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环保基本知识范文

环保基本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环保基本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环保基本知识

少儿环保启蒙教育研讨

一、问卷分析

嘉兴潮乡海宁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活力较强,尤以“皮革之城”闻名全国,相应的环境污染情况也十分严峻,更是爆出嘉兴死猪投河事件。因而增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更是刻不容缓。4月份笔者对海宁进行了试点调研。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一手调查,主要由两个部分数据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面向鹃湖学校等4所在校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76份,问卷回收率达到86%。被调查者包括在校的各年级学生。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基本知识、个人习惯测评及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看法,问卷结果大致反映了海宁地区小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对象为各个班级挑选出的小学生,通过现场知识提问以及对环境保护措施的提问,对整体情况进行更加细致的了解。由于在抽样过程中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取样过程与预先方案有一定出入,但基本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因此数据能基本反映真实情况。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小组在每一个调查点都选取了少量调查者进行深入访谈,对数据进行更好的阐释和修正。两部分数据之间相互具有参照意义,接下来笔者将分模块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1、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本模块通过垃圾分类及可否回收垃圾等问题展开。从结果来看,仅有9.30%的小学生对垃圾分类情况比较了解(七道分类完全正确),32.56%的小学生相对比较了解(正确率≥70%),而大部分小学生(58.14%)对垃圾分类的了解情况不高。综上结果,小学生对垃圾分类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2、个人生活习惯调查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面对“生活中是否存在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家里是否经常开空调”等问题,53.49%的学生选择了“偶尔看到”,13.95%的同学选择了“经常看到”。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问卷提问,可以知道小学生基本能注意到生活中污染环境的现象。3、环保知识教育情况调查在“家庭和学校教师是否会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的问题上,小学生的答案均相对集中,62.80%的被调查者认为家人及学校老师都会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只有11.63%的学生认为家长和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小学生周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但是结合前面的调查内容,这种教育方式缺乏对实际行动的鼓励。

二、相关调整建议

1、学校及老师应主动承担起责任一切习惯始于启蒙。小学生刚经历了幼儿园的不懂事,对一切事物慢慢开始有了客观的认识,此时校方对其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有着相当大的时间优势。作为初级阶段的教育,学校不能仅仅限制于识字读数,同时也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素质教育。针对环保教育,学校首先最好能配备专业的环保师资,或者对特定的教师加强环保培训。而对于老师个人,应该增强两种意识:一、消除环境教育是“分外事”可有可无的思想,增强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坚决去除环境教育不考试,不计入教学成绩,搞了反而影响文化成绩的想法。要深层次认识到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护环境更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的奠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克服环境教育“不着急,慢慢来”的思想,增强对环境教育紧迫感的意识。此外,老师更应该把环保教育付诸于一些创新性的授课形式中,选择一种轻松愉快,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这样更有助于大家对环保理念的理解,促成其在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同时校方应该学会利用而不是依赖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这样更有助于赢得外界的支持与赞赏,更有利于环保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后期环保理念的成功灌输与辐射。

2、学校和家长双方共同努力家长有别于学校的一点在于家长是和孩子最亲近的人,时刻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许多家长或许本身就欠缺环保理念,也不懂得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然而学校在教育这一方面就有着很大优势,通过家长和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学校可以有效地将环保知识传递给家长,再通过家长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总而言之,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并在这种良性的交流下取得一定的成绩。

3、革新学校的环保教育方式环保教育在帮助小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上有很大帮助,本身很有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革新形式,真正以将环保理念贯彻到实际为目的,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各方的努力投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环保理念辐射宣传的效果。开展环保教育首先要调研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环境问题,再在学校中建立一些相应的环保实体(例如:分类回收垃圾箱)从而增强教育与提倡内容的实际有效、可行性,增强课堂效果;同时可以利用外界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以及其他义工资源,比如由有激情有梦想的大学生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指导,增强教育的影响以及实用性。同时也可以改变上课讲座等传统形式,将环保教育融入废物再利用、环保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保;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免费资源进行相关利用,帮助小学生在实战中学习环保知识。

4、尝试建立环保教育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检测、衡量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环保教育质量,从机制上对环保教育的推广与实施产生实质激励作用。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分析

[摘要]贵州省“十二五”时期明确提出“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战略,2013年经济增速位列全国第一。为了更好地适应贵州省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我们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为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许多高校均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1]贵州省“十二五”时期明确提出“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战略,2013年经济增速位列全国第一。[2]为了更好地适应贵州省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2014年5月笔者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企业、政府、事业、咨询及科研院所等70余家单位进行了调研,掌握了大量资料,并对调研资料进行统计、整理,系统地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在贵州省高校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一)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使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了解各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建议和期望,2014年5月笔者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调研走访了省内外70余家单位,其中以贵州省为主,调研对象包含:行政机关单位、省市级科研院所、省市县区级事业单位和企业,共发出140份问卷,回收136份,问卷回收率为97.1%,去除无效问卷10份后再作统计分析,调研极具代表性、可靠性。1.省内外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贵州省内目前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少。本次调查笔者走访了北京某大学和贵州某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析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从2011年至2013年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率非常高,连续三年都达90%以上,2012年两所高校的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北京某大学该专业毕业生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实现100%就业,可见环境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很高。2.用人单位对现有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我们调研在用人单位对现有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满意度上设计了三个层次:十分符合工作需要、符合工作需要和不符合工作需要。3.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度分析。在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需求度上设计了三个层次:十分需要、需要和不需要。

