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校创新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1版)G4/G7教育类排名前十的学术期刊2012年全年所刊载的以“创新”为关键字的论文224篇,并把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十类,可得到以数量为序依次是:国家创新政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协同创新、教学创新、管理创新、创新的文化视角、党建创新、德育创新、创新与创业、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的本体研究以及国外高校创新经验。基于此,可以总结出中国高校创新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创新科学的本体研究不足;创新研究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从事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人员本人缺乏创新性。
关键词:创新;高校;教育
1创新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报告指出,未来十年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这些有利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国的创新教育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中国矿业大学于1996年9月正式将创造学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成为中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先锋。该校的庄寿强教授指导了中国第一个创造学硕士和创造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南通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都先后开设了教授创新技法的课程。第二,适合中国学生的教材层出不穷。目前中国高校使用率较高的教材有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的专著《普通创造学》,杨乃定主编的《创造学教程:创新教育系列教材》,甘自恒编写的《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以及肖云龙编写的《创造学基础教程》等。第三,成功举办多次学术会议,大量发表学术论文。学术会议以2008年10月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高校创造教育论坛”为例,参与人数达到200多人,来自全国20个省市63所高校。近年来创新研究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学术论文,2003年关于创新和创造的论文数量就已经达到两万多篇。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创新研究的热度有增无减,论文成果的数量更是在不断攀升。
2近年来我国创新研究的热点问题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成为中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该年报的人文社会科学部分G4/G7教育类对321种期刊进行了排位,其中影响因子排位靠前的除了《外语界》和《外语教育与实践》等语言学类期刊以及《开放教育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计算机科学类期刊,多为综合类的教育期刊。其中排名前十位的是:《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教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对这些期刊2012年度刊登的论文中关键字为“创新”的224篇进行统计。其中,关于国家创新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论文最多,分别为42篇和41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宣传和解释国家创新政策的论文题目中大量出现“推进”“推动”“培养”“深化”“推进”“加快”“注重”“坚持”“提升”“致力”“开展”等,与“创新”和“创造”相搭配,辅以“不断”、“着力”“切实”“主动”“大力”“扎实”“努力”等积极形容词,比如:《着力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坚持质量特色创新主线,推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改革创新务实进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等,着力表现国家政策对创新教育的支持力度。其中,有两个文献被多次提及和引用,分别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论文则探讨了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订单式培养模式、4444工学结合培养模式、Sk-Tech培养模式、独立学院培养模式、主线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女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型学生培养模式等问题。关于协同创新、教学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的文化视角的论文分别为28篇、27篇、25篇和21篇。协同创新类的论文涵盖政校行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创新系统、产学研用结合、科教结合、社会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结合、协同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以及农林高校和农村建设等问题。教学创新则讨论了创新教师的培养、教学创新与教学效能、实践实验和实训教学、课堂教学、创造性作业和创新教学法等。管理制度创新的论文提出了学术制度、科研管理、系部工作考核、后勤保障、研究生招生与教育中的创新问题。从文化视角研究创新的论文则集中在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企文化对接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三个问题上。
3我国创新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高校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高校体育工作关键是依靠并充分发挥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尚难以适应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都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地位,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据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在职称、学历结构方面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距。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方向由“运动技术型”逐渐转为“技术理论型”,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过硬的运动技术水平、精深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性的思维观念……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只有教师了解了当今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科技的顶峰,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学生如何学习。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更新体育指导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创新式教育,从知识再现型学生转变为知识发现型学生,从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过多地追求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心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与社会的衔接。教学方法枯燥,教师统一指令、示范讲解,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固有的乐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深入,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主导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变传统的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宗旨,把运动技能、技术教学与发展身体结合,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协调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3.1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引导为主,力争把体育课上成体育引导课,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大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评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摘要:当前的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在于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也是实现学生自我创新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方式。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健美操是当前重点的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积极健康的教学方法,以及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当前高校教学中健美操体育的发展,也能够在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能力的有效提高。当前教师在高校体育健美操教学课堂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积极作用,设计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健康发展,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健美操教育;高校教学;应用实践;高校教学
创新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自我创新能力,以及传递学生自主创新精,为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知识的探究。和传统教学课堂不同的是,其采用的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自我探究为主,教师辅助教学为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理念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健美操这种健身运动能够让学生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且进行全身心的锻炼,能够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同时将健美操与创新理念相互结合,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让学生能够在新型的教学方式中进行健美操锻炼,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趣味性的运动。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方式的实施
