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绘画课程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本文伊始阐述了学前美术教育目的和分类,到绘画活动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最后展望未来提出了绘画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绘画教学;美术教育;重要地位
一、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设置
学前美术教育普遍认为是针对3到6周岁的儿童进行的美术教育。学前美术教育可以看成是延续和发展人类美学文化从而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初阶段,为今后小学中学甚至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美学基础。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儿童,是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阶段,总体来说学前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启蒙时教育,学前美术教育是美术的启蒙式教育,是指导儿童对于美术的认识,对于美术兴趣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前美术教育的内容设置,主要分为绘画活动教学、手工活动教学和美术欣赏活动教学。首先是绘画活动教学,是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儿童掌握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并运用绘画手段表达自身的情感。其次是手工活动教学,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运用相关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动手能力的制作,是儿童手脑能力协调性的充分体现。再次是美术欣赏活动教学,是学前美术教育中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的教学部分。美术欣赏是开拓儿童的眼界,更好的认识美欣赏美,对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绘画活动教学的重要性
1.儿童想象力的激发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思想画面的能力,属于人的最高级思维。美术是一项极具可观性的艺术,绘画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年龄段的儿童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绘画活动的教学可以帮组儿童更好的观察,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在生活中发掘灵感,同时形成细腻的情感,感性的培养是想象力的基石,因此会为儿童自身想象力的激发提供最佳助力。
摘要: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是本文作者进入该职业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从业最初看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好像是“小孩子打闹”一般毫无专业性,从而失去美术教学的激情,也试着将美术专业课程标准套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这种生搬硬套以失败而告终。现在看来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是一种专业特色极强的存在,绝对不能单纯以美术专业的标准来看待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本文通过研究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发展所面对的困境是什么,提出通过写生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发展的困境,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专业特色得以凸显,进而促进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水平,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领域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写生
一、固化思维的偏见——人文性的缺失
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多彩多姿,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文明传承,文字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但在文字出现以前各式各样的原始壁画充当起了文明传承的工具,绘画作为人类多彩文明中的一份子,必然带有其人文性。在谈论绘画的人文性之前,作者认为有必要再次将绘画起源与发展问题在本文中进行强调,当人们谈起绘画时总会将其创造发展与人类内心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诚然绘画的创造离不开人类的内心精神世界,但是绝对不能滑向神秘主义或唯心主义,进而认为一切绘画创造都来源于内心精神世界,这是一种严重错误的认识。必须要承认绘画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绘画之所以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就在于它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人类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具有其特殊的文明特性,就在于各个民族的劳动实践是不同的。由此来看,绘画的人文性同样受劳动实践的制约,比如中西方审美观不同,中国重感性,西方重理性;中国尚意,西方尚型。绘画真正的境界就是将其背后的人文性表现出来,或者说绘画要时刻关注人文性的表达和关怀。美术这一词拆开来看,一为“美”,美就是人类之美,人类劳动实践之美,人类人文性的体现,人类精神和谐愉悦处即是美;二为“术”,术就是人类之本,人类劳动实践之术,人类工具性的体现,人类改造世界之方即是术。美术的本质就是人类依照美的原则通过术的劳动创造美,以美的事物教化人,最终实现全人类的精神和谐愉悦。美术之核心在于“美”,“美”之内核在于“人文性”,美术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和原则同样在于“人文性”的实现和遵循。根据众多研究结果和作者教学实际来看,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带有着强烈的功利性——“会画就好,够用就行”,即舍美求术,强调术的重要性,甚至完全忽略美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得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只有术的粗放式、短见式发展,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领域沦为“打印机式”的存在,他们美感缺失、创造性缺失、思维固化,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美术课程建设中的人文性缺失。刘仁朋在《回归美术教育的人文本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通过对部分毕业生的持续调查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了一些问题:普遍眼界不高;审美水平堪忧;原创性较少;作品与幼儿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脱离;创作能力弱;美术鉴赏能力欠缺;明确表示幼儿教师美术人文素养极度欠缺,严重影响工作成效及其自身的专业成长。笔者在教学任务完成后面向93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布调查问卷,主要有以下数据:首先,在“希望老师对课程的要求是什么”的题目中的数据表现为25.81%的学生希望通过美术课程达到会画一点的目的就可以了,55.91%的学生希望通过美术课程能掌握一定的技能,18.28%的学生希望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对以后自己画画有持续作用;其次,在“学习美术的兴趣度”的题目中的数据表现为1.08%的学生“不喜欢”,67.75%的学生选择“还可以吧”或“佛系(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这种兴趣度偏低的选项,4.3%的学生选择“无奈(课程要求学生只能接受)”,22.58%的学生选择“喜欢”,4.3%的学生选择“超级喜欢”;最后,在一些开放式提问中个别学生表示“没有必要进行专业培训,对于画画不好的希望能多学一点简笔画”“不喜欢画画,提不起兴趣。但老师的作业都会完成”“要求不要太高”“多讲解一些绘画技巧”“会简笔画就行”等反馈。通过上述数据以及笔者实际教学主要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职高专学生本身就不重视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教学元素,甚至认为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史等仅是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用学太多,美术课程只需要学习绘画技巧;二是美术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更注重技能培养;三是独属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建设标准的缺失,这一缺失导致美术教师随意教学现象严重;四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地位不高,美术课程仅是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中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其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学时间少,实践教学时间本身不足,缺乏人文性的培养和引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从《纲要》中可以明白这样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通过艺术活动进行美育,不同的艺术活动仅仅是美育的形式,美育才是艺术活动的目的及核心。美是人精神上的一种愉悦,而美育就是培养人如何去体验美的真谛,最终目的是使得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故而美育之核心在于人文性。幼儿美术活动仅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以此观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目标的重点在于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应当注重掌握美育之方法,美育也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根本遵循,这就要求在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应当以美育为重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以写生突破点来加以研究。
