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工科课程体系建设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浅谈

摘要:软件工程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高等院校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对信息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工科”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急需解决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与产业对接不够、专业内容局限性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文章构建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的制度、程序,并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该方法可以有效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具有多学科整合能力的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能力培养

一、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发展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从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据统计,我国92%的高等学校设置了工科专业。为推动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组织高等院校召开研讨会,提出了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工科”教育理念,达成“复旦共识”。“新工科”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在新的传统工科专业中增加没有的新专业;在原有的工科专业中革新教育理念、标准、模式;等等。在此背景下,我国各高等院校积极进行工科专业改革,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软件工程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对各工科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学科要注重与其他工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从而使传统工科智能化、信息化。因此,在此背景下,该专业需要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具有多学科整合能力的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

二、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但传统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软件工程课程的设置缺少培养学生某项能力的课程目标导向,没有建立能力达成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1]。(2)课程体系建设与产业对接不够: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软件工程部分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企业技术使用的需要,课程内容更新慢,导致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必须重新学习新的技术。(3)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内容局限性:软件工程课程内容设计虽然遵循软件工程逻辑,但没有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存在课程内容过窄过细的弊端。

三、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立的制度和程序

点击查看全文

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以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科点建设为契机,分析了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迫切性,阐述了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说明了课程体系建设内容,采取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等措施,深入研究适合当今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内容,体现电气工程学科特色,为新形势下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教学;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人才储备的主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普及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毕业生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无法胜任常规电气工程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显得非常迫切,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当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现状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增强学生理论基础、拓展专业知识面的最佳途径。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1]: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学科单位的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研究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并将两者有益结合。然而,当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1.1学科建设单位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应落实到课程的变革上。理论教学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在课程的清理、革新与重构方面加大力度。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投入的经费偏少、硬件资源欠缺等方面。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科点的多少、知名教授数量、科研成果质量等,忽视了课程体系建设[2]。

点击查看全文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所谓新工科专业,其主要是指面向当前时代背景新兴产业而开设的专业,以互联网与工业智能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导向。软件技术专业作为新工科方向的专业之一,其教学体系自然也要遵从新工科趋势去改革,文章将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技术教学体系改革展开研究分析,以达成软件技术教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技术;教学体系改革

新工科背景是跨专业融合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软件技术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改革,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故本文将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展开分析,进而推动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

一、新工科软件类专业的教育知识体系

作为新工科软件方向的专业人才,其知识体系应当体现出包括多学科交叉、产业引领、技术先行、自主建构等多方面的主要特征。从基础教育层面去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是要具备相应的语言编程能力基础,具备高效的数学思维并且接受系统性的方法训练,并且要具备工程学与艺术基础等相关学科知识基础。其二是要具备计算思维与网络思维。其三是要具备后续学习所必须的主观能动性等素养,以更快适应学习节奏。从专业教育层面去分析,其一是要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与相应的应对能力,要了解到编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基础知识。其二是要具备相应完整的系统认知,对于互联网络、操作系统、硬件系统、数据系统、应用软件系统、知识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的建构要有充分的了解。其三是要做到娴熟运用软件工程技术手段,深入理解技术应用要求,以及技术模式的创新、构建与设计技术体系的创新、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其四是要养成软件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基础,充分了解到行业相关的必要专业素质,并且以此为目标去开展后续的学习规划。其五是要充分融合各个软件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知识,拓展知识涵盖范畴,体现出“互联网+”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达成软件教育目标,必须要了解到以上谈及的知识体系建设要点。[1]

二、新工科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新工科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措施

点击查看全文

金融数据挖掘与分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探索了多学科交叉融合进行金融数据挖掘与分析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时展背景,确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瞄准行业前沿,建设校内外跨专业实践创新平台,探索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多学科融合;金融数据挖掘与分析

一、建设背景

2017年2月,复旦大学等30余所高校召开了关于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最终达成了“复旦共识”。之后,教育部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新工科”的概念迅速在高等教育领域热了起来,一场关于“新工科”的讨论在全国高校展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随之正式启动实施。河北金融学院前身是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创办的保定银行学校,历经河北银行学校、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2007年升本后,更名为“河北金融学院”,是华北、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学校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为主体,文、法、理、工为支撑,坚持走“大金融”、“大开放”、“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历史短,其工程教育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和许多老牌高校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金融业信息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对金融科技的多学科交叉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学校及时抓住新工科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深刻学习领会“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确立学校要培养大批具有较强金融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实施。探索适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很好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科技人才的工程教育新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设举措

根据2015年本科专业备案与审批结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列入教育部备案的新工科专业中。作为理科衍生的新工科专业,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河北金融学院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突破传统范式,一直注重理工结合,工文渗透,确立“IT+金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对于传统理工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进行了升级改造,结合大数据时代特点,突出了“金融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的专业特色,构建多元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面向经济金融、信息产业、教育科技等领域,培养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数据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等应用型人才。

1、根据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点击查看全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摘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减少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增加工程性,更符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出发,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思考,建议对标能力需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设计能力为中心,通过知识领域划分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应用性本科高校定位的工程人才。

关键词:成果导向;反向设计;知识领域

引言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在大部分的高校中均有开设,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均为沿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入新课程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方式无法适用于目前新技术、新业态下机电行业的深刻变革,从而使得教学脱离行业实际需求,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并不匹配、应用型本科高校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技术应用能力始终无法提升等一系列问题。武昌首义学院是一家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本科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该校的重点工科建设专业,其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强调理论分析,工程应用性较差,其课程体系对应的能力要求与学生毕业所需能力需求不匹配问题,自2018年开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采用工程教育认证中成果导向理念,结合调研结果及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重新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需求,梳理学生的能力缺项,通过能力成果导向方式,反向设计并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比例,建立从理论到综合性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梳理知识单元,强化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探索了一条符合工程应用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新模式。

1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新思路。1)以“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机械专业教育五大知识领域”为核心,梳理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来进行,专业参考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生能力需求,以机械专业教育五大知识领域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2)成果导向,对接行业需求,调整课程支撑,优化实践体系。通过举办行业专家座谈、对毕业生访谈及企业调研等活动,确立专业学生能力需求,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以上座谈及调研数据统计中发现,企业及学生均认为目前课程系统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缺乏;二是专业课程无法满足现在先进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成果需求,反向梳理课程体系对应的能力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并结合学生已有条件,融入先进制造相关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系统与产业发展现状的匹配度。3)以专业建设成果为基石,强化专业特色。在前期的专业建设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拥有模具和数控技术专业方向,具备完整的实验室和课程体系。除此之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2016年初通过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完成机器人综合实验室。自2016年起,专业两次申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于以上条件,后续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以传统制造类体系为基础,结合校企合作资源,以学生能力需求为中心,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构建融合先进控制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的先进制造课程体系新方向。

2修订培养目标,依据知识领域梳理课程内容,建立课程体系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