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级家庭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当家长教育孩子是最为复杂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以身作则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接受着子女的监督,因此做父母的要不希望儿女那样做事,自己也别做,要是要求儿女那样做事,自己就先去做。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先做个样给孩子学,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家长是学出来的。家长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加强交流,经常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和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相处有了错误和失误就要勇于承认,不要维护家长的面子和尊严,要加强学习,了解网络技术,这样才有资本和孩子进行网络对话。面对90后一代的成长,60后、70后的家长要改变很多,最要紧的是思想观念和付诸行动,家长要善于把家庭教育当作自己的第二事业来经营,来追求,因为今天对家庭教育的积极投入,就是对明天家庭幸福的投资,就是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投资。
二、要善于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需求,如高兴时、苦闷时,尤其是孩子更有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要让孩子有讲话的机会,要耐心听,注意力要集中,不要边看电视边听,不要边做事边听,要让孩子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不要打断,也不要批评和指责,听完之后给予鼓励或指点,要学会做孩子真诚、耐心十足的听众。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听,全面真实地听,不要粗鲁的打断,不要听过之后就简单批评孩子的对与错。家长若一厢情愿采用指令式、批评式教育,对90后的孩子效果不大,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三、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
近几年来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有专门的老师备课给家长上“家教六讲”“家教八讲”,也给家长发了教材,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虽说国人的家庭意识增强了,可是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还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者觉得我给孩子交了学费,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那作为家长,作为母亲的职责又是什么呢?一些家庭的家长年届不惑,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和孩子交流时间少,缺少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有些家长晚上回家,和孩子交流就是典型的三句半:“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去睡觉吧!快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不能取代的。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小学,初中再到高中,都在家庭的摇篮中生活,时时刻刻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这个影响可以说是终身的。学校是家庭之外的延伸,是孩子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场所,它与家庭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育的联系性特点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学生才能获得更加良好、优质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基础;融合;关系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当前,素质教育大行其道,新课改实施如火如荼,在这个充满着变化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正逐渐被多元化、开放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所替代,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化教育的理论也逐渐的成为了新的流行趋势。与此同时,也促使着我们的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密切配合,尤其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更是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前几年,有一个特别好的公益广告,让我记忆犹新:一位年轻漂亮的妈妈在给自己的母亲洗脚,小孩子看到了,也踉踉跄跄地端来一盆热水,说到:“妈妈,洗脚。”家庭,是一所天然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德行的基础。记得有一次,我去家访,先去的是小静的家。开门的是她的爸爸,看到我来了,他热情地迎我进门,一边说孩子在和妈妈一起看书,一边引我到了书房。在门口就看到,温暖明亮的灯光下,小静和她的妈妈都低头聚精会神地看书,根本没有察觉到我的到来。小静爸爸说:“静静,看谁来了?”他们这才抬起头,发现了我。小静妈妈掩门出来了,她告诉我说,他很有意识地在培养自己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坚持意志,每天都会和她在一起看书,并且还和她比赛谁看的时间长,谁更专注,然后在彼此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之后,我又去了和小静家距离不远的小杰家,进门后,小杰和他的爸爸都捧着手机在玩,看到我进来了,他立马把手机塞进了沙发缝里,起身迎接我,诧异地问:“老师你怎么来了?”我道明来意之后,他爸爸妈妈忙着招呼我喝水的功夫,小杰说要写作业,一溜烟进了房间。听他妈妈抱怨说,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一眼书都不爱看,就是爱玩手机,她下班之后到睡觉前,儿子一直都“霸占”着。我看着时间不早了,就起身回家了。在路上,我想了很多,家长的言行举止之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就是需要一个像小静这样的榜样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阅读、成长。“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镜子,什么样言行的父母就有什么样言行的孩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快,很多家长都忙于自己的事业,疏于管教孩子。将教育的全部责任都推给学校和老师,认为学校才时自己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关键的,也是唯一的途径,从不重视自己应尽的管理责任和教育义务。在机上物质条件的优化,很多家长都是对自己的孩子有求必应,“宽容”得很。很多高中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并且经常会带来学校。学生由于自控,自律的能力差,经常会在课上的时间就看手机,聊QQ,影响课堂的学习质量。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相互配合,不给孩子买电子产品,至少不能让他带入学校,影响学习。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家庭教育是基本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是学生的启蒙学校,是接受最早,最丰富的教育,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的素质,家庭的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校教育是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各类教育活动,是掌握文化知识,塑造高尚品德的主要阵地,它以系统传授知识为主,具有标准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与家庭教育不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各有利弊,只有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例如,很多学生他们在家里和在学校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行为举止,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及时进行互访,有效沟通,才能清楚了解孩子的行为,对症下药,进行双向的教育。再如,“学困生”在学校学习中存在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在家里,家长就应该多注重成功教育,多鼓励孩子,不要让学校的挫败感在家里延续;相反的,优生在学校里,一帆风顺,在家里家长就应该注重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等。只有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为孩子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校教育为孩子的成才提供了必需的育人条件,两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一定要双方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完成对孩子预期的教育目标。