二、从写生到美的转向路径
(一)写生的本质
“写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解释为“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从这一解释来看,“写生”一词是美术领域的专有词汇。作者认为写生的全部内涵不仅仅是对照实物或风景进行绘画这样简单,现在本文说明一下在美术领域风景写生的过程。首先,发现美的风景;其次,根据风景准备绘画工具;再次,根据美的原则进行构图、上色、调整等,将客观景物进行主观处理,以符合美的原则;最后,呈现主客观世界创造的美。根据这一过程进一步梳理归纳写生的全过程,即人类在客观世界中找到能够符合自身主观世界美的原则的元素后,以适当的材料,以美的原则,通过主客观的深度交融,呈现出美的客观性和人文性的写生作品。本文将人发现的美的风景称作第一客观世界,将呈现出美的客观性和人文性的写生作品称作第二客观世界,因为它虽经过人类主观世界的处理,但究其本质来说它来源于客观世界并以客观的状态呈现。现在可以导出写生的本质,即写生应当是将第一客观世界经由人类主观世界以美的原则创造为第二客观世界的过程和结果。这个第二客观世界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写生就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深度融合的彰显形式,写生中的美的原则就是其人文性的根本所在。
摘要: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艺考“短平快”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对艺术语言体系的全面构建。从引入数码应用角度通过实例研究可知:数码插画造型更直接地强调绘画语言和造型规律的直观性,契合了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研究的“化抽象为具象”需求;数码插画造型手法兼具诸多画种特点,适于绘画语言的综合性研究,能有效落实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数码绘画的普及和成熟,有利于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推广。
关键词:美术学科;通识教育;数码绘画;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高校美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美术高考方式不断改革,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重点艺术专业院校改革力度大幅度增强,但目前尚未有一种新的可普遍推广的方式,因此目前美术艺考的形式仍然以光影素描和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把控衡量为主。这种模式具有其合理性,但一个较大的缺陷是,进入高校之后,学生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认知仅限“光影塑造”,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认知方面存在短板。我们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发现在不改变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托特定课程,引入数码应用,可以弥补学生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协助学生完成对相关认知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训练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素描和色彩为主,这种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与艺术形式和表达观念的不断更新,这种模式开始显现出其造型模式化、概念化和教条化等局限性。从高校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很难改变高考美术沿袭的“短平快”培养模式和思维惯性,从而对绘画语言缺乏深入理解,对审美能力提升的方向也难以辨识,甚至出现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绘画语言也缺乏全面认知的情况。什么原因呢?显然,这是其沉浸在传统光影造型模式和缺乏完整知识体系架构所造成的。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王华祥教授提出的“将错就错”美术教育体系[1],正是针对这种传统美术基础教育弊端进行的绘画语言认知体系方面的改革。在传统美术基础教育下,学生迷失了基础教育审美思维的方向,也看不到传统基础教育模式的前景①,这导致学生对基础造型的重视度不够,兴趣度和认知度偏低。究其原因,这种困境无非是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过于侧重单一思维模式培养造成的,忽视了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和审美能力提升,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与融会贯通,最终陷入“道技分离”的困境。韦秀玉在《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下绘画语言课程体系的建构》中说过,“在当代艺术多学科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中,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地设置艺术教学内容、遵循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道’与‘技’的有机结合”[2]。韦秀玉虽然强调了对“道”的重视,但她仍然侧重于从课程设置层面展开,对绘画语言整体的“道”,即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方面,并没有展开论述。就绘画体系而言,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大“道”。相比而言,各细分专业的绘画造型方法和语言则更倾向于“技”或局部的小“道”。对局部的“道”进行深入挖掘研究,需要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大道”的认知高度下,才能让学生对美术基础教育的认知更加多维化和深远。当然,对这些局部“道”的每一项深入研究,也不断有力支撑学生对大“道”认知体系的构建。如此,也才能让学生看到美术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自由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综上可知,在当下课程设置暂时不能解决困境和问题的情况下,依托既有课改实验成果,完成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便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数码绘画应用的研究现状
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建构有多种途径可以达到殊途同归,只是每个途径必须足以概括绘画语言的整体性和宏观性。数码绘画便很好地兼具了这种特征,是实现美术通识教育教学系统构架的有效途径之一。2000年以来,数码绘画及其应用已经被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如彭纲的《绘画的数字化生存———在高校绘画专业开设数字绘画课的尝试》[3]、唐丽丽的《探讨数字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4]和龚田华的《数码艺术的形式美与传统绘画的内在联系》[5]等。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开始对数码绘画与现有美术教育展开思考,但因长期以来的数码设备保障和相关师资短缺问题刚刚得到初步解决,这些相关研究仍不能尽如人意。据笔者了解,目前探讨利用数码绘画来促进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较少。在当前数码硬件和软件实力均已增强,已具备研究推进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依然不能把数码绘画应用到学科通识教育中来,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错失教改优化机会,忽视时代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优化机遇。因此,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数码应用探索,是一种时代需求,也成为一种创新的价值投资。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是一种软实力的培养。在新时代,推进现代化数码绘画教学和创新美术通识教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把数码绘画和美术通识教育的融合研究,另辟蹊径的同时,也是响应教育部一直倡导的强化美育号召。发挥数码技术优势,从而完成对绘画语言体系的完整架构和绘画语言表达能力的多维化引导,是重视对造型语言通识教育的领悟和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从美术教学来说,也可以使学生能够高效利用学习时间,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拓展学生自由和多维的创作意识,强化大学生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从而开阔学术视野,形成美术应用转化能力,以适应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点。因此,把现代数码技术引进高校美术教学,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观念上都有着革新意义。
