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高效农业发展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效农业发展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高效农业发展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是我国进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时期农业产业自身的一次革命,是改选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还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科技推广与应用水平低、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不足、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突出、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等问题,本文提出解决的措施是要进一步更新农业发展思想观念、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高效农业风险、以高效农业为方向加强农业科研、切实加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在高效农业发展政策扶持上求突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主体培育。

关键词:高效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高效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高效农业不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最佳的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有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主要指标。高效农业的社会效益,有年人均各种生物产品占有量、年人均产值与纯收入、系统开放度等主要指标。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是生态效益的基础,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生态规律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从而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迅速发展,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是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

2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投资的标准低,不少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不少未治理区域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大多数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而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高效农业发展论文

一、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经济效益上,高效农业对提高生产单位(农户)收入效果显著。宿豫区丁嘴镇一种植户种粮100亩,麦稻轮作,预计年亩均收益1200元。与粮食作物相比,种植果蔬、苗木等经济作物亩均效益高出较多。侍岭镇某果蔬合作社种植30亩,轮作草莓、甜香瓜,全年亩均收益19350元;沭阳县某瓜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堤子600亩,亩均收益8000元;庙头镇某园艺场分别栽种高杆紫叶桃、樱花、海棠、紫薇7亩、2亩、10亩和2亩,亩均纯收益在3600-4300元;南蔡乡生产的芹菜亩产达万斤,一年生长两季,年亩均收益5000元左右。各地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乡镇。宿城区洋北镇共有3.5万亩耕地,每年种植西瓜1.2万亩左右,所用土地每年轮换一次,3年作为一周期,保持种植不重茬,同时为保证西瓜质量和口感,不施农药和化肥,每亩纯收入最低5000元,高的突破万元;镇政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注重培训”等方式,倾力打造“洋北西瓜”特色品牌,成功注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商标,进入江苏南京农博会和海峡两岸农展会;该镇由政府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开沟、统一育苗、统一搭建销售平台,每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给种植户培训2-3次,每次规模达200人左右。为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镇政府已连续5年举办西瓜节,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上,发展高效农业一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材料,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提供了园林绿化苗木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相关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收入提高。一是通过示范效应或者合作经济模式,带动农户也经营高效农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户获得土地流转费用,一般每亩土地流转费用800元-900元/年,高的已突破1000元,基本与种粮收益差不多;三是解放了农业劳动力,让这部分劳动力投入二、三产业,或优先在当地高效农业生产单位就业;四是增强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五是带动了农业服务业以及贸易、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沭阳县颜集镇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花木之乡”,由花木生产带动了电子商贸、物流的快速发展,所辖堰下村成为全国首届20个“淘宝村”之一;六是直接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一有限公司建有日光温室大棚620个,常年雇工400人,月工资1800元;临时性雇工少时20人,多时达100人左右,每人每天工资50元。调查的其他农业企业的常年雇工一般在20人左右,月工资在2000元-3500元。有的瓜果专业合作社常年雇工80人,月工资2800元;临时性雇工多时达110人,每天工资70元。调查的各种农业生产组织中,临时性雇工每天工资在50元-100元之间。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种植风险大,基本收益难以保障。高效农业风险仍然较大,一是自然灾害风险,二是市场波动风险。设施农业种植中采用钢架等简易大棚结构的占80%,保温措施上基本上只靠相对简单和传统的方法,智能温室在温度、光照等生长因素的调控能力上存在不足,连续阴雨或雨量较大仍然可使农作物受淹。而农业保险一般只保农业设施,不保农作物,赔偿额度很低。另外,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销售时易受到行情制约,甚至出现销售额还抵不上雇工工资的情况。再加上时蔬的保鲜储藏难度很大,很容易变质,使种植户收益大打折扣,甚至亏本。二是缺乏技术指导,传统经验很难解决问题。调查中发现,当遇到生产技术问题时,靠传统经验处理问题的占到66.7%。其中农业企业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基本上请专家进行指导,而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遇到技术问题许多只是靠书籍、同行和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处理问题,时常会遇到问题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妥,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或者使情况更糟,影响产量和收益,使生产积极性受挫。三是进入“门槛”较低,造成资源浪费。据了解,企业+基地+农户形式,以及由家庭农场联合搞合作社是比较可行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但前几年,一些工商资本投资设施农业,政府没有给予过多考察,没有引导适度规模发展。实践证明,许多是奔着政府补贴去的,贪求规模大,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技术、管理不到位,人工成本较高,导致破产倒闭,至今保留下来的不多,造成资源浪费和流转土地荒芜等社会问题。据南蔡乡高效办孙主任介绍,农户搞家庭农场,设施蔬菜以30-50亩为宜,园艺类50-100亩为宜,粮食种植以100-150亩为宜。四是生产经营信息滞后,市场行情不稳。政府虽为农业生产经营搭建了一些信息平台,普及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也被广大种植户所认可,但与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化要求还有差距,存在宏观信息较多、市场信息较少,宣传信息较多、专业生产技术信息较少的情况,信息还没有全面渗透到生产、经营决策、市场服务和行业管理中,生产中仍有33.3%的经营者靠传统媒体和跟风来获得市场信息。如有种植户反映茄子价格高时2.0元/斤,低时0.3元/斤,变化较大,收益很受影响。有的花大力气培育的苗木,到出售时反而卖不出去。

