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会计与会计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提要]成本作为一个基本的经济学范畴,不仅在经济学中,而且在会计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它们的定义出发,从三个方面比较二者的不同,提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两种成本理论,从基础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成本理论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经济学;会计学;成本;理论研究
一、会计学中的成本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会计学中对成本的定义是:特定的会计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成本管理》中对成本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弃的资源。从以上定义看,会计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总和,包括工资、原材料、动力、运输等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和借入资本所支付的利息等。会计学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点:(1)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不涉及企业与外界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费用;(2)只关心实际发生的成本,不关心未来的产出;(3)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只核算可以用货币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不包括应计入而不能以货币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4)只计量实物资本成本,不计量其他成本。
二、经济学中的成本定义
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西方经济学中对成本的研究很多,人们不仅研究发生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也研究生产过程前后发生的成本,还研究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我们着重研究生产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交易成本。(一)生产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内容:1、短期成本。在短期内,由于固定投入保持不变或变动性小,增加产量主要依靠增加可变投入数量。短期成本(TC)包括固定成本(TFC)和可变成本(TVC)两部分,前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呈现递减、不变、递增的态势。短期成本有两个重要概念: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MC)。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总成本(AC)。平均固定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经历递减、最小、递增三个阶段。2、长期成本。长期成本是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生产规模,从而始终处于最低平均成本状态,所以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就由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集合而成,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企业可根据长期成本曲线来作出生产规划。(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指实际的支出,而是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一种度量,对放弃效益的评价,表达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基本关系。机会成本主要的特征是:不关心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而是关心未来的产出,它不是对历史的反映,而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预见。机会成本有助于决策者全面考虑各种方案,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三)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由于企业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成本费用。它可以通过总成本增量和总产量增量之比表示出来:MC=d(TC)/dQ。从概念得知,边际成本是可变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单位可变成本又存在着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因此边际成本(MC)也必然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边际成本是选择成本时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企业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一旦超出规模经济范围,成本反而会增加。因此,企业要利用边际成本分析法,综合考虑边际成本和规模收益情况。(四)交易成本。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定义众多。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可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事前交易成本是指起草谈判的成本;事后交易成本指交易已经发生之后的成本,如退出某种契约的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续约的成本等。交易成本有以下几个特点:(1)交易成本是发生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离开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易活动不可能发生,交易成本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交易的社会性;(2)交易成本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即交易成本不等于生产成本;(3)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成本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
三、会计学成本与经济学成本比较
