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环境空间艺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大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有效载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城市通过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然而,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了改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大众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其进行情感交流、获得精神体验的空间,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城市大众可以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组织和开展公共活动,优美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可以有效塑造和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使用功能和景观功能。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可以得到完善和优化,进而为城市大众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城市魅力。
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必要性
(一)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内在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为城市大众营造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室内外的环境运用艺术性的设计手法进行艺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旨在营造优美、舒适、温馨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而为城市大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空间。
(二)满足城市大众审美需求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的建筑公共空间中,现代纤维艺术作为室内软装饰的一部分,对建筑空间氛围的烘托和营造起着特殊的作用。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要符合建筑空间的要求,达到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和统一。因此,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形态将会对建筑环境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一、纤维艺术对建筑空间秩序调整方面的作用
现代的纤维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空间建构的安排,只有这样,纤维艺术才能与建筑公共空间融为一体,成为空间环境中的一部分。建筑公共空间与纤维艺术之间实质性的关联就是空间秩序问题。第一,室内环境空间可以通过现代纤维艺术品进行调整,缓和建筑公共空间不协调的因素,使得环境各空间之间更加均衡,以此弥补、改善人们对建筑公共空间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不足。例如,在建筑公共空间高低和大小等尺寸方面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几幅相连的纤维艺术品来改善空间各部分的关系,使得建筑空间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协调、宜人。通过悬挂式的纤维艺术品来调节建筑空间高度的视觉差,营造适合人们心理的空间氛围。第二,纤维艺术品具有导向作用。它能引导人们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在空间布局方面形成有秩序的变化,创造出水平、垂直的空间层次,使走入空间的人们随着角度的转移形成空间与空间之间流畅的过渡。例如:在过廊处悬挂系列纤维艺术品,起到空间导向的作用。第三,纤维艺术品具有划分空间的功能,营造新的建筑空间。现代的建筑空间设计趋于可变性的空间,纤维艺术品应用于空间中能有效弥补建筑空间在功能上的缺陷,合理地使用纤维艺术品对空间进行分割,可以使建筑空间具有可控性和灵活性。第四,纤维艺术品对建筑空间色彩的调节作用。纤维艺术通过材料的色彩、组合方式、肌理效果等表现方式起到调节建筑空间的作用。营造出统一、和谐的环境氛围。
二、纤维艺术强化建筑空间精神的作用
建筑空间是人们情感物化的体现,也被赋予了不同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不同的情调与意境。纤维艺术以独特的艺术性、文化性使得建筑空间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拉近了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加深了人们对空间的情感表达。建筑环境的空间与物质和精神形态相联系,同时还与人的经验、生活幻想相联系。空间环境作用于人,有时人们也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反作用于环境空间。当置身于建筑空间内,空间的结构和布局等作用于人的心理,会产生开阔、闭合、压抑等功能性的感受。而纤维艺术作用于空间中,会通过纤维艺术的形态构成的材料色彩、质地、肌理效果、造型掩饰等加强或者改变环境空间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使原本冰冷的建筑带有了温暖的“人情味”,在情感上感染空间内的人们。
三、纤维艺术具有调节建筑公共空间视觉的功能
建筑空间由于其形状、开敞和封闭的方式不同,会给人们带来相异的心理感受。在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时,艺术家们往往会采用一些高科技的新型材料和创作手法,结合建筑空间的环境因素,将声、光、电等与纤维艺术营造出光影、通透等空间视觉效果,给人以愉悦、舒适的感受。纤维艺术为现代建筑带来人文气息,二者浑然一体。纤维艺术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位置经营常常会成为建筑空间的重点装饰,成为人们的视线焦点,从而构成了此建筑空间的视觉中心和空间构成的核心。
一、流动空间
流动空间常常用于打开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封闭空间,但是近年来也被运用于室内环境艺术。如,在狭小的室内应用镜子能够增加空间的开阔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室内环境;在门廊处采用隔断将客厅与大门进行划分,形成主次架构,更好地释放了室内空间的特性;在墙体上运用暖色与冷色的过渡,能够通过暖冷色的对比区分房子的区域功能,打破整体空间的隔阂,将空间软性地分割出理想的区域。因此,流动空间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而对于室外的环境艺术设计,流动空间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整合上,通过对景别的设计、造景的摆放等方式,将建筑分割成单独的个体,又由于留有如画廊、石拱门、桥涵等人为设计空间,能够在保持封闭的同时打破空间的界限,让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手法常被用在大型展厅或者园林中,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空间与空间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丰富环境的艺术特色。如,在展厅中设立“回”字空间,就是大空间与小空间过渡的典型代表,一方面能够释放展厅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能够让人在大小空间的徘徊中体验曲径通幽的别样情怀。再如,复式楼层采用上下空间的对比,将一个整体空间划分成两个,一半是整体高度,一半是分层的二分之一高度,能够让人产生错落有致的感觉,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强空间的实用性,也能增大空间的体积感,让空间形成新的特征。
三、空间的过渡与引导
前文提到的隔断和色彩的运用也属于空间的过渡与引导,这一手法常常体现在对大型空间的分割上,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运用得都比较多,主要是让空间连贯自然,同时增加环境的层次感,让环境更多元化。我国古代传统的房屋设计讲究风水和间隔,如卫生间的门不能与大门相对、进门必须有门廊等,其实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能够发现这样的设计采用了空间过渡的形式,让本来突兀的空间显得更为协调。再如,现代楼房的房檐已经被设计在楼顶,在古代,房檐不仅有排水的功能,同时起到了分割外界空间和室内空间的重要作用。
四、空间序列
一、空间的组合
1.空间对比
空间处理的艺术性很多时候是通过多个空间的对比来体现的。如空间大小的对比、高矮的对比、明暗的对比、形状的对比、开合的对比、收放的对比、虚实的对比、闹静的对比等。不同种类的空间在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置身其中便会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例如狭小又封闭的空间与宽阔开敞的空间组合在一起,便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将较暗的空间与明亮的空间组合在一起,会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一般,在入口处常用收的处理手法,为之后的放埋下伏笔,收与放的对比与写文章时的欲扬先抑是相吻合的。设计师通过灵活合理的运用这种对比手法便会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
