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河道综合治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河道综合治理的效益
1.1改善了航行条件促进水上运输的发展
河道综合治理以后,航运条件得到改善,通航标准得到提高,降低了船舶的运营成本和水运转陆运的费用。
1.2改善了取水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
河道的汛期淹没和枯水期的淤积出露,严重影响两岸城镇工农业取水设施的正常运转,河道综合治理以后,岸线和水流稳定,将大大改善河岸的取排水条件,有利于沿岸地区经济的正常持续发展。
1.3平顺岸线、开发河道土地资源
整治河道、平顺岸线,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土地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开发的土地可以用来改善城镇生产和生活环境。
[摘要]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推进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遏制城市水环境恶化趋势。沿河截污工程成为综合治理实施的重要工程之一,通过加大沿河截流设施建设,改善河道的水质。基于此,本文以具体沿河截污工程为研究对象,从该项目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该项目的环境治理与截污工程设计实践思路与提升对策,为水环境治理与沿河截污工程的系统推进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沿河截污;对策
1研究背景
水环境质量与居民的生活舒适度息息相关,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水体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河道内污水横流。污水的整治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然而当前不少城市由于存在雨污混接和污水直排情况,加之各类排水口、排水管道与检查井建设和后期维护不当,存在各种结构性缺陷,导致无法发挥控源截污应有的作用,排水系统也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治污和排水功能。为尽快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破解雨污分流周期较长等问题,各大城市将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作为城市的重点工程,并重点进行沿河截污管涵的建设,充分发挥截污工程的源头截污功效,并将此作为近期改善河道水环境的关键措施。但结合各个城市的工程实践成效分析,在合流制改造过程中,“沿河强化截污”作为过渡产物,能有效改善水环境,但同时也存在截流口设置影响排水、泥沙淤积影响设备正常运行、混流水量大影响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控制等问题。因此,结合沿河截污系统工程实践经验总结,要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需要从“查、改、修、分、蓄、净、管”等多方面入手,落实衔接厂网、清疏泥沙、截污纳管、清污分离、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有效的控源截污。本次从实际截污工程实践分析,该工程是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和企业废水直排、河道淤泥淤积等原因影响,河道水质较差,某段水体还处于轻度黑臭状态。下面重点分析某城区段水环境工程中沿河截污工程实践分析。
2水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
2.1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未能按系统化的思维统筹实施
本次沿河截污工程开展是最符合当地排水系统现状的近期措施。在河道开展治理之初,需要进行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的同步建设,以实现截污管涵向主要截流初期雨水功能的转变。结合本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分析,该工程未能按系统化全局计划进行统筹实施,如在污水管网建设方面,目前只有污水处理厂配套干管完成建设和投入运行,但大部分的支管网建设却未能按照原计划进度推进,这不仅影响近期污水的收集和控制,还影响后期雨污分流改造的推进。结合工程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查阅,受到污水管网建设不足的影响,导致近年来进入管道的泥沙量和污水量呈上升趋势。另外,部分支流也未能按系统计划进行整治,存在不符合整治标准要求和工程进度延迟等问题。此外,还存在最上游调蓄池未建,导致上段截污管涵的实际截流与实际设计值存在偏差。2.2实际污水排放量超出设计要求随着河道周边工业的发展,现状污水量也快速增长,超出原设计值,同时受到工业污水偷排和泥沙含量增大等因素的影响,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导致污水处理出水多项指标与设计排放标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规模也未能达到设计规模要求。最终导致部分污水未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就直接涌入下游,直排河道,河道流域水环境处于恶性循环中,片污水处理系统也陷入混乱中。
摘要:本文以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说明理论技术条件与实践技术措施的结合可行性。同时,通过理论内容的概述分析,引出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内容,并结合具体操作案例,总结了其技术应用的执行措施,以期为相关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道;水环境治理;污染物
1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1.1理论核心原则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是指综合应用多项河道修复技术理论,在形成综合化治理体系的同时,建立完整的统筹管理机制。在河道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要降低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构建人工净化体系,增强水体自净功能,保证整体技术的执行效果。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形成综合技术体系,在整合多污染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对外污染源进行拦截,并对水体中的现有污染物进行原位清理。另外,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系统的自主清理能力,增强河道污染物容纳能力,使得整体水系统可凭借更高的持有量,完成环境保护工作,并为水系统的自净创造更大的技术空间,保证整体技术体系的管理效果[1]。
1.2技术特征优势
单一河道污染治理技术可通过独立的技术内容,为污染治理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撑,但综合效果明显不佳。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有效地补充了其缺陷,可以保证技术的整体合理性,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一是在污染源头的治理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外源污染物对河道的侵入污染,并降低河道内的氮磷含量,控制化学有害物的危害。二是河道定期进行淤积清理,可以消除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控制水环境的污染物水平,保障其周期性净化能力。三是应用现代水体净化系统,能够快速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河道水体环境,同时多方位修复技术能强化河道的抗污染能力。四是通过综合化的技术体系,形成独立的水体生态系统,美化环境,构建生态景观。
