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非遗文化资料范文

非遗文化资料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非遗文化资料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非遗文化资料

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摘要:自互联网下茶文化流行以来,各类茶非遗元素开始被人们重视。为复兴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积极性。国家立足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始尝试将教育与非遗文化融合。艺术教育作为与非遗文化关联性最高的教育科目,对非遗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与积极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1传承人与传承方式

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颇多,但传承人却不多,传承方式也较为单一。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有传承人许多都是无后代子孙的中老年人,缺少直系传承对象。加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鲜为人知,许多年轻人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断层。其次,部分地区因地域风俗原因,传承方式太过封闭。以采茶戏为主的部分茶乡,规定戏曲演唱技法只传承本村女子。传承方式过于古板和单一,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弘扬。最后,传承人的基数过小,无法在整体文化圈形成有机循环。综上,在现有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与传承方式的发展中,还需政府和各类艺术院校助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元性及传承效果。

1.2二元互动物质传承

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是提高整体国民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上升的情况下,我国传统艺术文化逐渐登上国际舞台。基于此,艺术院校和高校的艺术专业的重点,开始从国际化的西方乐器转为中国的传统乐器,例如二胡、大鼓、箜篌等。中国传统民俗乐器的教学,能够促进以采茶戏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除此之外,艺术院校的雕塑、设计等专业,也开始致力于茶具、茶桌、茶楼的设计发展。从乐器、物件设计等物品,能够促进以茶文化为主的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而提高传承质量与效果。除此之外,艺术教育与传统元素的融合,可以提高传统元素的书籍、辅助教具、器具甚至含有传统元素的场所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资金支持与文化发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二元互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能够有序进行、优质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新媒体下皮影艺术传播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显著影响。江汉平原皮影戏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传统的保护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环境,亟需创新与变革。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技术对非遗文化所带来的显著变化,结合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现状,尝试探索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创新

当前,媒介技术的进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平台。面对现代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变迁与冲击,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应立足地域特色,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传播。

一、新媒体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意义

(一)丰富皮影艺术的传播内容与形式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再是电视、报纸等某一种传统媒介方式的单一传播,而是集合3D技术、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新兴手段的“协同”传播。基于此,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更加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社交娱乐平台,兼具娱乐化与流行化的特征,可以为固化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创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表达形式。

(二)促进皮影艺术的交互化传播

点击查看全文

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课程教学探析

摘要:产品设计专业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分析了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进行文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成功教学案例中的思政体系建设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之路。

关键词:产品设计;文化教育资源;文创产品

由于现代设计教育和商业化设计的起源都来自于西方国家,产品设计专业课的教学课堂本身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交汇的前沿阵地。因此,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必定会被动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1]。设计本身是价值观的文化载体[2]。大学生在这种价值冲突中能时刻保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坚定立场,及时恰当地运用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手段,使之更高效地承载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文化自信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课程思政建设解决r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课程思政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切入点[3]。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深度融合文化教育和思政元素,让教学模式更加完善,进而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课程立足于“文化”二字,围绕产品开发设计的特征,从产品调研与文创产品开发的概念入手,穿插优秀设计案例,并从产品创新方法、设计评估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讲述。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按模块进行设计,分为“红色文化”模块和“非遗文化”模块。

1.红色文化模块

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课程建设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对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进行积极的传播与推广。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该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是要把专彳k知识的传授过程与本门课程的文化背景、思政点有效联系起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基础理论及设计探讨主要包括:红色文化概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创产品等模块内容。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基因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掘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点击查看全文

3D打印技术的高校美育教育应用

摘要:将新兴3D打印技术与滇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制定既能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实现创新技术转型的教育尝试,有助于构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非遗传承语境下,将美育教育与前沿科技相结合,培养为少数民族服务、为边疆地区服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开展非遗传承与前沿技术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3D打印技术;滇西高校;非遗美育

一、3D打印与滇西高校非遗美育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陶瓷、塑料等可粘合高强度材料,通过逐层打印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优势。欧美专家预言其即将颠覆全球传统制造产业,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1]。2015年9月23日参观美国微软总部,盖茨赠送3D打印“柳林海”号船模。10月21日访问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赠纳米3D打印长城。11月15日,在土耳其G20峰会《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讲话中,特别强调3D打印技术的重大发展意义。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2016年1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政府将在新的一年里加快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其中会议内容之一就是3D打印技术,从此将会在国内掀起以3D打印为代表的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浪潮[2]。美育概念是由德国美学家席勒在18世纪末提出的,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的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后,美育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由于课程设置等制约因素,目前高校美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具有悠久历史、体现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民族艺术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201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对于边疆院校来说是一种珍贵的本土教育资源,能够让人重新认识本土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引领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滇西国家级非遗丽江纳西族东巴画、大理州级非遗白族甲马纸为例,尝试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3D打印这种全球革命性技术应用于高校美育教育。从新兴技术角度对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重新审视研究。在边疆开展非遗传承与前沿技术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将非遗传承融入现代高校美育