[摘要]会计是绝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目前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是比较完善的,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实践的需求。根据不同经管类专业的知识结构与会计专业的相关度强弱,进行相关度评分,然后依据分值高低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使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更加规范化。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专业相关度;模块化;会计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会把会计学作为必修课程。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是比较完善系统的,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政、税务、金融等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还仅仅是其本专业主干课程以外的辅助课程,往往采用从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中适当选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开设的模式,并且开设的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与会计专业没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或是适当简化,或是全盘照搬,不能有效适应不同专业对会计知识的不同需求,因而常常出现会计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脱离,会计教材的选择过深、缺乏专业针对性,会计理论和技能掌握片面,无法做到使非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本专业的学习起到的促进作用有限。针对上述问题,就需要从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要求出发,突破传统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另辟蹊径,完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教材建设等问题。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会计学科体系对会计课程的分类,把会计学知识分成几大课程模块,之后再把每个模块分成不同难度等级的若干层次,然后根据每个专业与会计学知识的相关度评出得分并给出不同分数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和难度层次,最后由每个专业按照评分建议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和难度层次,合理组合成一门或几门课程,安排授课。
二、基于相关度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进行模块化整合
(一)对会计学知识的重新整合要兼顾模块化和层次化,并通过相关度评分来实现一直以来,会计学科体系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于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这种课程安排是适合的,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对整个会计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掌握。但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学相关的课程只是为了拓展知识面,以便更好地学习本专业课程,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会计专业有很大区别,并且不同的专业对会计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税务专业,就要求学生比较全面深入地掌握会计学知识,而市场营销专业,则只要求学生简单了解会计学知识即可。因此,要想更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需求,就应该突破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限制,把会计学系统知识做重新的整合。首先,把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几大模块,如有必要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子模块,比如会计业务处理与报表编制模块就可以划分为制造业企业模块、商业企业模块、金融企业模块、建筑业企业模块、行政事业单位模块等。其次,再按照难易程度把每个模块划分为不同的难度层次,例如,会计业务处理与报表编制模块就可以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难度层次。最后,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得出评分值,确定相关度,以达到学生在完成会计课程之后能了解会计学知识的全貌,而不是对会计一知半解。具体的模块选择和评分办法见表1,难度低分值较小,难度高则分值较大。
(二)根据不同专业的相关度评分,选择一个或几个模块组合为会计教学课程1.评分值小于7分,相关度较低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其相关度评分为5分,相关度较低,建议这些专业根据表2中选择的模块,安排一门会计课程,帮助学生“懂会计”,了解会计与其本专业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相关工作。相关度较低的各个专业,如人力资源、商务英语等,对会计知识的需求基本相似,因此在选择模块和难易程度也基本一致。2.评分值在7分至15分之间,相关度中等的专业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其相关度评分为10分,相关度中等,建议该专业根据表3中选择的模块,安排一到两门会计课程,帮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懂会计”的基础上还能“运用会计信息为企业服务”。相关度中等的专业还有很多,不同专业对每个模块及难易程度的需求都不太一致,因此在选择时要根据本专业的特定需求来进行,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可能侧重财务管理知识,国际贸易专业可能侧重会计业务处理,物流专业可能侧重物流企业会计处理等等。在设置课程时,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仅需简单了解的知识合并为一门课程,而将需要侧重学习的知识作为另一门课程。3.评分值大于15分,相关度较高的专业对于相关度较高的专业来说,其设置的课程与会计专业基本一致,只是难度有所降低,另外这类专业一般都要开设特殊行业会计类的课程。比如金融专业,其相关度评分为16分,建议该专业根据表4中选择的模块,安排三门或以上的会计课程,此外再单独开设金融企业会计专业课程,使金融专业的学生“基本掌握会计”还要能“运用会计信息为金融企业服务”,了解金融企业会计的特殊性,使其更好地从事今后的工作。相关度较高的专业对每个模块及难易程度的需求都不太一致,因此在选择时要根据本专业的特定需求来进行,比如金融专业可能侧重金融企业会计,税务专业可能侧重税务会计,财政专业可能侧重预算会计等等。
摘要:本文在概述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会计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智能化对会计教育的创新要求;其次系统梳理了智能化对会计教育冲击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智能化背景下会计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建议。本文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会计学的深度融合,提出重构会计学科结构,使会计教育适应科技的变化,以应对智能化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智能化;会计教育;人工智能
一、智能化对会计教育的创新要求
(一)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与智能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相脱节
传统的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为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提供会计信息。基于此,许多高校的会计专业都是从技术技能层面开展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传统的数据加工者,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定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按此理念培养的学生缺乏远期的职业竞争力,难以适应快速改变的经济环境和商业模式。同时,在“互联网+”与智能化会计的推动下,会计的管理职能日益凸现,会计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价值管理活动。因此,高校应顺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从价值管理视角出发,树立“泛会计”的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将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又具备互联网思维下的会计管理意识,讲诚信、善沟通、知财务、会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应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摘要:部分研究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市场营销学内容存在质疑,但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来看,设置市场营销学课程尤为重要且必要。为此,本文阐述了市场营销学与会计学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市场营销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便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要性
