制度改革、统一政府收入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创造条件,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通过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提升税收是经理国库预算执行的重要环节,也将在收入经收主体、方式,入库、退库规模、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必将推进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不断提高执行力和效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存在的具体问题,探寻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的优化策略,以期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制度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事业单位;财政税收;优化策略
一、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不完善一项工作能否扎实有效的推进不仅仅取决于执行者的态度和意志,更多的是依仗外部监督管理机制的强化。当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相当不规范,财务制度特别是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多形同虚设,并不能落实到位,且部分事业单位还会将财政税收这方面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机构,这样就更增加了监督和管理的难度。由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监督效果低下。
(二)财政税收票据管理不规范我国事业单位建立初期的财政税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并不健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财政税收相关方面虽然取得了进步但也尚不完善,因此,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多数都缺乏财政税收基本管理和纳税的规范化能力。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逐步形成,这种缺点就更加扩大化,造成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票据管理制度不健全,财政税收的相关票据信息出现不真实、不准确、不全面的现象,进而造成财政税收工作的整体性混乱。
(三)非税收入管理不严格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是,事业单位存在一部分非税收缴纳范围的收入,我国具备执法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收缴的罚款收入按规定需足额上缴至财政而不进行税收缴纳,单位内部不允许截留拖欠。然而,当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对非税收入的管理相当不严格,部分单位领导认为单位有权支配这类资金,或故意拖欠和延长资金上缴的时间为单位谋取利益。此外,部分事业单位也存在滥用职权、设小金库、多收费、多罚款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管理方面的监督规范欠缺。
二、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的优化策略
一、稳定税负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全面深化财税改革的基本约束长期以来,我国税收结构以货物与劳务税为主,税收通过市场通道扩散,与价格高度嵌合,导致税负归宿不明确、商品比价关系扭曲、价格传导机制不通畅,并推升一般物价水平,使得削减“税楔”与税收中性成为税负调整的基本取向,由此从总量上诉求税负水平的稳定而非增加,从结构上诉求税负分配由初次分配环节的支出流,转向再分配环节的动态收入流与财产的静态存量,以减低税收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扰,拓展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为空间。
二、当前我国宏观税负、税负结构的实际状况与“稳定税负”的实质内涵
(一)当前我国宏观税负的实际状况及形成机理
鉴于我国政府收支的现实国情,学界对我国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公认有宽窄之分。如表1所示,从收入角度看,2013年我国小口径宏观税负,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9.42%,中口径宏观税负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2.7%,全口径政府收入(公共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占GDP比重为37.94%;从支出角度看,2013年我国窄口径宏观税负即公共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24.56%,宽口径宏观税负即全部政府支出(公共财政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社保基金支出和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占GDP比重为39.43%。由于税收是纳税人消费公共品的价格,单从宏观税负数字大小的形式层面无法判断一国税负水平的轻重,因此,从实质的层面,即从纳税人通过让渡税收(包括非税负担)所获得的公共品的质量与实效角度来判断,则更切中宏观税负问题的要害。当前,囿于制度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不健全,我国公共品供给的税收价格相对昂贵。具体而言:一是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需求表达与回馈机制不顺畅,推高了公共品价格。当前,就政府激励而言,公共权力内部上级对下级的激励,要远大于纳税人对其激励效应,由此导致政府行为的“对上优先”模式,即政府更多供给能够满足其政绩考核要求的公共品(如经济乘数较大的基建投资),而纳税人的真实需求偏好却难以成为政府提供公共品的刚性依据,从而导致有效公共品供给不足。正是由于政府收入更多地投向“对上”公共品,而“对下”公共品供给的财力不足迫使政府产生汲取更多收入的冲动,从而推升公共品的实际价格。二是政府间纵向财政责权划分不明晰,推高了宏观税负水平。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政府间逐步呈现支出责任层层下放、财力逐级上移的配置格局,导致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弱化。为筹措公共品供给所需的财力,地方政府对上“跑部钱进”,对下则利用其掌握的各种要素资源“竭地开源”,导致缺失刚性制动机制的国TaxReform税制改革
(二)当前我国税负结构的实际状况及形成机理
