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工程审计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近年来,随着审计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社会对于审计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审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建设、师资能力、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浅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审计;职业能力
一、引言
党的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国教育大会更要求高校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的审计学专业是为了培养面向政府审计机关,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与咨询等相关工作。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凸显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特点,在能力培养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发现并找出问题的能力。
二、审计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审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于审计职业来说,需要从事独立的经济检查活动,要想成功地完成委托,做好审计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审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有职业判断能力、道德能力和业务知识能力等等。职业判断能力是一名审计人员能否良好胜任职业的关键,是从事审计职业的核心与精髓。随着审计诉讼的增加,审计行业的风险也在逐步增长,身为审计人员必须有精准的洞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分辨出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或舞弊现象,减少自身诉讼风险。而道德能力是审计行业本身的要求,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必须时刻保持中立,不偏不倚、诚实守信,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与公正。业务知识能力是指审计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审计与会计、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遵守基本的审计准则,明确使用的审计方法,从而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过程当中,较多地侧重于业务知识能力的培养,但对于职业判断能力与道德能力的培养相对不够重视。教师在课堂当中所教授的更多是书本中的学科知识,而很少涉及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职业诚信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小,对于这方面的教育也相对不够到位。
2.缺少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在审计诞生之初,其业务还比较简单,仅针对财务报表相关内容进行审计。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审计的发展,如今审计所涉及的业务非常之广。如信息系统审计、工程审计、环境审计、金融审计等等,这势必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而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计仍只包含财经类通用的课程,对于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课程却极少涉猎,这样无法培养出复合类的审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审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变得狭窄,无法胜任上述类型的审计工作。
摘要:大数据战略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后,各个学科领域掀起了大数据对各专业的影响研究热潮,学者们开始探究在大数据背景下各个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立足审计学专业,提出大数据审计人才能力需求变革下,目前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应跳出传统模式,建议引入国际上工程教育改革的CDIO理念以建立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CDIO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同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将数据明确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规划中还提出我国应建立适应大数据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鼓励高校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培养大数据领域专业型人才和跨界复合型人才机制。另外,我国已将“审计监督”列为国家八大监督之一,并提出要实行“审计全覆盖”。因此,在依法治国、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大背景下,审计作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愈来愈发挥其巨大的推动力。然而大数据技术将深刻地改变审计环境和审计方式,这会对传统的审计产生颠覆式的影响。随着科技以及大数据的普及,审计工作将真正成为信息化智能审计。利用数据的体量及模态之大,审计人员能更快更好地发现疑点从而提升审计工作效能。这种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计算机审计方式称为大数据审计。其内容包括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和对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两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内容,大数据技术均促使审计证据来源更加广泛、数量更加充分但审计工作也因审计环境及审计方式的演变而更复杂。因此,大数据战略对我国审计行业发展既是时代机遇,又是挑战。在大数据环境下,从业务承接再到风险评估与应对乃至整个审计流程,审计人员都须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四个阶段中,除传统审计人员须具备的审计知识、财务知识外,大数据审计人才还需要具备较好的数学与统计知识、计算机技能,因此未来的大数据审计需要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市场中这类人才极为匮乏。作为人才主要供给方的高校,目前也仍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人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传统审计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它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缺模式、缺方案、缺教材、缺师资。
一、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审计人才培养理念滞后要适应大数据技术发展与审计行业变革,就须要培养大数据领域专业型人才和跨界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审计学和大数据相关专业相互分离,一个属人文社科,而另一个则属于信息技术属于工科,审计学教师几乎都没有工科背景而不能精通大数据技术及新兴审计业务。除复合型审计师资队伍匮乏外,我国对大数据审计专业建设重视不够。审计学专业毕业生拿的是管理学学位,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均围绕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大多数高校尚无适应大数据变革对行业人才需求变迁的紧迫性,与国家审计事业发展需求不符。因此,应将大数据技术引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的理念。
(二)审计信息化课程设置落后与大数据技术发展和审计行业变革现状不同的是,目前我国高校设置大数据审计方向或专业的少之又少。即便有少数高校已洞察时代需求开设了相关方向或专业,其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仍停留在传统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中,仅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同时增加了部分计算机相关课程。这种仅将部分大数据相关计算机课程简单嵌入课程体系的方法,不利于有效培养学生大数据审计技术及思维方法,不利于学生对大数据课程深入学习,从而难以建构出大数据审计相关知识体系。
(三)审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传统审计课程围绕着财务、审计开展,但在大数据背景下,数学类、计算机类课程的重要性也显得不分伯仲,诸如高等数学、统计学、信息论、常用数据库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分析、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课程在构建完整的大数据审计知识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绝大多数承担审计学人才培养的教师并不同时具备财务、审计、数学、计算机等知识与技能,更不用说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综合实验中把这些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教授给学生。(四)审计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目前,审计教学偏重于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就连实训实践课程也主要以传统财务报表审计案例为主,涉及大数据技术的审计案例极度匮乏;另外,高校审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软件市场中可供选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少,常见的有EXCEL、各种数据库系统、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这些软件尚可服务于传统审计教学,但远远达不到大数据审计的实践技能培养要求。
