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校德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1.科技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信息的创造和使用,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以人为载体。人不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能够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高科技犯罪亦将有所增加,如电脑“黑客”盗窃电子货币,运用高科技手段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
2.创新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生命,而创造性是高科技的生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技史,就是不断发现、创新的历史。郭沫若说:“科学是讲究实际的,但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一个人仅仅知识渊博,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能给社会创造出新东西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体人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命之源。创新教育应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环境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也会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如煤和石油的开发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汽车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制冷产品对臭氧层构成了破坏作用,核武器带来的核战争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明显的威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4.经济伦理教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仍需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有自己影响市场经济的渠道,市场经济则有自己的道德尺度。正如同志所倡导的那样,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制文明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法制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更需倡导经济伦理教育,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5.协作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协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在知识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高科技,正向着多学科、微观粒子和浩瀚宇宙、地壳深部和广裹海洋进军,任何单一的知识已显得十分无力,必须是多学科相互渗透才能奏效。在知识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仍是知识的载体,但管理和开发社会也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承担的工作。当创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时,知识会成为集体劳动的结晶。在知识社会,合作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协作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对策
摘要: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当代社会素质化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社会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高校德育教育;关系;措施
1高校艺术教育基本概况
1.1高校艺术教育的内涵
简单来说,高校艺术教育就是指老师作为课堂知识的传播者和课堂氛围的主要营造者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向学生传递艺术知识、艺术思想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艺术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其艺术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总的来看,高校艺术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艺术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进行相应的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艺术精神,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上重要性越发凸显。当代社会的高校艺术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高校艺术生进行而是有了更为广阔的受众群体。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对学生审美艺术水平有着极强要求的艺术类学科,其对学生学习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在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多的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1.2高校艺术教育的特征
高校艺术教育具有的最为明显的特点便是多元性,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不再仅仅作为一个艺术类学科针对部分艺术学生而开设,而是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设计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高校艺术教育具有极强的情感性,把握艺术作品情感性是高校艺术教育是核心内容,而对情感性的把握则需要我们对艺术作品有一定把握,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一幅艺术作品有了充分的了解时,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便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带入作品,我们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感受到作品所独有的细腻而深厚的情感;最后,高校艺术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在欣赏同一幅艺术作品的时候不同的人由于自身情感、经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个体差异性”,面对这种在艺术教学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需要教育者综合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
摘要:只有建立在知行结合下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学生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正因如此,让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之中,则成为了能较好践行知行合一教学原则的方式。茶道思想为育德教育提供了养分、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着: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茶道思想;高校德育教育;功能;对策
高校德育教育的尴尬现状已在不少相关文献中得到反映,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其不仅归因于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使然,也根源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那么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是怎样的呢。根据笔者的考察,其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为此,针对目前在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便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在知行结合下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学生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因为,“知”为“行”提供了路径指向,而“行”又不断强化学生对“知”的体会。正因如此,让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之中,则成为了能较好践行知行合一教学原则的方式。
1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分析
从学理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
1.1茶道思想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仍然着力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和商品经济环境下,课堂教育在面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并存的环境下,显得无能无力。这就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课程地位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而且在历来的教改中也难有起色。事实上,相比较塑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许使学生的内心获得一种安静的状态更有意义,这种状态能促使学生反思和感悟。可见,茶道思想在这里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德育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公众以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以德树人成为了德育教育的时代要求和指导方针。德育教育资源包括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高校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其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渠道,通过高校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而实现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本文主要针对高校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改进对策,希望给予我国高等教育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环境德育教育影响改进对策分析
1高校环境与德育教育的内涵
1.1高校环境
高校环境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历史博物馆、科研成果、交往规则、行为方式、理论形态以及育人理念,是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集合。高校环境是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活动、物质环境、校园氛围、行为规范以及价值理念,包括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学术氛围、文化氛围、校风学风以及艺术氛围等。高校环境具有下列特点:第一,时代性。高校环境是时代的特定产物,充分体现了时代的人格与理想,是社会环境的浓缩和升华。第二,开放性。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汇聚地,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开放性特点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第三,复杂性。高校环境包括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外来价值观以及现代文化,基于高校环境的复杂性特点,为德育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在高校中有所抬头的暴力、色情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带来冲击。
1.2德育教育
道德是社会行为活动、心理意识、行为规范、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综合,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为爱社会、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对学生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趋于主流,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以及尊老爱幼等公德,在具体生活中却存在不爱惜公物、随地吐痰、乱挤乱撞等问题,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存在脱节。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一些腐朽、落后的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中,例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极端思想等,对高校环境进行了侵蚀,并且为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1],而教育的失败主要表现为对德育的忽视。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时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显得十分重要。
1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低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高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其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宏观上德育教育投入与效果不匹配,实效低下;微观上学生理论认识和实际行为相背离,知行脱节。
1.1德育教育投入与效果不匹配,实效低下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对思想教育课时的要求和各种投入,可以说居全世界高校前列,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像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教育效果与期望达到的目标十分遥远。清华学子刘海洋用硫酸泼熊;北外女生重创同学17刀;云南大学马加爵残杀4名室友;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8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这些事例不能不说是德育工作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失败。
1.2学生理论认识和实际行为相背离,知行脱节
当前,在大学生中“知行脱节”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是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讲的是大公无私,干的是损人利己的事。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因此,在进行理论探讨、客观评价、发表见解等方面表现出不凡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传统的道德规范,但在公德问题上,大学生的观念选择与行为选择存在较大的距离,两者之间不一致甚至彼此矛盾。在涉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时,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缺少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