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课程改革范文

高中课程改革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中课程改革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高中课程改革

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高中的课程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与中、小学课程改革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高中课改推行学分制,课程设置上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实现跨班级、跨年级选课,这是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所未提及的。此外,学校还把加强德育工作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2]高中课程改革是在借鉴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在吸收中、小学课程改革优点的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在推进的过程中不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高中课程改革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问题

由于教师已经适应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所以致使大多数教师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有系统深刻的理解,因此可能导致教师对教学的不适应,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还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真正做到这些是有待我们思考的。

2.新课改给学生带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

通过调查高中生对新课改的感受了解到:学生们普遍认为高中的教材知识面广,新教材涉及很多知识,但却没有更深入的解释,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学过以后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而且教学进度太快,学生常常是还未完全理解,而下一课却又开始了。学生们还反映课本课后习题太少,没有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册,这不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而且最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教师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存在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建构主义下的高中课程改革模式探讨

摘要: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心之一,课程改革的核心即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高中课程改革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发展路径的自主选择,也需要关注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在不改变现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通过转变模式引导教育理念的革新。

关键词:自主学习;建构主义;课程改革;高中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号召:“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同时,报告也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此,教育专家李希贵解读如下:“创新不可能随意产生,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转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而创新的人格基础正是个性的成长……当学生能够在选择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志趣时,才有可能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唤醒自我、发现自我,以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追求[1]。”过去五年,教育部通过调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高考制度改革,从过去将学生文理分科,变为学生自主选择,形成20多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客观上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了保障。本文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一个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思路。

1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雷斯尼克针对当时传统的教育方式指出,现行教学实践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得,造成了知与行的分离和惰性知识的产生[2]。显然,这与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出:学习者是在探索、理解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学习者是意义的制定者,教师则是认知的引导者和支撑者。这种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研究者对学习的认识,从教师是信息的施与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的简单化结论,转变为充分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4]。普通高中很多科目的《课程标准》都提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品质。《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基于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相应的知识,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促进学生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以达到学习的最优化。然而,《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在现实中经常遇到以下困难:(1)缺乏顶层设计,改革成果难以为继。目前大部分基础教育课程形式改革都由单学科授课教师独立主导,缺乏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年级教学组层面的统筹管理。即使课程形式改变,但课程时间和任务、考核模式安排没有与改革相匹配,导致学时安排不科学、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等问题,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高考指挥棒”下,进行课改的教师往往在短暂的改革后放弃新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明显优势,回归传统。(2)缺乏资源投入,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单一学科的课程模式改革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对于一直超负荷工作的教师而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新的教学模式均是建立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基础上,而基础教育投入有限。此外,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初步调研结果也显示,基层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培训,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亟待更新。

2建构主义理论下主动学习模式的创建

针对以上问题,汕头大学医学院教育研究团队联合汕头市第二中学团队,提出运用高校教育研究资源和经验,与基础教育管理层共同进行顶层设计、共同推行课程改革,建立主动学习的课程模式和改革路径的思路。该项目旨在通过加强对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培训,推行主动学习教学模式,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现已付诸实践,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动学习课程改革模式与路径探讨见图1。在研究过程中,汕头大学医学院基于2015年以来“主动学习”教育研究的成果,与第二中学教育管理层共同进行顶层设计,在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培训之后,逐层推进“自主学习”的课程改革,从而建立有效的主动学习模式和路径(图2)。具体的改革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点击查看全文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问题分析

一、问题提出:基于事实的现状描述

2004年起到2014年,普通高中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整整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在落实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乱象,并已经成为阻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问题,制约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1.课程实施不全面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15个科目,由必修课程、选修Ⅰ和选修Ⅱ三部分构成。许多学校不能开齐开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实验)》规定的课程,甚至连必修课程都不能开齐,如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程,多数学校都不开设。而一些学校却不切实际地开设多门选修Ⅱ课程,如有的学校提供的学校课程超过了300门。

2.教育科研不严谨

学校层面、县域层面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脱离课程改革实际、脱离教学实际的现象。一些教师进行没有政策依据和科学依据的“假科研”,关注“伪问题”,开展“假研究”。如很多地方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研究”,并给每所学校的课程建设方案冠以一个名称,以示特色,甚至有的教师进行“班本课程建设研究”。

3.教学管理不规范

点击查看全文

课程改革实践思路(5篇)

第一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改革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其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理念和宗旨的体现,是各种教学活动的载体,更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深远。课程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

1创新型人才培养意义

当今社会,除了工作业绩上的要求以外,用人机构对于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新能力,独立开展工作能力,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的重视也提升到一定高度。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通过课程设计、教学设施、第二课堂开展等各种教育手段,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1.1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

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院校是重要的参与者,因为他既是基础理论和高尖端科技问题的原始创新研究基地,也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在这里,通过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青年一代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可以使他们快速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成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1.2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点击查看全文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论文

一、数学新课改的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基础教育发达的国家大都对本国的高中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都对自己国家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等进行了全面革新。面对教育形势的新变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被提上日程。自从教育部正式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后,标志着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与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提高培育公民素质的基本教育。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学总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广大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成熟的计算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此次数学课程改革与我国上其他几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比较起来是力度最大的一次,在数学教学的诸多方面都有创新与突破。辽宁省的高中生在2006年起就开始进入了新课改的学习,我本人于2006年开始教授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内容,并于2009年送了新课改的第一批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第一,在高中数学课程在结构上创新了选择性,新拓展设置了选修教程,为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知识提供的学习机会和途径;第二,从课程内容上引入了算法,设置了数学探究、文化和建模等,将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引进并渗透,从而丰富了数学学习。同时,对一些传统的内容,如几何、概率、函数等,从处理方式发法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改变;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强调个人探索、团队合作以及信息与技术的共享等。第四,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不仅强调对数学公式和计算的掌握,同时也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认知;不仅强调数学基础训练,而且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在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不仅强调学习成绩,而且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最直接参与者,是课程改革能否发挥良好效果的核心因素。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要求教师和学生合作与共建。由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承受着更大的教学压力,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问题。可以这样说,新课程改革既为数学教师创造了难得的教学机遇,同时也给数学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包括从教师的课程适应、教学评价、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到教学设置、教学研究乃至同事协调合作等全方位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有教育专家就中指出的:“新的课程计划成功与否,教师的态度和适应是关键因素。事实表明,一些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并不是课程计划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不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

三、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探索

(一)尝试安排开放性题目,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日本在数学基础教育领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就将开放性问题列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日常的生产生活是开放性题目的主要来源,其中的一些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其具体内容来自物理、地理、网络、统计等各个领域。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学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主要是指基础教育)和自身思维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可能就是多样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不断倾听学生的想法,不断鼓励支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积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敢于突破教学的传统界限,讲究开放策略,积极寻求融合其他高中学科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既学到数学知识,又通过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数学教学。不仅如此,这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