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航空技术创新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提要]通过查阅大量的数据、详实的资料,对襄阳市目前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初步的梳理,结合当前社会整体工业发展趋势,围绕如何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手,促进襄阳市工业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近年来,襄阳市作为湖北省“两带支撑”战略中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区协同”战略中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点城市,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生态立市”的总体思路,坚持新发展理念,在中西部同类城市中探索区域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襄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成效
(一)产业优化,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1、发展质效大幅提升。2019年,襄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12.8亿元,比上年增长7.9%,跻身全国GDP前50强城市之列,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1.7∶55.4∶32.9调整为2019年的9.3∶48.4∶42.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2020年虽然遭受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但在一系列复工复产政策措施强力刺激下,全市经济触底反弹,仍保持在预期的合理增长区间。2、科技新动能加快释放。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一极两中心”建设要求,各类创新要素加速聚集,万亿工业强市建设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日俱进、今非昔比,以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新高1,022.2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占GDP的比重达到21.2%;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增长30.4%,同比增长16.7%,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7%;高新技术企业达536家,位居全省第二;全年有14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42.34亿元,登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5家,各类孵化器新增入孵企业213家;全市共申请专利9,199件,其中发明专利2,267件。
(二)创新引领,工业绿色化发展迈上“新台阶”1、新能源产业方面。襄阳市依托新能源产业基础较好的条件,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包括电池材料、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制造在内的技术创新和工业体系建设,带动全市产业低碳化、减量化、绿色化高质量增长。目前,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66家,形成了以骆驼集团、中车电机、追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零部件制造产业和东风襄旅、众泰集团为龙头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体系。襄阳市被列为国家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工作走在全省及中西部同类城市的前列。2、绿色信息产业方面。襄阳市适时抓住新一轮以“大规模数据、智能化生产、无线网络”为特征的技术革命新机遇,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华为云服务华中大区中心、中国移动襄阳云计算中心、万洲电气等企业,开发相关产品、服务及应用,不断提升“襄阳云谷”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服务中部、辐射全国的区域性“云服务”产业中心。3、循环经济产业方面。襄阳市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行减量化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壮大发展,围绕谷城县打造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围绕老河口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废铅酸蓄电池资源化利用、再生铝及铝深加工和废旧电池、废钢循环利用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金洋资源、楚凯冶金等为代表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得到迅速成长,废铅、废铝、废钢铁、废塑料橡胶等资源利用率均达90%以上。目前,全市拥有6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快速向园区集聚,有力带动了全市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形成。东风康明斯、骆驼集团、际华3542等企业获国家“绿色工厂示范企业”、“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绿色产品示范企业”等称号及绿色制造集成系统专项资金支持。
(三)政策驱动,科技体系加速健全1、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襄阳市着力打造精品支持政策,出台《襄阳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2018]33号)、《襄阳市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襄政办发[2018]28号)、《关于加强专利工作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意见》(襄政发[2017]19号)、《关于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襄政发[2016]21号)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2、科技创新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襄阳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促进创新要素向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打造了一批以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初步形成了以创新型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先后培育了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企业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路线图计划,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6家。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鼓励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建共建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加快建设。二是搭建襄阳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汉江科联网,进一步统筹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解决襄阳市科技创新资源分散、开放共享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服务水平能力不足等问题。三是依托技术创新平台,积极申报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近三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40个,争取支持资金4.16亿元。4、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提升。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平全面提升。2017年襄阳市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融资试点城市,高新区成为全省第二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樊城区、襄城区、襄州区和谷城县、南漳县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区(县),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诸葛亮中学成为全省首所“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近5年累计申请专利数35,975件,其中授权专利10,511件,有效商标注册量12,660件,中国驰名商标48件,著名商标287件,地理标志商标39件。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省级、行业标准296项,成为汉江流域工业质量标准化创新中心,中航精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一、航空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
在航空企业中,质量管理也面临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质量管理信息化仍然比较薄弱,迫切需要根据航天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质量信息化的整体方案,提高其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
二、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航空产品大多都是及其复杂的,具备生产难度大、设计学科多、多型号交叉以及设计与制造并行的特点,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尖端科技领域。航空产品的质量管理过程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无疑给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航空企业,只有建立适合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航空产品质量管理贯通到航空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2.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研发系统、生产系统和质量系统三大系统,其中质量系统是研发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系统,在航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现今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但是,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严重的滞后,信息化平台不健全、工具缺失等都是的质量信息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渠道不畅通直接导致了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相应,特别是不能对产品故障信息处理的过程实施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严重阻碍了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客观上要求信息化的应用扩展到质量管理工作之中,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飞行技术专业立足于国家发展民航产业发展,依托企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主动适应民航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于培养面向民航飞行驾驶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工程教育认证为目标,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为指导,积极探索飞行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专业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成为符合行业应用需求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飞行技术;工程教育认证
飞行技术专业建设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以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达到中国民航局飞行驾驶人才职业标准为目标,以国内外高水平同类专业为参照,积极探索飞行技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全面推进飞行技术国际化人才的改革措施,提升飞行技术专业质量。
