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古代科学技术范文

古代科学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古代科学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古代科学技术

关于科学技术史课程的研究

一、开设背景及目的意义

高职大学生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比较起来无论是文凭、学历亦或是知识结构、知识储备都不可同日而语,要把这门课程移植到高职教育当中,必须回答和解决两个具体问题:第一,是否有可能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程,课程的难度对高职大学生来说是否可以适应、克服;第二,在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或者说这门课程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有何帮助。

我们认为任何事物或问题都是相对的,具体问题可以具体分析和解决。首先,经过我们这几年对课程的重新设计、改造和实践,内容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已大大降低,高职大学生学习起来变得相对轻松。第二,“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程对于大多数高职专业(包括理工科、文科)的学生都是有用的:一方面,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许多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常识,还可以学习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的常识,在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方面都能获益,避免自己毕业后成为“单腿巨人”];另一方面,在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中,哲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对于高职大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将起到其他知识和技能无法撼动的决定作用。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之外[3],辅渠道和辅阵地应该还有许多,“科学技术史”课程毫无疑问可以成为其中之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单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体现,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发展进步同样也离不开它的指导。“科学技术史”课程能让高职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基础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总体把握,并领会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精神对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4],更重要地让他们知晓科技发展背后的、一般的哲学原理和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课程的设计

(一)教学安排

课程的安排大致是这样的,因为每个思政课教师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相对来说比较繁重,几乎都要承担4、5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每学期至少有200课时左右的教学任务),而且也不是每个教师的专业背景都一样。一般只有具备哲学或科技哲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才能够胜任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任务,所以,学院只有2-3名教师时断时续地开设“科学技术史”的选修课,并且都是负责一个小班(人数大概60人左右)的教学。开课的时间根据学校有关政策规定主要是放在周一至周四的晚上或周末全天,至于是一周的哪一天要视教师必修课教学的情况而定。一学期的课时数也不能太多,不会超过30课时,一般就是20-24课时。这样,每周上一次课,每次2个课时。为什么授课班级规模不宜太大、听课学生人数不能太多呢?那样不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来选修这门课吗?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开课的教师这几年也一直在思考,最后还是认为不妥,因为小班教学的效果当然是比大班要好,另外考虑到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若人多了会增加工作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倾听为辅,主要采用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法,教学手段则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我们还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PPT课件的制作,考虑到高职大学生认知的特点,课件的形式适当减少理论性、文字性的东西,而在图片、影像视频上下足了功夫,尽量找出与所讲内容匹配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增加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感性认识。我们还会在每次课的最后大约二十多分钟播放一个完整的视频故事,主要是CCTV10频道制作播放过的《走进科学》栏目。考核的方式也比较的宽松、灵活,不会采用像必修课那样那么严格,不必正儿八经地出一份试卷去为难学生。一般每个学期教师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采取过程考核的方式,通常是布置一个小作业让学生去完成,撰写一篇诸如科技发明、科技人物的小论文,抑或谈一下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等等。除非学生考勤很差或没有完成作业,才不让学生获得该门课程的选修学分。

(二)教学内容

点击查看全文

科学技术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一、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原则

1.1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史的特殊性

首先,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科学技术的某一历史显著特点,我们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它是确定中国近代科学史分期界线的重要依据,如果我们不能够充分了解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每一个阶段的显著特点,我们就不能够为确定中国近代科学史的分期界线提供依据。其次,在进行中国近代科学史分期界线的确定工作时,我们应该充分地考虑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服务,通过不断改进相关的生产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它相对于社会史中的其他因素而言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要进行中国近代科学史分期界线的确定工作,我们就要对近代中国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进行了解,为分期界线的确定工作提供更多明显的依据。最后,要进行中国近代科学史分期界线的确定工作,我们还应该了解中国近代相关的文化史、经济史以及政治史。

1.2参考传统科学的相关成果

我们在进行中国近代科学史分期界线的确定工作时,不能够把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孤立,因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传统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和前提的。传统科学技术对近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而传统科学技术的相关成果更是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密切关系,才能够确定出中国近代科学史的分期界线。

1.3结合世界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我们在进行中国近代科学史分期界线的确定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世界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影响。因为世界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着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首先我们要考虑到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特点,然后再进一步分析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在接受世界科技洗礼之后的发展状态和特点。

点击查看全文

设计艺术不断创新的必要性

本文作者:胡佳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1.引言

人类的设计艺术活动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灵惑的产物,设计艺术决定着人类的自身发展,也决定着环境制约生活质量的因素。设计艺术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而人的生存是依赖于生存环境的优劣而决定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屮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传统设计艺术是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基础,现代设计艺术不断创新才能促进设计艺术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的社会文明才会不断进步。

