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服务业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为我国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新的动力。经过不断转型升级,我国服务业开始向专业化、高端化趋势发展,高端服务业概念由此被提出。顾名思义,高端服务业就是服务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产物,主要涉及金融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文化创意业和专业服务业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服务业的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离不开金融要素资源的支持,金融集聚则有效发挥了金融资源的聚合作用,对高端服务业市场规模扩大和结构转型升级必然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开始对金融与高端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关注。汪思冰(2013)以苏州市为例,分析了金融支持苏州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认为,有效的金融资源支持,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新金融业态融资,在苏州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刘沛和黎齐(2014)基于广东省2003-2012年的经验数据分析了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珠三角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对服务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作用,且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李慧(2017)从我国李朝辉(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200083)内容摘要:高端服务业是我国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终极目标,而服务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要素资源的支持,金融集聚能够发挥金融要素资源的有效聚合作用,对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必然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剖析了金融支持对我国高端服务业扩容提质的影响机制,并基于2014-2019年的经验数据就金融支持对我国高端服务业扩容提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还进一步考察了金融支持对我国高端服务业扩容提质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发现,金融支持能够通过对金融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两大渠道赋能我国高端服务业市场扩容提质,实证检验进一步证实了金融支持对我国高端服务业市场扩容提质的正向赋能作用,同时还进一步发现,金融支持对高端服务业市场扩容提质的赋能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明显,而对经济落后地区,金融支持对高端服务业市场规模的扩大虽具有一定的正向赋能作用,但效应较弱,而对高端服务业市场发展质量提升的赋能作用却不存在。
我国高端服务业扩容提质的金融支持效应——基于省域层面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1(2):179-182商贸流通业发展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视角分析了金融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金融能够帮助服务业解决资金流问题,实现多元化的经营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不断创新发展。王冠凤(2018)在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得出了我国服务业呈现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的现实特征,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了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大部分创新要素都对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对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影响效应不容小觑,同时还发现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最后提出了通过培育国际竞争优势,强化驱动创新和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来推动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王冠凤(2019)的研究进一步从金融要素支持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视角探讨了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该研究还进一步以我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认为金融要素对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同区域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东中部地区明显要强于西部地区,并由此提出了发挥政府功能性作用来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实现金融要素资源的集聚,缩小东中西不同区域之间高端服务业发展差距的建议。丁日佳、刘瑞凝、张倩倩(2019)我国高端服务业扩容提质的金融支持效应—基于省域层面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EstateObservation则基于我国金融新业态视角,研究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该研究借助于工具变量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服务业类别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对生活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对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对东西部的促进作用,并据此提出了如何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徐聪(2020)归纳总结了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运行模式,并以海南自贸区为例,提出了金融支持海南自贸区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上述研究针对金融与服务业(高端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初步的研究,且存在几点明显不足:一方面,上述研究多数聚焦金融发展对服务业或高端服务业的影响。事实上,金融发展与金融集聚两者之间存在差异,金融发展仅仅只是初级阶段(规模外延式),而金融集聚则是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内延式),其金融功能作用发挥必然大于金融发展本身,此时的金融支持作用更需要引起关注。另一方面,上述研究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分析金融支持对服务业(高端服务业)的传导机制,显然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最后,多数研究还是针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研究,且主要针对服务业市场发展规模进行研究,事实上,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应该关注高端服务业,因为高端服务业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终极目标所在。同时,金融对高端服务业的影响作用,既要关注高端服务业市场规模,也要关注高端服务业发展质量。据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就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改进,以便有关方面能更加清晰地厘清我国金融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金融集聚是金融支持的高级产物,其发挥金融资源的洼地优势、通过金融资源要素配置和技术创新两大渠道对服务业转型升级、市场扩容提质进行传递(见图1)。发达的金融市场是服务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能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金融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服务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更好地起到要素资源整合的作用。一方面,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能够为不同层次服务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保障,为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所以,金融集聚性发展的支持有利于缓解服务业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帮助服务业企业更好地提升竞争力,扩大服务业市场规模。 同时,技术创新是服务业转型升级、向高级化迈进的重要步骤,也是服务业发展提质的内生动力。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特别是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高端服务业,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来推动高端服务业的自我革新,实现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推广,而金融支持则能够利用金融资源向某一中心区域集聚的优势,为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金融资源支撑保障,提高服务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服务业产业地位。