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核心课程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也是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文章阐述了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导向,分析了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困境,进而从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夯实文化基础课程平台、拓展自主发展课程群、构建社会参与课程网络四方面提出了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路径,以期助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学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一、学生核心素养: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导向
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也是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从国家政策、“双一流”建设需要和学生发展的诉求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核心素养对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1.国家政策的要求: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改革是关键。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手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高等学校要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急需进行结构改革与体系更新,从而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核心素养是创业课程的灵魂。创业课程是大学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载体。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院校建设,都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业人才。“双一流”建设与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当具备核心素养。因此,核心素养既是大学创业课程体系的灵魂,也是“双一流”建设的灵魂。因此,构建充满“灵魂”力量的创业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3.学生发展的诉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与创业的关键技能。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标杆,使其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强调“双基”培养到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再到学生掌握核心素养,这是从单纯的“教书”走向全面“育人”的巨大转变,对学生的发展与创业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往往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决定学生未来创业成败与得失的,也往往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与创业的关键技能,代表着教育领域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共识,更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旨归。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缺失: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困境
1.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意识的缺乏。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培养核心素养的意识,在课程的计划性、适切性与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缺失。计划性缺失指的是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缺少长远规划,过于急功近利,只顾学生眼前的就业需求,未能顾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适切性缺失指的是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和时代气息,无法聚焦现实,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麦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率是3.0%,2015届仅为2.9%,学生创业意识不足主要是创业教育课程指导不到位造成的。针对性缺失是指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偏重于普遍性的要求,对个性化需要关注不够。例如,对学生将要开展的某领域创业构想,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指导,对学生的个性化创业支持有限,对核心素养的培养缺少主动精神,无论是在创业意识还是在创业计划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都缺乏精准设计,难以做到“一对一”的创业指导与教育帮扶。2.文化基础课程平台脆弱。内容是事物的实质,是支撑事物发展的有效成分。我国部分大学文化基础课程平台脆弱,以致支撑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知识不足,在人文底蕴知识、科学知识等方面比较缺乏。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底蕴知识模块,部分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不注重通识文化教育课程建设,跨文化或跨学科课程数量不足。据统计,2017年广西某院校共有约500门公共选修课,其中,人文社会系列课程约150门,占总数的30%,而跨文化或跨学科课程数量更少,不足10%。这是文科类院校的情况,在理工科院校,文化基础课程被边缘化、核心素养知识被弱化的现象更为显著,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我国部分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其根源在于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平台脆弱,无法承担全面发展人才的培育重任。3.自主发展课程群缺失。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课程群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成败。当前,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大学缺乏自主发展课程群。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自我防护教育课程,学生防范危机的意识和知识比较淡薄。2016年,中国公安大学联合有关部门对全国近千所大学的30万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防骗能力比较低,平均得分仅为69分,有近30%的大学生在自主防范欺诈能力测试中不及格。大学生自我保护教育课程和自我生存教育课程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受骗上当,造成了人身和财务的巨大损失,有关恶性案例屡见报端。二是缺乏发展教育课程,学生无法得到有效指导,出现了就业与创业两难的现象。据统计,201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就业率为91.6%,这说明我国高校仍有不少学生面临着就业即失业的困扰。高校应尽快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课程群。4.社会参与课程体系断裂。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系存在着普遍缺陷,虽然有宏伟的创业课程蓝图,但是缺乏脚踏实地的创业课程实践。当前,我国大学创业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行为方面仍有缺失。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对创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方法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死记硬背为主。另一方面,大学缺失对学生创新行为的培养,教师往往将课程实施局限于课堂与学校的狭窄范围,没有将其拓展到校外的创业实践中,没有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缺少创业实践的机会。课题组对华东师大等6所院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有6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社会实践指导、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这表明大学生渴望参加社会学习实践,但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闭门造车的创业教育模式,难以培养真正的创业人才。目前,我国大学社会实践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缺少系统的课程计划、内容与实施标准。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路径
摘要:探索以目标管理作为驱动,注重课程设计模式新思路新方法,以学生学习逻辑与认知规律,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支柱”为驱动引擎,构建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体系,推动教与学,学与用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目标管理;绩效管理;设计模式
一、引言
“绩效管理”既是面向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很多其他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绩效管理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该课程主要介绍绩效管理基本原理、绩效计划、绩效跟进、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把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同时能掌握相应部分的典型管理任务,为今后从事和专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和思维方式也可以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的参考。因此,构建“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探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将目标管理驱动嵌入课程设计模式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
二、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的学科核心课程。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了解绩效考核的作用、原则、特点、意义,掌握绩效考核的涵义,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的实施,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在进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模块设计不科学,知识体系不健全,学习评价不明确,学习成果不佳等诸多问题,使得教学还停滞在最基础的水平,难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约了学生能力提升。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国家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要求我们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设计中去。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第一、碎片化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课程体系的重构,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下的课程改革,不利于本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第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绝大多数学生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三、课程和实践结合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独立设课的情况下,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仅属于一门课程的教与学的任务。第四、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课上课下之间的互动机会少,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第五、网络平台功能有限,使用率较低,学生线下学习参与度有限。