2.设计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智慧的结晶。

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设计艺术,伴随人类文明伊始所出现的设计艺术一直没有离开过人类本身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它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原始人类由对大自然的神秘无知而产生的宗教式的图腾与崇拜,包括不同地理环境,不同部族的不同崇拜物以及日月、山川、河流、各种生物的图形、符号,那些几何形及将生殖器凿刻在石崖或涂抹到器物上抽象的色彩或符号总是带着原始部落、部族的某种心灵意识,在不停地向现代社会的人类传递着某种信息。不同形状的图案、造型器物这一模拟大自然的产物加以不同色彩总是在烘托着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给现代人类以某种形式的启迪。从两河流域文化的器物造型、古埃及法老的头饰及装饰,到我国“青铜文化”时期鼎的造型及“饕餮狞厉”的装饰中我们总能找出它们的使用方式及古代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千百年来,人类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在改变着人类,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就在这循环交替发展过程中飞跃、升华。人类的设计艺术活动出现本身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灵感的产物,是组成人类典型生活环境的因素,它的历史作用早已超过了其物质本身。做为精神功能与物质功能综合一体的文化——设计艺术,不仅仅决定着人类的自身发展,同时也在决定着人类精神生活空间。人类社会如果没有由设计艺术及其产品所组成的典型环境,也就没有人类的自身发展。从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数工艺美术珍宝当中,从“远古的图腾”到“狞厉的美”;“虚幻颂歌”、“无我之境”到“市民文艺”、“明清工艺美术”屮我们总是能找到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踪迹。它们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与平衡的发展关系。

3.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是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精髓。

中华民族所处的封建社会历史之久远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这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出现的设计艺术活动及其产品几千年来一直受孔子和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及设计艺术作品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在长期与自然界斗争当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主张“身与物化”、“万物与我同一”,从中追求人类理想,达到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其所创造的产品完美的协调,这种与大自然共存“天人合一”、“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强烈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这种对大自然的崇尚精神是客观对设计艺术产品既要“顺乎自然”,也要超乎自然,只求“神似”不求“形似”,这种美的标准,美的法度是着意强调人的意识。追求环境与产品的创新功能与视觉美感是人类一直孜孜不卷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活动中,古代设计家们的创作态度是一丝不苟的,利用大自然所赐给的材料塑造了无数“巧夺天工”、“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设计艺术活动展现于城市建筑、居室环境、日用生活用品等领域当中。从秦砖、汉瓦建筑材料到“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的居室装饰;从战国的漆器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从秦代陶雕兵马俑到南北朝的石窟艺术,直至清代的瓷器,织绣、民间泥塑,剪纸……都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几千年文化中的古代设计艺术活动中的的艺术设计家们,一直把大自然美与人的精神美,道德情操美相联系,赋予、着重把握自然美、环境美所具有人的性格,人的精神,在自然美、环境美中追求人类的崇高理想。人类艺术在古代社会虽然出现了科学的萌芽,但由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类对于大自然,对宇宙观的认识长期处于低级阶段,对自然环境的追求,对生活的追求往往凭借幻想,对于设计艺术活动的发展是缓慢的。

点击查看全文

古时农业推广启发

1我国古代农业推广活动

1.1推广历史悠久

千百年来,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也是历代政权建立的基础,因此,从我国整体历史上看,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重视对新农业技术(如农业工具、作物品种等)的推广和应用。我国历史上战争不断,国家的经济实力几乎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为提高国家和社会的财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统治阶级都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籍此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社会财富,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易•系辞》中就有:“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记载[1],介绍的就是农业工具的推广活动。“以教天下”体现了推广的力度和广度。神农氏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亲自革新农业工具并加以推广,可见社会对农业推广非常重视。姬弃是周朝的始祖,黄帝后代,善农耕、懂技术,亲自将耕种技术和方法告诉百姓,百姓获得了好收成,这对周民族的兴旺起了很大作用[1]。后从周朝的发展来看,其重视农业就兴旺,不重视农业就衰败。发展至今,周朝发展和兴旺的地方创立了西北农学院,不能不说其中有一定的历史渊源[2]。汉武帝时期都尉赵过推广代田法,结果达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民皆称便”的效果;宋太宗时期,守边将军何承矩在边防引种南方水稻获成功;另外,宋太宗、宋真宗和宋仁宗3位皇帝都亲自抓农业推广工作。其中,宋真宗推广的“占城稻”在社会上影响深远,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亲自推广农业,其为推广一种拔秧的农器———秧马,奋斗了近10年之久,其在流放期间也一直推广该农器具,使得该农器具得到了很大推广,大大减轻了农民拔秧的劳动强度[3]。明清时期,农业推广活动仍然非常受重视,许多家庭的几代人连续从事推广活动。明末清初时期,陈振龙家庭,先在福建等南方地区,后在河南等北方地区积极推广甘薯生产,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甘薯甚至被人们称为“金薯”[3]。康熙皇帝亲自推广“御稻”也被历史传为美谈,“御稻”系康熙本人培育而成,在华东地区推广试种,得到了很好的种植效果。乾隆时期,贵州遵义知府在遵义推广柞蚕,收到良好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该知府也被人们称为“蚕神”[3]。农业推广活动可以说贯穿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史,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对农业推广有着迫切的需求,都对农业推广有着很高的积极性,都积极发展新技术、培育和推广新品种,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2推广内容多样

