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环境治理行动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内容摘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更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情况,结合山西省长治市“五道五治”专项整治行动,探究环境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优化治理路径,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形成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五道五治;生态环境治理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环境治理
(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4],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就是良好生态环境,人们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影响农民身心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良性运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是现实所急所需、农民所思所盼,是生态好转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5]。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乡村振兴及环境治理关键在生态宜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农村[6],核心是贯彻党的提出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总方针,那么“生态宜居”的内涵及要求是什么,又该如何发展呢?“生态宜居”不是强调单一化的“村容整洁”,而是对乡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其内核是倡导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系统治理,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修复;第二,突出重点,加快补齐短板,农村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强治理,开展绿色农业行动;第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其市场化多元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四,发挥多重效益,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让农村既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颜值”,又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
摘要:基层政府在整个政府层级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性和基层性等特点尤为突出,其社会管理职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采用文献法与访问法,通过调查L镇政府环保办工作发文情况和访问环保办工作人员,了解环保办社会管理职能,分析乡村污染治理措施,从而明确基层政府在乡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点。
关键词:乡镇;环境治理;基层政府
1研究背景
随着农村发展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乡镇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老百姓也更加注重建设宜居环境,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减少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提升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也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抓的三项重要工作。污染防治是重中之重。报告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更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出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落实到了每一个基层政府的工作中。L镇作为驻扎大型企业的经济重镇,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在2019年工作中配合上级政府实施“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行动方案,做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保障工作,进一步规范“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有关问题,印发《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进行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整治煤炭市场。全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县决策部署;严格属地监管,夯实党政同责,把环境保护纳入重要议程;加强工作考核,严格责任追究,集中力量整改具体问题;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同时,建立一系列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督导检查,实行验收销号制,加大整改宣传,强化信息报送,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建设乡村生态文明[1]。
2L镇环境治理现状
2.1L镇基本情况简介
L镇位于F县城西,现辖16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面积93.6km2,耕地面积3543hm2,镇区建成面积3km2。酿酒业历史悠久,截至1988年,全镇所辖乡村酒厂已达15家。改革开放以来,L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24亿元。L镇不仅酒业发达,还吸引了不少工厂驻扎,例如水泥厂、玻璃制品厂等。如酒厂和玻璃制品厂的大气污染以及水泥厂的粉尘污染等工业污染是L镇环境治理的重点。同时,还有民用锅炉取暖和村民烧柴火炕造成的大气污染。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保障民生福祉,是L镇环境治理的重点[2]。
公民环境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环境治理的效果。为了解重庆市城乡居民环境素质基本状况,摸清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建设的底数,为制定重庆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参考,我们开展了城乡居民环境素质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根据城乡居民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城市问卷和乡村问卷,但都按环境认知评价、环境行为、环境意愿等模块,并结合城市和乡村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以了解城乡居民在“知”“行”“意”方面的环境素质状况。城市问卷以主城九区样本为主,乡村问卷以渝东北的万州区、开州区、城口县、云阳县和渝东南的黔江区、武隆区、秀山县等区县为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5份,回收率96.1%。其中,收回城市问卷443份,乡村问卷422份,样本人群类别分布情况见表1。城市样本分布:性别均衡,中青年、受过高等教育、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均占绝大多数,中高收入者近一半。故样本人群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乡村样本分布:性别、年龄分布接近于城市样本,但学历、行业身份、收入分布均略优于城市样本,这与乡村问卷调查是通过农村电商营销网络渠道开展有关,但样本人群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对乡村环境治理情况体验深切且综合素质较高,所以更有利于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故乡村样本人群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结论分析