三、对策建议

一是发展符合本地的高效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可以带动区域发展,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但不应盲目引进、扩大规模,要找出适合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规模和方式,形成适合本地的高效农业发展体系。如早些年部分地区引进寿光土墙式温室,由于土地属沙性土壤,抗水抗灾效果不好,造成水土流失等就是反面典型。发展高效农业总体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

二是发展高效农业不应忽视粮食生产。由于经济作物相对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户多数选择生产经济作物,粮经比例越来越偏向经济作物。而市、县政府则要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把粮食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要因地制宜,引导适度规模经营,让经济作物不应过多挤占粮食作物的生产空间。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要加大种粮补贴以及主产区乡镇的财政补贴。要培育粮食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点击查看全文

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思考

摘要:介绍了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安龙县发展实际,提出了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对策;贵州安龙

安龙县地处山区,安龙县、黔西南乃至贵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盲目发展农业,并凭借所谓的小气候与立体气候资源,争相地盲目比拼、妄谈优势、大上项目,最终会脱离实际,导致项目实施时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落实。就山区而言,为数不多的坝地是优越的资源,但相对于平原地区,又显得微不足道,优势无从谈起。而山区看似是劣势的山地资源,却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盘活利用好山地资源,优势显著。

1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对山区农业生产而言,一贯采取的报项目、下指标、定任务等一系列做法实不可取。其实长期以来从上到下下达指标任务,或是从下到上申报立项实施的项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项目从申报之初就已注定不会成功,原因是不符合当地条件,只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勉为其难。等到项目及资金拨款下来要安排落实时,方知无从着手、难度很大,硬着头皮勉强实施,也只能玩虚浮、搞变通。即便到最后都通过了验收,实际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达成了一些谅解,大有项目“缩水”“打折扣”的嫌疑,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再者,一说到结构调整,“各路诸侯”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众说纷纭。最后莫衷一是且处处碰壁,经过几番调整,还是原地踏步、一无建树[1-2]。

2发展对策

2.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点击查看全文

滨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浅析

摘要本文从实施农产品安全战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推行绿色生产、发展休闲农业等方面阐述了滨州市滨城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做法,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形势下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当地高效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做法;成效;问题;建议;山东滨州;滨城区

随着生态农业的高速发展,滨州市滨城区紧随中央以及各级机关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决策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着重把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重点工作,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积极的培育、扶持,推进了高效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最终农民收入持续增加[1]。

1主要做法

1.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追溯

滨城区着重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重点实施各类农产品的安全战略。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把保障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作为衡量党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政绩的重要指标。重点建立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加强各个乡镇(街道)监管站及各追溯点建设,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制度,进而与市场准入机制有效衔接,努力使滨城区内主要农作物产品的质量安全达到可追溯管理全覆盖的目标。深化农产品区域品牌化运作,整合沿黄河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土地资源,积极开拓北京、天津、河北及济南市场,促使京、津、冀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好完善,努力放大唱响“滨州黄河边,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的作用和功能,扩大市场效应[2]。积极培育农业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进而提高滨城区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区“三品一标”总数稳步上升。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通过省级“双认证”。深入实施新《农药管理条例》,全面推动农资连锁经营,构建农药监管、监测和诚信三大体系建设,严格落实生产记录、农药生产经营许可、销售记录三大制度,实行对限制使用农药产、销、用的无缝隙监管机制。建成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对全区园区生产环节、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全程监管和质量可追溯。

1.2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

点击查看全文

科技助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倾斜力度’,让我们倍感温暖和信心满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

“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始终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挖掘绿色经济潜力,成就了像茶产业这样的一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更为守护好生态作出了贡献。”宋宝安说,“这些年,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汇集民智是我作为人大代表的重要职责,目的是帮助解决地区农业产业面临的困难。”

多年来,宋宝安构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大力推行“以虫治虫、以草抑草、免疫诱抗”的防控技术。发展了基于作物健康导向全程免疫防控技术和创新产品。

如何助力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宋宝安谈起了三个方面的打算。——在以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为引领,持续发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宋宝安表示,贵州大学将依托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建立一支含12位国家级人才在内500人的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绿色农药的创制及粮经果蔬茶等重大作物病虫害的持续治理。瞄准建设绿色农药与山地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目标,加快我国绿色农药创新,助力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生态安全。同时,通过教育部直属院校对口合作计划,引进中国农业大学谯仕彦院士,全职引进长江学者杨富裕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与大北农集团合作成立贵州大学大北农研究院,围绕贵州畜牧产业和粮食生产中的重大难题,开展生态畜牧、生物育种和农业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与产业化转化。继续发挥博士产业专家团队作用,抓好一院一产业特色,全面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以大数据战略科学家为引领,集合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方面。宋宝安表示,贵州大学将通过部省合作和教育部直属院校对口合作工作安排,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大数据领域长江学者周傲英教授挂职贵州大学副校长领衔组建团队,利用全国唯一一个大数据战略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大数据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磷煤化工,以大数据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与相关龙头企业持续开展合作,重点围绕东数西算、教育数字化转化、数据要素流通、数字政府建设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成果转化。

在以资源环境战略科学家为引领,主动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宋宝安表示,“目前,贵州大学以周少奇教授等国家级人才为领衔的资源环境科研团队,针对困扰我国西部7省区典型缺水地区农村给排水一体化处理的难题提出了技术创新方案。”而贵州省科技最高奖获得者陈肖虎教授提出的锰渣分类、资源化综合回收的创新新工艺已被企业采纳,建成了年处理10万吨锰渣生产装置,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者:刘久锋 单位:农民日报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