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寒假专题教育范文

寒假专题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寒假专题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寒假专题教育

读写结合拓展微课程开发与运用探析

基于读写结合的语文拓展微课程,是站在学生立场,换作学生视角,根据学生的需要整合统编本教材与学生真实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开发指向学生“多元人文元素、读写语文要素”协同培养的拓展性微课程,利用“线上课程、线下教学”互为补充的方式推进实施。帮助学生将学习从课堂、从书本引向广阔的世界,并在真实的情境中促进学生深度读写的高阶语文能力,以这样的高阶语文能力反过来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生活问题,提升生活品质。

一、双线结构的课程理念架构

1.“人文元素”走向。语文拓展性微课程试图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把认知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提升结合起来,教学的视野从语言文字“小语文”的范畴扩展到“大语文”更加广阔的人文空间。人文元素大致有:社会参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力量、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审美情操、独立思考、文化传承等。

2.“语言要素”取向。“语言要素”是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素养的基础,具体包括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对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理解、感受、领悟能力;口语跟书面语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语言积累与语感等;突出表现在读写能力的提高上。读写结合语文拓展微课程,“语文味+综合味+实践味”融合并举,共同提升。

二、多向链接的课程内容选取

1.从“教材深处”选:作为语文拓展微课程,首先姓“语”,所以必须保持该有的语文味;其次,不能游离语文教材漫无边际地选取拓展课程内容,而是应该依托语文教材、立足语文教材,链接真实世界中的课程资源进行辐射性拓展内容选择,主要选择方向:文本重点处链接生活素材选取;教材特色处联系生活资源选择;文本疑难处联系情境资源选择;文本空白处拓展全域信息确定;教材欠缺处整合实景资源筛选。

2.从“教师特长”选: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应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地将自己的特长转化为微课程,如喜欢灯谜文化,可以开发灯谜微课程:教师出灯谜给学生猜,喜欢灯谜的学生出灯谜给同学们猜,师生共同创作灯谜给同学们猜,学生寻找灯谜的小历史、小传说的微课交流等;喜欢字理文化,可以开发字理微课程等。

点击查看全文

名著阅读教学研究

名著阅读教学篇1

内容摘要:名著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还能增强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名著内容阅读过程中感受其中涵盖的文化特点以及思想感情,全面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并促进构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本文将通过营造良好名著阅读环境与氛围、构建创新化名著阅读教学模式、加强名著阅读交流及互动等多项措施的应用,针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全面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完善设计名著导读教学方案,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特点,同时要加强在教学环境及教学目标等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为学生设计完善且多元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名著阅读学习模式的丰富多样性特点,全面激发对名著阅读的学习热情,为将来的名著阅读打好基础,让学生潜移默化的阅读学习体系中掌握多元名著知识。

一.营造良好的名著阅读环境与氛围

在初中阶段名著导读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积极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结合初中阶段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为学生营造积极良好的名著阅读环境和教学氛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呈现,给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多角度去感受阅读环境、学习气氛带来的积极影响作用,全面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积极性。首先,良好阅读氛围的构建可以通过辅助性教学工具进行创设,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在学习气氛与学习环境方面进行良好的创设,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课程教学过程中,其中的重点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通过名著全书阅读的形式,熟悉其中的人物特点,梳理其中的故事情节,从而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教学核心思想。在教师教学时,要结合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学生喜欢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将“雪地捕鸟,树下寻蝉蜕,课上描绣像”等多种情境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直观生动进行体现使学生结合此类情境感受故事情节。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新课标教材内容的具体知识体系有着初步的了解,但是却无法真正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意义,不能主动进入至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直观性教学法的运用,来为学生实现教学氛围与环境的构建,让学生充分体会名著阅读内涵,使其在既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会欣赏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另外,语文课堂良好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构建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结合自己的兴趣方向等完成名著导读学习目的。

二.构建创新化名著阅读教学模式

点击查看全文

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探究

一、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艺术实践就是根据改造不同的客观事物来迎合主观需求,是一种间接实现的对象化的活动。这种实践是围绕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教学质量,激发实践能力,提升技术技巧,拓宽艺术视野的社会活动。采用这样一种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实践知识,从而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引导其成长。同时也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弊端或不足,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用科学的思维角度改变简单的学习习惯,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艺术实践的特点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比如专业技能课堂、课后的自由练习或是专业技术的考核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实践。但这种艺术实践是围绕着日常教学课堂而存在,只是单纯的培养技术能力的一种简单实践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真正所需要的艺术实践方式与上述所提到的课堂实践完全不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技能以及其他多种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更为广泛的实践形式。艺术实践活动是音乐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特定、固定的学习内容,而是极为独立、相对的学科。通过真正的艺术实践来检验、考核课堂中的学习成果,同时达到培养教学成果的目的,为学生创造独特的学习氛围及环境,在开发学生自主创新及能力方面有着无法超越的优势。