(二)践行生态文明的需要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拓展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需要构建与之适应的生态道德。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它超越了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强调以自然为本以及当代之间和代际之间基于资源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2(]P383)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教育是培养一种对自然负责,对人类发展负责,对将来、对后代负责的道德观。这无疑为高校德育内容注入了新的内涵,拓展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领域和范围。当代大学生要主动适应时展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学习并掌握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和谐的人,自觉承担起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和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譬如: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当代人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统一起来,产生一系列需承担和遵守的责任、义务及行为准则。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并能养成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使低碳化、绿色化、生态化生活方式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育是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环境。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点击查看全文

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创建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培养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建于1952年,现有11个学科,分属理学、工学、农学3大门类,其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6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和3个本科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介于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3],其培养目标是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预防、监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课,课程本身涉及到工程材料与工程施工2部分内容,目前纯粹的《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方面的专业教材相对较少,而与工程材料与施工类似的教材和书目又相对较多,因此要想使“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适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需要,使学生在缺乏工程相关课程学习的条件下能够对课程内容充分掌握和理解,就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构。

二、“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的课程特点

(一)内容多、知识面广

“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是水土保持工程、工程材料和工程施工3方面内容的有机融合。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水土保持工程”课程的系统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等,而“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是要学习如何进行和实施工程设计,虽然只是看起来简单的一门课程,却包含工程材料和工程施工2大方面的内容。对于工程材料来说,其种类繁多,而且每种材料的内容庞杂,包括原料、生产、材料组成与结构、性质应用、检验、运输、验收、储存等各个方面,这足以体现该门课程内容的多与广。同时,工程材料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用量很大,经济性很强,直接影响工程的造价,不合理的使用工程材料会为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要想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拓展学习者的知识面是必然的选择。对于工程施工,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与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预算等方面的知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该部分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面广、实践性和政策性强,而且技术发展迅速,在学习中学生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但要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还需要时刻关注政府颁发的有关水土保持工程方面的方针政策,随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向,所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该课程本身的内容多、知识广的特点。

(二)实践性强

“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是进行水土保持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一,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水土保持工程的基本理论,还需要具有实际的实践工作经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好这门课程,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材料的性能及施工工艺,不是简单通过课堂讲授就能够完成的,这就像做饭,仅仅知道用什么做和怎么做是不行的,不同的人即使使用相同的材料和工艺,做出来的成果也是有差异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不亲自动手,就不能发现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也就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知识。尤其是对于水泥、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的水土保持工程材料来说,在实践中掌握其应用与施工工艺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知识也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没有实践教学,“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这门课程就缺少了灵魂。水土保持工程需要的工程材料、施工工艺、施工组织流程等都是该门课程学习的重点,这些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实践教学的配合与支撑。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学习了部分与工程相关的课程,但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相比较其工程类课程的基础较弱,所以教师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内容,并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而真正胜任相关工作。

点击查看全文

户外拓展训练与环境监测相融合浅议

摘要:户外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开设基于户外拓展训练与环境监测相融合的实训实验课,不仅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野外生存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学习了大气、噪音、水质和土壤等环境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身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户外拓展训练;环境监测;课程建设;实验实训

实践实训和实验教学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户外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有诸多创新点[1-2]。相比传统体育课增强体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更能磨练意志、挑战自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责任感,提高计划统筹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开发想象力与创新力,提高自我心理素质能力,增强自信心,挖掘自身存在的潜能[3-4]。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是高校环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5-6]。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应用性强,既需要对环境中的大气、水质、土嚷和废弃物等知识点有所了解,又需要具备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中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充分掌握相应的各种测定方法并加以应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讲不仅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更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理念[7]。将户外拓展训练课和环境监测实验课结合到一起,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使选课学生拓展训练的同时获取环境监测知识,了解身边环境状况,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学生在野外拓展训练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共同关注周围环境问题,判断周边地区环境污染状况,选择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噪声、大气、水样和土壤等指标进行现场监测,或采样返回实验室测试。既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还学习了环境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8-10]。

1课程简介

本实训课作为河北大学全校非环境专业学生选修课开设,理论课5次,每周1次,每次2学时,共计10学时;实践实验课3次,每次两天14学时,其中第一天为拓展训练和采样,第二天为监测实验,共计42学时。如表1所示,理论课前3次主要介绍户外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常用拓展项目、如何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及野外生存知识、户外安全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知识;后2次分别介绍环境监测相关的噪声、大气、水和土壤的监测指标和相关仪器操作的知识。实践实验课由户外拓展训练教师和环境监测实验教师共同带队,每次去附近不同的区域拓展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文科生和理科生混搭,分别按照指定计划执行相应项目。户外拓展训练结束后,小组成员开始分工采样或现场监测、记录,现场无法直接测试的样品收集打包拿回学校实验室进行测试,最后小组集体总结并完成相应监测实验报告。

2课程实施过程

2.1理论课教学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