三、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实施
一、课程教学的宏观设计
(一)整体课程的教学设计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以两个基本课题为核心,该核心必须涵盖大部分课程内容,同时兼顾课程的重点及实用性。通过课程设计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情况,以及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核心发展能力,从而达到预期满意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综合全课程内容的特点,找到以下两个课题如下:1.以简单高新企业工作流程为例,该课程的设计在原有课程计算机基础、手工实训操作课程基础上,该课程前期所需知识已经接触过,因此对学生的难度不大。但该课程设计的主要考点是学生对每个模块的掌握能力。同时善于利用已有的资源,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2.以以前做过手工操作的远大公司为例,该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各个模块的衔接,重点学会基础设置、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三大模块,让学生通过前期各个模块的掌握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把握整个课程的知识。
(二)体现能力的考核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课程最终考核是我们检验学生掌握知识以及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基本手段之一,我们注重一种以体现能力为核心、理论与操作并重的课程考核方式,与以往仅仅注重理论的考核方式不同,整个考核分成三个部分:1.平时考核所占成绩比重的50%,平时注重任务驱动法。每堂课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课堂讨论、实践动手操作。以任务的完成程度、实训报告的写作情况、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正确性作为评分的依据。其目的是为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基本知识的动手能力等。2.理论考核所占成绩比重的20%,理论主要是针对整本书的基本理论进行检验,由于本课程属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之一,因此理解会计电算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及通过所学的原理对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整个考核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而不单单只是记忆能力。3.操作考核所占成绩比重的30%操作考核包括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实践操作考核主要是对基本模块的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课程设计主要考核学生求解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同时要求与手工操作结果进行对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课程教学的微观设计
(一)实例依据、问题引导以实例为依据、问题为线索,深刻讲解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我们打破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讲课模式,以一个贯穿全课程的实例“高新企业整个会计工作流程,不讲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具体章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为例,先给出一笔经济业务,“将现金1000元存入银行。”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做出会计分录,并填制手工凭证。然后调出计算机软件凭证让他们填制。虽然没有学过,但是根据手工凭证以及计算机操作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知道怎么填写,而且操作完成。从而通过这种实例,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思想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通常传授客观的知识,培养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记忆能力。因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操作,思维方式太过单一。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动脑也较少,这正是传统教学法下学生的弱点。创新能力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找出问题的核心,查明原因,并寻找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最后实现整个问题的求解。例如,要实现资产负债表的生成,必须先登记账簿,账簿的完成需要凭证的录入,进而扩展出其他报表都以此生成。尤其是通过以前手工操作过的企业为实例来设计,让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让学生能全面掌握整个模块的操作。
总之,职业教育必须迎合市场发展、切合企业需要,技能比学历更加重要,从而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是我们考虑重要问题之一。
摘要:课程改革环境下的高职课程设计应该是兼备综合性和动态性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重视以职业活动作为具体原则,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作为具体导向,从而实现集理论、研究、实践于一体的高职课程设计。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作过程;高职;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环境下的高职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协调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地位与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重要性
1.1符合课程改革环境下高职课程教育的具体要求
伴随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课程设计也应该朝向更加科学、合理的角度发展,以素质为基础、以职业为向导的高职课程设计也是素质教育下的要求。高职课程设计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发掘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求,探寻学生在高职课程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瓶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学科素养最重要的一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不仅仅能够促使学生更灵活地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够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学习过程,从而逐渐实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职课程教育的具体要求[1]。
1.2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摘要:《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油气田勘探的实例中提高动手能力、在实训中加深专业认识、在实践中建立知识体系,最终为完成油气田勘探工作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在长期教学摸索中认识到,建立整体知识框架是重中之重,其次要突出实验任务、由点及面逐步展开教学,最后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认真考核,是提高该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针对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资源勘查专业《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学生就业需求和教学培养需要为出发点,对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知识体系建立;考核方式
《油气田勘探》是建立与资源勘查专业在大学期间,专业课基础之上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是以简化的油气田勘探工程实例为基础,传授油气勘探的整套基本工作流程。要求学生明确油气田勘探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熟悉研究工作流程,了解各个环节联系和主次关系;最终建立专业知识结构,以应对今后复杂多变的地质研究工作。是本专业中是实践课程的核心。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认识到该课设的实际困难也获得一定的经验,希望和大家分享讨论。
1知识体系整体建立
石油资源勘探不同与浅地表资源勘探、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业过程、使用了地质、电、磁、地震、数学、物理等大量的技术手段。这使得《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它包含了《沉积学》、《地球物理测井》、《数学地质》等专业课程一部分专业知识与工作方法。如果分割教学会使学生误以为是各个专业课的实践复习,建立不了研究工作的大局观,从而偏离了课程设计为学生建立油气田勘探工作基本框架的目的。为了建立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必须首先使学生对油气田勘探工作有全面的认识,要明确勘探油气是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其它的技术手段是为主要目的服务的各个枝节。然后才能讨论各个实验的对象、方法及流程。即各个专业课知识体系是服务于油气田地质勘探工作的,各个专业课实践工作是油气田勘探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应首先以实际油气田工程作为实例,去讲解勘探流程与结果,从而建立和强调该课的知识体系,在其基础上再讲解各个部分,与其在这一体系中的目的和作用。只有达到“纲举目张”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才不会陷入斑眼窥豹、盲人摸象的地步。
2教学方式整分结合
如所述该课设知识面广、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各个专业课如《矿物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课程知识点时,既不能一一展开讲解,学生难以消化;也不能一带而过,因为缺少关键环节将使整体工作不能完成。同时由于使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必然产生多种类型的数据记录;这些数据的读取、分析、存储组合,又要通过不同石油地质软件各个阶段的地质成果,其意义、描述、联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仅满足于专业软件教学,该课程设计有失偏颇,仅强调地质教学,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实验的知识点为核心,集中主要教学力量攻破各个知识节点,同时兼顾各个部分的客观联系。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应在学生建立整体认识后,采取分组合作制度。要以油气田勘探的目标为核心,以实际例子为指导,在实练实训中解决教学问题。分组教学时,要将主要成果逐步展现出来,做一步学一步并及时答疑;同时要将各个步骤清晰化、程式化,并汇集成书。使不同小组的同学能够保持整体观,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以便各组之间联系与协调,使学生认识到各知识点的联系与目标,并为课后的复习留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