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效能源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引言
目前,全国的高楼建筑迅速耸立,但随着国家出台关于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以及我国的制造工业的技术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和建筑行业本身固有的内在管理方面弱化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给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建筑业的投资方面越来越大,用于建筑成本费用开支也越来越多。因此,建筑行业的成本预算和成本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代我国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
1、工程建筑中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在社会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能源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烈,节约和保护环境已经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建筑又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产物,建筑成本费用在整个建筑过程中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对建筑成本的控制对提高我国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大发展的21世纪,我国的城乡建设已经进入高度发展的时期,无论是住房建筑还是交通建筑也都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因此,建筑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也越来越多,成本费用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加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快,市场经济也在不断迅速地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各种产业园区、大型建筑群和小城镇不断涌现,农村人进入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化越来越严重,导致成本的消耗越来越高。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建筑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节约理念在建筑施工中有效地运用对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通过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和减少能源的消耗来实现建筑节能,实现低成本高效能的建筑对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实现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途径
2.1加强新技术的引进,促进建筑工程长期节约
新技术的每一次引进虽然会消耗大量的资金,但一次的投入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节约其他的原材料费用。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建筑业中新技术匮乏,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要通过引进新技术,不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减少成本预算,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明确了应对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进行标识评价。论文基于《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与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严寒地区实际项目的节地、节能和节水三方面的调研,梳理严寒地区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构建适合严寒地区发展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为推动严寒地区的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有益探索。
【关键词】严寒地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
1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绿色建筑的节能减排又提出了新阶段的高要求。国际上,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是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路径。由于我国严寒地区具有特殊的气候特征,因此,需要依据现有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提出适合严寒地区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又被称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或者“被动房”,传入我国时也被译为“无源房屋”[1],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1988年,瑞典隆德大学的阿达姆森教授和德国的菲斯特博士首先提出“被动式房屋”这一概念,他们认为被动房建筑是无需主动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可以维持室内舒适热环境的建筑[2]。国内专家学者也已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概念界定达成共识,认为利用气候条件和自然特征,应用性能良好的围护结构,附加高效的新风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建筑即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经验证,国外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已经成为长寿命的建筑,也已获得欧盟国家的认可,并开始实施立法,强行推动。但国内仍缺乏针对区域性尤其是严寒地区具有实践意义的绿色建筑技术指导路径。因此,探索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体系仍然是东北严寒地区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举措。
2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结合我国气候分区的不同特征,国内专家学者分别在理论、方法及应用实践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不同气候区域发展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路径。王学宛等[3]通过分析国内外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相关研究,提炼了三种科学通用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关键参数限额法、双向交叉平衡法和经济环境决策法。冯国会等[4]在对比了德国的被动式建筑技术体系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15]179号)基础上,围绕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体系、建筑设备技术、高性能建筑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智能化控制、建筑室内空气品质和热湿环境控制等方面搭建了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示范平台。陈小净等[5]结合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六大关键技术进行了实证研究。孙峙峰等[6]依据《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对首批授予评价标识的全国19个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增量成本分布分析。陈强等[7]结合山东建筑大学实验楼项目提出了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体系,为日后寒冷地区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3严寒地区建筑的特征分析
摘要:低碳经济是减少环境污染,应对全球变暖的主要对策。因此,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经济转型的主要发展趋势。从当前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能明确体验到低碳经济所提倡的生产和消费理念,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推广必须得到金融政策的支持才能有效持续进行,因此,本文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支持;问题
