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后现代意识范文

后现代意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后现代意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后现代意识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

摘要: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当代重要的后现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的理论既具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又具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色彩,詹姆逊凭借其从权力和意识形态角度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经济和政治问题进行深刻分析闻名于国际思想界。因此,通过对近几年研究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的成果进行述评,不仅可以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细致的掌握,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启示,可以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立场,从当今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出发,探析詹姆逊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理论与当今我国大众文化现状的相关性,这种研究的立场和角度为我国大众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宏观上提供了指导作用。

一、近几年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国内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翻译过来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著作主要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文化转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政治无意识》《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和《快感:文化与政治》。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国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研究是近几年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集中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研究。近几年,国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和特点的研究。詹姆逊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提出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使之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开创者;其归纳概括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特点———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对理论界的影响十分广泛。同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已成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后现代社会中文化大众化、文化视像化和文化商品化等文化问题日渐突出,文化与资本相互渗透,从而揭示出后现代社会文化转向的本质。詹姆逊研究文化问题角度与传统的从经济和政治视角不同,他注重从历史的深层逻辑对文化进行探析,尤其注重从社会生产方式与文化生产之间的联系来探析文化问题。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必须透过“文化主导”的概念来掌握。关于这一观点,国内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刘永杰认为,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对于后现论建构贡献最大,并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这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1]。刘梅指出,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核心词语:文化扩张、文化历史分期、文化超空间、文化意识形态、文化“他者”视域等,这些范畴构成了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总体轮廓,这不仅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什么”做出回答,而且也一般性解答了“文化是什么”的问题[2]。国内其他学者通过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指出,詹姆逊通过分析文化发展的资本逻辑与文化经济内容,考察文化形式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演变与辩证关系,判定文化表现的现实境遇与时空特征,关注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乌托邦诉求及文化政治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态度。与此同时,詹姆逊以“空间逻辑”来建构后现代文化理论体系,从“空间”维度思考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在对一系列后现代征象的认识上,他认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从主体、历史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

在对零散、破碎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分析之后,他为试图解决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而提出“认知绘图美学”的方案,在以解构、颠覆为主要精神指向的后现代语境中,表现出独特的“乌托邦”守望精神。总之,詹姆逊的思想方法包括“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他也擅长将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把握,“历史”在其著作中是一个关键词汇。在《政治无意识》这一本书中,他就以“永远历史化”这个口号作为开端。詹姆逊在其力作《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明确指出:“我在本文所勾勒的后现代主义,乃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而非把它纯粹作为一种风格潮流来描述”[3]。二是从詹姆逊的观点看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詹姆逊解读大众文化的方式既有宏观的一面,也有细致的一面,既作为一种讨论社会普遍问题的特殊方式,也存在深刻的分析性和有效的解释力。他的这种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詹姆逊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同样会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因此,他着重强调后现代主义文化问题应在世界范围去研究,同时提出发达国家的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是世界文化发展所必需的论断。不过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现象是站在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西方社会立场,他所指的后现代是西方文明危机的一种产物,他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批评理论是基于西方大众文化传统进行的,而我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社会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语境。因此,我国学者们普遍认为,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不仅适用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眼光看待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观,并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批判性的借鉴和吸收其理论,从而对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实践进行丰富和发展。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不应该照搬,也绝不能照搬,我们可以进行借鉴。

国内学者认为,詹姆逊对文化乌托邦特性的阐释非常符合中国大众文化现状和特征。比如影像文化以及网络文化所组成的部分占我国文化相当大的比重,而詹姆逊指出的“乌托邦”特性是这些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现代化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这都可以让观众群体暂时忘记现实而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的种种现象。不过事情都是既有利也有弊,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它正在消解着人们的主体性,而积极的作用是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为人们向上精神的树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的乌托邦特性为人们提供了对理想生活追求的精神动力,出色的励志类文化作品也增添了人们追求“正能量”的思想精神动力。三是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研究。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两面性,金无足赤,詹姆逊的理论也存在令人难以完全同意的部分,例如中国许多学者对他的“西方中心论”观点进行批判,学者们认为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中仍然存在着发达国家的自身优越感,这就必然影响到詹姆逊的理论观点,所以,我们在研究他的后现代文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时,一定注意他的基本立场。但是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思考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内在矛盾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时要进行良性的互动发展,吸收其精华,理性地交流,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渊博的文化精品。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我们如果仍然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试图重返我国经典文化时代,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只是单纯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需要,任其大众文化自由发展,最终只能使我国文化精神空虚、主体沦丧,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应该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点击查看全文

