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水利是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事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利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经济学贯穿了勘测、施工、运行管理等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水利经济学》一书,从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出发,运用相关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在我国有效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该书在综合分析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最优经济价值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工程效益及经济评价法。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对于我国水利经济经济建设的未来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是水利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提供了专业的理论指导与经验。《水利经济学》一书共分为14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概况、经济效益、基本原则等方面做了总结陈述,并提出未来工作方向。第二章主要介绍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内容以及建设项目的资金筹集等。第三章介绍建设项目的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方面相关投资以及费用问题。第四章重点介绍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对时间价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作了详细分析。第五章从影子价格、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等方面对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具体介绍了不确定分析的相关内容。第六章主要介绍了方案经济比较方法。第七章以工程经济预测、决策及价值工程概论为主要内容进行具体阐述。第八章则主要分析了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费用分摊问题。第九章至第十三章分别对防洪工程经济、治涝工程经济、水力发电工程经济、灌溉工程经济、城镇供水工程经济几个方面作主要分析论述。第十四章以水费计算为主要内容进行论述。该书结尾还附有水利工程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表以及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折算系数表。《水利经济学》中运用工程经济理论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效益进行的相关研究,对于探索计量学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计量经济学简述
计量经济学主要用于微观经济分析,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支撑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将数学、统计学的方法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具有随机性的研究客体的经济变量关系。计量经济学有独特的方法和计算意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可以通过数据明确我国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问题,以帮助合理优化工程建设中的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现实问题。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计量经济问题
第一,计量基础数据采集错误,导致水利计量数据质量不高。数据作为任何经济、数学计算工作的核心,只有以充分严谨、准确的基础数据采集作为支撑,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效益优化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水利建设工程的发展完善。然而,纵观我国基础水利工程建设中所采用的基本量化数据,多数都是沿用老旧数据直接作为工程建设实施依据。这些旧数据不仅无法为当代水利建设提供经济调配借鉴,而且还有很多错误。这些没有被完善和修正的错误数据一旦被采用,就会使计量经济结果产生较大偏差,不仅降低了水利计量数据的质量,还会对工程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给水利工程实施造成阻碍。第二,计量经济学结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经济计量对于我国水利建设中的各项资产调度具有实际作用和价值。然而,从我国各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分配来看,虽然各项工程建设中都设置了经济计量岗位,但是对于经济数据的统计、采集等工作却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数据采集方法不仅不利于对正在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作出科学的管理分配,同时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使得经济计量数据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经济计量作为一项快捷有效的工程建设与管理分配调度方法,将统计数据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资料进行合理对比分析,对于发现工程进行中的潜在问题、指导监督水利建设与经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者要充分重视计量经济对于工程安全实施的重要性,才能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经济价值。
三、计量经济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投资建设项目,对其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对于促进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动长远经济发展、和未来战略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因此,利用计量经济研究手段,对水利工程进行过程中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极具必要性。其中,最重要、最显著的作用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稳定的经济效益与投资来源,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而计量经济研究手段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来源,决定了水利建设事业所需的经济投入情况,能够有效保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需求,并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在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的基础上有效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投入,从而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此外,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农村人口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为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为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本文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分析并建立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联系,为教师深挖课程的思政内容提供依据,以更好的方式践行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文化自信
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为了使我国电子商务继续发展壮大,不仅需要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拥有先进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等道德素养。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将会是我国未来电子商务事业的主力军,因此,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挖掘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并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育德育人同向同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因此,充分把握好机遇期就需要结合我国电子商务特点开展创新型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就需要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拥有文化自信,更需要带着普惠的思想帮助别人,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但是现状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存在严重的重育“才”轻育“德”的现象。在此模式下,学生专业素养虽不断提高,人文家国情怀持续减少。因此,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合理嵌入思政要素,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才能培养出有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自我决定理论以一种动态、转化的视角看待动机,并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可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该理论指出当外部环境提供正向支持性的信息,个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动机的内化过程就会被启动,最终能够有效的促进个体的某种特定行为。自我决定理论既强调个体动机自主性的重要性,又指出外部环境对自主性的影响,这给予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首先,通过外部环境使得学生形成受控动机,而后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实施满足学生的三个基本需求激发受控动机内化,最终形成自主性动机,形成具有自主性和持续性的思政学习行为。因此,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内容设计和课堂组织方法设计中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以专业知识作为载体,合理嵌入思政元素,实现“才”与“德”相互促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最终达到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