当前,我国税负结构呈现出非税收入规模偏大、间接税与企业税比重畸高的基本格局。从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关系看,2013年我国实现税收收入110497亿元,占全部政府收入的比重为51.19%,非税收入为105355.29亿元,占全部政府收入比重高达48.81%(见表1);从间接税与直接税关系看,2013年我国具有间接税性质的税种占税收收入比重高达70%,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仅为26.2%,财产税比重更是微小;从企业税与居民个人税关系看,2013年我国来自企业缴纳的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高达90%,由居民个人缴纳的税收占比不足10%(见表2)。而上述税负分布失衡格局的存在,具有深刻的制度与管理成因。一是税权与“费权”的错位配置。前已述及,1994年分税制改革使得财力逐级上移,导致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财力薄弱,由于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无税收决定权,为弥补公共品供给的财力缺口,地方政府通过收费、卖地、发债等方式筹措资金,实际导致在税权缺失下地方政府拥有“费权”,而对纳税人而言,费与税均构成其实质意义上的财政负担,且费的地方执行力更强,由此导致非税收入规模偏大甚至“费挤税”的格局。二是偏收入取向的税制体系构建。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下,我国税制建设高度重视税收的收入筹措功能,对税收的调节职能则相对关注不足,我国历次税制改革均是在维持原税负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对于税源丰富的货物与劳务税和相对易于征管的企业税更是偏爱有加,而对于有土地出让收入、各种费类收入、债务收入等快速增长,由此不仅增加公共资金运行的交易成本,而且在正税之外为宏观税负的任意增加划开了口子,并使得制度内的减税效应被制度外的增收措施削减甚至消解。三是政府间横向财政责权划分不合理,变相推高了公共品价格。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责权配置过于分散,各部门大都拥有一定的财政资金支配权与财政政策制定权,导致专项资金过多过散、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困境。而财政资金被政府部门过度分割的结果是:政府支出的部门化与资金配置的“咸淡不均”,即有的部门资金过剩,导致低效、无效支出,而有的部门资金不足,又产生新的增税要求。且正是部门支出的效率损失与税负的额外增加,使得部分公共品的供给“质次价高”。四是财政治理水平薄弱,削弱公共品供给的公平性与实效。当前,对于纳税人需求强烈的民生性公共服务,我国政府的欠账较多、供给不足,而即便是在有财力支撑的民生公共品供给上,由于无法对受益人的相关信息进行通透有效的管理,无力区分真实受益人与虚假受益人,从而导致部分公共品的分配(如经济适用房、低保、医保等)存在强者受益的贫富“倒挂”现象,公共品享用的实效欠佳。因此,不难得出结论:从税收是纳税人消费公共品价格的角度分析,当前不健全的制度体系与治理能力导致了我国公共品供给价格相对昂贵;而结合全口径政府收支占GDP的比重分析,我国的宏观税负无疑已经进入相对偏高的状态。可能对经济、税收增长产生“挤出”效应的资源环境税与资本利得税等税种的改革则较为谨慎。三是涉税信息管理能力薄弱的钳制。长期以来,我国税收信息治理处于分散管理、单边管理、多头重复管理的格局,未能实现对纳税人收入、支出、财产、行为等多元涉税信息的综合、协同、归户管理,导致个人所得税无法实现对纳税人多元收入的综合课征,并削弱现代房地产税、遗产税开征的实践基础,最终导致我国直接税与居民个人税收入增长及改革滞缓。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全球化,数字支付广泛渗透到各领域,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交易类型,而这些也给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带来挑战,而这种挑战能否给经济带来影响,将是文章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将从数字经济的角度出发,系统回顾数字经济与数字支付的发展历程,试图分析税源与经济的关系,探讨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对经济的影响,从而为完善我国增值税税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税源管理;税收管理;增值税税源管理;数字支付
1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全球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陈莞尔,2020)。有研究认为,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若能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并加以重视,则能使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李峰,2020)。张庆玲(2020)则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税收征管部门已将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工作,其认为税源管理在税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做好税源管理工作,需要将其放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做到税源管理专人专岗,税源管理系统化,这样才能使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工作处于良好状态(刘冰,2020)。张国钧、李伟和吴俊培(2020)研究认为,随着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税源信息日益复杂化,从而导致传统税收征收管理已很难适应新经济体系下的税源管理要求,新经济体系时代的税源管理应更加多元化。因此,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数字支付广泛渗透到各领域,税源管理是否对经济产生影响,这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将从数字经济的角度出发,系统回顾数字经济与数字支付的发展历程,试图分析税源与经济的关系,探讨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对经济的影响,最后尝试得出相关结论。
2数字经济
在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全球化后,且还在不断地扩散和恶化,从而造成全球经济发生前所未有的经济风险,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分化与衰退。同时,也造成全球经济贸易规则的重整,世界经济的不断低落,但由于数字经济的特性,即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全球化,使数字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也不断增大,在2019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高达36.2%。而根据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编撰的《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都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驱动下,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呈持续活跃创新态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也将呈积极态势,同时预测其市场规模到2025年将同步增长到199亿美元,中国今年也将达到3亿美元以上的市场规模。因此,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数字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