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际医学教育范文

国际医学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国际医学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国际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国际化中新媒体的应用

摘要:从研究新媒体的概念出发,阐述了新媒体在医学教育国际化中的优势,浅析了在新媒体背景下,医学院校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医学课程构建和国际化授课方式探索。以期不断提升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关键词:新媒体;医学教育;国际化

一、引言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新媒体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医学教育资源,让医学生对在线教育的兴趣,成指数级增长。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创造更生动有趣的优质医学学习体验,为医学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新媒体在国际化医学教育中的优势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2]。新媒体拥有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多元的互动教学方式等优势,实现了医学课程和信息的国际共享,为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打破时空限制 实现移动式学习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量大、理论深奥、学业繁重、学习周期长,集文字、图像、视频等为一体的APP学习软件,能为医学生碎片化学习时间提供需求的载体。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媒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目标,主动进行移动式学习能帮助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医学知识,掌握更多的医学技能。新媒体使医学教育移动式学习变成常态化,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全球范围内的医学资源和知识,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共同讨论,从而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教育国际交流的探讨

一、我国医学教育现状

现阶段,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医学教育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需要不断进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早在2002年5月,在我国教育部、卫生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第一个医学教育专题研讨会,这是我国新世纪第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医学教育会议,这次会议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到2003年初,教育部正式立项“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以期能够更好地规范我国的医学教育,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医学教育国际交流经验探讨

2.1医学生提高外语水平的途径

医学教育国际交流对我国医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提高外语水平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互相带动。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将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对于公共英语课程,可以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词汇量的扩展方面和听说技能的提高方面。比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场景对话,以医院为场景进行教学课程的开展,可以选取一些医药发展相关知识的短文进行讲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医药知识有关的辩论等。其次,多开展一些和医学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不应局限在学校的交流,可以是国际化的交流。通过国际化的交流模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语言能力。学术交流尽可能用外语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术的沟通,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意义更为显著。一些医学外语形式的讲座等,也是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2.2留学生双语教学的探讨

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做事”的能力,而现阶段,需要将教育模式转变为既培养学生学“做事”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学“做人”的能力。通过教育模式的转变,实现我国医学教育在科学精神方面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双重发展。在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加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开设,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关爱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思想。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道德思想的教育和人文情感的培养,努力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实现医学教育的新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留学生的双语教学。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同提高医学知识,留学生来我国学习的目标包括学习中医药学,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学习西医的留学生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来我国的医学留学生很多来自以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国家,这些学生在国内就已经接受双语教学了。留学生来我国学习需要掌握中文,尤其是医学教育的留学生,学生至少要在华学习达5年以上,掌握中文是十分必要的。医学留学生在学习方面,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通常包括语言沟通问题和文化差异。当来华学生遇到这些方面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地为他们讲解,逐步融合到一起,减少文化差异,促进语言沟通理解程度。

点击查看全文

一带一路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与路径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由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于发展的新突破,该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托于中国高等专业人才。以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素质型医学人才培养是社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发现“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研究提升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策略,是推进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一带一路”;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和多个国家(地区)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或学历、学位证书互认协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2012年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未来我国医学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1]。

因此,为了我国医学教育能够适应新医学模式发展,实施国际化培养已成为必然选择。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才培养,驱动教育国际化全面推进。这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以立足实际为前提,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最终将服务当下与谋划长远结合起来。医学教育要以行业和学科特色为优势,实施差异化对外合作策略。以政府、企业为依托,推进地方高等教育走出去。以人文交流为载体,推进公共外交,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恰恰就是如何跳出狭隘的个人、组织、地区乃至国家的角度,从全球的角度谋划自己的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紧密,医学教育应当抓住机遇,加入到国际化发展的浪潮中去。

第一,要具备医学教育国际化所需的要素构成。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受到资金、地理位置等初级要素的困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不再是制约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受信息技术、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科研机构等高级要素的影响制约。初级要素如果欠缺,放眼全球医学教育市场,是可以通过替代或转换找到解决方案的,所以其重要性是在降低的。高级要素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且需要时间的培育和持续的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高级要素很难从外部直接获得,通常要自己培养才能实现。医学教育作为一个非常专业的教育门类,其要素本身就具有稀缺性、专业性和集聚性,造成教育资源要素分布不平衡,容易产生强者愈强的现象。但是这种要素的不平衡分布往往是没有效率的,且在不能保证得到充足的初级要素支撑时也是不稳定的,这就为要素的流动提供了机会,使得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可能并形成需求。

