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学启蒙教学范文

国学启蒙教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国学启蒙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国学启蒙教学

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教育的价值越发突出,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学作为中国文化精髓,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其在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智能移动设备应用,打开了国学启蒙教育新形势,使之功能价值得到了进一步释放。本文基于对国学启蒙教育现状的分析简述,着重就智能移动设备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国学启蒙教育;智能移动设备;应用;创新优化

传统教育模式下,启蒙教育多是以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开展,地点、时间固定,所传导的文化知识单一,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而基于智能移动设备应用的国学启蒙教育新模式,则接触了上述时空限制问题,其良好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完美的学习体验,是未来国学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国学启蒙教育现状

在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国学启蒙教育作为传承优良文化的重要方式,对提升孩童文化素养和行为素质具有显著作用,得到了广大家长群体的关注。科学发展视域下,国学教育不是跟风教育,对孩子记诵、认字并未有过多要求,其根本价值是塑造一种美好的语感语境,从而使孩子从中获得启示和愉悦,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精神文化素养。但是在国学启蒙教育实践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其功能价值未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部分教师自身国学素养较低,对其内涵认知不清,启蒙教育组织活动缺乏目标性、针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情感体验。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校国学启蒙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表现为内容单一、方法落后等问题,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限制了其想象思维发展,使之逐步失却了国学学习兴趣。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基于其普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为课堂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重新整合丰富多样的素材构成,符合幼儿认知成长规律,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师资建设。正如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有一碗水才能交给学生一杯水。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作为主导,是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综合素养建设至关重要。同时,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新时期,幼儿园必须要深刻意识到师资战略地位,总结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国学启蒙教育模式的要求,根据教师实际表现,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样化培训教研活动。在此过程中,可邀请专家来园,深度解析国学经典内涵,共享启蒙教育经验,及时更新教师理论知识及思想理念,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培育教师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引导功能。同时,还需加强对移动学习模式的探究,了解智能移动设备特性优势,探讨其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方式,促进业际交流。另外,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必须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完善,认清国学启蒙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形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掌握尖端教育科技,为学生营设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

点击查看全文

小学国学启蒙教育有效性思考

摘要: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人伦、敦善行”为基本修持,然后实现成己成物、造福社会的理想,这正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历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国学教育在开启智慧、教化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良好人格的养成则是奠基于童年,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可以使他们幼小纯净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形成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教师在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深入的思考和真正的践行,导致学生“食而不化”,即单纯为背诵而背诵,不能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做探究,使学生真正汲取到国学的营养,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国学;启蒙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结晶,其中蕴藏着的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而小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使国学启蒙教育在健全人格、培养情操、塑造品德、铸造精神等方面发挥实效性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获真“知”

国学启蒙教育的起始点和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吸收。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范读一遍,然后解释一下,最后领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记忆。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透过文字真正理解语句的内涵,教学内容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无法使学生获得真“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国学经典在字面上让人感觉艰深晦涩,但它是对生活的总结,又是反过来指导现实生活的,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永远是平实朴素的,因此,要采取符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诵读记忆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玉石加工的四道工序,然后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就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不会取得成功。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无知到有知”的体会。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三、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动真“情”

点击查看全文

国学启蒙教育视野的小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本文对小学德育现状进行简要阐述,说明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并对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总结国学启蒙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小学德育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国学启蒙教育;小学教育;道德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道德教育与知识文化教育同样重要。小学生处于性格和人格的养成期,此期间的个人品行状况以及道德发展状况,对学生青春期乃至成年早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在小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叛逆、自私、集体意识弱等不良倾向,实际上意味着小学生道德教育需要加强。

一、国学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

“国学”的概念十分宽泛,从广义来看,国学是能够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学术、理论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总和;从狭义来看,国学是可用于个人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学校教育中提到的“国学”,多是指狭义上的国学。国学启蒙教育即使用国学经典中适用于小学阶段以及国学初学者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教育形式,《弟子规》《三字经》《诗经》《论语》等皆可选用。国学启蒙篇章多是对个人品行发展、个人行为准则以及处世方法和态度的阐述,具有明确的教导意义,能够给小学德育提供良好的范本。小学生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能对传统道德有初步的认知,辅以教师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

