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风景区规划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提升项目规划建设的目标
做好项目规划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规划建设的目标,苏托垸湿地的两套项目设计方案重点在城市的建设、开发上,明眼人可以看出,建设湿地的目的是为城市房地产开发服务,是为了打造适宜人们居住的优美的环境来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因此建议除了将两套方案的长处结合起来外,提升规划设计的目标高度,增加“建设湿地人文名胜景区”的目标,打造像杭州的“西湖”风景名胜景区一样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景区,将之建设成国家级的5A景区,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造福当地百姓,造福人民。
二、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5平方千米。为实现建设像“西湖”风景名胜区那样国家5A级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建议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可以考虑将现在规划22.73平方千米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45~50平方千米,将规划范围内的捞刀河区域的南岸、北二环北线的北面区域以及福元路以北的区域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山鹰潭等划归到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以内,增加规划景区的自然森林面积、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考虑加大规划中的湿地建设、湿地恢复、湿地保护的面积,最好能够达到总规划面积的50%,这部分的面积包括湖面、水塘、水渠、河流、小溪、滩涂等,打造适宜大量水生动植物、候鸟生长繁殖的湿地景观,可以引来候鸟在这里歇息、生活,打造观鸟景观,吸引爱鸟、欣赏鸟的人群来这里观鸟、赏鸟;而规划用于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应限制在30%以下,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如在芙蓉北路的东侧、福元路的北侧,在北湖公园景区、湿地公园景区规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旅游度假的地产,其余的20%面积用于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这部分面积解决当地村民的安置,将这个区域建成像四川“五朵金花”那样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解决当地农民的安置和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此区域可以将传统的村庄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农庄,如荷塘村、草莓村、百草村、园艺村、鱼塘村等,在荷塘村可以欣赏荷塘美景,品茗、休闲娱乐;在草莓村可以去草莓园摘草莓、吃草莓,了解漂亮、可爱、可口的草莓的栽培过程;在百草村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的种植与栽培方法与技术,懂得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品尝传统的药膳,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在园艺村可以欣赏到一些本土的一些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造型各异盆景,在欣赏艺术、美景的同时品茗交流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在鱼塘村可以品尝到湖南本土的活鱼美味,龙虾、螃蟹美味。这样既满足城市居民等大众人群的不同的休闲游玩需求,又能促进当地休闲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北湖湿地风景区建设成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白鹭湖湿地公园、北湖公园、楚家湖公园、捞刀河风光带、湖湘民俗文化园、现代休闲农庄等十大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在这些景区的周边适当地开发一些低层的高尚住宅区,不破坏景区的景观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三、制订相应的法规来规范、管理风景区的规划建设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风景区内每个拟保护、建设和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让全民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同时聘请相关学科如生态、园林、地理、水利、生物、旅游和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然后再修订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由全民参与投票表决,最后提请区、市人大讨论表决通过,提交省人大、省、市、区规划部门备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规划的随意性,解决主要领导一变动,规划设计就随着改变的问题,例如云南昆明的规划建设“像种庄稼,一年一改”。当然要解决规划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来制定《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的措施,达到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风景区开发建设的目的。
四、挖掘当地风俗民情风貌,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
摘要: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有878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0多个省级水利风景区,这些风景区遍布七大流域,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仅为基层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体育健身、观光旅游的场所,也在地方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国内某城市水利风景区为例,围绕水文化传承视域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要点予以全面阐述。
关键词:水文化传承;水利风景区;概述;规划设计要点
中华水文化传承是充实和丰富水利风景区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的方向指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水系发达,多数河流的流域面积都在10万km2以上。以水系最为发达的苏州市为例,有2万多条河流从境内经过,总长度达到1457km,因此,苏州市也被誉为中国的水城。这座城市正是传承了中华水文化,城市品位才得以提升,城市内涵才得到丰富。
1水利风景区水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1.1水文化内涵
水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2大类,其中物质形态涵盖水形态、水工程、水环境、水景观。比如,最为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是典型的水文化传承下来的经典水利工程,它贯通北京与杭州两地,途经河北、浙江等多个省市,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被使用。千百年来,水文化形态被历代诗人墨客、文化名人广为称颂。中华水文化早已烙上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质朴纯净、勤劳聪颖的精神印迹,也切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水文化的底蕴为人们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注入了精神源泉。
1.2水文化传承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旅游休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风景区的游客中心的建立意味着旅游业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自助旅游阶段,由此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因此,游客中心规划是否合理,修建质量的好坏,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针对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建筑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风景区;游客中心;建筑设计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的发展,风景区游客中心主要是为来自各个地区的游客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它的建立促进了旅游业的稳定化、专业化。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一到假期,每一处风景名胜人满为患的情景比比皆是,从这一角度来说,风景区游客中心的建立对景区的有序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风景区的管理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游客中心的作用及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景点,游客中心成为景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1游客中心的功能