(一)环境认知。1.普遍具有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城乡居民普遍都关注环境问题,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气候变暖、人类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紧密相关,治理污染非常必要。分别有68.6%和65.7%的市民对我市实施机动车限号和垃圾分类政策非常看好。对治理环境的主要动力的认识,排在首位的是企业改革与自律(250人次),其次是政府引导及法制健全(224人次)、社会组织及公众力量(223人次),人数分布较为均匀。显然,大多数居民认为治理环境不光是政府的责任。2.环境认知不够全面准确。总体看,城乡居民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对环境治理的权力、义务和参与方式不够明确。城市问卷分析表明:城市居民对城市四大环境污染的认知准确率为52.4%,对PM2.5平均值标准值的认知准确率为54%;12369电话平均知晓率为69.1%。城市和乡村问卷总体分析表明:相较于偷排偷放、机动车尾气、化肥农药污染、噪声污染等,57.6%的城乡居民认为当前重庆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8.9%的居民表示“了解并参与过环境影响评价”,但不少市民认为影响评价就是个人对周围环境状况好坏的评价。这充分表明,城乡居民整体环境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3.对环保社会组织认知度不高。443份城市问卷中,对“你所了解的我市民间环保组织”的调查,选择较多的是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83人次)、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43人次)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绿山墙志愿服务中心(41人次),还有15.2%的城市居民表示没接触过、不清楚。可见,城乡居民甚至城市居民对环保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够高。(二)环境行为。1.了解环境信息大多选择官方渠道。城市问卷分析显示:市民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且通过大众传媒(电视广播、网络)的获取频率高于从各种环保宣教活动、宣传单等途径获取的频率;选择政府环保信息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电视新闻等官方平台的人次明显高于选择论坛、热搜、个人微信、个人微博等非官方平台的人次,而对于参加过环境教育培训的选择最少,仅为11人次。2.对参与环境治理的信心不强。63.4%的城乡居民认为,治理环境征求公众意见重要且必要。在城市问卷中,对“愿意以哪种角色参与环境治理”,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污染监督员(257人次),其次是环境决策民意代表(241人次)、环境信息宣传员(195人次),表明“前端”参与及“过程”参与的意愿强烈。对“参加环境保护、维护自身环境权益面临的困难”,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信息掌握不够(303人次),其次是居民缺乏与政府、企业对话的力量(255人次)、没有合适的表达途径(195人次)。3.参与环境治理的行动力不足。分析显示:对身边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排序垃圾污染排第一位,大多数城乡居民都认为开展垃圾分类很有必要,但实际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力却不足。调查结果是实际参与过垃圾分类的市民仅82人次。乡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村民对秸秆采用焚烧处理的为33.1%,对农业生产中地膜使用的处理作为垃圾单独处理的为39.3%。环境监督方面,面对身边环境问题拨打过12369电话的村民为31.2%,对周边存在环境污染及隐患的企业,18.2%的乡村居民认为“自己没办法管”,11.1%的城市居民选择“忍一忍或绕行避开”。(三)环境意愿与满意度。1.对政府推动环境治理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城乡居民对我市环境改善充满信心,81.0%的城乡居民认为我市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对城乡居民了解并认可的环境治理措施(多选),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298人次),其次是河长制(260人次)、湖长制(219人次)、山长制(176人次)。2.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高于乡村居民。调查结果分析对比发现,大部分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满意(非常满意为54.9%,比较满意为24.8%),接近一半的乡村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不满意(不太满意的为31.5%,很不满意的为12.8%)。3.对环保维权的途径与方式了解不多。城市问卷中,对身边环境问题,187人次选择向环保部门投诉,82人次选择向环保组织求助,43人次选择无视。这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环保社会组织或公众参与环境维权、环境诉讼多为原则性规定,对具体的参与方式、程序未作规定,对社会组织管理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缺乏引导有关[1]。4.具有积极的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个人支付污染治理费用”,城市问卷中,分别有53.7%和34.1%的城市居民愿意承担因治理污染导致的个人消费支出5%以内和10%以内的增加;乡村问卷中,对于增加乡村环境治理资金,61.9%的乡村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的方式实现环境污染治理。
三、思考与建议
(一)以实施生态环境“七个绿”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环境认知和参与行动力。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按照《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方案》[2]要求,开展绿色生活宣传教育及创建目标引导,让环境教育走进寻常百姓家,全面提高城乡居民认知水平。一是创建绿色机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关要求;加强机关干部职工环保教育培训;挖掘并宣传环境保护典型人物、优秀事迹。二是创建绿色家庭。编印发放《家庭绿色生活知识手册》;定期开展公众绿色生活问卷调查;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环保达人”等创评活动;组织环保社会组织、志愿者进家庭引导绿色生活。三是创建绿色学校。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学计划,确保教育有学时、有大纲、有教材、有师资、有设施、有实施;积极推动生态专家、环境志愿者进校园宣讲生态示范课,活跃生态环境教育第二课堂,促进学生环保实践。四是创建绿色社区。组建生态社区宣讲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社区创建活动和新闻宣传。五是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开展环保科普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公共绿地维护、环保标识维护、环保知识宣讲等。六是倡导绿色购物。开展节能、环保购物设施和产品科普宣传,引导公众适度、理性、绿色消费。七是倡导绿色建筑,开展再生能源、再生建筑材料等科普教育,普及绿色建筑理念,推动公众形成绿色、节能的居住习惯。(二)以建立健全“三化”机制为保障,逐步拓展城乡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完善以机制建设为核心的顶层设计,明确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培养路径。一是参与路径规范化。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相关配套制度;加强重大环境治理项目的公众参与遴选机制;加强公众诉求高效反馈机制建设;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公众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3];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协商,拓展协商内容、增加协商密度;进一步推动环保信息公开制度落地落实;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规范引导公众依法、有序、理性参与环境治理。二是参与过程高效化。转变以往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模式,减少无效参与、从众参与,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效率;培育和壮大环保社会组织,强化其公众参与方式策划、辅助参与功能;充分发挥社区(乡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层工作优势,打通环境监督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参与活动品牌化。环境治理,文化先行。