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校德育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1.科技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信息的创造和使用,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以人为载体。人不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能够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高科技犯罪亦将有所增加,如电脑“黑客”盗窃电子货币,运用高科技手段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
2.创新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生命,而创造性是高科技的生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技史,就是不断发现、创新的历史。郭沫若说:“科学是讲究实际的,但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一个人仅仅知识渊博,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能给社会创造出新东西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体人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命之源。创新教育应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环境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也会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如煤和石油的开发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汽车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制冷产品对臭氧层构成了破坏作用,核武器带来的核战争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明显的威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4.经济伦理教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仍需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有自己影响市场经济的渠道,市场经济则有自己的道德尺度。正如同志所倡导的那样,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制文明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法制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更需倡导经济伦理教育,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5.协作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协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在知识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高科技,正向着多学科、微观粒子和浩瀚宇宙、地壳深部和广裹海洋进军,任何单一的知识已显得十分无力,必须是多学科相互渗透才能奏效。在知识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仍是知识的载体,但管理和开发社会也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承担的工作。当创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时,知识会成为集体劳动的结晶。在知识社会,合作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协作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德育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公众以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以德树人成为了德育教育的时代要求和指导方针。德育教育资源包括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高校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其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渠道,通过高校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而实现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本文主要针对高校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改进对策,希望给予我国高等教育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环境德育教育影响改进对策分析
1高校环境与德育教育的内涵
1.1高校环境
高校环境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历史博物馆、科研成果、交往规则、行为方式、理论形态以及育人理念,是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集合。高校环境是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活动、物质环境、校园氛围、行为规范以及价值理念,包括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学术氛围、文化氛围、校风学风以及艺术氛围等。高校环境具有下列特点:第一,时代性。高校环境是时代的特定产物,充分体现了时代的人格与理想,是社会环境的浓缩和升华。第二,开放性。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汇聚地,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开放性特点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第三,复杂性。高校环境包括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外来价值观以及现代文化,基于高校环境的复杂性特点,为德育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在高校中有所抬头的暴力、色情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带来冲击。
1.2德育教育
道德是社会行为活动、心理意识、行为规范、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综合,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为爱社会、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对学生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趋于主流,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以及尊老爱幼等公德,在具体生活中却存在不爱惜公物、随地吐痰、乱挤乱撞等问题,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存在脱节。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一些腐朽、落后的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中,例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极端思想等,对高校环境进行了侵蚀,并且为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摘要:德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其中教育方法是关键。针对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法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德育;德育方法
一、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
其一,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其他问题的冲击。从2000年开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带来的德育教育新问题也日益突出。学校每年需要就业的应届学生人数使得就业率掺杂了“水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匹配等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而应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与严重性。其二,高校改革过程中德育教育萌生新问题。虽然高校扩招规模加大,但是也不能只顾数量而不保质量,所以,为了确保高校毕业的学生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各高校均加大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例如,学校的德育教育思想、德育工作者的环境、德育工作受教育的主题及德育工作内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使得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二)高校德育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的碰撞。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商品、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频繁流动,而且导致各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等在世界范围内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再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深入发展,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从日用品到高科技,西方各种无形的价值观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国,致使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们的德育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我国国情的变化。我国已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社会上来,但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进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条件。部分党员干部的行为违反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也没有落实“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这些无疑对社会道德与社会风气产生了消极影响。对于高校德育来说,不能回避党风及整个社会风气的问题,因为社会背景的大环境对学校小环境中的德育效果有着重大影响。
1高校环境与德育教育的内涵
1.1高校环境
高校环境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历史博物馆、科研成果、交往规则、行为方式、理论形态以及育人理念,是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集合。高校环境是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活动、物质环境、校园氛围、行为规范以及价值理念,包括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学术氛围、文化氛围、校风学风以及艺术氛围等。高校环境具有下列特点:第一,时代性。高校环境是时代的特定产物,充分体现了时代的人格与理想,是社会环境的浓缩和升华。第二,开放性。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汇聚地,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开放性特点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第三,复杂性。高校环境包括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外来价值观以及现代文化,基于高校环境的复杂性特点,为德育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在高校中有所抬头的暴力、色情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带来冲击。
1.2德育教育
道德是社会行为活动、心理意识、行为规范、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综合,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为爱社会、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对学生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趋于主流,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以及尊老爱幼等公德,在具体生活中却存在不爱惜公物、随地吐痰、乱挤乱撞等问题,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存在脱节。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一些腐朽、落后的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中,例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极端思想等,对高校环境进行了侵蚀,并且为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2高校环境对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2.1陶冶学生情操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高校的重点教育内容,在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下,德育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德育教育的影响力,我们迫切需要开辟更多德育教育工作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道德素质
高校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高校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大学生自身积极的认识与践行,以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变化,削弱了德育的教育效果,同时使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高校应该针对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高校德育教育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工作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学校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越来越坚定,同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强。首先,大学生从小接受了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进入到大学校园后经过系统的德育教育这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大学生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其次,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越发坚定,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正确的判断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例如,最近在香港发生的动乱事件,很多大学生自发去街头清除路障,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他们支持并积极配合警方的工作。最后,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大部分大学生会选择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例如,类似“三支一扶”“支教”“服务西部”等志愿者活动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虽然我们常说现在的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吃不了苦,甚至有人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但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可以看出大学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他们同样可以扛起一片天,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方法略显单一。思政课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学,但思政课一直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单方面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德育教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通常情况下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形式单一,并没有融合“创新意识”,时政热点、最新的治国理念、社会风尚较少加入德育教育[1]。这就容易导致思政课与德育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作为高校大学生,很多道理他们都是理解的,但由于自制力和自控力不强,导致他们的认知与行动出现了脱节,出现了知行不一的现象。这是当前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困境,如何化解这个困境,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德育教育方法比较落后,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不强,从而降低了德育的教育效果。第二,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大学生群体自身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学生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意志薄弱,这就导致高校德育教育效果参差不齐,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三,部分高校重视度不够,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加强思政课教学,但部分高校并没有挖掘足够的教学资源去充实德育教学内容,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效果的路径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地在讲堂上灌输知识,因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听,他们要么是睡觉、要么是玩手机、要么是看课外书,很少有学生会认真听课,这就导致了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有待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非常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开展思政课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单方面教学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政课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可以在平台上针对课程上的一些重难点或者是教学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留言,教师在课后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一些兴趣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