主要功能如下:①引导功能。游客中心设立于风景区的中心或者出入口处,发挥着窗口的功能。游客在这里驻足,能够全面了解整个风景区的布局、路线及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状况等;②服务功能。游客中心能够为游客提供购物、餐饮、休息及住宿等各项服务,从而保证游客顺利地完成旅游计划;③游憩功能。为了给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风景区通常设立于风景区的附近,所以其自身也融入于美丽的风光中,这样游客在其中逗留时,既能够欣赏风景,还可以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④解说功能。在游客中心设置各种设施,以此为景区解说提供服务,使来此旅游的人们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景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从而提高游客的兴趣,是游客关注关注这些有价值的事物。
2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规划模式尚待完善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体系构建;淮安
水利枢纽江苏水利风景区建设起步早、步伐快、成效好,截至2020年年底已拥有6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0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现选取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开展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体系构建研究。
一、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资源
1.景区概况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地处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一区两带”核心,位于淮河南北地理分界线和南水北调东线咽喉部位。景区总面积3.8km2,核心区建有水(涵)闸、泵站、船闸、水电站等水利工程20余座,工程密度世界罕见,堪称“水利工程实景博物馆”。其中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水上立交规模为亚洲之最,淮安抽水二站立式轴流泵转轮直径为全国之最。淮安水利枢纽水系复杂、工程林立,功能多样、效益显著,文化底蕴深厚、生态优美,兼具泄洪、灌溉、调水、排涝、航运、发电等综合功能。长江之水经大运河实现南水北调,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分泄入海,白马湖、宝应湖地区涝水经淮安站抽排入灌溉总渠,洪泽湖水源保障渠北地区灌溉和大运河航运,江河湖海在这里互联互通、互济互调。
2.科普资源概况本研究中水利科普资源指用于向公众展教的、有一定功能价值的工程实体及其蕴含的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知识。根据科普资源的共性特点与内在联系,将科普资源分为水利工程与科技类、治水历史类、涉水文化类、其他资源类4大主类14个亚类(见表1)。景区共有水利风景区科普资源153个,其中水利工程与科技类科普资源37个,占比24%;治水历史类科普资源最多,数量达64个,占比42%;涉水文化类科普资源32个,占比21%;其他科普资源20个,占比13%。
3.核心科普资源根据景区科普资源的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知名度情况,将科普资源分为优质、良好和普通三个等级。其中优质科普资源55个,占比36%;良好科普资源57个,占比37%;普通科普资源41个,占比27%。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汇集了55个优质科普资源,具备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代表性,是景区科普建设的核心品牌资源,是提升景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关键。
二、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现状及不足
探讨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方法,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对于指导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文中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提出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目标与方法,并以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例进行景观生态设计。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提供理论指导与案例借鉴。
方法设计
1理论基础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构成景观整体的具有相对均质的各空间单元,按照其在景观的地位和形状,可区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类型。1)斑块:在外貌或性质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一块非线性空间单元;2)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狭长地带;3)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10]。景观生态设计是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合理利用土地和保证人类、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的空间而进行的设计[11]。景观生态设计可将水利风景区的景观在空间上分解为"基质"、"廊道"和"斑块"三个部分,将水利生态系统视为"基质",将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水域湿地、植被、山体视为"自然斑块",而把水利旅游服务设施和人工景点等视为"人工斑块",水利风景区的陆上道路和水路航线视为"廊道"。这种划分有助于对水利风景区进行保护性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对斑块与廊道进行设计,而基质以维护自然现状为主。
2设计原则
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应包括如下五个原则:1)景观异质性原则。将各种景观要素根据各水利风景区的地脉与文脉进行有机组合,将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导入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中,突出水域、森林、山体、人文各类斑块和水陆廊道等水利景观的异质性。2)景观共生性原则。采用生态学共生原理,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文建筑的"斑块"、"廊道"和自然的"斑块"、"廊道"、"基质"相协调,促进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3)景观生态化原则。景观生态设计应尽可能保护性利用原有的湖泊河流等自然要素,保留大型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依据地脉增加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充满水域自然风情的生态化风景空间,增加软质景观以弥补硬质景观过多给游客不良的感觉。4)突出民生水利设计原则。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运用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之中,强调设计理念与内容要以服务于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民生水利为目标,推动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5)综合效益最大化设计原则。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必须优先保障水利设施的基本功能,保障河、湖、库、渠的水利功能正常发挥,要统筹各方利益相关者,推动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3设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