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风险质量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潜在风险因素评估
1.1内在风险因素
就西药制剂的用药原理来说,每种西药制剂都具有不同的药用原理,每种西药制剂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相克问题,西药制剂之间具有相冲性,这就是西药制剂的内在风险。虽然,很多的人都明白西药制剂之间存在这种相克性和相冲性的风险因素,但是这种风险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因素是西药制剂本身所具有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风险。因此,在临床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种风险性降到最低,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来保障西药制剂的质量,从而保障西药制剂使用的安全。同时,临床上应用西药制剂时,应该通过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要确保临床医生与药房人员充分沟通,使之充分了解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使得临床应用时尽可能的确保药物不良作用达到最小,而治疗作用达到最大。
1.2外在风险因素
外在风险因素表现在很多方面,可以说外在风险因素是影响西药制剂质量的主要方面,因此,要注重对外在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保障西药制剂的应用质量。而外在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就我国目前各大中医院的西药制剂室来说,其在设计上都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很多的西药制剂室在规格上并不符合使用的要求,针对西药制剂室的布局来说,其在工艺、功能以及总体的布局上都存在严重的偏差,而且其在设计的过程中,都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设计标准进行建设,这就使得西药制剂室的整体建设并不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这样就会为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从而影响到西药制剂的研究质量。其次,我国的西药制剂普遍存在标准不同意的问题。国家对西药制剂生产的强制标准为《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等一系列的规范。但是相同的西药制剂,其制备工艺、生产条件、检验标准等都不相同,因此这些规范中也存在着西药制剂相同,但是标准不同。再次,管理不规范。目前国内对于西药制剂的管理所遵循的规范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然而从实践来看,各个级别的医院对于此规范的理解程度不一、执行力度不同,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关键工作制度缺失、配制时操作规范不严谨、配制记录不及时、留样观察执行不彻底、生产设备维护不按时、称量器具定期检定记录不完善甚至是缺失等。然后,技术力量薄弱。西药制剂专业人员缺乏是国内各级医院药剂科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现实反应出的问题多样,如:药剂人员配制技能较差,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专业培训与进修不充分,学术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少。最后,生产设备较为落后。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一整套可靠、稳定、先进的生产设备。医院西药制剂普遍存在着但是数量偏小,故通过规模化的自动化药物生产设备生产的可能性极小。
2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
2.1遵守质量控制各项标准
摘要: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西药制剂的质量水平能够进行实时监测,尽可能避免临床的用药风险,笔者对西药制剂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措施,提高药房人员对西药制剂质量风险的辨识度,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对西药制剂运用的安全度,减少用户对西药制剂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西药制剂;用药安全
临床上一般使用的药物可以被分为两类,一是西药制剂,二是中药制剂,由于西药制剂具有疗效快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学相关的各领域。但是,西药制剂种类、规格比较多,药理作用差异大,药剂质量管理难度比较大,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一旦发生错误,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不仅在用药前要对西药制剂有明确的了解,还需要运用风险管理制度严格把控西药制剂使用的各环节。
1潜在的风险因素评估
1.1内在的风险因素
首先从西药制剂使用的原理角度来看,不同的西药制剂必然要有不同的使用原理,实际上,不同的西药制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药物相克可能,西药的相冲性是对西药进行运用时不可避免的内在风险,西药制剂这种本身自带的相克性和相冲性为人所知却又不可避免。因此,在对临床或者药房的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将这种内在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运用风险管理制度确保西药制剂的质量和用药的安全性。临床上使用西药制剂之前,医师和药剂师需要进行有效沟通,确保医师明确所用西药制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将临床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提高其疗效性。
1.2外在的风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管理工具在疾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医院精神科2015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疾病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医患沟通、常规操作、病情掌握、心理管理环节中的合格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认知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医患沟通、常规操作、病情掌握、心理管理等环节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管理后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观察组管理后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管理后(P<0.05)。结论:质量管理工具有助于提升精神科疾病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质量管理工具;医院管理;风险管理;应用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正式实施生效,精神科患者的住院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考虑到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各种现存或潜在的风险因素对患者的安全造成了威胁,这也对有关精神科患者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应用风险管理理念对精神科患者的安全管理流程进行再造,从而最大程度的规避精神科疾病的管理风险,提高科室的管理质量,提高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的安全系数,是精神卫生工作的永恒主题[1-2]。疾病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能够对现有管理流程中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科学的处理。通过有系统的管理程序及管理工具,有助于准确的预测、应对、检测风险因素,从而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医院精神科2015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3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70例,女80例;年龄为32~74岁;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抑郁症患者45例,焦虑症患者40例,躁狂症患者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68例,女82例;年龄为30~75岁;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抑郁症患者56例,焦虑症患者40例,躁狂症患者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风险管理在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1提高相关西药制剂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西药制剂人员的业务素质不仅对提高西药的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对降低临床用药的风险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药厂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让西药制剂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使他们向新时代下需要的专业人才方向迈进。药厂可以对西药制剂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并对作为各类医药职业院校公共课教材的《药事法规》进行学习,进而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运用,具备该岗位的基本工作技能。《药事法规》是把新修订颁布的《药事管理》、《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对它进行学习与运用,不仅可以提升药厂西药制剂人员的业务素质,还能降低西药制剂生产中的风险。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以不同形式要求西药制剂人员进行必要的进修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外出参观、轮训培养的方式,来促进行业之间的交流,不断更新和强化专业知识。以此来提高西药制剂人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专业技能,充分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西药制剂的质量。
1.2实行规范化的综合管理体系
在西药制剂的过程中,需要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作为质量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在西药配置的过程中,西药制剂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药物的制造,并根据相关的检测标准进行检测。也就是说,在西药制剂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合理地实行,根据相应的岗位责任制,来明确岗位职责,把责任落到实处,形成严格的质量监督程序。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西药制剂的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关地人员负责,进行严格地监督。进而,尽最大可能减少西药制剂中的质量问题。
1.3西药制剂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质量的控制标准
对于药厂的西药制剂科,相关的西药制剂人员需要对国家出台的相关药品标准认真进行学习,如《中国药典》。《中国药典》是法定的国家药品的标准。药厂西药制剂人员对它进行学习,以此对西药制剂质量的控制标准具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西药制剂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国家及国际上关于药品生产标准的变化以及改进措施,进而,对药厂相关西药制剂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使西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得到不断地提高,并使它的质量水平得到稳定。此外,对于质量评价标准,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更新,以此,来达到预期的标准,使生产出的西药产品质量具有稳定和可靠性。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管理工具在疾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医院精神科2015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疾病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医患沟通、常规操作、病情掌握、心理管理环节中的合格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认知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医患沟通、常规操作、病情掌握、心理管理等环节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管理后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观察组管理后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管理后(P<0.05)。结论:质量管理工具有助于提升精神科疾病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质量管理工具;医院管理;风险管理;应用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正式实施生效,精神科患者的住院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考虑到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各种现存或潜在的风险因素对患者的安全造成了威胁,这也对有关精神科患者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应用风险管理理念对精神科患者的安全管理流程进行再造,从而最大程度的规避精神科疾病的管理风险,提高科室的管理质量,提高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的安全系数,是精神卫生工作的永恒主题[1-2]。疾病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能够对现有管理流程中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科学的处理。通过有系统的管理程序及管理工具,有助于准确的预测、应对、检测风险因素,从而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医院精神科2015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3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70例,女80例;年龄为32~74岁;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抑郁症患者45例,焦虑症患者40例,躁狂症患者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68例,女82例;年龄为30~75岁;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抑郁症患者56例,焦虑症患者40例,躁狂症患者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