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古代艺术史范文

古代艺术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古代艺术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古代艺术史

古代审美气韵对当代陶瓷绘画影响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艺术中讲究“气”与“韵”,“气”、“韵”两字概括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在中国,陶瓷绘画作为一种从古到今延续发展千年的艺术形式,历经千年仍延续传承着“气”与“韵”的审美,并在其上发展创新。虽然当代陶瓷绘画朝向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蓬勃发展,东方传统审美也是其发展朝向之一,在传承中发展,使其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气韵;陶瓷绘画;东方传统审美

1中国古代艺术审美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艺术与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秩序和象征表达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中国古代艺术有着其独特、完善的审美评价标准,与西方的古代艺术审美不同,中国古代审美艺术中重在其“气”与“韵”,重在自然性、和谐性,融于自然、置身自然,以“淡”、“雅”为高,不在于尽实描绘,讲究其意境氛围,与西方古代审美追求的写实、强烈的风格大相径庭。(1)古代审美中的“气”与“韵”“气”是指创作主体的生命力与活力,表达其气质个性在其作品中的体现。“气韵”中的“气”主要就是指生命的原初动力,并且指的是自身的活力、精神、状态;其次,是用“气”来泛指表现出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活动的性格、情感以及气质等。而“韵”指的不仅仅是描绘的画面与其审美对象的意向或形式相似,同时还要具有使人感受到蕴含在画面其中的开与合、放与廉、张与弛、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等画面的对比所产生的生命律动。“气”与“韵”是东方艺术所特有的一种审美追求,可以从古代的绘画、书法中感悟古代审美的气韵。东晋画家顾恺之了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三幅流芳百世的传世佳作,虽无真迹,皆为后世临摹,但从临本就可见一斑。画面宏大篇幅长,用以犹如书法般抑扬顿挫的线条勾勒,虽纤细但富含变化。简单的几笔线条勾勒出人物、马、山水、神兽的动态模样,生动富有神韵。附以淡淡的色彩,整个画面和谐统一,画面人物山水仿佛融为一体,就犹如置身其中,加以书法、印章艺术,使其更富有文化韵味。除了留下的三幅佳作外,顾恺之还提出了“以形写神”这个绘画美学中的经典理论。(2)中国绘画美学的经典命题顾恺之所提出的“以神写形”与南朝齐梁间画家谢赫提出“六法”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经典命题,对后世的艺术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古代传统绘画评价的标准与画家创作者创作时所追求的境界。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首先要重形,即对客观形体刻画。“形”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只有通过对形的把握才能进而表现对象的神,也只有表现出了“神”,“形”才能更生动鲜活起来,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形写神、实对通神、晤对通神是其绘画一步一步更高层次的追求,而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提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将“气韵”用在品画上,后来“气韵”成为一个普遍的美学范畴,所有艺术品评都可以用上“气韵”这一概念。