2.空间过渡与引导
同写文章一样,不同的空间转换有时可以用到空间过渡的手法,使得变化不那么突兀。对于一些重要空间,到达之前,常会设置一些引导空间,使人们做好心理准备。例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入口设计成水下长廊的形式,使人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进入大剧院当中来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仿佛是为到达另外一个世界做的引子。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的转换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过渡处理,比较常用的手法是灰色空间的运用。灰空间是建筑内外的过渡空间,如柱廊、檐廊等空间。它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室内空间或室外空间,却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驻足其中,宛如一处港湾,既给人们以归属感,又能满足人们眺望外部空间的需求。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这类空间非常常见,邀三五友人,在廊下喝茶闲聊,或独自听雨赏花,无不是一种高尚的享受。而现代商业空间也常利用这类空间,设置座椅,使消费者非常乐于停留其中。例如,咖啡厅的设计就可以有意的创造或利用这类灰色空间,使人们在这类空间中边喝咖啡,边欣赏外部的风景。而在自然风光优美的风景区,更应充分利用灰色空间营造充满魅力的人性化场所。
3.空间序列
对于一些较为庄重、纪念性较强或有着厚重历史感的空间,则应以一些特定的序列来组合空间。例如博物馆的设计一般会按照历史顺序来安排空间,而一些纪念性的园林则会将所有的重要空间和建筑都组织在一条轴线上(例如中山陵)。罗斯福纪念公园虽没有明确的中轴线但也是以罗斯福总统在任的四个时期为依据将公园分为四个主要的空间。当然这种组合方式也并非平铺直叙,它们有主次以及起承转合的变化,以此来增强总体的艺术感染力。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在延续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中,一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但这概念其实是现代社会的新兴产物。一方面源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在探索这一领域时需要一个明确的概念;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仍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类建筑不断涌现,需要这一概念对各类建筑进行指导和规划。建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社会既是人类的集合也是建筑的集合,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早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空间环境,但目前却少有学者论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鲍诗度教授主编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弥补了这一遗憾,专业而又全面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存在的问题,读完让人大受启发。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概述及与生活空间环境的联系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个新兴概念,更是个跨学科的综合性概念,其中涉及到建筑设计、建筑建造、室内设计、公共艺术等多个专业。根据建筑物数量的不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分为单体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群落的环境艺术设计;根据内外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方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一言以蔽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单体建筑或建筑群落为对象,涵盖室内与室外设计的综合性学科。鲍诗度教授在书中提出:随着人类生活空间的日益扩大,对建筑的概念不应再局限于房屋,而是包含了与此配套的整个建筑体系。而人类的生活空间很大一部分存在于这个体系当中,因此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常常关系到人类生活空间环境的优劣。作者在设计宝安广场时利用特色长椅、健身设施、雕塑等,将其分为休闲区、运动区、儿童娱乐区等不同区域,并特意设计环绕广场的健康跑道,利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打造休闲、健康的生活空间环境。
二、建构与存在的问题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活空间环境建构的关键在于对空间的利用。对空间利用目的的不同,各类建筑会把生活空间分割成休息区、娱乐区、工作区等,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需要采用不同的艺术设计,从而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活空间环境的建构就存在于这一过程中。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活空间环境建构的理想目标是使各类型的空间在完美实现其功能的同时,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教授认为,当前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活空间环境的建构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功能和审美不平衡的问题,为了最大化地利用空间,实现其功能价值而忽视了审美价值,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次是空间的协调性问题,为了凸显主要空间而压缩其他类型的空间,以及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够合理,是其主要表现;后是统一性问题,主要指色彩不协调、风格不统一以及建筑物的高度参差不齐等问题。
三、改进策略和具体措施
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使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能有效地改善生活空间环境,鲍诗度教授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建议。空间的流动与分隔处理。流动空间多用于一些狭小或封闭的建筑空间中,为了消除狭小或封闭的环境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可以利用光学原理,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增强空间的层次感,或者利用镜子等打造虚拟空间,造成视觉误差,进而改善生活空间环境。而分隔则适用于面积较大的空间,为了消除大空间带来的空旷感,可利用屏风、家具、植物等把大空间分隔成几个相互贯通的小空间,以求达到改善生活空间环境的目的。因地制宜,整体上统一协调。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必须结合当地的水文、气候、自然、文化等因素,尤其是建筑群落,需要以合理化、整体性的空间布局为特色,要求合理优质的空间形态及结构。作者教授在设计改造横街镇时,根据当地至今仍保留有许多民国风格建筑实际情况,决定重塑民国风情。他巧妙提取原有建筑形态中的拱劵、中式坡屋顶、欧式护栏等民国风格元素,农民自建房则采用骑楼的形式,使得整体上看上去既统一又美观。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凸显人性化便成了其基本要求。在室内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人们饮食起居的方便性和功能的多样化。而对于室外和建筑群落而言,一方面要考虑到人们对各类空间的功能性需求和建筑距离问题,还要注重打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公共空间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空间环境,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虽然是个新兴概念,但却能满足人们对改善生活空间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是今后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却并不充足。作者在此种背景下及时推出的这本专著,对这方面的设计师而言,无疑是一盏指路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