二、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常见形式

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常见形式分为以下几种:1.在专业学科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举办个人音乐会,包括独唱、合唱、舞蹈以及乐器演奏形式汇报的晚会。2.学生自主创意,并组织实现,比如音乐会或综艺形式的文艺晚会。3.受学校或其他组织要求的活动,或者是参加学校当地一些机关部门、教育部门等组织的大型晚会或者文艺演出等。比如歌咏比赛,大学生年度艺术节,或者是具有单位主题意义等的文艺演出。4.学校之间的互相学习支持,比如结合自身的实际长处到其他学校或者单位进行协助排练、实践。形式包括合唱的指挥、节目的编排或者参与演出等。5.通过休息时间,如寒假或者节假日,到一些事业单位、少年宫、艺术馆等具有文化艺术的教育单位,参与其中的艺术专业培训,辅助教学、编排节目等一系列工作。6.乐队、管弦乐队的合奏排练或与和声、合唱指挥、歌曲作法、民族民间音乐、小乐队配器、电脑音乐作曲与编配等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演唱、演奏、新作品试唱试奏音乐会等。7.与合唱队的排练,比如男生、女生小合唱、二重唱、大型合唱等形式的排练。8.有主题的汇报演出,比如新年晚会、新生欢迎会、毕业生汇报音乐会,或者是钢琴、声乐、器乐的专题晚会。9.参加国内外或者学校组织的各种赛事。10.走出学校,进行最直接的实践体会感受,将民间采风及独特的艺术活动纳入艺术实践。

三、艺术实践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活动能力

1.艺术实践的成果可以在小范围或者是一定范围中获得对于自身艺术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的认可,同时也可以清楚的分辨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更为直接的了解艺术本身。因此,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水平,高效地进行实践活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精准、契合实际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还可对学生在舞台形象上的提升有重要效果。舞台的艺术表现力作为衡量高校艺术生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标尺,如何能组织更多有效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在舞台上展现自我的机会,是教育工作者应逐步解决的问题。3.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比如活动的组织能力、宣传能力等,全方面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4.通过实践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今后要选择的职业。另外,累积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让学生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态度融入到日后工作中,可以让其快速稳定地开展实际工作。

点击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在情感与生活上缺乏父母的指导,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更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极易影响自身价值观和思维的形成。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情感、教育、心理三大方面,只有从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入手,增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并提供帮助,才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关键词: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应对策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表现