古代农业推广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有关农业生产的各个生素,如农具、品种、栽培方法、耕作方法、收割方法及加工方法等。从粮食品种到蔬菜,到耕作工具,到粮食加工工具,无不成为古代农业推广的实质内容。

1.2.1农具的推广。农具的推广在农业推广活动中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犁具的推广就是我国古代农具推广最成功的范例。随着秦统一天下,犁具从中原转入关中地区,至汉代,犁具已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犁具的推广为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4]。古代从官员到农民都非常看重农具的改进和推广,如汉朝赵过在关中推广三脚楼;北宋太宗和真宗在河北及宋、毫等州推广踏犁;苏东坡在南方推广秧马等[5]。新创制的农具种类虽然不多,但每一种农具形制上、性能上常有改进,改进的农具必然很快被推广。1.2.2新品种和优良品种的推广。每一种粮食品种的确定和广泛推广使用,无不是我国农业史上的大事。稻、麦、棉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其能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品种,可以说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管子•轻重篇》记载:“神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神农种植谷物,并加以推广,奠定了稻谷作为我国农业主要作物的基础[6]。我国人民自古就注意到了作物的品种差异,并对优良品种进行了有力的引种推广。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就命令江淮、两浙地区的广大农民种植从福建调运来的收益好的品种“占城稻”;宋代守边将军何承矩就成功从南方引种水稻到北方种植;清光绪年间,县令刘渠川从江泊引种桑苗至湖北江陵,至今该地仍有桑树种植产业[6]。根据经验,我国古代农民在日常生产中开始了良种选育,虽然良种选育全凭经验,但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使一些优良品种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快速传播。而且农民这种自发的良种选育行为,无论是在时间和地域上都发展很快,南宋后期有从华南地区引种到长江流域,后向北方地区不断推广的行为。甚至还从海外引进了棉花、甘薯、玉米和烟草等。这些品种经过广泛引种推广后,成为我国主要的作物品种[7],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

1.2.3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许多先进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也随着作物的引种推广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因地制宜,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耕作工具、耕作方法,如犁具和牛耕方法等。汉武帝时期大力推广的代田法已具有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准,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以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其要求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代田法就是现代提出的轮作[8]。并且注意到了不同环境下作物的栽培技术不同,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作物的栽培技术。

点击查看全文

论古代文学及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

摘要:文学创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学更是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朝代都依然会对当代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古代文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入手,简要研究其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以及如何实现古代文学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文素质;当代教育

在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中,古代文学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其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拓宽知识面,更能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唤醒国人对中华民族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坚守理想信念,完善人格。中国古代文学是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长期以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古代文学教育成为培养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渠道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联系现代教学理念的纽带。

一、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是以理论、概念、范畴体系来理解和形容这个世界,客观地解释和看待事物的发展秩序,那么文学则是以情感的方式,用人类的主观情绪观察到的形象去表达、描述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一本科学著作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各项事物,以及人类活动规律,而文学著作则能牵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从理性及感性的角度帮助其全面地认知世界。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

(一)关注现实世界的理性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西方古代文学多用虔诚、崇拜的心态表达对天堂、神明的向往和敬意,但中国古代文学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人间而非天堂。虽然佛教、道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综合而言,其对文学表达方式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古代士大夫们将目光聚焦在现世,而不是地狱、天上等虚幻的事物,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高度统一的入世思想。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精神的代表人物,以唐诗而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念,李白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表现了其洒脱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张扬个性,也表达了怀才不遇、极度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质情感,充分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杜甫则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表现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的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王维则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诗句以充满意趣和禅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都借用诗来表现现实世界,又进而抒发自身的豪情壮志及忧虑愤懑、超脱世外的情感,聊以慰藉自己的精神世界。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