一、市场营销学与会计学的内在联系
(一)知识重叠与迭代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维度,是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的数据分析。诸如:企业财务报表、生产与销售数据、运营成本等财务数据类型。而这些财务数据类型与市场营销学本身存在一定的重叠性关系。生产数据、成本数据、终端市场的消费预测等等,在本质上即是市场营销的业务数据,也隶属于会计统计的关键数据范畴。因此,市场营销学与会计学存在知识重叠现象。在重叠了部分知识点以后,市场营销学随会计学知识而产生发展驱动力,会计学随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而逐步建立了全新的财务审核机制。因此,两个学科虽然知识点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具有相互支持和迭展得特征。
(二)学习积累与应用
学习市场营销学知识,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是一种多维思考能力的学习积累。当市场营销学知识从实践维度中提炼出营销计划、发展趋势、销售数据的可参考价值以后,相当于总结了会计业务的数据统计方向。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引入市场营销学知识点,相应的扩充了学生的学习积累,补充了对于会计学知识在实践应用层面的参考与对比。因此,市场营销学与会计学的内在联系,除去学习积累的相互作用之外,也存在从应用角度探析会计学价值的作用。只有学生充分理解财务知识对于市场维度的影响作用,才能树立应用财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增强会计专业知识应用得市场营销学解析维度创设。
摘要: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专科和本科招生一直数量大而且比较稳定,但近年来呈下滑趋势。其主要问题在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与行业发展及考试培训接轨,难以满足学生价值需求。原因有历史的和体制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对学生状况及需求调研不够,课程设置时沟通渠道不畅等自身因素。应该加大改革力度,专业课程设置与会计职称系列考试接轨,将经济法基础及经济法设为专科和本科统设必修课并增加学分,相关课程改革考试形式及内容,根据学生、师资、资源等采用大数据综合分析后选定课程。
关键词:会计学;行业考试;经济法;课程设置;问题研究
会计学专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甚至文法理工等类专业相比,由于其社会需求量大、专业规范性强、工作实用而且执业资格及职称系列考试影响力大等因素,无论是开放教育实施前后,还是由原来的专科变为专科本科共招之后,其招生一直相对稳定而且数量较大。但近年来招生出现下滑现象。造成现状的原因复杂多样,亟须对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认真加以深入研究并改革,从而使会计学专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开放教育的名牌专业和重点招生专业。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变化步伐,必须要与当前的社会考试相衔接对应,必须要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会计专业类的考试,无论是从业资格的会计证考试还是职称系列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和会计师资格考试以及高级会计师考试,都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其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考试严格,公平公正度高。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其证书为社会的认可度也非常高,所以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人员参加考试。纵观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和本科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与会计职称系列考试接轨
(1)低层次课程高设。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会计证的考试内容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证的考试一年四次,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校以及一些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这类考试。由于该证书是从业资格必须,而且一年组织4次考试,内容相对简单。所以考试基本上都能过关。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统设选修课,甚至会计学本科也开设了财税法规的课程,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开放教育专科及本科的层次。(2)该必修的定为选修。初级职称也就是助理会计师的考试科目是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经济法律基础列为统设选修课,其课程内容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内容相去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考试需求。而且很多省市区的电大直接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而不选修经济法律基础。这样设置一是重复学习,二是使一部分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学生在电大上学期间或者毕业后还得到社会上组织的教学班点参加学习,影响电大声誉。另外,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会计工作,即使有些学生从事一些统计工作,将《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作为统设必修的课程学习已经足够,没必要把《统计法基础知识》这类简单的且不作为从事统计工作硬性强制要求的课程作为统设必修,作为非统设选修就足以满足个别需求。(3)该开设的课程未开。中级职称也就是会计师职称的考试内容是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该级别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和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年限都有要求,一般是开放教育本科在学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参加该考试。但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根本就没有经济法的统设选修课,更别提统设必修课了。这也严重影响了本科在学及毕业学生的考试晋升。(4)考试形式及内容落后。现在无论是会计从业资格即会计证的考试还是初级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都是无纸化的上机考试,而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及本科相关相应课程的考试大部分还是纸质考试。与社会考试形式脱节,也影响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及考试的声誉。另外经济类尤其会计类知识内容更新变化很快,而开放教育无论教材还是网上资源的部分内容都有些陈旧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