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古典音乐教学范文

古典音乐教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古典音乐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古典音乐教学

古典音乐教学浅思

摘要:古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灵性的艺术,丰富的音乐语言是人类理性和情感的最抽象表达,是培养儿童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古典音乐的教学相对薄弱,笔者根据各种现状分析,提出强化小学音乐课堂中古典音乐的教学,希望能开启小学音乐课堂中古典音乐之门。

关键词:小学欣赏教学古典音乐

一、阐述背景

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小学生音乐欣赏教学已越来越为教育界所重视。既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有效地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系统性的培育一个人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开发个人对音乐的兴趣及爱好———这就是音乐欣赏课的独特魅力和神奇魔力,这也是新课标给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而古典音乐作为其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和价值。尤其是它丰富的音乐语言,它所具有的优美旋律、丰富情感和缓急有序的节奏,能与儿童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能弥补语言文字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足,启迪和拓展儿童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能培养儿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让孩子们走进古典音乐,学会欣赏古典音乐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任务。

二、解析现状

(一)传统授课的方式

目前小学教材中音乐欣赏课程中有大量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但作为欣赏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有所忽略,或者授课形式比较单一,老师对音乐作品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不能激发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或理解内涵。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还只停留在感官和娱乐层面,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升华,因此古典音乐的教学成为了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涉及较少或被忽视的部分。

点击查看全文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结合浅析

“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型,通常我们认为是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创作技术复杂多样,承载的内涵厚重深远。流行音乐则正好与古典音乐相对,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的音乐类型。”[1]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特点导致其出现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局面。古典音乐格调高雅、品位独特,其鉴别与欣赏需要在音乐上具备一定修养或敏感度,且其结构复杂、技术多样,很难被传唱或演奏,因此受众有限;而流行音乐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传唱广、受众多,然而因为内容通俗,所以质量上往往参差不齐,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合二为一,可以各取所长、各补其短,两者相得益彰,避免了局限性,从而形成一种更为独特的音乐类型。目前这种尝试已然有之,然而大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跨越多方面隔阂,将两种音乐类型相结合,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需要更多更好的结合路径,来促成音乐的融合。

一、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类型过于风格化

尽管音乐是相通的,但是音乐类型之间仍然具有极大的差异,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很多特点的表现上则是完全对立的。例如音乐格调,古典音乐传承经典,更具内涵,而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内容浅显,因此两者在结合时必须充分把握其相同之处继而进行有效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合并,那样只会破坏了其各自具有的艺术魅力,不能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导致乐曲不伦不类。独具风格的两种音乐类型想要结合,就必然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摸索全新的可能性,当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结合时才能产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理想效果。

(二)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足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在开展音乐教学时都无不考验着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果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强,就很容易分辨出音乐的类型、技巧、风格、情感内涵等,这其中,能够辨出音乐的情感内涵最为重要。古有钟子期于汉江边闻琴音,发出“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的感慨,促成“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可见,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需要学生从中体味出附着在音符中的“精神与灵魂”,大学音乐教学进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时,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要求更高,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学生在鉴赏音乐方面还欠缺一定的悟性,没有良好的音乐基础和功底,导致在鉴赏音乐时难以把握音乐的美感,尤其不能分辨古典音乐,给两者的结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大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点击查看全文

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欣赏古典音乐既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学业压力、释放负面情绪,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然而目前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促进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应采取相应措施,即丰富音乐教学资源,打造良好学习环境;提升农村教学水平,加快缩小区域差距;打破传统观念限制,加强各方重视程度;以学生兴趣点切入,实施多元化教学。

