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高职教育研究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高职教育研究

高职教育中“ 善 ”之信念教育研究

摘要:在高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从道德教育中“善”的角度并结合信念教育来深化教育的问题,基本未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探讨。近几年,我国将道德教育提升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但限于种种因素,高职教育的教育效果并不佳。本文提取道德教育“善”这一核心内容进行具体研究,以期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善”的信念教育新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善;信念教育

《国语•晋语》将“善”与“德”相联系,“善,德之建也”,近乎价值观的一种表述;《汉语大字典》对“善”作了23个释义,本文取“善行、善事、善人”之义,即好的行为和品质。笔者所要研究的“善”是一种单一的不可定义的属性名称,是非自然的属性,它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产生,是人类对善与恶的情感体验及行动。“人”作为社会主体,是“善”理念依托的主要对象,在“善”理念教育中学生群体是主要的客体,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理念教育将大幅提高人类文明。就理念的稳定性来说,当“善”的观念成为学生的理念之后,该观念对其行为的正面影响将会趋于稳定。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善”之理念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补充,是年轻学子步入社会的关键阶段,“善”之理念教育的教育效果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其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一、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及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除了提高职业能力之外,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起着标杆性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方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善”之教育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前,由于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应试特性、家庭教育缺失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善”的观念淡薄。具体表现有:“善”的观念不深入,基本文明素质不高;对他人的苦难缺少“共情”,冷漠、讽刺、落井下石等行为仍然存在;个人主义仍有一席之地,集体主义、为他人服务等思想浅淡;“善”之意识与行动之间仍有差距,有善的自觉意识而无行动表现,如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行为仍存在,表现较为明显的还有不为“善”。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既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也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深刻理解校企合作的内涵与意义,本文提出了高职教育“1+x”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根据本院校的实际给出来几种培养模式,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关键字】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0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迅速猛增,到目前为止,高职在校生大概1000多万名,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48%左右,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醒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学院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在世界各国模式总结起来大部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企业为中心,围绕这个企业组织开展,以学校为辅助的合作模式。主要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第二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中心,围绕学校构建符合企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主要代表是美国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种模式为TAFE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代表是澳大利亚合作模式,在行业当中起着带头模范的作用。不管是什么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所有的方向是一致的,都在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在高职院校当中,企业是高校的实际的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企业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基本的技能培训任务和经验,传授实际的社会各行业的实际技能,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充当着主人翁意识,学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基础的摇篮,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也既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创新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已经开启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教育大门,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有过程化还不理想,主要的问题还是合作的比浅薄,不够深入,比如双方管理不到位,权利地位不均衡,激励措施又不够,很难使先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下去。在校企合作的具体细节上比如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学院享有的权利、参与教学的企业享有的优惠措施等方面则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再一个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管理方案设计不合理,体制也不够健全,没有政府的主导,只是单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协议。没有明确管理流程,比如课程的管理,教师队伍师资的建设管理,专业的长期发展的合作规划,没有长期的打算考虑,只是仅限眼前的短期利益。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很难达成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往往导致校企合作短期的终止,或者频繁的更换企业等。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形式,还不够成熟,还处于磨合的中间级阶段。出了政府的和社会的力量外,还需要针对于不同专业和企业实现不同校企合作模式,基于此,本课题提出的“1+X”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切实可行发挥了校企合作的重大作用。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教育教学研究(6篇)

第一篇:企业需求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立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如何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这一问题。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根据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服务观的要求,高职教育应在尊重受教育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观念及方法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致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一、增强企业需求观念,提高企业主导教学意识

强有力的实践和行动源于观念和认识的转变和正确引导,高职教育是异于义务教育的专业化、针对性人才的培养,其教育目的的特殊性要求高职教育理念有一个全新的定位。首先,从学校领导层的管理观念入手,强调学校教育目的、方式、组织以及评价与企业需求的充分结合,以企业的实践性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其次,从直接的教育者来看,强调教学过程全面落实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就业、企业需求以及社会适应为指导方向进行教学培养。

二、改革陈旧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研究

一、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实践课程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需求较少的时期,教学资源匮乏,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仅是少数精英,兴办高职教育以提升民众整体文化素质以及为将来的工业化发展储备人才为目标,是以政府为主导型的高职教育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工业化2.0时代,市场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激增,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的发展开始受到市场影响;第三阶段,工业化发展进入3.0时代,市场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多元,对于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创造力要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影响。2014年,由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中就强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但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跨越,同时也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跨越。这种跨越不仅表现为传统高等教育内部教学领域,学生构成、大学功能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大学外增加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强化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