后现代人性特质文化理念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1934—)是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二战”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詹姆逊在继承总结前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左派评论》的主编佩里•安德森曾经称赞他说,“詹姆逊的著作如同夜晚天空中升起的镁光照明弹一样照亮了后现代被遮蔽的风景,使后现代的阴暗和朦胧霎时变成一片奇异和灿烂”[1]14。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兴起缘于一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日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在结构上和政治实践相脱离,尤其是二战之后,全球范围内无产阶级斗争形势转为暗淡,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论题也转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潮期,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更是日益扩大,以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重心转向了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故意闭口不谈那些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传统最核心的问题:如详尽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规律,认真分析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机器以及推翻这种国家机器所必需的阶级斗争策略。”[2]60马克思在他的各个理论阶段都最为重视的社会实践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冗长而又繁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理论晦涩而又与群众实践长期隔离,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偏向于当代的资本主义文化。

詹姆逊作为英美左翼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重要人物,他在部分继承马克思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詹姆逊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国家资本主义阶段,或者也叫市场资本主义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创作了《资本论》,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相对简单而具有积极向上的气质,例如这一阶段产生的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就是对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真实反映;第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或帝国主义时期,这个阶段从意识形态上完成了西方和非西方的划分;第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时期,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盛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发展环境下稳定与冲突并存。詹姆逊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种艺术风格与这三个历史时期一一对应: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是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跨国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阶段。

这三个文化阶段代表了不同的自我体验和对世界的体验,因而这三种文化形态也就标志着人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时期的改变,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现实是如何通过主体的意识反映到文本中的。在早期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现实主义的文化风格表明创作主体对于客观现实有肯定性的把握,主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对透明的关系,主体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到了现代主义文化时期,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不再积极而明确地反应社会现实,而是形成了多种二元对立结构来幻化现实,艺术成为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领域,如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所描述的,现代艺术家们出于逃避物化的个体目的,通过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将自己置身于艺术商品化的对立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成了艺术与现实的区分,也产生了所谓的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结构决定了资本对文化生产的绝对控制,文化上的高雅和大众之分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商品类别的区分。一切文化因素在现今全球化的语境下都变成了大众文化。在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消失之后,全球化语境下商品化的逻辑已经浸渍到了人们的思维之中,詹姆逊宣称,至此,后现代文化已经脱离出文化的范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文化已经彻底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普通的消费品。就其中的文艺作品来说,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文艺作品是具有解释性的,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作品则是难以解释的。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品,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通篇都充斥着一个自得其乐者的絮语,没有想象中的读者的存在,也没有通常意义下的说明性的文字,作者完全沉浸在的自己的世界里,似乎已经和读者一起在作者自己用语言信息编织的情境里溺亡,这类作品往往只是一种“体验”,读者会对这样的作品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作者的体验,阅读者在自己的经历中也曾有相同或者类似的体验,因而并不需要解释,也无法解释。

这就是许多后现代作品很多时候给读者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阅读感受。联想后现代主义者们多宣称的,后现代主义不需要天才,他们也不想成为天才,只有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才需要并肯定天才,可以说,后现代主义不再完全是像以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一样关注创作主体,相反更多的是关注文艺作品的欣赏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后现代主义,较之詹姆逊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中提到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甚至是西方文学史中的所有的文艺阶段,可以说是最为关注人性的时期,所谓的大众文化正是在这个时期前所未有地实践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那就是对个人的尊重。纵观整部西方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的历史。这一悠久传统从古希腊的文学经典以来,经历了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当下的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例如,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是由于深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强调个人主义、主体性和自发性,反对客观性和经验主义,因此常常被视为对此前的启蒙运动和理性时代的反叛。到了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在感性世界中,人是最高级的动物,那么人就是最高级的美。社会作为人与人的联合,那么,社会就是美的最高境界。在这两段时期内的文学是积极的,表现的是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而较少关注人自身的体验,并且题材和体裁的限制也约束了这些体验的表达。受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影响,詹姆逊认为,西方现代艺术就是“物化”的产物。现代主义艺术不再反映社会关系,而是把一切事物都变成很奇怪的富于魔力的现象。