【摘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教育的新方式”,给高等教育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政策导向。线上教学模式除了灵活、自主学习优势外,也存在监控困难、学生自由度过大的弊端。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诸多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本文以审计学专业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线上资源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背景,探讨现实不足,提出新形势下提升审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审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互联网+”一流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依靠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习者日益丰富的要求,而项目式、驱动式、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对我国高等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18年,教育部提出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旨在鼓励教师对已建成的各级精品在线课程进行多模式应用,各地各校都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探索,努力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金课”。全国开设审计学专业的财经类院校相继开发并上线了一批优秀在线开放课程,本文探讨如何利用好线上资源,结合线下课堂,提出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提升审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内相关研究。(1)基于不同平台的“线上线下”教学实践的相关研究。其中以MOOC或“慕课”为多。如刘俊(2019)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分为教改班和非教改班,分别采用MOOC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传统模式教学,并以成绩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王京、吴庆等(2020)的“微课程平台”,他们构建了包括微课设计、微课制作、微课程平台应用及评价四个环节的医学专业基础化学微课程平台,其中评价结果用于指导微课程平台的持续完善和改进,将平台应用于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以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2)不同视角的课程建设相关研究。如杜学领(2020)依托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国标中矿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其类目下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在考虑教育部规定、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基础上探讨国标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指出国标中存在表述不清、表述有争议等问题,然后以国标为基础对采矿工程专业的兜底课程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该课程体系提出改进建议。余鸿(2017)探讨了翻转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校本微课程动态资源建设;盛娜(2017)基于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以及国内外院校之间形成多维度的合作关系,探讨了合作模式下ESP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3)审计课程建设相关研究。如何利、杨利等(2019)探讨了对分课堂在审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分课堂流程的设计、改进案例分析、增强互动性、信息反馈、教学效果确认等关键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刘骅等(2015)基于MOOC的《金融审计》课程教学模式理论框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课程再造过程中师生特征、课程特征和平台特征影响因素进行甄别,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MOOC视角下《金融审计》课程再造的对策措施。
2.国外相关研究。国外对于混合式教学及课程设计等相关研究近年逐步增加。主要集中在:(1)关注线上教学与传统面授教学的差异,如HangShu,XiaoqingGu(2019)应用SNA和主位分析比较网络和面对面群体互动的性质与差异。(2)MOOC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强调学习者和教师的特点以及他们使用MOOC的经验。如MOOC研究趋势分析(Ebben&Murphy,2014;Veletsianos&Shepherdson,2015),MOOC用户的动机和挑战(Hew&Cheung,2014),MOOC研究的方法论途径(Deng&;Benckendorff,2017;RaffaghelliCucchiara,2015)。
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关注度高,但在审计学专业课程方面的不多。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多数高校仅设一门审计课程,并没有充分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也说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变革需要加强研究,特别是审计学一流专业建设中,如何充分顺应新形势新背景,全面深入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抓住审计教育与人才培养机遇和迎接挑战之迫切需要。
【内容摘要】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浪潮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经济生产模式,并对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文科的跨界融合教育可以克服以往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与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的契合度较高。本文通过介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对于审计人才的新要求,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探讨了跨界融合教育理念下卓越审计人才的具体培养途径,并对学科特点与建设要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新文科;复合型人才;专业设置;跨学科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正在经历深刻的重构,审计业务的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特征更加明显[1],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具备多学科知识相互支撑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工程启动大会,全面拉开了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学科建设的序幕[2]。新文科建设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其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3]。基于新文科建设倡导的跨界融合教育理念,高校积极培养素质高、创新强、重实践、国际化以及拥有跨学科融合能力的卓越审计人才,不仅有助于突破审计行业高质量人才匮乏“瓶颈”,也对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对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新文科背景下卓越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指出,筹备启动卓越经济管理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新时代经济强国建设需要的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为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类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4]。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种及以上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5],其实质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严格界限,突出人的知识融合、能力整合、技术集成等复合性特征。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行”,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知”,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统一于工作实践中。跨学科、应用型、复合型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跨学科”是人才培养的背景,“应用型”和“复合型”则是人才培养的目标[6]。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与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为导向,培养具备适应当前审计发展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复合知识结构和过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在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浪潮中,发扬审计精神,传承审计理念。