一、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概念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政府的白皮书对低碳经济的解释是指:既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又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自从低碳经济被定位英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起,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传播。总结前面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不同定义,文章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特征,同时兼具高效能、高效益的发展优势。总体来说,低碳经济就是在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尤其体现在开发新能源和使用低耗能和低排放相关能源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二)碳金融的概念介绍
碳金融主要是指一系列为了支持低碳经济而建立的管理和支撑低碳模式可持续进行的金融投资活动和相关的金融制度。碳金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碳排放权和相关衍生物的交易等内容,其次是风险投资等相关活动,最后是商业银行和相关信贷机构提供的低碳信贷支持。碳金融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应运而生的一种金融支持。
摘要福建省的工业节能与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制定与实施脱节、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梳理了国家、行业、地方的工业节能标准制定现状,针对福建省火电、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能源标准体系薄弱环节,提出了健全福建省工业节能标准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节能;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是依法规范工业企业用能行为,推动工业节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制修订了400多项工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初步形成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基础。通过加强标准宣贯,落实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推动企业淘汰低效设备,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有力推动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转型,为完成“十三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1]。
1国家工业节能标准体系现状
工业节能标准体系包括7个标准子体系,已发布约1000余项的国家标准。其中,基础共性标准子体系在节能工作中广泛应用,是其他节能标准的依据和基础,目标标准子体系包括112项能耗限额标准和73项能效标准,前者是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节能目标责任制度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等的技术依据,后者是实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能效标识制度、淘汰落后产品和设备制度等的技术依据。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全面的工业节能标准体系。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产品统计如表1所示。经测算,112项能耗限额标准全面有效实施,约可实现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减排氮氧化物26.64万吨。73项能效标准全面有效实施,约可实现节电49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90万吨,减排氮氧化物6370吨,减排烟尘1470吨。市场准入标准直接产生节能效果明显。
2福建省现状
目前,福建省现行有效的工业节能地方标准共14项,涉及的产品或过程包括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板)、先张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铝及铝合金板带材、钢铁、61~200W普通照明用分体式荧光灯、特种纸、文化办公用纸、生活用纸、包装用纸、纸板、燃水煤浆工业锅炉、煤粉工业锅炉、燃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锅炉、红土镍矿不锈钢等。
【摘要】我国建筑节能经历了三个指标阶段,目前已有的城市开始执行75%的节能指标,各种节能技术支撑着建筑物逐步的降低能耗,近些年发展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引领着建筑节能,近零能耗建筑是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效果,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被动式建筑技术是达到近零能耗建筑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被动式建筑;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技术在国内推广了几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由上世纪80年代仅仅注重建筑物围护结构,发展到注重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能耗。从初期的侧重节能各项参数发展到低能耗建筑技术的应用。并最终建造近零能耗的建筑。维持良好的室内环境是建筑物的一种基本功能,我国地域多种气候环境,为了人们的生存、健康和生活舒适,建筑围护结构应做好保温隔热,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各种功能设施能效,使节能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目标。
1建筑节能指标
上世纪提出的建筑节能,是为减少建筑物的热能的散失,被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条件下节省能耗。进入新世纪的建筑节能概念,涵盖了建筑材料生产、建筑物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满足需要或达到相同条件下,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可能减少能耗。我国建筑节能是以1980-1981年的居住建筑能耗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能效30%,通常说的第一步节能30%标准;第二步节能是在第一步节能的基础上再节约30%,即节能50%标准;第三步节能是在第二步节能的基础上再节约30%,即节能65%标准。目前,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已强制执行节能50%的标准,一些大中城市开始执行节能65%的标准,北京、天津等城市在居住建筑方面已经开始执行节能75%的标准。建筑节能基本上是50%、65%、75%都在实施,一般情况是发达的省市节能率标准较高。针对建筑节能达到75%的指标以后,建筑节能如何实施和要求,是否再进一步制定百分比的节能目标,对此有不同的意见,有的提出再以75%为起点,再制定两个百分比形成对应30%、50%、65%指标后的第二个深入三步节能。而在国际上,建筑节能先进国家已提出近零能耗建筑的概念和技术,并开始实施。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及目标是建筑近零能 耗甚至是零能耗。住建部制定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标准实施,将对于建筑节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016年7月,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主编的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开始编制。在评价指标上,现在全国普遍执行的是65%节能标准,该标准与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差距很大,如要达到近零能耗标准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降低85%~95%,这是一个跨越式发展。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并不单一强调追求某一项技术参数,而是全面的采用节能技术,使其运营的能耗指标降低到规定的范围。立足我国国情,特别是考虑气候特征的因素。因地制宜建立我国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的近零能耗建筑的耗能量。
2建筑节能措施
我国建筑节能自上个世纪80年初开始,从政策到技术都在不断推进和发展,在建筑节能三步指标中,都具体的对应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和各项技术参数的规定,并对应着具体的检验标准。从政策、技术和管理等都有一整套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目前,建筑物的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世界上取得了公认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