(一)情感投入不足。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中,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有:自卑心理与自尊心里的交替、依赖性与独立性共存、自我封闭与开放性共存等几个方面[1](P7)。家庭在关爱服务体系中应该起到核心的作用,父母长期在外导致家庭教育的滞后并且缺乏灵活性;与孩子常年相隔两地,其核心角色功能丧失导致家庭功能弱化,并且会进一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监护人或者抚养人只能保证留守儿童生活中衣食无忧,忽视了儿童内心对父母亲情的渴望。由于长期缺乏温暖与照顾,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第一,在学习方面存在焦虑、畏难的心理问题。第二,在自我意识方面出现自卑、沉默寡言、抑郁、孤独等弱势心理。第三,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根据曹建平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的影响探新中得知,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家庭环境恶化,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降低,并进一步导致留守儿童不良的人格因素,如抑郁情绪、心理承受能力差、安全感缺乏、沉默寡言、自卑不安等[2](P7),所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教育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水平。(二)教育投入不足。首先,在时间投入方面,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少过问,给孩子打电话也只是叮嘱他们要听话、不要贪玩、好好读书等,却对子女的学习期望过高,希望他们品学兼优。学业负担过重、压力大等因素,都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情绪紊乱、学习易疲劳、学习压力大、考前焦虑、自我评价较低等问题的主要原因[3](P7)。其次,在人力方面,2018年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中显示,96%的农村孩子都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监护,由于受到监护人能力、精力、意愿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留守儿童所受到的监护与关爱远远少于来自正常家庭的儿童;隔代教育中的老人,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地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因此只有少数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成绩优异,大多数的成绩还是令人担忧的[4](P7)。第三,在经济条件方面,根据调查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建档立卡家庭20余万,纳入低保的人数有80000多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的有5000多人。由此可知,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还是占很大的比例,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受到了种种因素的限制,不能跟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享有同样教育环境。(三)心理关怀缺失。父母长期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规范化,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失范现象。一是对于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的儿童,父母想管管不了,临时监护人能管不敢管,长期的情感缺位使得以父母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转向以同伴为中心,同伴关系逐渐成为青少年社会性交往的主要方面,所以早恋的留守儿童较多。二是父母的引导缺乏、监护人监管不力,使得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部分留守儿童挑战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常发生。根据有关研究显示,有些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中,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在41%以上[5](P7)。三是家长常用经济补偿的方式来弥补内心对留守孩子的愧疚,“需要人陪”的愿望容易落空。比起经济的补偿,留守孩子更需要心理上的补偿。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在家庭层面。1.转变父母的教育理念。想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强化家长对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经济条件和时间允许下,将孩子带到身边,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接受教育,或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如果出现不良的行为或者心理问题,也可以及时的疏导和矫正[6](P7)。其次,定期回家探望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等到放寒假、暑假把他们接到务工所在地生活,尽可能地去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孩子接触,拉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让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稍稍得到慰藉,使子女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与重视。第三,父母对留守儿童要全方位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方面,而忽视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情况,要去教会孩子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怎么协调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习与生活的矛盾,如何与老师沟通交流,如何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2.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辅导。父母把孩子留给监护人监管后,由于长期不能回家,孩子很容易有亲情缺失和行为失范的现象。而监护人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他们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所以要加强培训辅导,以提高监护意识。在选择监护人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也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不同的监护类型对孩子有着不同的影响。一是单亲家庭型,如若父亲外出,孩子与正常家庭的儿童相比会胆怯自卑,如若母亲外出,孩子可能没有良好的学习成绩,缺乏爱心、同情心[7](P7);二是隔代抚养,农村老人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低,只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三是亲友代管型,如果亲戚朋友家中也有孩子,平时又要忙于工作可能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照顾孩子;所以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有能力并且有心力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学习的人[8](P7)。给监护人普及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引导监护人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二)学校层面。1.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首先,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活动和学习成绩的波动,及时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释放焦虑不安、抑郁的情绪,并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与挫折。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活动,一是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来组织艺术团、各种兴趣小组等。二是由由学生自己组织联谊、主题班会、读书沙龙等活动。三是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受挫力,使他们敢于直面困难。最后,可以通过开展“我为家庭做些什么的专题”假期结束后,我该怎么办的专题“父母外出务工的目的是什么”等个性化专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9](P7),对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严重情况要及时报告学校并联系家长。2.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家校联系。第一,学校应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门心理发展档案,以便及时发现并诊治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发展档案中的记录要详细,包括他们的家庭情况、家庭住址、父母的联系方式以及学习、品行、生活情况等,以方便心理教师及时进行疏导。第二,建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联系的工作,规范留守儿童管理,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认识自己,健康生活。第三,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的力度,开通“家庭热线”,使外出务工的父母定期与他们的孩子保持联系,以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开通“教师热线”,使在外工作的家长随时与班主任沟通联系,并在第一时间了解他们孩子的情况[10](P7)。(三)社会层面。1.地方政府加大帮扶力度。首先,政府要意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动各个乡镇的相关负责人全面关注各村各户的实际情况,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一是建立村级图书馆、村青少年关爱基地、活动中心等,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在关注留守儿童公益事业的同时可以有偿购买教育服务,以第三方运行机制为代表,去推动留守儿童服务平台的发展[11](P7)。二是向留守儿童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发挥法律的作用,进一步健全法律援助机制,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三是政府提高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提升住宿环境,配备生活老师等[12](P7)。2.从根本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应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并从根本上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首先,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大力开展第三产业,增加当地民工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如在农村投资建厂、开展科学耕种养殖技术、开发旅游业等。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整合政府、社区或相关企业的力量,给青年和农民工开展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项目,让村民走上发家致富之路,这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9](P7)。另一方面,加快户籍改革、消除差距,保障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享有和城市人口平等的权益[13](P7)。其次,大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与中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成为了限制人口流动的障碍,扩大了差距,限制了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在城市工作的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到都市生活之中[14](P7),导致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忙于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分散了对子女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综上,要想彻底结束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需要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点击查看全文

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探析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被受社会关注,其中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各职业学校的重视。本文在阐述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的路径,为中国制造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职业教育;传统文化;职业素养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量的扩张也引来质的下滑,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努力方向和追求,其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之一。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职业素养?查阅知网,职业素养的定义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由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两部分组成。涵盖职业语言、职业知识、职业思维、职业技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多个维度。而隐性职业素养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

二、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