2中国传统陶瓷绘画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陶瓷作为中国的一张享誉全球的文化名片,陶瓷绘画在其中至关重要。通过历朝历代以及当今的陶瓷绘画艺术作品可感受到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它既表现了陶瓷艺术,又包含绘画的文化内涵。绘画通过陶瓷表现,运用陶瓷工艺加以再创作,在陶瓷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它的窑变、粉化、随机性无法预知,这些都为绘画艺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绘画艺术充满了灵动的色彩,让冰冷、色彩单一的陶瓷有了生机和艺术生命。(1)中国陶瓷绘画的起源与发展陶瓷艺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而由于烧成温度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只能是陶器,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瓷器。而伴随着技术、科技逐渐的发展,战国、汉代的彩绘陶,唐代的低温铅釉唐三彩、宋三彩,元开始出现的青花,明代的青花、斗彩,清代的五彩、粉彩,多种多样的陶瓷绘画形式不断出现,是我国丰富的陶瓷文化享誉全球的因素之一。陶瓷绘画艺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工艺的精湛逐渐地发展完善,呈现出当代陶瓷绘画百花齐放的态势。(2)传统陶瓷绘画传统陶瓷绘画要从以程门为代表的皖南新安派画家创作的浅绛彩陶瓷绘画算起,其将带有文人气息、文人志向情趣的作品嫁接至陶瓷的艺术创作之中,在器皿之上用陶瓷的绘画来抒发文人情趣,表达自我感情。主要描绘画家们目光所及之处的自然景色,自然风光之中常常夹杂着创作者的个人情趣。而在后来的“珠山八友”则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地与绘画相融合,他们的作品集文人情趣与工艺为一体,这就属于传统的陶瓷绘画。“珠山八友”时期才真正把绘画运用在瓷板上,在平面的画面上绘画,而非装饰陶瓷器皿,将陶瓷绘画区分于陶瓷装饰与绘画。这种将传统的绘画模式中的“诗、书、画、印”、“墨分五色”、“梅、竹、兰、菊”等传统绘画方式、技法、题材嫁接到陶瓷上的绘画才算是传统陶瓷绘画。传统的陶瓷绘画和古代传统画一样讲究的是意境美、讲究“气韵”,讲究笔法与用墨的技巧美。与传统的绘画一样讲究布局的疏密有致。无论是恰到好处的布局,还是在图案、技艺等多种元素综合之下,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绘画中的统一性与别具一格的文化性。

3当代陶瓷绘画的发展现状

点击查看全文

传统艺术批评钩沉

摘要: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的关系非常密切。从艺术史的发展情况看,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不断自我批评的过程;艺术品完成后不但要接受受众的批评,还要面对历史的批评。可以说,是批评造就了艺术的风格面貌,我国传统艺术创作也是在艺术批评的环境下逐步成熟起来的。艺术品评的批评方式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品的面貌,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批评文化形式。该文作者试从品评现象、品评的思想背景、品评的操作方法、品评活动的盛衰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人商榷。

关键词:艺术品评艺术批评非物质性批评形而上批评

艺术批评活动围绕艺术作品展开,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延伸形式。客观地说,艺术品的生命力取决于复杂的艺术批评活动,艺术批评的水平和形式与艺术品面貌的形成也有直接关系。艺术批评或多或少具有艺术再创造的性质,作为具有五千多年连续文明的文化大国,中国的艺术批评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尽管朝代更替频繁,艺术批评的内在意志却保持着一条恒常连续、不断自我完善的变化规律,最终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以此理推之,中国传统艺术风格是由一群具有共同心理素质(集体理念)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国艺术呈现开放、包容和吸收外来艺术风格的态势,由于历史悠久,我国艺术批评的方法和标准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在这些多元化的艺术批评系统中,曾经存在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批评形式——品评。

一、艺术品评内容的宽泛性和模糊性现象分析

从字面意思看,“品评”包含品味、评论的意思。如果把品评行为进行形象化联想,就可以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优雅的画面:古代褒衣博带的文人士大夫一边悠闲地欣赏艺术作品,一边对艺术品和艺术创作者进行点评。如果集中几名志同道合的名流,再选择一个同样优雅逸致的自然环境开展这种活动,那么可以判断这种品评活动不但内容和水准是较高的,而且这种行为本身是富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批评行为高度符合中国文人雅士的个性特点,品评活动可以充分体现文人的生活态度,在魏晋时期成为风行一时的学术行为。当然,这种批评方法也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从当时艺术品评的内容来看,艺术品评的范围远远超越了艺术品本身,不仅涉及艺术家的创作行为、艺术技巧,还包括艺术家的性格、生活态度等内容,甚至批评者的态度也在品评范围之内。品评的形式不拘一格,其目标可能是不固定的、模糊的,评论范围和主题可能也不太清晰。如,唐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对境界最高(第一品)的诗的描述是:“一、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这种基于个人感受的艺术批评从内容到主题都是相当模糊的。据史籍记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和另一位画家钱选讨论艺术创作中的“士气”,钱选的解释是:“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然又有关捩,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艺术创作中的“士气”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难以用一句话解释清楚,所以钱选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而是描述了“士气”的几个特征。用现代话来说,“士气”应该具有无求于世、不在乎世态炎凉的特征,同时,“士气”不是刻意追求就能获得的。清代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也进行过比较宽泛的品评:“米之颠、倪之迂、黄之痴,此画家之真性情也。凡人多熟一分事故,即多生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又说:“故颠而迂且痴者,其性情于画最近,利名心急者,其画必不工,虽工必不能雅也。”以上品评的范围已远超艺术创作的技术层面,品评目标也比较模糊。模糊的最大的好处是赋予批评者极大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批评者可以自由地进行艺术再创作,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自由的弊端是易流于主观随意,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导致因人施评的现象——高人逸士的作品永远是好的,工匠的作品永远是庸俗的。由作品到人格的批评方式已经成为传统艺术批评的典型形式。