一专业建设理念
应用型飞行技术本科专业的建设紧紧围绕“一个深化”、“两个引领”、“三个强化”而展开。“一个深化”即深化校企协同办学,探索协作发展新模式。结合当今民航业的发展现状,践行和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发展的新模式。一方面,本专业根据民航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改革等方面与行业和企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主动服务企业发展,培养符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和能力。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依托企业的帮传带教,将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师队伍,同时也将大大缩短建设周期[1]。在校企双方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办学内涵和外延都会得到进一步深化,达到共创双赢的局面。“两个引领”即以CAAC和FAA执照标准为引领,完善“学历教育+执照培训”的培养体系。学历教育是培养合格飞行人才的基础。现代民航的发展对飞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飞行员的角色必须实现由操作员向现代航空器资源的管理者的转变,从而使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2]。飞行人才的培养也从50年代单纯的驾驶术培养到集航空器驾驶、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航空安全首要负责人等为一体的技术操纵、资源管理、决策处置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飞行技术专业成为涵盖通信、电子、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心理学、法学、管理学、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同时,飞行技术专业性强,就业岗位明确,除了满足国家对于一般工科学生的一般要求外,还须按照行业法规要求,取得从业的岗位证书,即飞行员执照。飞行学员一般在学历教育最后一年到中国民航局认可的国外航校进行实际训练,获得以美国FAA为主的飞行员执照[3]。回国后则需通过CAAC相关考试,换取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飞行员执照,成为进入航空公司就业的必要条件。因而执照培训成为培养职业飞行员的必由之路。面临新形势下的素质要求,作为行业性强的人才培养,必须夯实职业基础,着力提高职业技能。“三个强化”即强化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飞行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飞行技术是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具备熟练的驾驶技术和飞行运行管理能力,符合国际民航航线运输机驾驶员执照标准的职业飞行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于国际化需求。通过构建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和引进具备先进教学方法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打造国际化创新实践学习氛围,以探索飞行技术专业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和体系,对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高级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成为构建我校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体系的扎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人才培养方案思路
首先,构建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计划。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航空运输人才的需求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和中国民航局标准,运用国内外先进的飞行理论与技术标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21世纪民用航空事业需求,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综合素质、高度的安全意识、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掌握飞行原理、飞行性能、空中领航、仪表飞行、航空气象、驾驶舱资源管理、空中交通管理、航空法规等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飞机驾驶技术和飞行运行管理能力,符合国际民航航线运输机驾驶员执照标准,拥有国际竞争实力,面向民航飞行驾驶一线岗位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其次,完善体现工程教育特点、满足职业技能标准的毕业要求。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以工程教育评价指标为依据,结合中国民航局关于飞行员培养的相关要求,制定如下毕业要求。其中,飞行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是达到中国民航局商用驾驶员执照的知识和技能标准,获得飞行员执照。再有,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照国际同类专业,积极吸纳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参与研究,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在该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基础、专业、实训和实习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和企业项目有机结合[4]。同时兼顾同一门课程之间内容、方法和技术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技术和方法;相关课程之间内容、技术和方法的科学综合,由多门课程相关内容整合成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编制专业的培养计划。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大学基础教育、飞行理论教育和企业学习与飞行实践三大部分,包括9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知识拓展与创新模块、学科基础与技能模块、学科基础拓展模块、专业特色模块、专业特色拓展模块、校内实践模块、企业飞行实践、毕业设计模块。
一、郑州航空港试验区建设现状及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内容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利用郑州重要的内陆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加之郑州航空港空域条件又比较好,航线接入较为方便,其产业基础也很良好,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成为我国首个被列为国家战略一部分的航空港实验区,目前来看,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呈现蓬勃发展、快速前进的态势,但其发展时间比较短,尚处于开始阶段,还需要一系列动力机制的带动,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还有一些发展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国家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可以通过结构性减税推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有效建设。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影响
(一)总体税负方面
国家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可以改变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缴的重复纳税现象,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税负繁重且税负分布很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革新。而改革后交通运输行业只需缴纳11%的增值税,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的一部分,交通运输行业增值税的减负必然会使交通运输行业的流转税总体税负降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高科技产物,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税收改革的背景下,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正好可以抓紧时机,利用“营业税改增值税”带来的税负减轻的好处,积极进行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综上所述,国家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避免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重复纳税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流转税税负,从而推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购进收入比重过低的情况下,其税负可能会出现不降反增情况,原因则是税费抵扣。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处于建设初期,需要购进大量设备和器材,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致使其有许多可以抵扣的内容,税负减轻。
(二)收入、费用及利润方面
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在费用方面,会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成本费用项目下降,其中包括固定成本和流动成本;在收入方面,会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不含增值税的收入规模降低。但是就收入和费用降低速度方面,成本费用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收入的下降幅度,因此会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利润增加。
摘要:近年来,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因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测绘速度等明显优势在工程地形测量领域被广泛应用。文章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测量情况,阐述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及其在水利工程地形图领域中的优势及价值。
关键词:无人机航空摄影;地形测绘;水利工程
1引言
我国人口基数大,用水问题相比其他国家更为重要且值得研究,所以我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地形图测绘,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航空摄影测量(AerialPhotogrammetry)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测绘领域中承担起越发重要的工作,同时也促[1]使测绘工作开始向智能化过渡。航空摄影测绘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测绘速度的优点,特别适用水利工程地形图的测绘。水利工程的设计对测量精度的要求非常高,传统的人工仪器测量办法所获取资料的精准度不能满足水利工程的需[2]要。而无人机航空摄影测绘能够获得较为精准的地形图资料,可以基本解决水利工程测绘中的问题。
2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2.1技术介绍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是利用无人机装载的摄像设备对下方地面地形进行摄录,同时综合下方设置的像控点的坐标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完成测量工作。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设备主要有无人机、机载摄像设备、地面监控设备。软件主要有遥控系统、远程监视系统、航线设计以及数据处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绘具有耗能少、时间短、精度高、飞行要求少等优势,其精度可以满足1:1000甚至是1:2000的比例尺要求,分辨率可以达到0.05m(见图1)。无人机航测技术常与GPS相结合使用,这样可以直接获得数字化的地形图,能够保障水利工程测绘效率,满足其精度要求,并且可以节约测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