1.1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分析并建立电子商务专业课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联系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现在的数据处于膨胀期,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数据分析应用的效率,所以信息化成了改革需要注重的目标。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科技经济的提高呈正相关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增长方面就能表现出其卓越性。本文对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增长方面进行了探究,阐述信息化的概念,通过对国内信息化水平的分析,提炼出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信息化技术在日常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鼓励从业者加入信息化的大潮,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影响;探究
时代在变革中激流勇进,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作为从业人员,要正视时代赋予的压力,积极改革。科技带来改革,改革造成进步。传统的农业不符合绿色环保的方针,我们急需新的农业模式来促进行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先进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尽可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此,我们重点从信息化出发,探究信息化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1农业信息化
1.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一般指以多媒体为媒介连接农业生产者、中间者和消费者,使参与农业经济过程的人员可以共享农业技术、生产技术、消费水平、市场供需等数据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提出可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或者市场欺骗的行为。我们关注信息化,解决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改革。
1.2国内信息化水平之农业方面
摘要:作为以理工见长的“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南大学优化了其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将学校理工特色融入通识型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同时利用所在学院经济管理结合的优势,开设大量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并根据专业研究优势和教学改革的方向,设置特色化专业课程。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毕业学生升学与就业呈现均衡态势、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且基于对产业与公司运营的深度理解,在实践活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结果表明,该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深其对“产业+金融”的认识,满足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金融学;培养方案;通识教育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许多以理工科为主导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均开设了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方向。而作为理工科背景的大学,往往承载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重任,如何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优化培养方案,将理工精髓融入人文学科的学习过程,将产业与技术认知延伸到商业思维与资本运作,为推动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培养专业型金融人才,引导金融领域与产业领域的有效融合,实现金融业的“脱虚向实”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优化,国内外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根据宋晓平和梅红对国外大学教育的研究,国外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教育一般都包含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课程[1]。人文教育[2]是一种基于发展重要人文、公民行为、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为其专业教育打好基础。在美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3],普遍重视包括人文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术、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课程,学分占比达到25%-35%。KruegerandKumar[4]理论分析表明,基于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成本低,有利于在技术变化缓慢的社会家庭收入增长,但是重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经济体,其均衡增长速度将慢于重视通识教育的经济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欧洲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上要慢于重视通识教育的美国。Hanushek,Woessmann,Zhang[5]通过对18个国家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技术的迅速变化,专业教育给青年就业带来的好处会被适应性差所抵消,青年人通识性教育带来的普适性学习能力更能适应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挑战,从而更容易找到工作。显然,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门学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一定要有关于学生成长与社会适应的人文教育课程设计;也需要有关于专业适应性和跨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方面课程设计;当然,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也必不可少。如何保障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合适的教学方式改革进行推动。潘金林和龚放[6]研究表明,在有深厚科研功底的研究型大学,把研究型教学方法贯穿其本科教育过程,会有效挖掘高素质学生的研究兴趣,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好的体验。刘宁,漆腊应和索凯峰[7]也强调,在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教育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印证理论、融汇知识、训练技能的关键作用。因此,作为理工科见长的“双一流”大学,拥有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深厚的研究积淀,应更多地将研究方法教育应用于教学模式中,并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将产业发展、企业运营与金融机构运作等实践知识蕴含在理论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基于通识型教育的中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