二、艺术品评的传统思想背景分析

从现有的古代文献看,如《古画品录》《诗品》等有关品评的书籍,大多具有上、中、下和左、中、右的结构关系。根据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以梳理出这样一条艺术品评的演进过程:首先,人们必须把复杂的问题条理化。如,为了便于管理,我国古代的统治者把天下分为九州,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井”字状的图形。“井”字笔画划分出的九个格子代表不同的方位,同时这种图形天生具有上、中、下和左、中、右的形式与意味,几乎是理所当然地对应着人间的尊卑次序。虽然无法推断这种归纳分类方法的源头,但是就结果来看,这种分类的原理已经成功地运用在我国古代的诸领域的分类中,尤其是用“九”作为分割模数,更显得意义非凡。如,南朝梁时庾肩吾的《书品》中有“大等而三,小例而九”的等第分法。笔者认为,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开始,九州、井田制这类地理分割技术所采用的“井”字结构的管理模式,由地理分割意义转移到与人有关的意识形态方面,最终渗透到了人品、书法、绘画、围棋、音乐等诸多文化艺术领域,并且产生了颇为复杂的相互渗透、影响的效应。如,书法学习中盛极一时的“九宫格”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米字格”,这种简明的格子除了具有规范字形的意义外,其实还具有很值得注意的文化意义。艺术品评活动盛行于魏晋时期。从历史资料来看,这种艺术批评形式与九品中正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九品中正制是把人才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每个品级再细分为三等,本意是为朝廷选拔任用贤能提供参考。除九品中正制外,类似的分类形式还可以在其他历史资料中找到。如,东汉班固所著《汉书》中的《古今人表》就从上到下把尧、舜、孔子、颜渊、桀、纣等历史著名人物分成了九等。艺术品评活动是否也曾为统治阶级挑选优秀艺术品提供参考,还有待考证。艺术品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之后,姚最著有《续画品录》,唐朝李嗣真著有《书后品》,延用“品评”著书立说。甚至在今天还有艺术批评家按照这种体例著述《文品》《琴品》《玉品》等。古代的艺术品评出现专著并且有继承者,可见当时这种批评风气背后隐藏着一个强大的艺术思想背景。艺术品评活动的核心是“人品”而不是艺术品,这种批评形式在中国兴盛是有历史原因的。鲁迅曾说“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这说明我国人民对于“名声”这种身外之物的看重由来已久。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家财万贯远抵不上流芳百世。这也为日后名士左右艺术批评与创作活动埋下了伏笔。事实上,中国艺术史的后期就是一部文人给自己书写的艺术史。

点击查看全文

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及其影响

摘要:

现实主义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自古有之。但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或者艺术流派,它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库尔贝则是高举这场艺术运动旗帜的领军人物。库尔贝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也对19法国社会及西方艺术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现实主义;法国;风格;影响