同时,技术创新的传递,带来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了新企业或新行业的快速成长(包括主导产业的形成),对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产生影响,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倒逼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最终通过市场机制传递到整个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演变,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朝高级化方向发展,实现服务业市场的扩容提质。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提出理论假设:假设1:高端服务业扩容提质离不开金融要素资源的支持,金融集聚性支持能够对高端服务业扩容提质产生积极的正向赋能作用。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资源也更多地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金融资源集聚最为集中的地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金融资源的70%集中在这三个区域,而其他省份中,一二线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集聚了大量的金融资源,而四五线城市金融资源相对欠缺。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服务业发展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较快,高端服务业市场规模比较庞大,而中西部地区和四五线城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端服务业消费市场的规模更是不足,导致高端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据此,提出假设:假设2:经济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对高端服务业扩容提质的赋能作用更为明显;经济落后地区,金融支持对高端服务业扩容提质的赋能作用不仅较弱,可能不一定存在。
三、模型设定与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摘要:高校各专业都陆续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本研究通过分析现代服务业管理课程的特点,阐述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总结了现代服务业管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管理课程思政设计与开展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现代服务业管理;设计实践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建设,改变思政教学效果差、学生排斥心理重的局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可塑之才。因此,各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教师要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主要以马勇、陈小连、马世骏编写的《现代服务业管理原理、方法与案例》教材为例,探讨在现代服务业管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探索创新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管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现代服务业管理课程的特点
课程思政自开展以来,高校思政课程就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思政课更强调显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相比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等其他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通过隐性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思政教育。现代服务业管理课程作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现代服务业的管理理论和现代金融、旅游、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行业的盈利和运作模式。该课程不仅教授理论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教学目标来看,现代服务业管理课程以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荣辱观与职业观等为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企业管理意识,与其他课程一样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任务。从教学内容来看,现代服务业管理课程具有爱岗敬业、终身学习观念、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等主题,有利于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具有思政教育的作用,是对思政课的有效补充。因此,在现代服务业管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非常必要。
二、现代服务业管理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有难度
摘要:文章首先总结了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基层供给的基本特征——“过于分散”。其次,基于农户视角,运用供求均衡、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重点阐释“过于分散”供给方式的滞后性及其严重后果,具体表现在:农户获取服务的交易成本高、生产经营风险大及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三大负面效应,以及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供求萎缩的严重后果。文章最后讨论了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基层供给的方式应当因应时代与条件变化,以农村基层“大集聚”为目标进行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基层供给;过于分散;滞后性;大集聚
一、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基层供给的主要特征——“过于分散”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基层供给太过分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公共服务部门化供给形成的分散
这是由我国行政体制的组织架构决定的。早在时期,我国就相继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机械管理站、水利站、畜牧兽医站、经营管理站、供销合作社等。改革开放后,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总体而言,公共服务仍然是走部门化推进的套路,地方部门由下而上对应中央各部门,各自独立提供生产性服务。因此从客观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涉农的部门或组织的确过多,各部门提供的服务过于单一、过于分散。
(二)经营性服务主体多元化形成的分散
改革开发以来,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逐步明确,经营性服务主体,包括各种专业性合作组织、或企业、或平台协会、或个人,在利益激励和政策的鼓励下,从无到有获得了快速发展。不过除了少数经营性服务主体发育壮大形成规模经济外,大多数服务主体仍未摆脱小散弱状态。经营性服务主体分散既表现在服务主体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也表现在提供服务的内容方面,彼此之间缺乏内在联结机制,缺乏分工与协作。
本文作者:王志宏、翟立强 单位:黑河学院经济管理系
2007年~2011年黑河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70.6亿元、81.3亿元、91.8亿元、100.8亿元、11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10.5%、13.1%、11.6%、12.7%。2010年黑河市现代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7.36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为4.78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9.9亿元、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1.15亿元、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为1.06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加值为21.78亿元、医疗社保业增加值为6.27亿元。
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偏低。2010年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52.3亿元,占服务业和地区GDP的比重分别为51.88%和2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虽然已达51.88%,但规模仍属于偏低水平;占地区GDP的比例只有20%,可见目前现代服务业没有成为支撑黑河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占的比重较大,但他们在服务业整体中的比重仍属于偏低水平。
(二)现代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不强。黑河市现代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服务企业数量偏少且有些企业刚刚落户黑河,整体经营规模偏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有的企业人数不足50人,甚至一些小企业的人员在个位数以内,承接业务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第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规范。目前,黑河现代服务企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具有品牌认证的企业较少。第三,现代服务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一些企业对其服务对象信息不全,导致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对现代服务企业的服务需求不足。由于黑河市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总量、居民收入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对现代服务企业的服务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产业融合力不够。现代服务业会向工农业生产领域渗透,形成工农业生产服务化的趋势,这是产业融合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农业方面,缺乏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融合,没有延长和拓宽农业产业链条,很难提高黑河市生产农产品附加值。在工业方面,由于黑河市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落后,这种落后体现在企业数量、企业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等多个方面,所以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缺少必备的基础条件与融合的路径。