第二,医学教育国际化受到需求条件的影响。这里的需求可以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种。国内需求是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能够更好的为了人民群众健康事业服务的专门人才,所以医学教育要首先立足于本国市场,了解本国市场的实际需求,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开展医学教育国际化,立足合作与交流的出发点上,培养专门人才,更好的服务本国人民。国际需求是推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升级的动力。通过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我们可以开拓视野,弥补自身的不足,更好的把握预期性需求,有利于在尖端和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优势。另外随着全球人口流动加速,各国面临着许多新的医学难题,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教育背景的医学人才共同参与,互通有无。

第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离不开相应的政策与支持。国际上认可的“国际化教育”应包含课程学习、师生间的交流、这些交流不应该只局限于本国的发展方向以及全球化意识等方面,还需要强调学生和教师间的访学活动、联合办学、课程和专业内容的国际化、以及政府间签订相互认同协议、科研院校的合作研究、在线网络远程教育和学科专题交流网络等方面的内容[2]。学生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和培养方案的国际化应当是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三个聚焦点。具体可通过定期开展学生以及教师间的国际交流,与国外知名医学类院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学分互认等方式,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立体式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在保证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为拓展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医学国际化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略。我国的医学教育国际化既面临着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又有来自国内卫生行业的压力和医药市场的推力。目前通过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绝对数量并不少,但是学生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而且低水平同质化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也会引起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点击查看全文

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

摘要: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是后续医学人才储备的核心,是各层次临床医学教育的基础。目前,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不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与发达国家培养的医学人才还有一定差距,仍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临床医学高端人才。近年来,桂林医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进程,志在培养出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满足国际交往和对外合作共同发展需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

0引言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未来发展之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未来的临床医生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患者,因此,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我校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此次改革的研究对象,借助新型的学习技术和教学方法,与不同国家的大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估体系,进对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探讨,积极推动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旨在培养出具有视野广阔、具备跨文化诊治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医学生。

1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纵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2]。为了培养出国际通用的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桂林医学院从2000年起开始试行培养一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这些五年制的临床医学课程已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也改革为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整合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科的重组与融合,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不同,这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与发达国家培养的医学人才还有一定差距,仍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临床医学高端人才。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限;课程设置的目标及内容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缺乏将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引入教学的高端课程。这就需要我们改革五年制医学生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并且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真正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2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教育改革医学检验论文

1我国医学检验专业的现状

为适应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检验医学教育模式转型已成当务之急。199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来看,三年制和四年制本科教育定位于培养具备基本的检验技能、主要从事临床实验室技术工作的检验技师,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定位于培养负责签发报告、协助临床诊断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检验医师,五年制本科教育则定位于培养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既能从事临床实验室检验工作,又能进一步深造的医学人才。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检验医学教育定位不明晰,学制复杂多样,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存在交叉现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和市场需求接轨不紧密,再加上高校的迅速扩招,办学模式和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检验医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教育部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明确为技术类理学专业后,许多问题看似迎刃而解,但是如何纠正长年的制度缺陷,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成为新的挑战。

2专业认证对检验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2.1专业认证的特色

所谓专业认证,广义讲即时某专业技术或领域,通过某种检验标准,由政府或者权威专业组织实行,用于表彰个人或执业资格的证明文件。专业认证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用最低行业标准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保障公众、学校和学生的的基本利益;二是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等,以鼓励和促进相关专业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专业认证的特色在于其注重考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即专业认证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各校的教育计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评价、科研、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是否与本校的办学宗旨目标相一致。专业认证是高校专业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为了寻求进一步发展,自主申请权威认证的过程。以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例,专业认证的基本过程包括:首先学校向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接下来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提交自评报告,认证工作委员会对自评报告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考察,做出综合判断,考察结果将形成书面报告反馈给学校,学校据此做出相关的整改,持续的改进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可以视情况进行回访。认证的结论包括完全认证(有效期为8年)、有条件认证(有效期为4-6年)和不予认证。

2.2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现状

21世纪初,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等组织制定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医学教育认证指南》为全球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系统、明确、全面的参考方案,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批判性思维等7个领域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核心在于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竞争力的医学人才。目前,绝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医学教育标准及认证制度。我国也在借鉴国际标准和指南,力求国际标准本土化,不断探索和实践医学教育质量认证。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年,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讨论稿),制定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认证办法》(讨论稿)。2007年,“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认证”正式列入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其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学四个医药类专业列为试点项目。2008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供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文件明确规定“实施医学教育认证,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结果作为审核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依据,并将认证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截止2013年底,已有12所高等院校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