现代主义艺术用个人疯狂的体验的描述开始代替了故事的叙事。在这一点上,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又有一大相似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处于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时期,都代表着对权威的反叛和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它们的典型特征就是怀疑、开放、加持相对主义和多元化,赞美分裂、破碎、异质而不是协调、整体和单一。在这里,自我被看成是没有任何实质的整一性,它是多面而流动的。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乃至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可以说是持一种理性的悲观态度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阵营从十九世纪以来就已经远离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政治经济领域而偏居文化研究一隅,试图以文化意识形态的抗争和反思来为人类探索一个合理的未来。从五月风暴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低谷,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主义的几个表征,已经准确无误地在自身的研究领域上深刻地感受着。后现代主义已经失去了深度,回到了表层,不再相信什么是真理,只是不断地进行抨击、批评。

点击查看全文

后现代主义对广告设计影响探析

摘要:后现代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主要体现在哲学、美学、文化艺术以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叛和批判色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化、世俗化和非体系化。广告设计行业需要适当体现当前时代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流行现象,所以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语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后现代主义思想

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对于社会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领域。广告设计属于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分支,所以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想具有多元化、世俗化、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在广告设计领域也有所体现。文章论述后现代主义对广告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非中心化思想产生的影响

在后现代哲学思想中,非中心化思想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最先受到其冲击的对象为社会大众。在20世纪的法国,有学者已经明确对非中心化思想进行综合分析,即主体在文学、历史等方面并没有准确性的思维主体,在言语结构中,主体对象基本消失且不断被分解,失去自身独有的信息结构和世界结构框架,以此有效替代主体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这是广告设计中体现出的主要内容[1]。由于广告设计的主体逐渐呈现出零散化状态,其不仅仅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系统化知识表达,更是社会现实与知识结构被普遍认为不再有效时,呈现出作品本身蕴含的观念、风格的破散化情况。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后现代艺术并没有被准确定义为某种内容。相关学者曾经指出,后现代艺术题材的绘画属于对其他画作的模仿与拼凑,导致艺术缺乏边界。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之间的边界愈加模糊。当前的后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内容与现实情况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一幅画作上可以同时存在美和丑两种特征。后现代主义广告设计作品通过现实和图像的拼接、时空的交错,使人在真实中感到虚幻,又在虚幻中感受到真实[2]。

二、解构主义思想产生的影响

解构主义思想是从结构主义中衍生出的,属于社会性的表达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人们的思维活动提供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内容的有效破坏和分解,在解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社会模式与大众传媒过程中的相关手法,实现对正统原则与标准的批判。在对现实中图像进行解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力图从多层面意义对图像进行解读。也正因如此,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每个细节中都体现了解构的意识[3]。在后现代的广告设计中,设计者可有效地利用某些语言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游离性,增强解构的应用成效,通过具体的内容实现信息内容解构,力求表现出具有震撼性的视觉效果,快速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在广告设计中,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可以被称为结构对象,此时需要根据广告设计的工作需求,对相关的符号意义做好信息分解。当前,我国解构主义并不奉行随意化设计模式等,而是追求将结构中的一些内在关联性因素与整体性特征进行有效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广告设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信息以及娱乐活动非常丰富,这直接影响着我国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如,装潢设计中某些设计理念等有着明显的新颖性特征,内容更加灵活多变。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文化思想,在美学、艺术学等各个领域形成独特的风格[4]。后现代主义广告设计瞄准以消费为重要内容的受众群体,倡导平等消费与文化共享观念,意图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取向,整个设计过程往往体现出颠覆性。深入分析能够发现,这种以解构主义为核心的后现代广告设计迎合了当前大众反抗过度理性化与都市生活紧张节奏带来的沉重感的心理,更能够贴近社会大众并引起他们的共鸣[5]。