(一)现代高职教育实践课程的能力观

在整个高职教育中,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代的职业能力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最先应该弄清楚的概念。职业能力,我们可以认为是人类在接受教育后,能够独立地在社会中获得一定财富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能力,而社会认可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更迭,市场对于人类的能力素质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目前比较主流的高职教育能力观有三种:第一种,“任务能力观”。这种能力观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可以熟练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可以熟练完成任务是由于学生具备若干的具体技术操作能力,因此任务能力观是将能力看作若干技术操作能力的整合。本着该种能力观的高职院校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根据目前的市场技术要求将职业能力进行具体细分,并据此开展教学。这样的能力观过于看重实用主义,因此培养出的学生能力过于机械,没有深度,且不注重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相当于是一种机械唯物能力观。它将学生看作高级的流水线上工人,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产生较复杂的条件反射。这样的学生由于可以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因此刚开始就业比较顺利,但一旦技术更新,他们所学的知识适应不了,加之自我学习能力相对欠缺,他们就无法较好胜任岗位的要求。所以,这类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往往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再加上目前技术发展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可以说以任务能力观的目标培养学生必然是行不通的。第二种,“品质能力观”。该种能力观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强弱与人的个性品质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兴趣、创造力、上进、自信、协作等品质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职业能力的迁移,但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品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技术能力的培养,难免会违背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初衷。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让学生做某一技术方面的“专才”,这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还需要十分扎实的技术操作能力,就好比我们目前所大力提倡的“匠心精神”,该种能力观过于注重人的品质培养,就好比是唯心能力观。第三种,“综合职业能力观”。这是在头两种能力观下所产生的第三条道路,该种能力观既看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时强调各种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要具备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也要重视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1]。

(二)高职实践课程的内涵

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强调:“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明确实践课程的概念对于指导实践课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需要区分高职教育的实践课程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实践课程的区别。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差异,两者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必然存在差异。高职教育的实践课程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涵盖较多的技能传授,以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而普通本科教育的实践课程更注重对知识原理的深刻理解,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涵盖范围较为狭窄,但高职教育对于具体某一知识运用应深于普通本科教育。在高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注重自我特色,需要灵活借鉴普通本科教育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之后,我们需要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线。许多人认为,理论课程就是理论教学,实践课程就是实践教学,而实践课程是除理论课程以外的全部课程,包括入学军训、暑期实践、社会调研、企业实习等,将两类课程置于对立位置。其实不然,在理论课程中也存在实践教学,在实践课程中也存在理论教学,两种教学形式不得作为区分两类课程的标准,并且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置于对立位置,无形中扩大了实践课程的概念。实践课程只是一种课程形式,需要赋予其目标才具有意义。本文中的实践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实践课程,是为学生更好获得专业知识所开设的一种课程教学形式[2]。

二、高职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现状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新常态下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社会产业带来革命性的改革。使得科技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形成了巨大的缺口,为此高职教育也迎来了时代的机遇。上连高等本科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及研究型专家,下系中等职业教育,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标杆基石作用[1]。1999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的第一次提速,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完善了职业教育框架,到现今,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方法应时而变。职业教育呈现新动态,新趋势,教育手段智能化、数字化,教育方式多媒体化,“微视”化,促进多维度校企合作,为此,笔者将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探究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一、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近几年,我国对高职教育结构不断进行调整、改革,高职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由“扩招”前的6%,如此大的增长基数,也直接或间接起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在12、13、14年录取率分别是:75%、76%、74.3%,录取学生人数基本都是694万左右,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更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为实现和谐素质社会添砖加瓦[2]。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应注意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也要小心全面化解高校学生就业过剩,更应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高职教育产业发展方向,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总供求关系新变化,从而科学客观的宏观调控高职院校如此大规模的招生。高校为保持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应多思考定位,资源配备等新问题。

(二)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含金亮存在质量化的转变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影响下,个别人往往划拨学生分为两拨人:“好学生,坏学生;学习好等同于好学生,学习差等同于坏学生”。而社会舆论,也是将高等教育比作次等教育,甚至在潜意识中认为职业教育只是让普通教育的“落榜生”有学可上,以便延缓就业、支持社会稳定,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加上与本科教育相比,国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高职教育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应当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毕竟,我们主流思想还是看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这一心理定势很难在短时间改变。高职教育面临现行与有限资源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国家希望通过高职教育延缓一部分进入社会,减轻就业压力;一方面,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增强社会生产力。目前,高职教育设施配备不全面,财政投入有限,使得高职院校与本科教育存在极大的差距,学历方面更加有悬殊。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