摘要:目前,生态U型板桩在水环境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适合作为软土地区的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护岸,与其他方案相比,生态U型板桩护岸成本更低、施工难度更小、施工效率更高且护岸整体稳定性较好。文章结合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针对生态U型板桩的运用进行探讨,首先介绍其基本结构和主要特点,然后基于工程实践对生态U型板桩和其他护岸进行比较,最后对运用生态U型板桩的河堤做稳定性分析验证其可实用性,最后总结生态U型板桩施工要点,旨在为类似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U型板桩;水环境;河道整治;环境工程
1前言
河道整治是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治河道可以有效减少河道的水土流失,改善河道水环境,同时确保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因此,选择恰当的河道护岸方案是确保河道整治工程效果的关键之一。生态U型板桩护岸结构施工效率高、占地面积小,非常适合用于市区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护岸。目前,这种新型板桩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同步进行中,本文以某市某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例对U型钢筋混凝土板桩的设计和应用展开探讨。
2生态U型板桩的结构及特点
生态U型板桩截面为U型,通常用混凝土制成,主要用于河道、基坑、管道等工程建设中,生态U型板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优良的力学特性。生态U型板桩截面为U形,自身重量较小、材料消耗少,抗弯能力强。变截面的结构设计使其截面高度、宽度、抗弯能力提高,生态U型板桩的强度特性与工字钢的强度特性一致,同种材料制成的生态U型板桩和常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方桩相比,其抗弯能力面具有显著优势。施工难度较小。生态U型板桩主要通过振动法、液压法实现沉桩。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履带起重机、行走桩架、导杆架等。振动法使用电动或液压振动锤进行沉桩作业,施工简便,所用工具较少。良好的耐用性。生态U型板桩通常采用高强混凝土、预应力钢筋制成,整体结构坚固耐用,使用寿命不低于50年。节省材料,成本较低。比起常规的混凝土板桩,生态U型板桩使用的钢材、混凝土更少,因此,同等性能要求下,生态U型板桩的制作、设计成本更低。占地面积小。使用生态U型板桩作为河道护岸时,其开挖面会比其他板桩更小,从而减少占地面积,节约土地资源,非常适合土地资源紧张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3工程概况
摘要:启动实施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是山西省为改善太原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文中就该工程的施工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方案设计,对工程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施工导流;防渗;土方平衡
1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建设概况
汾河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是山西省境内的第一条大河,全长约710km,流经太原市区段汾河长度近40km。1998年以来,为改善城市环境,太原市政府对主城区段总长约20km的汾河河道分两期进行了综合治理。2010年为进一步改善太原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创建宜居城市,启动实施了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处于汾河中游太原市区段,北起二期工程治理段末端(祥云桥南500m处),南至晋祠迎宾路南2km处,长度12.0km,呈南北向展布。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堤防工程:包括移堤和现有堤防加固两部分。河道移堤总长度14.1km,其中桩号0+000~10+400西大堤西移,长度10.4km,桩号8+300~12+000东大堤东移,长度3.7km,;移堤后河道拓宽至430~450m。剩余的现有堤防进行加固处理,长度约10.3km。2)蓄水池工程:治理段共设有1号、2号两座壅水闸坝,分别布置于桩号7+400和桩号11+800的主槽内,形成2座蓄水池,池长分别为7.4km和4.4km,总蓄水量1450万m3,蓄水面积440万m2。两座壅水闸坝均由三部分组成:即位于中部的壅水闸和两侧的液压坝。其中,壅水闸布置在中间约100m宽的排沙行洪槽范围内,闸坝上游侧设工作桥,兼做蓄水池两岸人行交通桥。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壅水闸的中间,共2座,可利用现有主槽作为主航道,满足三期工程治理段至汾河二坝河道的水上通航。三期工程航线全长11.8km,通航建筑物采用单线单级船闸。3)排污暗涵工程:排污暗涵的作用是截断两岸边山支沟降雨初期水质较差的小流量洪水,以减少对汾河蓄水池水体污染的几率。暗涵最大设计流量25m3/s,支沟汇入前暗涵净尺寸为3m×3.5m(宽×高),支沟汇入后的暗涵净尺寸为4m×3.5m(宽×高)。本期治理段暗涵起点与二期工程东西暗涵相接,向下游延伸至治理段末端,设计总长度为24km(东西暗涵各12km)。4)防渗墙工程:根据地质勘查资料分析,蓄水池若不做防渗处理,年补水费用将增加4440~5400万元,同时蓄水池渗漏将使两岸的地下水位抬高,可能会对两岸形成一定的浸没影响,所以,对蓄水池进行防渗处理是十分必要的。经比较确定采用垂直防渗方案,蓄水池东西两岸纵向采用防渗墙和暗涵组合的型式,在平面上防渗墙与暗涵错开布置,防渗墙设置在暗涵的临水侧,暗涵与防渗墙之间水平铺设厚1m的黏土层连接,形成防渗墙—暗涵防渗体系,东西两岸纵向垂直防渗墙各12km。两座壅水闸坝底板段前端垂直河道设有一道垂直防渗墙并与蓄水池两侧纵向防渗墙“T”接。
2施工重点及难点分析
本工程为河道疏浚蓄水美化工程,其中施工导流、垂直防渗工程以及土方工程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及难点。1)工程全部位于汾河河道内,建筑物施工必须进行施工导流,由于工程施工线路较长,导致导流工程量大,同时主体工程所处河道地下水埋深较浅,河堤、暗涵以及蓄水建筑物基础施工是均需要进行降排水,因此,选择合理的施工导流及施工降排水方案,是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2)防渗工程主要包括水泥土地连墙和高喷防渗墙,水泥土地连墙总防渗面积为32.61万m2,高喷防渗墙进尺1.06万m,施工线路长,是控制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关键项目,确定合理的防渗墙施工方案是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3)本工程土方开挖量为681万m3,回填量为587万m3,工程量大,投资约1亿元,占建筑工程费用的1/7。为了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土方的二次倒运,加快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土方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3施工导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