一、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19世纪40年代库尔贝步入画坛,是时浪漫主义的“庙堂出现了裂缝”,古典主义有回潮之势,现实主义尚无形成风格之中。库尔贝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顾前观后,继往开来。1855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库尔贝的两幅作品《画室》和《奥尔南的葬礼》被官方拒绝展出。被激怒的库尔贝在朋友的资助下,在世博会展馆附近搭起了一个小棚,展出包括《画室》和《奥尔南的葬礼》在内的40件作品,并命名为“现实主义:库尔贝40幅作品展”,且张贴《写实主义者宣言》向广大观众阐述自己的绘画思想极其艺术追求。此时的库尔贝业已摆脱他初入画坛的浪漫主义与波西米亚风格,手持“现实主义”大旗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这也标志着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第一次明确地出现在艺术史中。深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库尔贝一改他抒发自恋情绪的高傲自画像题材,返璞归真,关注现实生活,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无用艺术追求,主张用写实的表现技法来描绘真实的眼前生活,揭露社会变革斗争的现实,做一个具有时代性、现代性特征的画家,这也是他最高的美学准则。他极力排除新古典主义追求高贵堂皇的倾向和讴歌伟大的英雄主义,以及浪漫主义强调激情和诗意、矫揉造作的态度,不回避平凡和丑陋,一心一意忠实再现普通人的世界。“我确信,绘画实际上就是具体的艺术,它不是别的,就是对现实的和既存在的事物的描绘”①,“让我看到天使,我才会画天使”,库尔贝的这些名言,鲜明地体现了他只画亲历亲见之事②。库尔贝在其《写实主义者宣言》中表示:“我研究了古代与现代的艺术……我不仅仅想从对传统的完全熟悉中,获得我个人的合乎逻辑而又独创的见解。”③显然,这表明了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并不是“前无古人”或空穴来风,相反他的绘画是既继承传统又有别于传统,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又颠覆传统。库尔贝鼓励并提倡无政府的自由的创新,抵制沙龙官方的艺术机构,主张创作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这些主张与认识在库尔贝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库尔贝打破传统,在他的作品中用以往只有表现英雄或神话人物的真人大小尺寸来描绘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劳动者形象,毫无传统绘画推崇的构图中心的画面,回避了传统绘画的宗教神话题材,真实且毫无粉饰地再现了当时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劳动的景象,并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本质。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将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提高了劳动者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地位,从而扩大了艺术作品的题材和体裁范围,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技巧。

二、库尔贝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

现实主义绘画自古有之,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和肖像雕刻,到文艺复兴时期富有人性温情的人文主义绘画和雕塑,从尼德兰画家一丝不苟的风俗画,到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对市民生活的描绘,从意大利的卡拉瓦乔现实主义,到库尔贝的现实主义,都映射了现实的创作在西方艺术史的每一个阶段④。但无论是哪个阶段的现实主义,都没有像19世纪的库尔贝一样,明确的打出“现实主义”的旗号,并激发了一场自觉的有目的艺术运动,存在并影响着19世纪法国的社会乃至整个艺术的发展史。一个国家当时当代诞生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究其产生的原因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流传百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必定会反过来影响着广大民众的思想及社会的发展。库尔贝的艺术作品用他自己的方式向世人传播了傅里叶、圣西门、普鲁东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使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向开始倾向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世界、创作视角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向世人传达了一种艺术家或文学家同样是政治家,同样关注民生民情的思想观点,使艺术更加具有社会性,也使民主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激发广大劳动者争取自身权益的热情。法国评论家认为:“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主义”⑤。库尔贝毫无构图中心的画面与对于现实生活的再现,影响了马奈对于作品平面化处理及其经常描绘的中产阶级休闲生活的题材;库尔贝冲破传统绘画的模式化书斋化的创作模式,走进生活,直面真实的艺术精神,影响了马奈做出了离开画室,投身自然,描绘生活的行为。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印象主义又是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源头。所以,库尔贝引领的现实主义艺术绘画风格扩大了西方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和西方艺术流派的多样化。

点击查看全文

西方现代艺术思考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因,及其西方现代艺术的几个阶段。欧洲19世纪末期因为其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社会经济和科技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此同时艺术领域受到科技的影响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最终西方现代艺术出现。

关键词:艺术;现代艺术;中国现代艺术;西方现代艺术

如果说莫奈的《日出印象》和梵高的《向日葵》仍是看的懂的艺术的话,那么马蒂斯和毕加索的作品是不是已经不容易看懂了?杜尚的达达主义呢?杰克逊•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呢?是不是已经完全看不懂了?

