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环境能源技术范文

环境能源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环境能源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环境能源技术

国有能源技术服务企业发展

进入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继续大跌,给国际和国内石油石化上游企业的业绩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国内“三桶油”中的中石油、中石化受影响最大,2015年第一季度财报中的净利润同比下滑均超八成。受上游公司业绩不佳的影响,能源技术服务企业市场萎缩,营收骤降,各家企业纷纷通过裁员应对严冬。国际知名的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威德福等跨国能源技术服务公司2015年裁员超过10%。脱胎于上游公司的国有能源技术服务企业因市场化不足,存在的问题更多,竞争力与国际同行有较大差距,那么,它们如何面对低油价引发的行业危机?其未来的发展战略如何选择?

一、国有能源技术服务企业存在的问题

国有能源公司在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为上下游一体化企业。20世纪末在国家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推动下,实施主业和辅业分离,由此诞生了许多国有能源技术服务公司。考虑历史的承袭和人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国有能源技术服务企业的市场均在关联企业,外部市场很少,市场的客户结构和区域结构的高度集中。这种局面造成企业议价能力不高、发展路径依赖、核心能力不强等问题。若要解决现存的问题,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建立竞争优势,在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时,要明确自身在能源行业产业链中的价值定位,清晰核心竞争力建设方向,才能实现更好地内向和外向发展。

二、国有能源技术服务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

1.国内环境促转型,国外环境觅机会。

十八大明确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十八届四中全会前所未有的提出强化法治理念。整体经济进入“新常态”,由规模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市场和法治机制的完善为能源技术服务企业走出去降低了风险,但要求企业加快转型,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国外市场以往均采取跟随国有上游企业海外开发项目发展的策略。在国际市场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对不同国家的法律、经济、技术、文化研究匮乏,政策面支持不足。二是品牌定位尚不清晰,推介力度不够;销售渠道建设不足。三是低端市场面临成本更低,政策更灵活的民营企业激烈竞争;中高端市场有品牌、渠道、技术、人才能力更强的国际技术服务公司围剿。四是海外项目人员、物质资源和产品多从国内输到国外,交易成本过高,没有区位成本优势。走向海外依然任重道远。

2.国有能源技术服务企业的优劣势。

点击查看全文

绿色建筑中建筑节能与新能源的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讨论了建筑节能以及新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领域,例如节能墙体、节能屋顶、节能门窗,风能、太阳能、地热、电能等,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设计以及施工不合理导致的施工繁复、材料消耗大、施工变更,及工程监理不到位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改良策略,提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融入BIM技术,以期为我国建筑领域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建筑节能;新能源;绿色建筑;应用 

建筑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今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下,建筑行业也面临着产业改革,其中的建筑节能、新能源等技术的应用成为重要的内容。然而一直以来对于绿色建筑节能以及新能源的利用,并没有在实践当中获得深入发展,主要是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对两种技术在绿色建筑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以下将结合前人的成果以及本人的职业经验分别论述之。

一、相关定义

(一)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指的是从材料的生产、建筑设计、工程施工等过程中在满足国家的规定标准情况下,能够降低建筑能耗以及能源浪费的具体方法。例如使用国家节能材料施工并力求建筑造型简约,降低混凝土的使用量,尽量给房屋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

(二)新能源新能源指的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等。其具有低碳和低污染的特点,而且广泛存在,具有易得性。

(三)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属于一种高质量建筑,其具有低污染、健康环保、生命周期长、具有良好的生活空间等特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业的主要产品形式。

点击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下新能源技术浅析

摘要:二氧化碳这类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给自然环境与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现阶段,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低碳概念应运而生。该文介绍了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以期通过大力推广新能源的方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研究

一直以来能源都是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现阶段,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在缓解当前我国能源压力,优化资源利用形式的同时,还能对我国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活动加以约束,引导传统能源技术向新能源技术的转型升级,为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了解到,当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75%以上,这一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导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量,还会导致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阶段,为实现化石能源的节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降低,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将会通过颁布相应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方式,切实降低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当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安排与规划。为切实实现上述目标,合理开发使用新能源,尤其是在2030年实现风电、太阳能装机量超过12亿kW的目标,已经成为减轻能源环境污染问题、缓解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抓手,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我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图1是我国“十三五”以来全国发电装机状况。从图1中可以了解到,尽管近年来为切实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要,火电装机规模不断上涨,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新能源占比逐年上涨,这一情况的出现为我国社会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1]。

2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新能源技术应用情况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调整的方式,大规模使用清洁无污染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中可以了解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新能源技术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动力,合理应用这一技术不仅能有效优化资源,改善环境,还能促进产业与生产力的发展,为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2]。

点击查看全文

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支撑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陷入种种生态危机,在此背景之下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一种“双赢”经济模式,要想得以有效运转,必须得到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撑。本文从环境保护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及新能源技术三个方面浅谈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技术

