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户籍档案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纸质档案越存越多,查找、保存却存在诸多不便,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加强软实力建设的今天,纸质户籍档案数字化势在必行。今年以来,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在市局人口办、智慧公安办的指导下,全速推进纸质户籍档案数字化加工,率先完成了全区13个派出所25万卷、2000余万页户籍档案数字化加工任务,并研发基于公安网的信息交互、网上调档实战应用系统,在实现派出所“综合窗口”入驻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基础上,打通徐汇公安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使户籍档案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实战和社会公众。
一、查阅、保护历史户籍档案,数字化应用优势明显
由于辖区内新中国成立前兴建的旧式里弄、花园洋房众多,户籍人口迁移变化大,新旧居民出于房产、征信、政审等各种用途前来办理业务,使得徐汇分局湖南路派出所的历史户籍查档量一直居高不下。“传统纸质档案查询时,需要居民提供详细地址和准确姓名,还需要人工费时翻阅查找,像我们辖区很多老房子,同一个地址下往往有好几户甚至是十几户人家,翻阅查找难度就更大了。”公安综合窗口民警严晓韫说。一旦家庭成员在几个地址间多次迁移的,居民要开具家人迁出证明,民警只能随着他的户口迁移轨迹逐本翻阅。尤其对于年代久远、被查询人已经过世、后代又不甚了解详细地址的情况,光通过一个姓名,要查询到信息更是难上加难。而电子档案是通过前期扫描纸质档案,产生高清像素图片,存入存储设备。电子档案的应用减轻了窗口工作人员查找等负担,大大缩短了居民等待的时间,加快了窗口的办事效率。不仅如此,纸质档案因保存年代久远后,不可避免会出现发黄、变脆、破损甚至装订散架等情况,而在每次翻阅查找过程中,又极易造成新的、不可逆的损坏。电子档案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物理变化,保存更加完整持久,反复查阅不会受损。
二、贴近实战研发数据检索系统,民警工作效率成倍提升
徐汇分局全流程把控数据录入质量,严守安全底线,优先选择有涉密资质的加工单位并签订保密协议,通过“双机著录、一机校验”全面确保数据录入准确性。而无纸化只是数字化的第一步,能够随时调取这2000余万页信息的平台才是决定工作成败和服务成效的关键。徐汇分局专门研发了B/S网络版数据检索系统,提供档案检索、图像调阅、库藏统计、数据导出、用户管理等功能服务,实现对原始户籍档案的电子调档查询。电子档案查询软件共设置了户口簿册、迁移证存根、迁入户口证、死亡证存根、出生证、户口审批材料等多个档案类别,在查询类别不详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综合栏查询所有档案类别;设置了档号、姓名、身份证、详细地址、死亡时间、出生日期、年代等7项查询条件,可通过其中一项条件查询或多项条件组合查询。针对1984年以后的户籍档案都是个人页的问题,电子档案查询系统中还添加了显示前后各5页的功能,能够尽最大可能显示一家人的户籍档案,方便查询。如遇到档案页面原始字迹模糊,还可放大缩小进行辨认,并增加了打印功能,大大方便了工作人员和民警随时查档调阅。通过姓名、身份证、同住人等多种维度查档,切实解决了居民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导致的来回查询旧档案的老大难问题;同时也消除了派出所综合窗口入驻街道服务中心致使档案室与窗口分离、民警调档不便的困扰,市民满意度和民警工作效率成倍提升。
三、实现警务效能最大化,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目前,徐汇分局应群众申请开具户籍证明查档日均350余次,核查户籍相关材料查档日均200余次,查询用时从原先10至20分钟缩短至5分钟以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5年前,一位年迈的阿姨来到湖南路派出所开具其祖父母的户籍证明,她小时候只听父母提起过祖父母的姓名,并不知道其他信息。当时,户籍窗口民警严晓韫翻了大半天档案,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心怀歉意的小严在工作日志上记了一笔。2020年,湖南路派出所率先启用电子档案后,民警又联系到了这位阿姨。结果,根据阿姨提供的姓名,民警5分钟不到就查到了她祖父母的户籍档案,困扰多年的问题终于解决。李女士来到湖南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想要办理过世母亲的历史户籍证明,综合窗口工作人员小张通过系统查询,立刻查到了相关信息,并为李女士打印了相关证明。“我记得以前到派出所开老房子户籍证明,民警同志要进去翻半天,现在搬到这里,感觉所有东西都升级了,方便,真方便。”李女士感叹道。除了到场办理外,“一网通办”的红利也延伸到了手机端。市民任先生在手机“随申办”内提交了一个开具户籍证明的申请,要求证明“上世纪60年代武康路某弄某号内,自己报的出生日期以及与父母的亲属关系”。工作人员收到申请后,通过姓名和地址,迅速查出上世纪60年代的户口登记表,摘抄相关信息填报上传系统。这样,任先生在手机端就能收到一张带有公安机关盖章的电子版户籍证明,可以永久留存,更方便随身携带、打印。徐汇警方还将不断探索完善电子档案的深入应用,打造一流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警务效能最大化。在实现“进政府一扇门,办个人大小事”的同时,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城市高品质生活。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帮助社区及时掌握未管理上报的个案信息,完成相关孕产妇的系统管理上报工作,全面了解妇幼卫生数据收集上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市级将比对后的个案数据返回各区,区级组织开展个案数据管理上报情况核查。核查结果如下:①区级核查工作量逐年大幅减少,2014-2018年需核查的数据量占同期户籍活产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2017年下降幅度最明显;②核查后应属于本区管理而未能及时管理的个案数据中,产前未建正式档案原因占比70%,重复建立围产档案原因占比30%;③重复档案占比由2014年的29.11%降为2018年的6.53%;④城市地区产前未建正式档案数据占本地区同期活产数的比例最高。由此可知,社区管理活产数核查工作能有效帮助社区完成相关孕产妇系统管理和数据补报工作,同时也为进一步优化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提供依据。