二、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1.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化,因材施教小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受家庭教育影响比较大,因此,道德教育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根据小学生原生家庭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状态,选择合适的启蒙读物进行讲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讲《弟子规》的“出则悌”篇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兄长”,教师就可以将“长”的概念扩大到“父母”“教师”“高年级的学生”“路上遇到的老年人”等。而对于家里可能有哥哥姐姐,或者本身就是哥哥姐姐的孩子,则要尽量解释“长”在家庭中的含义。2.树立师者典范,以身作则实现言传身教国学启蒙读物中有很多关于教师角色的描述,如“教不严,师之惰”等。这说明教师在教育中始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能力,但是,在学生认知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教师仍需要在教育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尤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的言行就对小学生起到非常明显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存在小学生课间在走廊里打打闹闹的现象,有时候学生之间的肢体运动幅度较大会产生冲突,教师的“暴喝”制止虽然有效,但是这种行为也是通过暴躁的、突如其来的方式完成某个目的。而国学讲究用“德”化解矛盾,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更多地应该采用温和、守礼、宽容和仁爱的方式教育学生,应在教育过程中展示教师的“德”,为学生做出榜样,实现言传身教。3.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有效地实现潜移默化的德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所处的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学启蒙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昔孟母,择邻处”,教育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及走廊的墙壁上贴上国学经典中反映道德要求的名句,经常提醒学生遵守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熏染,自然而然地践行道德行为。

点击查看全文

优秀国学的启蒙教育方式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是学习语言和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小学阶段,选择优秀国学中的精华篇目,开展有效国学启蒙教育,以国学经典为媒介讲授传统美德,将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小学优秀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和方式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国学教育;意义;方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都得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在文化领域方面却日渐受到西方暗潮的腐蚀,正在逐渐退化,以至于出现失传和断层的现象,这是我们整个民族应该警觉的问题,因为我们民族优良传统就凝聚在这种民族文化之中,这种软实力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性。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就值得我们越来越重视。

一.小学优秀国学教育的意义

1.塑造学生品德。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摒弃的精髓。它能让我们以更加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让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国学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弘扬国学,对小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显得尤为必要。2.陶冶学生情操。国学中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这些优美的诗词被代代传诵,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陶冶学生,就是给了学生一把开启心灵智慧的钥匙,真正让学生受用一生。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而且易于诵记,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如《论语》《孟子》《唐诗》《宋词》《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教材,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操,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3.健全学生人格。优秀国学中蕴涵的传统美德,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塑造,素养得以提升。如今,西方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浮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如何健全学生人格,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如《弟子归》,便是行为规范,能使学习者养成良好习惯。再如《论语》、《孟子》中的思想,其中不乏有益身心的圣理格言,已经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国学教育就如同杜甫笔下的春雨,对启迪学生的心智和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小学优秀国学教育的方式

1.解决课程设置,推广国学教育。小学传统课程中对国学教育重视不足,我们就要大力推广国学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篇目来诵读,最好作为单独的课程列出来。另外开设国学兴趣课,包括国画、书法、象棋、武术、民族舞蹈、古诗词朗诵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应融入国学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中,也应要求做“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廉洁”的君子,让每个学生都能“积跬步,致千里”。2.注重校本教研,培训国学骨干教师。国学教育成功与否和教师有很大关系,学校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教师须先行一步。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懂传授方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校应该注重校本教研,探索出科学化、专业化的国学研究道路,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国学教育的水平。加强教师培训,可从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组内教师推进课———教师集体研讨等环节入手,反复揣摩,最终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国学教育不断地注入底蕴,争取使国学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真正的达到枝繁叶茂,代代传承。3.国学教育实践,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如何摆脱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领略国学的精华?毕竟现代社会还是和古代社会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文化语境存在天壤之别,为此,我们应该给国学教育注入现代元素,结合现在孩子的实际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演绎,既有古代寓言故事,也有经典古诗词,让孩子们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也可以借助课程优势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如美术课程中的国画、音乐课程中的古典曲目,都能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开展国学教育,还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计划和步骤,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决策、教师的进修培训、校园环境建设、德育的大力倡导、学生家长的支持等。只有在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学生从优秀国学中受益。总之,我们不能仅仅把国学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国学教育跟随潮流而来,又随潮流而去,应该把国学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养,就要充分认识到国学文化回归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国学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

点击查看全文

国学启蒙教育与小学教育研究

摘要: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习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