设计中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985和“双一流A类”高校,是一所典型的以理工医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冶金、选矿、材料、交通、医疗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其金融学专业遵循《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借鉴北京、上海等财经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结合本校产业技术研究优势,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为特色化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1.1以价值塑造为纲的人文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思政引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培养方案将马列主义、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大学课程教育的始终,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代史纲要》三门必修课程,以及相关课外思政课程学习;注重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各环节中充分体现学校和学科特色,发挥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到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并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学习生活方式。当然,身体健康也是保障成功大学教育的关键,在大学1-5学期开设体育测试必修课,督促大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该模块共20学分,占比为10.37%。
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有2468.1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699.8万人,毕业生638.7万人,全年研究生招生61.1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万人,毕业生51.4万人。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与教育强国之间却不能划上等号。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高等学校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应当借助契机,不断更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变的健康发展。
一、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管理者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其它管理办法,以完成高等学校培训人才目标的过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学管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品质,同时也影响学校的整体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打造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必须正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在事实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科学合理地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总体来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相对新时期的发展情况,是比较落后的。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和培养模式四个方面。在专业设置方面,屡屡出现教育部公布的“红牌专业”,师资和硬件模式与专业设置完全不匹配,计划经济色彩浓厚。课程体系方面仍然是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教学内容陈旧,甚至远落后于时展。体系中的实操部分太少,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在管理机制方面是比较机械的,学生的自主性受到抑制,缺少人性化的管理。在培养模式方面与市场脱节,很多的学生无法就业,或者所学专业与市场无法对口,缺乏市场导向,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压力逐渐增大。
二、新媒体对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启示——“以人为本”
21世纪是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随着电视的空前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文化的表达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视听文化在教育事业上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信息接受方式和思维方式。英美等发达国家实行数字教材、电子书包与数字课堂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战略性的借鉴意义。我国也应像英国、德国那样重视对新媒体的教育,从学生开始,逐步培育公民的新媒体素养。重视教育对象,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善用新媒体,进行观念创新改革的根本是观念的创新,创新是一切改革的强大动力。从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其新媒体使用频率都非常高,而管理者也必须要转变思维模式,培养创新理念,注重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注重高校的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相关特点,集思广益,创新观念。构建开放、公平、透明的新媒体平台,实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尊重人权,深刻理解和重视人的需要。充分激励广大师生,使教学管理过程和谐而有效。同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吸纳新媒体的优势元素,注重学生的媒介素养。“微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建设2012年时,新浪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走进全国高校,启动了校园微博大全评选活动,并推动各高校建立微博协会,加强校园微博建设。由此可见,高校教学教育管投影、音响等设备,打造真正的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氛围。配备电子书包、电子教材,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撑,开展高等教育的相关工作。第三,学校网站和BBS论坛建设。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校园网络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移动图书馆、网络课程、信息公共平台等,对内我们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对外校园网则是一个学校的窗口。对外界尤其是将要报考的学子来讲,官网是他们接触的第一印象。校园网应当具备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安全性等特征。为在校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对外塑造学校的形象品牌,展示校园风采。以人为本,做好新媒体与面授的两个课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是“教学”,多媒体技术给高校教学带来了电教化手段,而如今新媒体却带来了更新的思路,即建立课上课下两个课堂,除了面授以外,还可以以人为本,建立新媒体课堂,以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以MOOC为例,著名大学的教授,将精品课程置于网络之中完成资源共享,不论是哪个地方哪个学校的学生,只要登陆MOOC网站,就能随时观看教授们主讲的课程。我国高等学校也需要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挖掘和开发新媒体课堂,可以通过编制微课程、微视频、手机MOOC视频等,整合知识点,配合官微等公共平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新形势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有机会去了解别的高校,甚至国外其它高校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借鉴,合理运用,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抓住新媒体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切合点,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策略
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是时下发展最快的新媒体形式。它以无可替代的便捷性与及时性,远胜于线下活动。同时,微博微信以图文并茂,甚至带有音频和视频的方式,使得传播效果更加丰富和生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为各高校建立官方传播渠道,定期相关教学管理信息和公众活动信息,甚至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完成了官微、官博的建设工作。通过微博微信,制定明确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实时,随时监督,实现全面覆盖,信息畅通。同时,高校还应打造微信公共平台,因为它更加简约、直接,能够精准地推送信息,达到较强的传播效果。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团队,让他们管理微博的原创部分,并做好信息过滤和舆论引导工作,这样官微和官博又呈现出一种青春活泼的语言风格,更加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通过新媒体,实现与教师、学生的日常互动目前很多的学生和教师也多习惯于使用多媒体平台来获取信息,管理者通过现代媒体平台,可以保持与教师、学生的无缝连接,传递信息和实现信息的反馈机制也更加容易。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一线信息,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拉近与师生间的距离。而对于老师之间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平台开展交流,共享资源,共同提高。实施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数据储存、查询、信息处理等功能,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