[关键词]信息化;活产数;数据核查
妇幼卫生数据统计及上报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反映一个地区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及保健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质量,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妇幼卫生政策的科学依据。北京市妇幼保健网络信息系统采用集中部署的B/S架构,已覆盖全市各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助产机构400余家,各个环节采集的数据可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共享,实现了孕产妇“甲地建册、乙地产检、丙地分娩”信息的共享互通。对于同一个孕产妇,社区和助产机构应该始终基于一条围产档案进行信息录入以及管理上报,理论上从不同途径统计得到的活产数应保持一致,但2015年以前一直是社区上报的户籍活产数少于助产机构上报的户籍活产数,此差异显示了由于人户分离、跨区分娩、统计范围不统一、统计口径不一致、信息系统个案采集质量欠佳等复杂因素存在,社区围产保健系统管理中存在活产漏报与漏管的情况。为使全市妇幼卫生数据质量逐年提高,2014-2018年北京市连续在全市范围内定期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社区活产数据开展核查工作,帮助各社区及时掌握未管理上报的个案数据完成补报工作,同时通过分析核查结果协助市级了解社区围产保健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北京市妇幼保健网络信息系统围产保健登记卡和临时档案分娩个案数据。1.2核查范围及时间段。2014-2018年,北京市户籍孕妇在助产机构用临时档案进行分娩的活产个案数据。夫妻双方户籍地均为外地的,由于无法判断管理区未纳入本次核查范围内。1.3核查方法及步骤。市级每季度将已生成围产保健登记卡个案数据与由临时档案产生的分娩个案数据以产妇身份证件号码为唯一标识,通过Excel的VLOOKUP进行比对。比对一致的为已生成围产保健登记卡并管理上报的个案数据,比对不一致的数据返回区级开展个案数据管理上报情况核查。户籍归属地原则为:产妇本人户籍地为本市的按产妇户籍地归类,产妇本人户籍地为外地的按丈夫户籍地归类。各区通过在妇幼信息系统中查询档案信息和给产妇打电话的方式逐一核查,对于本区已建立正式档案的个案数据,生成围产保健登记卡并完成数据补报工作;对于核查后应属于本区管理未建立正式档案的个案数据,将临时档案纳入正式档案进行管理并完成数据补报工作,所有核查结果填写登记表反馈市级。
2结果
2.1市级返回区级需核查的个案数据情况。2014-2018年,北京市社区上报的本市户籍活产数为739416例,同期市级返回区级需核查的个案总数为7491例,占本市户籍活产数的比例为1.01%。各年返回区级需核查数据见表1,占同期户籍活产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17年降幅为48.28%,下降幅度最明显。2.2区级核查个案数据情况。区级5年共核查个案数据7491例,其中69.53%的个案数据属于本区管理,为已管理上报或经核查后补充上报的数据;17.61%的个案数据属于非本区管理;12.86%的个案数据属于无法核查的数据。各年核查情况汇总见表1。2014-2018年,返回区级核查的数据量逐年大幅减少,核查结果中无法核查的数据所占比例自2017年开始有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区级质控质量有了持续提升,对于地址不详及电话错误等缺少核查必备信息的待核查数据,区级能够组织社区妇幼人员通过联系居委会、入户等方式,对此类数据进行判定,并完成后续管理上报工作。核查后应属于本区管理而未能及时管理的5209例个案数据中,由于产妇关键信息不一致导致系统重复建立围产档案的数据1419例,占比为27.24%;由于产妇产前未建正式档案的数据3790例,占72.76%。重复档案占比由2014年的29.11%降为2018年的6.53%,有较为明显的减少。通过对2014-2018年产前未建正式档案数据进行原因分类发现,由于孕妇不了解需要到社区建册均占据了最大比例,产前未建正式档案数据具体原因分类见表2。
人的姓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人特定的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有了姓名,大家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名。姓名也是人事档案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内容,容不得丝毫的错误。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我们有时会遇到档案中当事人姓名不一致的情况,同一个人档案材料中出现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名字,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扰,现结合工作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出现姓名不一致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人事档案中姓名不一致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原单位负责同志疏忽造成姓名不一致。这一问题在一些大龄人员档案中经常出现。这部分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由于大家当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像招工表、定级表等许多档案资料都由单位负责同志代为填写,再加上当时还没有建立身份证制度,就出现了同音不同字、简化字、错别字、甚至还有姓名中某个字写一半的情况,随着档案资料的增多,姓名不一致的问题就出现了。