【关键词】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

现阶段,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初中生的音乐素养,而培养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欣赏古典音乐既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学业压力、释放负面情绪,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古典音乐不仅具有经典的优美旋律,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由此可见,在培养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优美的旋律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问题目前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仍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音乐教学资源稀缺,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专职教师等。第二,农村与城市的音乐教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城市音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农村音乐教学水平还相对滞后。第三,社会环境对音乐教学普遍处于不重视的状态。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限制,除了艺术特长生,学生与家长甚至大部分教师对音乐学科都不重视,使得音乐教学难以很好地开展,古典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第四,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较弱,对古典音乐普遍存在偏见,认为古典音乐晦涩难懂。因此本文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行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丰富音乐教学资源,打造良好学习环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适合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的学习环境。学校要尽可能配置专门的音乐鉴赏教室,采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弥补音乐器材的不足。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更适合初中生鉴赏古典音乐的环境。提升现有的音乐教师教学水平。初中音乐教师作为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人物,是培养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的践行者。初中音乐教师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以及音乐鉴赏能力都深刻影响着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效果。具体而言,教师自身对古典音乐的积累足够多、理解足够深才能更好地选取适合初中生的音乐教学内容,采用更适合青少年的古典音乐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音乐的背景和内容,以及传授适合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的技巧。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多听古典音乐、阅读相关书籍、浏览相关视频、深入了解音乐教材、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和音乐鉴赏能力。此外,学校应注重引进优质的师资力量。通过流动授课等方式引进经验丰富的骨干音乐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同时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以提升教学水平。

(二)提升农村教学水平,加快缩小区域差距

点击查看全文

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教学策略探析

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能够体现我国的教育水平。音乐属于文化的一种,音乐的发展,同样也能体现我国文化的发展。一首好的音乐,往往能够带动人的情感、丰富人的情感。在我国的初中教育过程中,音乐往往能带动学生和老师,去创造一个朝气蓬勃的校园。在中学开设古典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水平。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培养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家对中学阶段学生的音乐培养和教育尤为重视,积极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及美学艺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中学生活,并有助于学生在音乐发展道路中走向更好的未来。通过音乐艺术的教育,学生能够很好地将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情感以及音乐与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美好生活、美好艺术的追求与创造,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和懂得浪漫的人。中学古典音乐鉴赏课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美学艺术的客观具体评价水平

一、改变音乐鉴赏的传统认知,使师生重视音乐鉴赏教育

由于音乐一直没有被纳入我国的中考和高考科目中,因此,大部分学生以及老师认为音乐鉴赏对于学生这个阶段的学习并不重要,因此在许多学校中会出现音乐鉴赏内容草草略过,或者音乐课直接被占用,没有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机会的情况。因此,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认知十分有限,认为音乐仅仅只是简单地听听歌曲,不需要音乐鉴赏的一门课程。除此之外,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不了解音乐鉴赏,从而认为自身无法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对培养音乐鉴赏能力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想要在初中阶段以核心素养作为中心思想,更好地开展初中阶段的古典音乐鉴赏课堂,学生以及教师必须改变对初中阶段音乐鉴赏的传统认知,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古典音乐鉴赏教学,为学生在艺术创作发展道路中的鉴赏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教学关于西方艺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深层次地向学生解读西方不同流派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对不同流派的经典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鉴赏也是音乐中的重要能力。优秀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对艺术更敏感,更能体会到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未来创作中,有良好的创作方向和创作空间。此外,教师需要与其他教师进行联合,或者积极寻求学校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部分学生与教师对于音乐鉴赏的传统认知,让学校在初中阶段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响应我国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艺术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认识空间。

二、创设音乐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情境可以在课堂内创设,也可以在课堂外创设,课堂内的情境创设多种多样,教师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创设,也可以通过音乐播放与教师语言相结合进行情境创设。此外,教师可以进行课堂外的情境创设,带领学生听音乐会,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学习的学习兴趣。例如,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可以巧妙的语言创建情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配合古典音乐以及自己的想象进入一种特别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创建的语言情境中,去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理念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多的心得,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对音乐鉴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开展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初中阶段的古典音乐鉴赏课堂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室,显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需要将学生带到更加艺术的环境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中的讲解以及一些音乐作品的展示。初中阶段的音乐鉴赏课堂应该切实深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学生在教室内不能得到的。教师应该开展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以面对面的方式感受音乐作品所散发的魅力,去感悟和思考古典音乐艺术的创作与产生。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从而让初中生拥有更加扎实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同时,这也契合了我国的核心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例如,在符合实际以及当地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当地的音乐馆欣赏古典音乐演奏,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去我国的古典音乐非遗文化馆,欣赏我国的非遗古典音乐,使学生能够在直观面对这些古典音乐作品时,迅速地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除此之外,初中音乐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古典音乐的演奏,学生在亲自感受古典音乐旋律奇妙变化时,也对古典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音乐的鉴赏也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带领学生倾听古典音乐演奏时,可以对作品进行一定的讲解,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培养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点击查看全文

