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护理临床研究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护理临床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护理临床研究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实施品管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遴选82例手足口病患儿为此次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入组41例。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则实施品管圈护理,以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护士综合考核成绩以及卡片病历书写错误率等为标准对两组护理效果予以评析。结果: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高达95.1%,比较于对照组的73.2%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士综合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卡片与病历书写错误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实施品管圈护理有助于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工作效果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并能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品管圈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科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因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和手、足、口、臀部起疹,本病患儿通常会在一周内被治愈,而由少数重症患儿则会伴发脑膜炎、肺水肿与病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2]。综合上述因素可知,本病的护理难度较大,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灌注的焦点。品管圈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临床管理模式,其通过组建质量改善圈,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探讨并解决,从而获得更高的护理质量。本次研究拟观察小儿手足口病实施品管圈护理的临床效果,成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监督下展开,遴选82例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参照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研究获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等不宜纳入的患儿剔除。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范围在2~6岁,平均年龄(3.6±1.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入组4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妇产科护理孕期健康教育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护理中孕期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1月~2019年5月本院妇产科接诊的孕产妇120名,采用随机数表法划分成两组(n=60)。研究组实行孕期健康教育,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自然分娩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母乳喂养率为96.67%、自然分娩率为91.67%,比对照组的66.67%、61.67%高,P<0.05。研究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67%,比对照组的11.67%低,P<0.05。研究组孕产妇的满意度为98.33%,比对照组的86.67%高,P<0.05。结论于妇产科常规护理中开展孕期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发生风险,改善母乳喂养情况。

[关键词]妇产科;自然分娩;孕期健康教育;产后出血

对女性而言,妊娠与生产是其一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生理过程,能够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1]。由于部分产妇缺乏对孕期健康知识的良好认知,使得其出现了错误的行为,产生了焦虑与担忧等不良情绪,进而对其妊娠结局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笔者将着重分析妇产科护理中孕期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5月本院妇产科接诊的孕产妇120名,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划分成研究和对照两组(n=60)。当中,研究组的年龄为22~41岁,平均(28.05±3.69)岁;孕周为28~36周,平均(31.24±0.82)周;经产妇14名,初产妇46名。对照组的年龄为21~41岁,平均(27.96±3.71)岁;孕周为27~36周,平均(31.58±0.91)周;经产妇15名,初产妇45名。产妇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周与年龄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心理护理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心理护理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行泌尿外科手术的160例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初次排气时间、术后初次排便时间、静脉输液维持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心理护理;常规护理;泌尿外科手术

现在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对住院时间、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常规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的需求[1-2]。本研究基于此,探究分析了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心理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行泌尿外科手术的160例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23~77岁,平均(50.21±5.26)岁;前列腺电切除术39例,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24例,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13例,其他4例。观察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21~77岁,平均(49.32±5.74)岁;前列腺电切除术32例,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25例,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16例,其他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流程,指导患者做好手术准备,术后协助患者翻身、运动、饮食等。观察组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心理护理:①心理护理:术前建立友好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情感,促使患者主动讲述自己的困惑与忧虑,护士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全方面了解患者,同时评估患者的性格特点,通过科室制作的视频、光盘向患者讲解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相关手术概念,针对患者的疑虑进行解答,充分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促使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手术。术后及时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及时报告手术成功的好消息,彻底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遵照医嘱,配合护理,尽快康复;②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术后当天,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整洁的病房,陪伴患者,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患者清醒后,及时询问患者的生理感受。及时给予棉被保暖,做好保暖干预。在输液时,应提前加热液体,促使药物尽快进入患者身体,发挥药性。手术完成患者清醒后,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胀或恶心呕吐现象,若没有则指导患者饮用少量咸薄荷水,改善患者口渴、口干,同时观察患者的胃肠反应。在患者手术完成12~24h,通过腹部听诊观察患者的胃肠情况,嘱咐患者少量进食(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观察患者饮食后是否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若无症状,则指导患者第2天进食半流食,少量多餐,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四肢活动,尽早进行康复锻炼,若无不良反应,则在第2天下床适当活动。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初次排气时间、术后初次排便时间、静脉输液维持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对比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初次排气时间、术后初次排便时间、静脉输液维持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25%(5/80)远低于对照组20.00%(16/8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护理教育的临床实践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实践与高校中护理教育相衔接的影响因素,探讨加强两者衔接关系的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116名护士,均接受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为甲组(实践能力较差)32名和乙组(实践能力良好)84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临床实践与护理教育相衔接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在校内临床实践操作机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师临床经验、课堂中教师对临床实践的渗透力度、教材内容能否与社会发展同步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校内临床实践操作机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师临床经验、课堂中教师对临床实践的渗透力度、教材内容能否与社会发展同步是临床实践与护理教育衔接关系的影响因素。结论为改善高校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较弱的情况,高校应该增加护士在校内的实践操作机会,合理进行课程分配,聘请更多的具有临床经验的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加强对临床实践的渗透力度。