点击查看全文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浅述

[摘要]本文以后现代主义为研究背景,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从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总结,进而从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中展现的族裔意识、女性意识、文化身份认同等问题总结出对我省的多元文化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多元文化;辽宁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语境下涌现出的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m)、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族裔散居(diaspora)和族裔话语(ethnicdis-course)等理论,因倡导文化领域和意识领域的多元性,直接地推动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发展,促使其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而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创作中都集中地展现了少数族裔女性的边缘地位、文化上的多元属性,恰巧与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边缘性、多元性相一致。因此,从女性族裔身份的视角出发,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展开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在后现代殖民环境下种族、性别、文化和少数族裔女性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补充我国的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当前,国内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正在积极进行,本文将后现代主义作为背景,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进行概述,理清其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涵等,并针对辽宁省内少数民族的情况和多元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一、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在美国并未引起很多关注,甚至可以说是缺失的。随着7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才逐渐被发现和认可。近二三十年,是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批评蓬勃发展的阶段,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涌现了很多少数族裔女性批评理论论著和文章。国外的著名论著包括BarbaraSmith的《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1982)、DeboraEMcDowell《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新天地》(1989)、AmyLing的《两个世界之间:华裔女作家》(1990)、以及YvonneYarbro-Bejarano的《从南美裔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南美裔文学》(1987)、HaroldBloom主编了《美国华裔女性作家》(1997)、LeslieBoe撰写了《背叛与其他颠覆性举动:女性主义,性别政治,美国亚裔女性文学》(2001)、PattiDuncan的《讲述沉默:美国亚裔女作家和演说政治》,这些论著为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批评提供了深厚和详实的理论基础。国内也同时掀起了一场研究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热潮,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国内的研究大多是以后现代、后殖民、女性主义、后殖民等理论为理论依托,从文化认同、种族、性别、族裔历史的建构等视角解读文本。研究成果中大多是具体解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或是单独谈论某一种族裔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其中,吴冰(2009)、翁德修(2000)、曾艳钰(2004)分别对美国华裔、非裔、犹太裔女性文学进行了论述。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几位学者在论著中开始尝试对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开展整体性的研究,开始关注少数族裔群体。石平萍在《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研究》中,评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作品,同时梳理了各族裔妇女文学的发展历史和脉络,涵盖了当代美国亚裔、非裔、西语裔和土著女作家,拓宽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王卓的著作《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研究》也涵盖了美国华裔女性、非裔女性、印第安女性小说。王军、高雪、罗婷等也发表了有关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群体的论文。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正在热烈展开,令人欣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学者们的研究虽覆盖了美国多个少数族裔,他们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和深入,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放置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进行横向研究和系统研究也才刚刚开始,研究范围虽有所拓宽,但内容还不够丰富,研究也有待细致深入。由此可见,国内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还未形成一种完整、明晰的理论体系,将后现代主义语境与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相结合的研究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目前的研究都没有提及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我国我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及女性生存和成长的影响以及借鉴价值。

二、后现代语境下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后现代主义具有颠覆传统和跨越学科性,对西方文学有极大的影响。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文学作品在思想和风格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远离了西方文化传统所推崇的启蒙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想,推崇多元性、边缘性、悖论性,这些恰好与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创作模式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后现代主义推动了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由边缘走向了中心,大幅度地改变了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边缘化处境。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研究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十分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首先,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站在了族裔文学和女性文学的交叉点上,在当今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对少数族裔女性文学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在后现代殖民环境下种族、性别、文化和少数族裔女性的复杂关系,更深刻地挖掘少数族裔女性的女性意识和以及她们与众不同的族裔意识,更细致地洞察她们对自身处境的深层探索。在后现代思想理念的影响下,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边缘性的际遇、相同的性别体验使她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共鸣与默契。将她们并置在一起寻找她们文学创作中的相似性,跨越了种族的界限,会更有助于揭示她们被隐藏在表象下的共同特点,进而可以更全面地总结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所体现出的规律性,丰富和发展少数族裔女性批评理论。少数族裔文学是当今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以后现代主义为研究背景,展开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补充我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并且还能了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最前沿动态,增进对美国当代文学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促进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此外,这一研究会反映美国社会的族裔问题和性别问题,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文化。其次,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会为我们带来启示和借鉴意义。了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存处境和文化心态,必定会加深我们对自己民族和社会的理解、省察与认识,有利于让更多人关注我国少数族裔女性的处境以及她们的精神诉求。我国也有着丰富的多民族的文学作品和女性文学作品。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进行研究,对我国的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和女性文学的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后现代角度的电影艺术风格分析

【摘要】后现代电影是后现在主义的重要分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由于我国特殊的环境,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掀起后现代的热潮。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影坛出现一批艺术风格前卫的作品,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声誉。本文探讨的“第六代”所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指导电影的的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他们的电影,具有实验性,在艺术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电影语言来表明他们的人性关怀。本文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对中国“第六代”电影进行文化解读和阐释,通过对后现代艺术特征的研究,全面了解“第六代”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第六代;电影;艺术风格

一、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电影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始于文学艺术领域,随后波及哲学等领域的一种流派。其根本特征是填平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

后现代主义放在影视中,就形成了后现代电影,指的是对后现代社会的社会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一种电影类型,它充满了怀疑,不相信真理,它拆分了悲剧、崇高、使命等感觉。它把这种感觉渗入到电影的具体内容中,以及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往往使电影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感。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