自我意象在中小学古典音乐教学中应用

摘要:中小学学生身心正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所建构的自我意象会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相应的态度,包括对古典音乐。在中小学古典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积极评价等各种办法创造欣赏古典音乐的积极意象,如“聪慧”“高雅”“博识”和“专业”等,并将这些积极意象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象,从而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自我意象;中小学教育;古典音乐;学习兴趣

“社会影响能塑造行为”[1]。我们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活动都会受到大量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中小学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自我”认知比较模糊,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通过在古典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意象的形成加以积极影响,可以激发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关于“自我意象”

对每个人来说,“自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会形成何种人格?我们会对何种事物更感兴趣或更为偏爱?这些都是在我们形成自我意象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起来的。我们的自我概念(即自我意象)可以说是一个关于自己的信念的集合,它由“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两部分组成的。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构成要素以及定义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1]简言之,就是关于“我是谁”的答案。而自我概念不仅包括关于我们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还包括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即可能的自我。[1]人的可能的自我包括我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还包括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可能的自我会激发出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愿景,对我们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或促使我们努力避免成为自己害怕的样子。”[1]因此,人们在形成自我意象时,会更愿意去选择积极的意象,并尽力使之成为自己的自我意象。

二、“自我意象”形成的理论基础

要通过影响学生自我意象的形成来培养他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我们不仅要知道自我意象是什么?还要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如何受到影响的?怎样才能使“欣赏古典音乐”成为学生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当代著名法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拉康·雅克通过对亨利·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实验”的研究,提出了“镜像理论”。他指出6到18个月的婴儿通过看镜子会形成一种完整形式的图像,然后将这个完整的图像误认为是他自己。“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局部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子中的影像归属于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2]此时,婴儿所产生的这个完整形式的图像并不是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影像。他认为婴孩“要在玩耍中证明镜中形象的种种动作与反映的环境的关系以及这复杂潜象与它重现的显示关系,也就是说与他的身体,与其他人,甚至与周围物件的关系。”[2]拉康认为,人是没有本我的。人一开始对自我的认识是“无”,通过对所获得的一系列外在意象的想象,建立了一个伪自我,并将其误以为是真我。之后,在各种外在性的获得中不断地加强对“伪自我”的认同,于是,人的自我意象就此建立。拉康的镜子阶段就是这样一个“想象性的自我的认同过程”。查尔斯·库利也提出了“镜像自我”,即“用以描述从他人的反馈那里获得对自身性质的发现的过程”[3]。简言之,就是描述我们如何利用“我们认为别人如何看待我们”为镜子来认识我们自己。乔治·米德精练了这个观点,他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意象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想象中他们如何评价我们[1]。例如,“人们经常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对自己的外貌或行动作出判断。”[3]就目前研究而言,自我意象的形成多是人对自己喜爱的行动和外表进行观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征进行一定的调节,最后将其吸收成自己所希望的意象。我们会通过他人的反馈或换位思考来反思自己,从而完善自己的自我意象,故我们每个人自己所形成的自我意象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也是自己所欣赏和希望的。人的自我意象的形成会受到客观环境、他人评价以及个人感受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在自我意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会趋利避害,尽量选择有利自己、适合自己、自己希望的自我意象,即一种自己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一个更好的“可能的我”。教师在古典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创造学生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将可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