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校外语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
语言磨蚀是每位语言学习者都不可避免要碰到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外语磨蚀已做出大量研究,在历经大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之后,它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目前,已探明的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主要有八个:磨蚀前外语水平、受蚀时间、外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和性别。其中性别是国内学者在做出实证研究后新增加的一个影响因素。由于本文主要探讨外语磨蚀对大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及对高校外语教学启示,因此笔者主要阐述影响大学生外语磨蚀的四个重要因素。
1.1外语接触量
停止或减少外语接触是外语磨蚀最原始的前提性动因,它是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之一。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磨蚀速度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者同受蚀语的接触量有关。一般而言,外语学习者在外语正式学习结束之后,如果不处于外语环境中,即可认为他们已经进入外语的磨蚀阶段。在这一期间,受蚀者与受蚀语的接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状态;另一种是人工干预状态,如参加防止外语磨蚀的培训班。研究表明自然状态下与受蚀语接触多的受蚀者,在语言技能的磨蚀程度上要明显低于接触少的受蚀者。而人工干预(如定期进行外语培训或外语水平测试)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学习者的外语磨蚀。
1.2磨蚀前的外语水平
国外学者Kennedy早在1932年就发现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对语言磨蚀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后Vechter等人经研究提出了“倒置假设”(InverseHypothesis)这一概念,即磨蚀前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或/和速度成反比。研究者还发现不同的外语水平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力度也不一样,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不易磨蚀,而低水平的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则很容易受到磨蚀,并且其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1984年Neisser将这一分界线称为“关键阈值”。因此,从语言磨蚀的角度来看,学习者若是想要有效地预防外语磨蚀,保持或提高外语水平,他们必须达到或超过“关键阈值”所代表的外语水平。
1.3外语习得方式
摘要:推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优秀外语人才,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基于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7个途径进行外语教学改革创新,以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外语教学;改革创新;模式;途径
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化、经济条件的差异化、教育背景的差异化以及个人情况的差异化,导致我国大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阻碍。新时代的背景下,外语是国际上国与国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外语人才在促进国际间友好往来与经济的繁荣昌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索研究推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需要,更是时代所趋。
1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并未收到理想的结果,“哑巴外语”较为普遍。一直以来我们似乎把外语水平的高低和拿的考级证书的多少等同起来。很多过了外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人虽然得到了认可,但是仍然不能很好的与外国人沟通与交流。这里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很多大学生会读会写就是不会说。我国外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把重点放在了考试上面,大量的刷题,大量的测试,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掌握外语的标准。“哑巴外语”就是这一现象的有力证明。外语和汉语一样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而且要教他们如何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把听说读写译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外语教学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观念,真正实现灵活顺畅地与外国人沟通交流。这也是研究外语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外语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
(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我们不仅要会考试,会听写翻译外语,更主要的是能与外国人很好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实现对外语的掌握,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2)创新与改革课程设置。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革课程设置。以往传统的课程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片面的增加了外语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未得到很突出的强化。各高校应该应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改革课程设置,充分的增加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实践环节。着重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3)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以来我高校外语教育都是传授语言知识为主,注重单词句型和语法结构的教学,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硬背书上的内容和知识点,根本不会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来。老师也只是一味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忽略了中外人文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扩大知识结构,了解外国的文化才能更好的掌握外语,实现和外国人顺畅的沟通,以满足我国国际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4)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外语教学一直采用的是单科教学,未能与其他专业进行很好的结合,这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大缺陷。这与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分歧。传统外语人才的培养无法引领时代的进步。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知识结构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扩大学科领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交流。(5)调整现行考核制度,调整外语评估标准。目前我国主要以测试和等级证书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外语等级证书也成为各企业和用人单位聘用和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因此,等级证书考试成为外语教学的重点,无形中忽略了对口语的重视。导致了“哑巴外语”的普遍现象。教学评估是大学外语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此探索出一套合理、准确、全面、科学的外语评估标准对实现外语教学目标尤为重要。(6)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板书为主。虽然大部分高校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面,比较古板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熟练的掌握并充分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的技术,集文字、声音、阅读、图像于一体,发挥其声形并茂,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7)健全和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对教学水平和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注重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学院之间的交流,优化教学环境,提供资金支持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对提高教室的综合素质很大的帮助。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也面临着国际化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实际状况的分析,探讨了其中存在的诸多与外语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不相适应情况。当前的外语教学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与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及策略,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外语教学;国际化;高校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校外语教学的国际化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而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全球化与之相适应。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不难看出,当今高等教育正越来越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之一。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有定义为“高等教育在国际间开放、交流的过程及其结果。