【关键词】高校护理教育;临床实践;影响因素;对策

为适应社会的要求,高校护理教育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创新[1]。但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临床实践护理教育脱节情况仍十分严重。因此,加强临床实践与护理教育的衔接,为社会及医院培养更全面的护理人才是高校护理教育目前急需解决的任务[2]。本研究选取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116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临床实践与高校中护理教育相衔接的影响因素,探讨加强两者衔接关系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116名护士,均接受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由多名具有丰富临床带教经验的教师及专家共同制定考核标准,满分为100分,0~70分为实践能力较差,将71~100分为实践能力良好。根据考核结果分为甲组(实践能力较差)32名和乙组(实践能力良好)84名,其中男22名,女94名,年龄21~25岁,平均(237±037)岁。甲组男12名,女44名,年龄21~24岁,平均(227±047)岁;男20名,女50名,年龄22~25岁,平均(237±036)岁。两组护士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护士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个性化护理对急诊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

本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就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124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62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18~76岁,平均(38±8)岁,其中交通伤26例,脑血管11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药物中毒12例;对照组62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19~77岁,平均(39±9)岁,其中交通伤24例,脑血管13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药物中毒10例。干预组与对照组入选研究对象在性别结果、年龄结构、伤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给予急诊科一般常规护理干预,而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之上加用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方案如下:①营造良好的救治环境和氛围:医护人员应始终保持急诊室内的整洁、舒适、安静,最大限度降低外界环境对急诊患者所造成的不良刺激和影响。医护人员在对急诊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应表现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相关技术操作娴熟、语言亲切和蔼,并以其自身的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赢取患者的充分信任和配合。②满足急诊患者的心理需要:医护人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沟通技巧进行解释和安慰患者及其家属,全面了解急诊患者的心理需求。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之相关治疗的限制,往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且感情极为脆弱,这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及安慰。③增强急诊患者的安全感: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陪伴急诊患者,并以积极热情、体贴关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并以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救治患者。医护人员还应给予急诊患者肯定性的保证,并尽可能避免来自家属和病友等方面的消极暗示,力争使患者处于一种身心放松的安全状态。④消除急诊患者的负性情绪:首先向急诊患者详细介绍周围的环境和条件,病情的发展变化状况,临床治疗过程以及所需要做的相关临床检查等,并分别予以相应的解释说明及心理疏导,并以和蔼、耐心的态度,最大限度争取患者的信赖和依赖,全面消除其负性情绪。⑤缓解急诊患者的疼痛感觉:可以通过播放轻音乐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知觉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疼痛知识的宣传和讲解而使患者掌握自身缓解疼痛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对于一些可能造成痛苦的临床诊疗方法,要主动告知患者诊疗目的、过程以及造成痛苦的性质,从而争取患者的积极、正确配合。

1.3评价指标: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