2.他人造成姓名不一致。有些档案材料,比如年度考核登记表等,当时由于本人没有上班、外出学习等原因,本人委托他人代为填写,导致有时填写姓名时同音不同字错误的出现。
3.本人填写造成姓名不一致。档案本人在填写一些入档材料时,重视程度不够,在填写姓名或签名时比较随意,为了图方便,写简化字造成同音不同字。
4.改名造成姓名不一致。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多人由于改过名字而导致人事档案中姓名不一致。如某企业职工在前些年办理身份证时对名字进行更改,但改名后没有通知单位和相关部门,到退休时查找档案找不到,后来按原来的姓名才找到。还有一位同志,人事档案中出现多个姓名,经联系本人,他说由于嫌父母给起的名字不好听,自己改了姓名,改名后也没有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资源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人事档案作为储存人才信息的载体,是发现人才的主要信息源,是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管好、用好人事档案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当前的运用现状,以及改变现状的对策等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人力市场的巨大变化,人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资源。能否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并实行有效管理对各类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各类组织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而开发人力资源与人事档案工作的完善密切相关。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直接产生的,记述个人活动、学识水平、德能勤绩、工作表现,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利用的历史记录。完善、有效的人事档案对于组织发现和识别人才,全面考察和正确选拔、使用、培养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可为组织发现和识别人才提供依据
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它反映着各种人才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等情况。各类组织可通过记载清楚、内容完整的人事档案进行人才结构的统计、分析,以发现和识别人才,并结合组织自身情况和发展方向,了解和掌握本组织人才梯队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挖掘人才的潜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可为组织考察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一、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现状
(一)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任务量大、设备不足
在目前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中,管理任务量增加,但硬件设备不齐全。2008年,国务院机构进行改革,原劳动部、原人事部、社会保障部合并组建,形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部,且此后各地方相继合并两部分,逐渐扩大业务范围,甚至一些地方直接将两部门合并,整合交叉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量增加。同时,大中专毕业生档案、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档案等进入人力资源部,需要管理的档案信息繁多。此外,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档案馆、设备等硬件设施不齐全,一些企业单位并且缺乏专门的档案管理室,档案管理流于形式,纸质档案得不到保护,且传统的人工管理不能满足档案管理需求,管理不便,管理效率低。
(二)人力资源档案信息未能充分利用
根据国家人事政策法规要求,所属于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中心在其服务项目范围内,接受单位、个人委托,为各经济单位、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如人事档案管理、出国政审、职称评定等,这类服务制度即为人事。方式主要包括可多项委托、委托人人事等。在人事制度中,存在档案记录不全面、人与档案分离等问题。例如,在一些限制户籍的城市中,当地人才服务部门对大中专毕业生托管档案进行一定的限制,这样,毕业生只好将档案送至其户籍地,从而造成人的档案分离状况,为档案使用造成不便,并影响档案记录。
(三)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许多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纸质档案管理。当然,一些单位实行计算机管理,但缺乏统一的、高技术水平的管理软件,仍是人工查询、手工操作。同时,一些单位具有较少的专门的人力资源档案技术管理人员,多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技术知识,仅根据自己的想法管理档案,管理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