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

国民音乐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国民音乐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国民音乐教育

谈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一书是李巧伟、张天慧与中国纺织出版社联合编著出版。该书编著的过程中是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创作的主线,首先是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概念和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次是针对湖南民间艺术和瑶族音乐舞蹈文化、土家族音乐舞蹈文化、苗族音乐舞蹈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之后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多元化的融合进行了阐释,最后是对民族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进行了介绍。

纵观《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一书,分为六个章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进行解读,也就是说文章第一章节的内容,针对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以及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和认知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这一章节的介绍让读者对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了一个基础的掌握和认知。第二部分即是文章的第二章节、第三章节、第四章节的内容,在这个部分主要是以湖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为例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解读。在第二章节中主要是针对湖南瑶族音乐舞蹈文化进行介绍,从湖南瑶族的民族、瑶族的器乐、瑶族的《盘王大歌》仪式及音乐、瑶族舞蹈等等多个方面诠释了瑶族的音乐舞蹈文化,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个方面的内容认识到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第三章节是针对湖南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从土家族的民族、土家族的器乐、土家族的戏剧以及土家族的舞蹈多个方面的详细分享来加深读者对土家族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的认知。第四章节是针对湖南苗族音乐舞蹈文化进行分享,从苗族的音乐和苗族的鼓舞两个方面对苗族音乐舞蹈文化进行解读。作者是在湖南衡阳师范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学,因此在本书编著的过程中也是结合湖南本省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举例分析和介绍。最后一部分即是文章的最后两个章节,针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结合做出了阐释。在最后一部分的介绍中,首先针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概念进行了解读,针对民族音乐的多元化融合进行了分析,其次是在此基础上针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探讨,结合实际的情况对学校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高校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音乐教育与教师的职责、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培养、民族音乐和高校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民族音乐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老一辈的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度挖掘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在经历苦难时的心态,培养我们乐观的品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对古代文化的掌握和熟知。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一书的编著为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度剖析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资料。在当前阶段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一书能够有效的帮助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民族音乐文化有一个系统性的掌握,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有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一书的编著充分的证实了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本书的编著和介绍能够让从事高校音乐教学的人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这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掌握,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一书无论是对于从事高校音乐教学的教育者来说,还是针对当前从事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学者来说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蒲涛 单位:成都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声乐教授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因此,中国民族音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在高校当中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方面的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创造了极为灿烂的文化。我国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是长久以来历史积淀的成果,其中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因此在高校的音乐教育当中,将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教育对象进行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一、民族音乐的美学特质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宝贵的财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离不开文化传承和发扬。五十六个民族能歌善舞,因此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各个民族均有传承至今且独具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其影响深远,并且音乐中彰显存在的价值,对音乐领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大约五千年前,在黄河、长江等流域繁衍生息的祖先们,开创了最初华夏音乐文明。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音乐文化逐渐呈现多元起源以及混合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各个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中国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并不断灿烂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各个时期的意识形态随之发展改变,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深远影响,直接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变化与发展。在此之中,民族音乐的独特性是决定民族音乐得以长久传承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得民族音乐能够独具特色的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下,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正是通过“音乐”这个特殊的记录方式,才使得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等人文背景得以重现。由此可知,中国民族音乐历经千年,沉淀了深厚的音乐底蕴,是各个民族艺术智慧以及创造才能的结晶。通过民族文化融合以及传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民族音乐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音乐体系,且至今仍不断交流融合,彼此竞争。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音乐能够衍发展,向世人呈现倔强而灿烂的音乐文明。