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智慧物流”、“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等新经济环境的出现,服务供应链管理出现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实践。在《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材建设上,也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加快创新。本论文提出了新经济环境下的教材创新框架。首先,坚持既有《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核心体系不变。其次,在教材改革中,增加反映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管理最新进展的内容。第三,在教材创新中,要体现最新的产业实践应用成果,以期给读者提供最新的实践应用案例。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服务供应链管理;教材创新
一、《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主动力作用更加显现。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51.6%;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和1.9个百分点,已连续五年在三次产业中领跑[1];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拉动全国GDP增长4.0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要求我国必须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尽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标志。服务供应链是指服务业的供应链,它是以服务产品为核心的一种供应链。产品供应链是指制造业的供应链,它是以制造业实体产品为核心的一种供应链。由于服务产品与制造产品的本质区别,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运营管理方面服务供应链具有许多全新的特征。在服务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侧重在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服务供应链管理》已经被许多985高校、211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列为专业课程。例如,2012年以来,南开大学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就将《服务供应链管理》列为专业选修课程。《服务供应链管理》自2012年起就是天津大学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服务运作管理》课程的重要配套教材。此外,不少本科院校如武汉学院等在新建国内第一个供应链管理专业中,将《服务供应链管理》作为必须建设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服务供应链管理》也是电子商务、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重要参考教材。
二、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的必要性
2012年以来,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益呈现出新的经济发展特点。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和国内各个传统行业进行了紧密结合,显著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在中国企业中得到快速应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0月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为供应链的深入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2017年10月,在批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明确了供应链管理服务单列统计类别:商务服务业-7224-供应链管理服务[2]。因此,伴随新的产业环境和技术支撑,服务供应链在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服务供应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也不断呈现。然而,在相应的课程创新过程中,需要把握住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变”与“不变”。首先,服务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本质没有变。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的框架没有变。2009年,笔者提出了服务供应链研究的方向盘模型[3]。方向盘模型从服务营销管理、服务能力合作与协调、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绩效与利润分配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它跳出了原有的单一服务企业制定决策的局限,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服务供应链全面的优化控制。同时,在方向盘模型中,服务集成商充分考虑供应商和客户的需求,以顾客化的需求来驱动顾客化的服务运作计划,获得柔性敏捷的市场响应能力。至今,这一研究框架和分析逻辑依旧适用。另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本质没有变。服务供应链的本质仍然是以服务能力合作为核心的供应链,服务集成商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仍然是以服务能力的购买或者销售为基础,进行能力合作的协调,这一本质在今天仍然没有改变。其次,服务供应链的研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供应链与其他各种复杂环境的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的服务情境和许多新的研究机遇。首先,随着行为运作研究的不断兴起,服务供应链中的行为研究不断得到重视。从行为视角对服务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解释复杂竞争环境下企业行为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决策机制,对提高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行为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也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其次,当前许多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对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服务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同时,开始探求降低服务成本,转变服务模式,由提供大规模服务转向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因此,研究服务企业如何基于供应链角度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已经成为产业实践发展的迫切需求。第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技术被运用到传统的服务行业中,促使服务行业产生巨变。物流业、旅游业、医疗业、金融业、教育业和政府服务等服务行业,受到了“互联网+”的深远影响。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服务供应链管理正在向全场景服务、数字化运营和构建服务生态圈的方向变革。然而,无论是何种方向的变革,传统的服务集成商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平台方向转型升级,例如携程、货车帮等。平台型服务供应链成为服务供应链发展的重要趋势。第四,“服务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制造产业结构的变革,制造业逐渐呈现出“服务密集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渗透到了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经济学界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制造业的服务化”,这种服务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之一。服务型制造供应链视角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也值得深入研究。最后,除了理论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外,在产业应用层面,服务供应链也有许多新的实践。结合我们十年来在产学研课题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服务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物流企业产品创新、智慧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园区服务产品设计、港口服务供应链优化、地铁发展规划等产业实践中都有显著的应用,迫切需要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提炼出服务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方法,为深度理解服务供应链发展趋势提供更加有益的补充。
三、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的整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