(一)培育道德之魂。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本身具有非常强的道德操守性,审计署提出“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用以引导审计人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明确了审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其中,“依法”要求审计人员牢固树立对法律负责的精神,秉公审计,严格执法,依法履行审计职责,敢于揭露和处理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切实维护法律尊严;“求实”强调了诚信这一品质的重要性,诚信是审计行业的本质要求,也是审计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审计人员需要以诚信为根本,秉持对党和国家及审计事业无限忠诚的态度,切实维护民众和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严格”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对审计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问责,有利于增强审计的质量意识;“奋进”要求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自我完善;“奉献”与廉洁相联,审计人员要做到廉洁奉公,这样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才会有所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并非通过强制的规定来执行,而是通过内心信念来自觉要求自己,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文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审计专业学生守法善制、忠诚守信、廉政自律的思想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筑牢知识之基。迈克尔·吉本斯将知识生产模式分为“模式1”与“模式2”。在“模式1”中,知识生产主要在单一学科、认知语境中进行;而在“模式2”中,知识生产源于应用情境中产生的现实问题,通过多学科间的互动合作在应用语境下实现知识生产,弱化了学科界限[7]。在“模式1”和“模式2”知识生产系统拓展的基础上,美国学者卡拉雅尼斯和坎贝尔又提出了“模式3”知识生产方式,其核心概念是知识集群,强调突破各学科固有知识边界,改变跨学科中的多学科硬式拼接现象,促成学科柔性会聚,形成多层次、多维度、集群式的网状知识群[8]。在当前互联网的推动下,知识的更新和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9]。当前,审计工作的对象已经从单一财务角度的检查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审计机关除了需要经济、金融、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还对环境工程、交通运输、建筑、土木、水利等工程类专业产生了需求,也对哲学、法学、历史等专业产生了需求。审计人才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型”向跨学科、多领域的“复合型”转变,需要具备这些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论。这就要求高校应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审计专业所需的学科知识,使不同学科知识柔性汇聚并以一种新的知识组合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跨学科知识规划体系。
摘要: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监督评价活动。工程建设涉及人员多,工程复杂,资金结算量大,内部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工程建设单位加强项目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结合审计学原理和工作实际,对内部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及如何发挥做出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内部审计;工程建设;作用
一、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是指对公司本部及下属单位工程建设项目造价进行的审计监督,其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的投资立项、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审计。改造、维修及零星工程审计以开展工程造价审计为主。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监督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内部审计从产生、发展到完善经历了很长的过程,逐渐发展成熟为一种管理方式。随着审计法和内部审计相关规定的出台,我国内部审计也逐渐规范完善。内部审计在维护财经纪律、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财务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内部审计索引对内部审计的作用做了确定,一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二是将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降到最低;三是完善内部管理流程;四是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五是优化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六是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工程建设单位加强项目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结合审计学原理和工作实际,对内部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及如何发挥做出了详细论述。
二、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研究
工程建设是指为改善人们物质文化水平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进行的相关建设活动,主要是指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的建造、安装、购置等工作。按照经济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工业工程和民建两类。民建主要包括房屋构建、设备安装、场地平整、矿井建设、公路、桥梁、水库修建等。工业工程主要是指设备的安装组件,设备运营管理、系统调试等。工程建设项目是指为工程建设而立项、在一定期间内完成的工程。工程建设项目验收主要分为静态、动态、初步、评估和国家验收等五个阶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范围较广,需要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紧密配合,建设项目管理是核心,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可行性调查、招投标管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内部审计这一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内部审计只是合规性审计,到了20世纪出现了资产审计的新职能。20世纪末,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信息化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内部审计的重点转为了风险管理与控制。到了21世纪,内部审计的职能又有了新的增加,将其定义为提供独立客观的咨询、确认及鉴证活动,以增加组织内部的竞争和改善组织运营方式,体现了内部审计新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主要是提供咨询和会计确认两种职能和服务。具体来讲主要是评价、绩效评估、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查等。内部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治理的对象,即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及治理成效。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增加企业的价值,积极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组织运营。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依据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国家、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二是批准的立项文件和项目投资计划。
三、工程建设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