二、重视培养民族音乐教育人才

现阶段,民族音乐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此方面的教师相对比较缺乏,甚至有一些民族音乐几乎已经濒临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必须要能够尽量打破学历或是资历等方面的界限,吸收更多的民族音乐方面的人才,加入到教育队伍当中,以此培养更多的民族音乐人才。首先,需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其中,应该对民间音乐进行重点收集与优化。与此同时,提高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的关注对,并且加以培养,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次,要在高校当中培养更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资源,要让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为民族地区能够培养更加具有创新性质的,符合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音乐教师,这也正是民族音乐教育想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对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是需要关注的。民族音乐的教师的培养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能够坚持将音乐和舞蹈以及戏剧影视等各个领域相互结合起来,要让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同时也要对教师的知识进行更新,提高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准,使教师拥有更加专业的技能和开拓的视野,不断的积累更多的音乐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方面的理念。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音乐培训班,以此来培养壮大师资队伍。也可以指派一些比较优秀的音乐教师,到一些少数民族的当地音乐学院进行造访,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民族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1]。

点击查看全文

音乐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理念重建研讨

【摘要】音乐教育行为分为两种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由于两种教育行为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上存在区别,它们在教育手段与方式、教育评价标准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比较这些差异,是我们真正认识音乐教育目标的前提,也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在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正视音乐教育现状,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进行专门的探讨,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 ;国民音乐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 音乐课程改革; 音乐鉴赏

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正视音乐教育现状,对音乐教育现状有一个清醒认识,是明确音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推进和落实音乐课程改革的保障。

一、音乐教育的再认识

音乐教育行为分为两种类型:国民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由于两种教育行为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上存在区别,它们在教育手段与方式、教育评价标准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比较这些差异是我们真正认识音乐教育目标的前提,也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属于国民音乐教育的内容,它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吸引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的基本能力,即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与音乐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基本技能。继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以及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使学生逐步了解本民族的音乐,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激发爱国热情,接触世界各历史时期、各文化背景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音乐视野;通过音乐教学,启迪学生智慧、陶冶高尚情操和优良的品格,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但由于人们不能正确的理解两种音乐教育行为的关系,导致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上常常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音乐课可有可无,而把参加文艺汇演、培养少数人才当成衡量国民音乐教育的全部标准。错误地认为音乐教育主要是面对那些打算以音乐作为职业的学生,对于其他的学生来说无关紧要;那些所谓“世界名曲”是给从事音乐专业的人听的,所有音乐上的事情与其他人无关;上音乐课也就是“玩”,甚至于音乐课可以在文化课学习紧张的学期扮演可有可无的角色。应试教育下造成的“务实主义”,使现今各中学的音乐特长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生产了成批量的不知音乐为何物的音乐产品,量上的不断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可喜的信息,质的直线骤减给音乐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社会对这部分学习音乐、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的态度是蔑视的,这些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但不热爱音乐、今后将可能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对音乐的态度也注定会是蔑视的,而后者的蔑视是摧毁性的,因为前者蔑视的是从事音乐的人,后者蔑视的则是音乐的本身。可面对当前这种空前的“繁荣”,有些的的确确具有音乐天赋、又热爱音乐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因此望而却步,做出了学什么也不学音乐的选择,对于音乐的发展来说,这是无法逃避的痛处。具有可发展潜力的音乐人才不能输送到高校,接受专业音乐教育,这给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专业音乐教育水平的下降,影响了国民音乐教育的正常发展,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的制约势必给专业音乐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在社会音乐文化中,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他们是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应以专业音乐教育培养音乐人才为最高目的,国民音乐教育则作为它的基础。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伯恩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广大的参与其中的听众,而是一些被动的听音乐的人,那我们就永远不会有一个具有音乐文明的国家和民族。”这句话是深刻的,它说明即使从音乐本身的目的来看,国民音乐教育也是极端重要的。它一方面需要国民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国民文化素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音乐艺术不再是一个有少数音乐家承担,用以表明社会有音乐的音乐艺术,而是直接使全体国民成为其主体的音乐艺术,全面提高国民音乐文化素养,即是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自身发展的目的。