技术哲学家艾德(D.Ihde)曾深刻地指出:“虽然在低技术(lo-tech)的条件下,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灾难,但现代高技术(hi-tech)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却极大加速和加强了这一过程。”循环经济正是在科学技术的“无度”发展给人类带来种种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循环经济模式是作为一种解决其堆积如山的生产垃圾及废物的主要手段而被积极发展。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循环经济模式则不失为一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双赢’经济模式,通过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既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实现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目标。”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经济体制,其发展会牵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其中,最为首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变革。“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而科学技术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唯有科学技术的合理变革才能带动并支撑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就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以探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会导致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体制下的作用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作用有所差别。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进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关键因素,“科技-生产-经济”的统一体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建构。但从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上看,科学技术在传统经济发展中只能是作为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发挥作用。比如,借以新的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等。而新型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所组成的大系统,科学技术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这也就决定了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也会发挥其不同以往的独特的支撑作用。总的来说,科学技术要作为一个子系统加入到循环经济体系中,也就意味着,在循环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将作为内生变量进入生产领域。曾有文章指出了上海市推进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至少在三个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环境保护技术

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目标。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有两种手段:一是从源头上开发少产生甚至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这种技术被称为“清洁技术”;二是在产生污染物的情况下,采用消除污染物的技术,实现对有毒有害的废弃物的净化处理,这种技术被称为环境工程技术。清洁技术是与循环经济基于同样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欧共体委员会1985年对“清洁技术”做出了定义:“旨在减少甚至消除产生污染或浪费的根源,并有助于节省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任何技术措施。”目前,世界各国在清洁技术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大体上说,清洁技术“现在主要的努力集中在材料替代与能源替代两个方面,即用无害材料替代有害材料,如用干净能源替代肮脏能源,等等”。在企业层面实施以清洁技术为主体的清洁生产实际上就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小循环。在以往的生产发展中,在材料与能源的选择问题上更多地被生产者所考虑的无疑是成本问题。因为在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只有原材料的成本越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既满足成本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既满足成本低,又能够实现尽可能的降低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人类只能依靠人类发展的智能武器——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当然,清洁技术也并不是万能的力量。当科学技术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材料替代和能源替代的时候,就需要得到另外一种技术力量的支援,这就是环境工程技术。这种技术与清洁技术不同,它无需改变任何一道工业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添加科学的净化装置,使最终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无毒无害,从而防止环境污染。对企业而言,从短期利益与企业自身的利益来看,添加净化设备与装置从直观上看似乎是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益,是“亏本的买卖”。然而从长期利益与人类全体的利益来考虑,事实却并非如此。大自然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一个“生产车间”,它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原材料。一旦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这一“生产车间”的“减产”甚至“停产”,造成“供不应求”甚至“停止供应”,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企业的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如果说环境保护技术主要针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就是主要针对解决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循环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技术环节。从根本上说,所谓废弃物是具有相对性的,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其“价值”一定程度的恢复,变废为宝。在循环经济中,废弃物资源化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同一生产过程,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提取废弃物中所包含的有用成分,再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转化为资源重新投入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这一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可能会被转化为另一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资源,甚至这一产业的废弃物可能会被转化为另外一个产业的原材料。这也为中循环乃至大循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项目开发。例如在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方面,研究的重点有:信息产业废物资源化技术、废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有机废物堆肥化技术以及利用废物制取建筑材料的技术等。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废弃物产生,如果能够在废弃物的充分有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也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则会使资源短缺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点击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下的科学发展论文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矛盾冲突

(一)存在的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且任务艰巨。中国经济翻两番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需求,将分别达到29.47亿吨标煤和42.49亿吨标煤。研究结果还显示,到2050年,在基准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费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形相对于基准情形,减少能源消费27%,减少CO₂,排放39%。根据基准情形的计算结果,2050年,中国排CO₂放量为31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仅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而且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温室气排放将持续快速上升。按国家发改委规定目标,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十一五期间累计职只能达到20%,每年在5%以下。据统计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为5.18%,四川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略低于全国水平,达到4.45%。从节能来看,今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对于中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₂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₂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中国经济南“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已被严重挤占,必须探索新型低碳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历史,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已经和持续过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间,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空间的机会。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因此,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单纯是规模更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动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增长质量的深层次改革措施,其参照标准将不仅是GDP数量和股指,还应包含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能耗等多重指标。对中国来讲,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供很好的机会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发展。尽管目前我国进行二氧化碳绝对减排还不符合现实国情,但是结合国内的能源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减缓排放的效果及需求,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投资于新能源、洁净能源等能源基础设施等形成资本积累,通过资本增长率提高来促使产出增长率提高;二是新增投资于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产生,并外溢到其他经济部门,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产生内生增长;三是新增投资到低碳产业部门,往往会形成新的就业,于是通过劳动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新增投资用于改善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碳生产力提高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我国要坚持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道路。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因此,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更应该强调发展过程和途径,通过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目的,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低碳发展将成为中国应对两个全球危机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益紧迫的形势下,我国应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关系的核心战略选择,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