摘要:高校的绘画专业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现在课程改革不断进行,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时期高校的美术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文章针对现在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提高绘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一、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的特点
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是开放的,也是自由的。在高校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去探索,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之情。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进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现在绘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接地气,不再是追求宏大的教育体系,而更加深入到社会的需求,根据就业的需要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进行具体的构想,不再脱离实际。我们国家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有自己的特点:非常重视基础课,很多课程的安排以基础课为主。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和技巧进行训练。现今的教育中,越来越注重体现出人文情感,让学生能够感受艺术积极的一面,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绘画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西方古典素描为基础,对同学们进行基本功的训练。以上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国家的高校引进了西方的课程体系,而体现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不足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以西方绘画为主,学生难免产生定向思维的模式,学生认为绘画就是色彩和素描。在刚一开始入学的时候,学生接触到最多的是水粉和水彩,然后同学们接触到了油画和丙烯材料,有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很多有关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比如说陶艺国画等课程,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一味让学生去临摹别人的作品。这一问题体现在众多的绘画课程里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照搬别人的作品,而没有体现出自己的创作性,一个班级的学生的作品大同小异,通过临摹优秀的作品,能够学习作品中的精神,学习优秀作家的技艺,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加思索,那么这样的学习也是没有意义的,不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现在社会对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社会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绘画专业的学生来说也一样,学校要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做好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中国和西方国家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
对于艺术学习,哈弗大学研究得比较充分,哈佛大学认为这是一种认知的行为,另外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认为艺术和科学一样,是一种创造和增长知识的途径。在他的研究中阐述了现在人们忽略了对学生们进行美术教育,所以他打算在自己的教育中从零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在绘画课程里面有写生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和生活是离不开关系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要有很强的感受能力,另外也要有改变感受的能力。通过运用符号的能力把图画以及已知的对象和标记结合在一起,在他的研究中反对把审美经验等同于概念和语言性的知识。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是从外国引进的,根据西方的古典素描开设的。其中的课程并不完全是建立在我们中国画的基础之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建立在西方绘画基础之上,学生并不能真正的去理解中国画学习里面的精神,在作画的时候,仅仅注重一个形式,而没有达到传神。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在实践以及理论方面还有一些欠缺,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巧,进行艺术创造。但是很少有高校开设艺术批评美学等课程。由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家对美术的重视程度不如语数外。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把美术作为考试的科目来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能力。现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提高,在培养艺术生的时候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让他们不仅会文化知识,还能够有专业技能,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三、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工作者都重视主要科目如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程改革,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在一些艺术类学科上的改革成效远远比不上这些学科。在小学美术课程教育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理念,是创新小学美术课程,进行美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现代绘画艺术以其现代性和创新性,有效激活了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活力,带动了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本文揭示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学现状,客观分析借助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改革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现代绘画艺术;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方法
引言
美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计,让小学美术课程教学适应时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20世纪以来,现代绘画艺术的流派迭出,现代绘画更注重追求装饰性和简单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1]。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方面
不少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知识陈旧,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也普遍落后,未能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传统教育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学习方式以教授式为主,对“主科”如语文、数学过度重视,长期忽视了学生的美术教育。在这种普遍都不重视美术教育的大背景下,给小学美术教师安排的教研活动就会相对缺少,小学美术教师无法通过教研等活动来及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缺乏,导致了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使其无法及时更新自己有关美术的时代信息,知识点陈旧导致小学美术教师无法掌握和熟悉科学、先进的美术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