它包括高等教育机构、人员(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学习与研究活动、课程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1],也有从历史、政治、经济和教育的视角出发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目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外在动力在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利益,内在要求则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2]。综合学界观点,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各国大学间的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与技术互通和国际环境对学生与教师的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根据种不离属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属性也涵盖了高校外语教育的国际化,本文简要讨论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的国际化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向深入与广博方向发展的趋势,通用语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表现在英美等英语国家正在大力向全球推广英语,德法等欧洲非英语国家为吸引和接纳外国留学生纷纷增加许多英语授课课程,而像中国这样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大国每年更是有数以亿计的学生和各界人士学习、运用英语,国家为此还设计了检验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各类等级考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将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作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摆在突出位置。高等教育要走向国际化,外语教学可以先行并起带头作用。因此,外语教学的国际化实际担负着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和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任。200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指定了180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2007年又正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国际性人才的培养步伐,这无疑对我国高校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适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趋势。除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有“高等教育国内国际化”。后者具有相对成本低、受益面广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国内既有资源,其主要方式包括接收留学生和外国访问学者、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制定国际化培养目标、开设国际化课程和参与国际交流等。不过,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读写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以便较为顺利地与外国学者或留学生互动。所以,无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是“高等教育国内国际化”,都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与外语教学紧密关联。日本教育理论家喜多村和之教授提出过大学国际化的三项指标———“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3]254。在这“三性”中大学外语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性课程建设需要外语为媒介,国际交流需要外语为基础,国际合作要以外语为工具,国际合作办学更以外语为支撑。由此可见,高校外语教学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赖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只有实现国际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二、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也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中国的大学而言,它们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外语教育中加强语言能力,加大课程中的国际性知识和国际理解的比重,加强学生、教师的国际性交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外语教学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我国高校在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1)单纯追求外语专业考试的通过率,忽视了外语专业应达到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教学要求,造成了外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教学和习得语言知识,却忽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养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外语教师仍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授课模式,缺乏教学中的互动,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外语教学不是一门紧紧围绕语言展开的教学活动,它与文化教学联系密切,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尽管当前的高校外语教学已经开始渗透文化教育,但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多是国外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一度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进而阻碍了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开展。本文立足于当前的外语教学现状,探索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渗透的教学思路,不仅有利于推动外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能大大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高校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缺失严重。
近些年来,外语教学一直不太重视本土文化教学,并且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而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更是处于空白状态。很多大学生非常了解西方文化,可是却对本土文化表现得不够了解,他们不仅不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不能用外语表达本土文化,更不可能将中国本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很多人十分推崇国外文化,欣赏国外节日,可是却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的大学生熟悉国外文学,却不知道中国的古典名著应该怎样用英语来表达。这些问题的存在压制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外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因而,教师如果在外语教学中适当进行本土文化渗透,不仅可以提升外语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增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实践性较差。
当前外语教学本土文化的渗透尚未落实到实践中,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主要针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本土文化缺失的影响、加强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以及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本土文化渗透的基本思路等方面展开研究。关于外语人才的培养问题,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规划,而且也没有将相关理论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三)教材中本土文化内容存在严重缺失。
第一篇:高校外语教学元认知策略的作用
摘要:“元认知”策略是指有关认知(即学习)过程的知识,元认知策略对于高校外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指导体现在将计划、监控、评估、调适等方法贯穿于认知和习得的全过程,凸显外语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最终达成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外语学习;元认知策略;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外语学习对于语言学习者说来是掌握除母语外的语言知识。语言的功能是进行人际间的沟通交流,无疑,学习外语的目的也就自然成为了能够进行跨民族跨地域跨国度的人际间的沟通交流。外语学习之初,乃至外语学习的全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被母语的习惯思维干扰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就必须采用相应的能够抗母语干扰,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相应对策,而“元认知”策略即是一种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对策。
1“元认知”策略对于语言学习效率的分析
1.1“元认知”策略的内涵
何为“元认知”策略?所谓“元认知”策略概言之,即指有关认知(即学习)过程的知识,元认知策略对于高校外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指导体现在将计划、监控、评估、调适等方法贯穿于认知和习得的全过程,凸显于外语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最终达成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目的。略略细品之,“元认知”策略对于外语学习者的最大益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和支配自己学习的能力,做自己学习过程的主人,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陷于被动,能够将学习置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不断调适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被教育者掌控,不是盲从地选用他人的方法,也不至于因为被学习的盲动和学习效果的意识不佳而产生过分的焦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