结合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现状,不断推出公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元的环境文化产品,繁荣生态环境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推动全市绿色发展。精心打造环保文化品牌,如创作一批巴渝特色的生态文化影视、歌舞等文艺作品,讲好重庆生态故事;办好“一圈两区”生态旅游文化节、生态农业观光节等传统绿色文化活动;创办绿色健身赛、绿色科普周、生态文博会、生态文化书画展等,不断激发城乡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三)以拓展环境治理网络化联动功能为核心,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参与环境监督的便捷度。以生态环境信息联动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治理网络化联动功能,重新构造和完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环境治理的业务流程,下沉环境监督与管理的力量和资源,吸纳和整合企业、环保社会组织及公众等社会力量,实现对环境治理全过程全方位管控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处置、预防预警[4]。借鉴以“党建引领、标准化建设、信息化支撑、多元化服务、系统化治理”的社区治理网格化模式[5],实现集信息公开、新闻舆情、监督预警、活动推广、教育培训、项目招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统筹管理各级各类生态环境资源,促进企业、环保社会组织及公众在环境治理领域的联动参与。一是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同步公开。统筹整合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各区县生态环境部门等官方信息公开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同步公开,为城乡居民及时有效获取环境信息提供便利。二是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提供便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全市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并实现动态更新、对社会开放,提升公众获取环境信息和参与环境监督的实效性。三是畅通环境信息咨询与反馈渠道。强化生态环境问题的信息查询与咨询反馈服务功能,及时解答和处理公众的相关疑问和投诉,确保城乡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时效性。四是大力推广生态环境品牌活动。利用环境信息联动平台,推广多元化、立体化的环境文化产品及品牌活动,并及时同步到全市各环境志愿服务社团官方网站、公众号,共建共享环境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及志愿者招募信息,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五是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市民课堂。着眼于补充学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建立面向普通公众、免费开放、通俗易懂的在线生态文明微课程体系,分类开设环境教育在线互动微课堂,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环境知识、参与环境治理的浓厚氛围。
1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成效
2013年以来,环保部门先后组织了4次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执法行动,现场检查企业320家,对80多家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分别作出罚款、责令整改、停产等处理。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否决、拒批涉水建设项目72项,涉及投资额近10亿元。水利部门加大河道巡查执法力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百余次,查处水事案件50余起,查扣非法采砂设备20余台,下发整改通知百余份,有力打击了各类涉水违法行为。畜牧等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关停取缔畜禽养殖场133处,管控力度不断增强,河道及水源地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对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较为重视,取得成效较为明显。但个别县(市、区)存在“等、靠、要”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措施不得力,投入不积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深入、不全面,河道面貌改观不明显。
2.2部分河道排污问题仍然严重
河道排污是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的主要根源所在。目前,由于对地下配套管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各县(市、区)建成区普遍存在污水管网不配套、不完善、雨污混流、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部分河流排污现象严重,向河道排放污水等问题亟待解决。
摘要:对于当代城市来说,良好的水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水环境质量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加强水环境治理是市政部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市政工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企业以及人口数量猛增,污水的大量排放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性,还损害了城市风貌,对城市的发展尤其不利。在生态理念下,水环境治理必须得到有效的落实。鉴于此,文章对此展开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生态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现阶段,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模急剧增大,污水排放量猛增,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了自然中,造成部分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水环境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市政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的发展。
1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
1.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水体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诱发各种疾病。水资源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淡水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当前的城市中,水资源用量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城市用水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不符。有的居民不具备节水意识,在用水方面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部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不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发展理念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于各种节水设备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个别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引入节水设备没有意义,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了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生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污水的排放量也比较大,对城市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2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