在学生的学习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知识的多少。因此实现学生课堂学习能力的提升,重点在于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育的改革,并且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学校也要重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以及创新教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充分先进的教学课堂中,进行知识的探究。教师在健美操运动能力以及运动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地位,不再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动作,一遍遍地模仿,而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沟通。例如,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普遍都是按照教材上所讲述的运动动作以及运动知识给学生进行演练,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运动进行自我模仿,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但是没有真正地提高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进行体育运动的自主练习,这样学生体会不到健美操的运动内涵,只会将健美操当作一种枯燥无味的运动,任务似的进行课堂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角色进行合理的转化,比如作为一名健美操教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让学生能够提高健美操的训练热情,从而加强健美操的练习。
2学校要提供足够的教学器材,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
体育教学应该与传统的其他科目教学有很大的差别,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和那些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课堂中,教师普遍都是根据教材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一般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并没有突破课堂走出自然。然而,体育教学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因此教学场所一般都是操场以及训练室,但是健美操教学和其他教学体育不同也在于健美操需要借助一定的运动器材,进行健美操的实际开展,因此实现学生健美操课堂上的创新教育,也需要学校尽自己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运动器材,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实现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想的有效提高。例如,在体育馆或者操场布置一些与健美操有关的运动器材,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些运动器材进行健美操的锻炼,这样有了健美操训练的实际条件,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同时借助这样的运动器材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独立思考,并且进行自主训练。比如,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所进行的训练动作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自己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有效提升。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学习目标。
摘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十分重视创新教育。TRIZ理论强调通过创新解决问题,在高校创新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该文基于TRIZ理论对高校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为改善高校创新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教育;TRIZ理论;高校
1TRIZ理论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TRIZ理论是由苏联发明家G.S.阿尔特舒勒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它指的是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G.S.阿尔特舒勒认为,在发明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客观的科学原则和规律,这些原则和规律在各种发明中反复使用,只是在应用的技术领域有所不同[1]。经过50多年来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的收集、研究、整理、归纳和提炼,建立了一整套系统化、实用化的解决发明相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技术创新理论、方法和工具,它突破思维定式,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结合TRIZ理论开展创新教育十分必要,TRIZ理论在高校创新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第一,TRIZ理论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详细了解TRIZ理论后,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初步掌握TRIZ理论与方法。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会尝试运用TRIZ理论去解决问题,尝试从新的角度或者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提出问题,去探究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学者对某所高校学生学习TRIZ理论课程前后的思维方式以及问题分析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克服了惯性思维的影响,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2]。第二,TRIZ理论可以提升高校创新教育的效率。有学者将各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思维方式、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3]。让各个小组就某项技术难题进行合作探究。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小组内成员思维方式不同,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与协调后,都可以制定一套解决方案,且部分方案中的思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新意与亮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打开,也逐步感受到创新方法对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也更愿意、更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创新教育活动的效率。
2TRIZ理论下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1TRIZ理论下高校创新教育的优化思路
高校教育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涉及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合作企业等各个要素,教育教学工作也离不开教材、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在优化创新教育体系时,不妨对高校教育系统内要素进行分析,分析不同要素之间的矛盾,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案,最终实现高校创新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分析系统内部矛盾时,可以建立相应的矛盾矩阵,梳理各个矛盾之间的关系,建立贴近现实情况的矩阵,找寻教育问题发展变化规律,根据TRIZ理论从各个解决方案中寻找到最佳路径。高校应该首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系统内部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分析要素对系统的影响,整合系统内要素,明确教育发展的矛盾,寻求“最优解”。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主要存在创新教育渠道的多与少、创新教育队伍的优与劣、创新教育能否延续等物理矛盾。结合TRIZ理论,基于不同创新原理提出了创新教育优化思路,例如:(1)结合提取原理,高校可以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筛选优秀、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专业化的创新教育团队;(2)结合机械振动原理,高校可以积极地举办创新大赛,以赛促教,在学校内营造创新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3)结合中介理论,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引进企业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高校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未实现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固守传统的培养方式,使得应试教育仍占主位,忽视教育内容的更新,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并沿用旧的评价机制。高校应紧紧围绕创新教育这一主题,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分析自身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创新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和模式不健全
高校创新教育的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评价与激励机制等运行机制。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原有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愈发的显现出局限性,在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相对较窄,综合素质相对比较薄弱,创新教育资金的形成也没有以政府投入为主,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措机制也不健全,经费投入力度不够。
(二)教师在创新教育中主体作用不明显
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学生则是接受教育的客体。以创新为魂的创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推进的深度和广度,完全是由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来决定的。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实施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教师自身创新的个性品质参差不齐等有很大关系的。教师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大部分是将各利益进行衡量,特别是个人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显性收益是否得到增加和职称评定是否得到落实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动力。高校虽将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抢占大学间竞争格局的制高点,而不少教师却对此漠不关心,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致使创新教育的实施陷于困境。
(三)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