【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构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社会实践就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予以综述,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行为和未来一代人的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发展方向给予引领,以期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这里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接受教育,每天都在感受着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时常在教育别人,影响着别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业,学校教育担负着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级教育的漫长过程,成为每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又不是万能的,需要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所从事的应该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就需要家长深入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循循善诱、身先示范、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成绩优异,身体强健的有用的人。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影响人物,家庭教育是系统教育的基础阶段,依次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进入人生系统学习的开始就有健康的心理,对今后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当好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孩子平时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及时予以指正。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家长不仅是孩子最初的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孩子的监护者,更是孩子思想品德、行为动作的引领者,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还应是智慧潜能的开发者。在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还应起到协调作用。作为优秀的父母,必须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光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还不够,过度的爱会成为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有些家长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就会取得全面的收获。
(1)家长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到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让你解答,不论是浅显的还是深奥的,如果家长对此不是深入了解,就不能给出正确合理解答,几次问题之后会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印象,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经常回答不上孩子的提问,不能给出正确的解答,孩子就不会有问题也不问父母了,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
(2)家长是学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将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哪怕是细小之处都应注意,如:衣着整洁,言谈举止,讲究卫生,遵守时间等方面,否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3)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过分溺爱,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马上改正。过分溺爱害孩子、害家庭、害自己的事例不胜枚举。中国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娇惯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他妈妈解开衣襟喂他,这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奶头咬下。无独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犯缚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和保护。他们遇到了委屈会找家长诉说,遇到了虐待和威胁会找家长求助,遇到困难会找家长帮助,如果家长不是耐心倾听,热情关怀,合理解决,也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
一、独生子女成长中的问题
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独生子女受到的关注不仅因为数量增加,而且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心理和人格两个方面,比如,高傲自负、过分依赖家长、缺乏自信和勇气、不爱劳动等等。
1.依赖性强。由于在一个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于是父母帮孩子办好了所有的事,这样就使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碰到什么困难,心里总想着有家长的帮助不用愁、不用担心。在平日里,父母从来不让孩子承担一丁点的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孩子的独立与自主意识逐渐被依赖和懒惰思想所代替。
2.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关爱,独生子女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很少与他人和社会接触,导致他们觉得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即使自己的行为伤害到了别人,他们也意识不到是自身的问题,还固执地认为这么做是应该的。他们不关心别人的感受,不珍惜别人给予的关爱,缺乏同情心和宽容心,一切从“我”出发,只为自己着想。
3.缺乏社会责任感。独生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常常在父母的保护翼下进行,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只想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好处,自己能获取什么利益,从不想怎样奉献社会和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只觉得自己拥有得到关爱的权利,而从不去履行帮助他人的义务。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家庭教育的水平与家长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自身素质及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个人修养。独生子女的父母面对唯一的孩子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很难想象自己的孩子将来会做什么,可能扮演什么角色,是否能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都日益困扰着家长。
【摘要】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初三毕业生面临难题,是家庭、学校、家长、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生心理家庭教育
一、个案基本信息
去年本人中途接手一个初三班级(做班主任兼教本班数学),班级有这样一个女生,个子小巧玲珑,梳着马尾辫,比较喜欢打扮,情绪比较容易激动,很有个性,很有自己主见,在班级一直担任纪律委员的职务,同学们都认为她是“母老虎”(私下我也问过其他同学,为什么同学都“怕”她管,同学们说她脸拉下来很严肃很可怕),所以本班纪律都比较好。第三次月考后,她竟离家出走。
二、个案问题产生原因的原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初三女生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心理上发育也处在成熟阶段,喜欢打扮,注重外表,服装。极易激动,理性分析能力不够成熟,感性思维占上风。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