二、将音乐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在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正视音乐教育现状,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进行专门的探讨,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学科设有六个模块,其中音乐鉴赏模块2学分,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各1学分,必修学分3学分。对于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开设,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了统一的集中培训,使一线音乐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音乐课和音乐学科各模块的具体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体如何实施,各模块之间如何设置,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还存有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目前,绝大多高中学校的音乐课至多可设置三个模块,即音乐鉴赏、演唱、演奏(此模块的设置受音乐教师的所学专业及个人情况制约),这三个模块总共4学分,其他模块的课本还在编著中。现有音乐教师接受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知识结构不能与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模块教学要求进行接轨,普遍存在继续学习的需要和必然。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的现实是个音乐模块正常开设的另一必须考虑的因素。根据必修学分3学分的规定,音乐鉴赏模块就势必成为必修模块,另两个模块任选其一。只有这一种定式在实际的音乐模块设置中具有可行性,没有其他选择的可能。基于对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现状及新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上的考虑,音乐鉴赏模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音乐基础薄弱进行“补课”和其它模块的开设打好了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后的音乐鉴赏模块,对比以往高中音乐欣赏课来讲,从广度、深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真正认识音乐鉴赏模块的重要性,才能实实在在的有助于推动音乐教学改革。从音乐作品的时间、空间和内容上来看,音乐鉴赏模块向音乐教师的个人艺术修养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音乐教师必须提高认识,拓展专业的口径,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来迎接新教学标准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备课应该从音乐作品的作者、主要生平、创作该作品时的年龄和心态以及时代背景几个方面做起;反复筛选所要聆听的音乐作品的版本与演奏风格,其中演奏者的生平与演奏风格也是要有所准备的;教师要反复的倾听,自身先从中找到音乐上的共鸣、感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的揣摩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如果该音乐作品连教师都感动不了,又如何去向学生传授其中的音乐真谛?音乐教师需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工具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设计制作音乐课件,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轻松进入音乐的教学情境,进入审美期待阶段;并从中感受到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作音乐作品时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性的聆听它、发自内心地感受它,产生审美效应。音乐课程改革涉及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和贯彻音乐课程的新理念,成功地走出音乐课程改革的第一步,不断探索、总结音乐课改实验的规律和经验,经过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点击查看全文

浅谈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理念创新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属于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娱乐功能,其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德与智的双向发展。由李巧伟、张天慧著写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4月版)一书,以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为主线,结合湖南土家族音乐舞蹈文化、湖南苗族音乐舞蹈文化、湖南瑶族音乐舞蹈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系统解读,结合中国音乐教学现状,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理念创新具有一定启发性。

以音乐文化传承为切入点,阐明音乐教育重要性

作者立足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现状,指出民族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蕴含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审美意识、文化习俗、独特气质、思维方式等,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发展。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性格,还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孕育出风格多样且具独特魅力的少数民族音乐,是现代人值得传承与弘扬的珍贵艺术。以此为切入点,作者指出了民族音乐教育对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认为高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课程与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审美修养,还有利于感受、欣赏神韵与意蕴兼具、风骨与神貌具备、情感与伦理互相渗透的民族音乐艺术作品,传承与发展我们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结构原则、展开手法、调式结构等。作者以优美的词汇呈现我们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与现状,继而笔锋一转,将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起来,自然而然引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呈现出逻辑清晰、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为读者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提供帮助。但作者并未浅尝辄止,而是意图深入挖掘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问题,指出我国民族音乐传统教学存在的,诸如音乐教师缺乏交流合作、音乐教学重点存在偏差、普遍存在着“揠苗助长”式的音乐教学现象,以及学生学习方式不恰当等问题。这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阻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创作能力。

基于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创新音乐教育理念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概括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全面现状,故作者进一步对其展开论述,指出我国民族音乐教育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实践活动质量不高、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作者进一步提出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理念需要创新,以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分析进行音乐教育创新理念时,作者不是从某一方面探析创新的需要以及创新的内容,而是做到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追求结构性与全面性兼具的教育价值。从多个角度探析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理念创新,将民族音乐教育观念、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纳入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理念创新体系中。例如,作者以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为典型案例,分析了教学方法创新为民族音乐教学带来的益处,以及这些方法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再如,作者以翻转课堂模式为案例,指明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音乐教育育人目标。综上,作者关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教育研究逻辑清晰,既使得书本内容立体化与具体化,也展示了作者对民族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教育的深刻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可作为高校教师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者与民族音乐教育研究者的参考书。