一、西方现代艺术出现的背景

(一)西方现代艺术出现的时间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有着“古代”与“现代”的划分,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与“现代”一词有着不同的诠释,然而对艺术而言,18世纪后期应该是划分欧洲“古代”与“现代”的时间节点,“现代艺术”发生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后。在西方艺术史的时间轴中粗略划分几个阶段,史前美术、古代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美术、巴洛克美术、洛可可美术、19世纪美术、20世纪美术。西方现代艺术出现在19世纪后期,正发生在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之间。

(二)西方现代艺术出现的原因

点击查看全文

洛阳古代美术经济艺术价值观

一、根在河洛与彩陶艺术

在中国人心目中,洛阳自古是“天下之中”,是“中心”。作为“天下之中”的洛阳是最早跨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成为“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悠久的历史给洛阳带来了浩如烟海的艺术宝藏,考古学家在这里不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也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和青铜器,更为著名的是这里所发现的彩陶艺术品,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遗址也在洛阳辖区内发现的。这些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尽管是先民为了不同的用途而制作,但其质朴简洁的造型,明快绚烂的纹饰所显示出未经磨砺的幼稚和天真,却带给人一种恍若返璞归真的艺术美感。

二、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墓葬文化与艺术

古人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人眼中,洛阳盆地北高面水,低山环绕,温暖向阳,洛河、伊河等河流缓缓从盆地中央流过,是典型的避风聚水之地,风水两者兼而有之,故自夏、商、周以来,成为理想的建都之地和上乘的阴宅之所,是他们无比神往的墓葬之地,故而才出现了“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独特景况。现今已发现的洛阳地区古墓不计其数,其中已确定有皇陵区8处,名人墓11座,著名壁画墓21座,已发掘各代墓葬五、六千座(包括已发掘西周墓葬总数约800余座,发现东周墓千余座,发掘汉墓近3000座,西晋200座,北朝墓30余座,唐代600多座,其余还发掘有秦、曹魏、北宋墓若干,洛阳市北二、三十座墓冢组成邙山古墓群更是成为了目前洛阳一道独特的古墓人文景观。在这巨大古代墓葬文化中,其艺术价值首先是通过洛阳古代陵墓雕塑来反映的。洛阳古代陵墓雕塑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邙山的汉陵区,遗留有大量石人、石马、石象等雕塑,这些雕塑既是皇陵石雕的开山之作,同时又从建筑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皇帝的权威,以其高超的石刻工艺增加了陵寝的神秘感。唐孝敬皇帝李弘的恭陵位于河南偃师城南的景山上。恭陵坐南朝北,南门外为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石象3对、石马1对、石华表1对。这些石刻雕塑造型硕大生动,雕刻技艺高超精湛,极富盛唐气息,整体效果和气势并不逊于唐代其他皇陵。

三、佛像雕塑与龙门石窟

古都几度兴废,战火几度燃烧。历经悠悠千载的帝王兴替,伴随峥嵘岁月的历史烟云,洛阳地面上的许多古代美术作品都已经灰飞烟灭,至今屹立不倒的龙门石窟终究让我们能够探寻一番洛阳地面美术的过往辉煌。龙门石窟的建立要归功于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在他迁都洛阳后,笃信佛教的他把佛教也从山西平城一即云冈石窟,转移过来。中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北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建达四、五百年。据统计,龙门现有佛龛2345个,佛像十万余尊,佛塔六十余座,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品。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佛完如蜂巢般密布于东西两山崖壁,南北绵延达一千多米,蔚为壮观。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龙门石窟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四、洛阳古代美术的经济价值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