通过3D打印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教学体系,探讨运用快速成型立体化等直观形象的现代手段,开展原生态非遗传承和数字立体化技术传承研究。以艺术专业为骨干,以课程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为突破口,组织形式多样的民间传习、业余竞赛、技艺交流和原生态展示,将3D打印与民艺传授相结合,在校内外全方位进行美育熏陶和非遗传承。运用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高校美育教育活动,组织各种艺术设计创意大赛,将3D打印技术与民间非遗文化的高校美育教育应用结合,以赛促学,积极创意,并赋予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新的时代气息。非遗文化资源是对主流知识体系的补充,有助于形成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也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创新学术发展。将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和前沿高新技术,纳入传统高校美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增设民族非遗文化与3D打印教育特色课程。制定既能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实现创新技术转型的教育尝试,有助于构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非遗传承语境下,将美育教育与前沿科技相结合,培养为少数民族服务,为边疆地区服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综合学科交叉研究非遗美育传承

点击查看全文

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保护云参与模式分析

摘要:传统建筑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传统建筑这一载体。为解决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缺乏整体性、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传播度低两个问题,文章基于网络参与门槛低、传播效率高的特点,提出“云参与”保护和传播的思路,引导公众通过网络参与促进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整体化保护和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装饰;云参与;参与式文化

引言

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是具有丰富种类及艺术表现力的传统技艺。在现代化发展中,由于传统建筑减少,传统建筑装饰需求也随之减少,而目前对于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多以制作工艺的保存和传承为主,工艺保护与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保护逐渐分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要求在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在一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空间,以及人们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了文化生态”[1]。因此,建筑装饰工艺使用环境的变化会对保护的整体性产生影响,如何解决工艺传承与文化分离的问题,促进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整体性保护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网络兴起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人们拥有了远程参与各种活动的便利手段,通过网络高效地获取信息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网络“云参与”传播快、受众范围广、参与便捷的特点,可以让人们通过网络更全面深入地参与到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中,因而对非遗保护的网络参与方式进行研究可以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整体性保护提供新思路。

1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现状

建筑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精致的建筑装饰增添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在提供工作、休息、娱乐场所的同时也兼具艺术观赏性,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种类丰富样式繁多,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嵌瓷、石雕、砖塑、彩画等多种装饰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保护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也要保护文化的生存空间。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地方传统建筑,因此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来说,作为装饰使用空间的传统建筑和装饰工艺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中国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以古建筑保存修复为主,城市化和现代化趋势不可避免地带来传统建筑数量不断减少的问题,对用于传统建筑装饰的建筑装饰工艺的需求也大幅减少。许多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变为供人欣赏的工艺品,对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研究多为制作工艺的现代化发展和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装饰中的运用,对工艺的保护和对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保护呈现明显的分离现象。整体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当下对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缺乏整体性,只有完整保护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内容、形式、历史与文化背景,才能真正让这一文化得以传承。中国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方面,建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多所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以非遗的保存为主,无论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博物馆或者地方博物馆,在传播方面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和保护形式的局限,较难传播非遗文化以达到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的目的。许多非遗离开一定地区就鲜为人知,即使保存了非遗的档案和原生环境,也很难达到非遗的活态保护。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保留传统的用途和工艺,还是根据社会环境变化而作出改变的争议一直存在。适应社会的变革让非遗文化更能为现代人所接受,但技艺背后的历史文化也同样重要,在传承技艺和保护非遗原生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重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网络时代让资料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储存和传播,这方便了信息的保存和分享,人们借助网络这一媒介高效便捷地互动交流。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传统性、整体性等特殊性质,简单的数字化存储通常忽视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特性[2]。而网络媒介拓宽了数字化应用的渠道,让人们得以通过更多渠道,以更丰富的形式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去。近年来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征集创意、展示文化的各类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些原本受到地域限制的地方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明显效果。利用网络保存和还原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生存环境能够用较低的维护成本保存传统建筑装饰的信息,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真实准确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参与到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让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以更真实、更完整的状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

2基于参与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