作者:于秀慧 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音乐表演系

点击查看全文

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与本土音乐文化要发展,与外来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是必然的,同样,国外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也要与本民族的、本土的音乐教育实际充分融合,才能不流于形式,只有立足于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之上的吸收、融合与建构,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才会换发活力,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充满自信。文章在奥尔夫本土化现状研究与笔者多年奥尔夫本土化实践教学的基础之上,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制约因素与实施途径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民族音乐教育本土化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研究奥尔夫的本土化并不仅仅为了使国外音乐教育在我国得到本土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我们从自身本土文化出发,建构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更好的面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1.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保存、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所体现的个体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在集体化、规范化、统一化的现代学校体制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定程度取消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赖以保存、传承与发展的方式和环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其丰富性、灵活性、综合性、体验性等特点,可以使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将国外音乐教学法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相结合,与音乐教学的实践相融合,与各民族学生音乐学习的特点相结合,使之形成适合于我国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适合于我国音乐教育体制与特点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力、表现力与创造力。首先,奥尔夫音乐教育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即将音乐与语言、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能够尽量多的保留民族音乐审美的真实性,可以使民族音乐文化尽可能得以原样地展现与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其次,奥尔夫音乐教育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必须自己参与其中的音乐教学形式,学生不是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间。因此,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基于上文提到的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进行身体的体验与展现,对于培养民族音乐的表现力有积极作用。最后,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的教育理念———即基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于我国各类民族音乐特性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在民族音乐基本元素与原始素材基础之上进行组合与创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制约因素

本研究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作为检索源,以“主题”、“篇名”以及“关键词”的形式分别检索了截至2019年4月20日之前发表的,有关“奥尔夫本土化”的相关论文,通过人工剔除相关度不高的文章,共搜集到37篇有效样本。统计分析如下:1.文化冲突。研究按照论文第一作者来源地所属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进行文献数量的统计相关研究在全国总体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快、教育条件好以及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力量的带动之外,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民族音乐文化、本土音乐文化的特点以及固有的传承方式有密切关系。少数民族种类较多、人口较为聚集的地区,如云南、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几乎没有相关研究,而新疆、西藏、贵州等地,研究力量也较为薄弱。可见,民族、地域文化的冲突一定程度阻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2.性格冲突。中国为大陆国家,农业维持老百姓的生存,中国人对土地的依赖,对农业的重视,在文化心理上便形成一种内倾型特点,民族性格总体呈现含蓄、内敛,重情感重体悟的特点,我国学者刘长林在其《中国式思维》中提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源自中国民族文化基因的阴性偏向,并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归纳为“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等十个方面。①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将音乐与语言、舞蹈、动作密切结合,充满激情地全身心投入,充分调动身体各个部位外化音乐音响,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这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性格特点有出入。因此,文化心理与性格特点的冲突,致使我国学生在奥尔夫教学中,很难实现自然、放松状态,是制约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的重要原因。3.体制冲突。统一化、规范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与应试教育下的音乐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国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追求知识的全面、系统与难度,但在教学的具体计划与安排上,音乐内容又被分割与孤立,学生很难接触到全面、系统、整体的音乐文化。在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上,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授形式,使得讲授与演示成为最直接、最快捷的音乐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知识体系的构成快速,但缺点在于,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力。除此,应试教育下,我国音乐教育的评价机制也体现出较为严重的技能化、专业化倾向,这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所主张的音乐教育的灵活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相冲突。4.环境冲突。奥尔夫音乐教育之所以具有持续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方法与内容的合理性,还源自一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处的音乐文化环境的支持,教学的场地、教具与设备的支持等,灵活多样的设备与教具才能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而在我国的实际音乐教学中,缺乏奥尔夫音乐教学场地与教学设备、缺乏可以灵活使用的乐器,限制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另外,我国音乐教育中仍然存在的西化倾向,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对于教育环境的需求。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实施途径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