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活动方案设计范文

活动方案设计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活动方案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活动方案设计

思政实践课活动方案设计探索

【摘要】思政实践课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刻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前,高职思政实践课开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思政实践课设计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介进行实践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切实提高思政实践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思政实践课;活动方案设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个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即要十分注重开展好思政实践课教学活动。

一、思政实践课开展的意义

思政实践课的产生,符合思政课改革“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思政实践课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学生,一方面,他们思维敏捷、个性张扬、对新鲜事物更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他们学习能力较差,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理论课学习,行为习惯和道德观方面也相对欠佳。而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这三门思政理论课理论性极强,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不易理解,难以掌握和内化。如果能根据高职思政理论课设置新鲜生动、有趣味的、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的思政实践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通过实践课的切身感受,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的主流价值观与党的方针政策高度一致。其次,高职院校与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除了要履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使命外,还应该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思政实践课的探索与创新。在思政实践课上,学生是实践的主体,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完成实践任务,这就使学生能在不断地探究和创新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这一点是非常符合新时代对从业者的要求的。

二、高职思政实践课开展现状

随着人们对于思政实践课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也加紧了对思政实践课的相关研究和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职思政课开展现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主题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探析

摘要: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是以问题为核心,从活动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到总结阶段,设计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小学数学主题实践活动针对目前数学课堂多数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上、教学形式偏向课堂讲授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分年级段设计学科领域内的主题,融合数学与生活。学生是这个主题实践的主导者,学生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在数学主题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主题

我校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身体及心理的发展规律,在综合思维指引下,分三个年级段设计学科领域内的主题。一、二年级实践活动的主题: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文化。三、四年级实践活动的主题: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旨在使学生能够将数学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生活的能力。五、六年级实践活动的主题: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并可以深入探究问题本质。

二、小学数学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

数学主题实践活动以数学问题为载体,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全程参与的方式经历实践的过程。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以问题为核心,从活动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到总结阶段设计学生自主实践活动。要切实地体现实践活动的价值,方案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在一节课内,而应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经历调查、实践、讨论、交流等过程,让学生有所得、有所知、有所悟。

(一)方案设计的原则

点击查看全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实效性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针对小学生成长需求为他们设计的符合他们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其包括各种各样的实践内容,如劳动、手工制作、社会实践、生活感知等等。从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初衷来看,其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认知水平、行为能力、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培养,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当前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没有达到这一目标,究其原因是教师不够科学的教育理念,导致教学工作出现了方向偏差,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探讨,能够为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带来参考价值。

1有效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实施的一门新的学习科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小学阶段的集合性课程,具体体现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和丰富学习内容。从当前的小学教育角度来看,教师尝试寻找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为,可以让综合实践活动更为科学的予以展开,而且其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效果也会明显得到体现。

1.1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事物的发明以及创新都是来自问题的探索研究。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需要老师能够指引学生自主的选择对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达到学习的效果,进而能够培育学生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提高。为此,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多为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现象,通过趣味、新颖的现象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问题和质疑,并在自主意识驱动下主动去进行探究和学习,由此做到即实现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实现了他们探究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2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这对于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带来了重要的助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合作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让他们明白集体、团队的重要性,还能够消除他们过于自我的错误思维。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行为能力的分析,为他们设计出一切具有难度的活动,然后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知识内容的学习,还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协作,这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更好的进行自我定位,并学会认可他人。

点击查看全文

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

摘要: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本文以“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为例,从选择课题、开展活动、撰写报告等方面对古代文学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须注意的问题、制度保障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国文学史和作品选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古代文学课程也可以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014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常熟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研究”;2015年,这一项目被遴选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下面就以这一项目为例,探讨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其相关问题。

一、选择课题,设计活动方案

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古代文学的教学,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学习。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更生动有效地开展古代文学的教学活动。古代文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课题。教师应选取学生感兴趣,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这一课题应既与古代文学的知识体系相关联,又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检验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其专业水平的目的。地方文化资源中的园林、寺院、名人故居、古建筑、历代名人题咏、匾额楹联、石刻铭文等,都与古代文学有内在的联系,是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理想资源。我校所在地江苏省常熟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入古代文学教学之中。虞山是常熟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石刻资源,这些石刻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前期调查基础上,笔者选择“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作为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课题。确定选题之后,设计活动方案是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关键。活动方案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可采用教师指导、师生协商、学生撰写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教师给学生规划课题的总体思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一般可以从选题原因、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思路、方法、成员分工、活动意义、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设计。方案设计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终要形成一个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是实践性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实地调查,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性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有效补充。古代文学作为传统学科,历来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全班集中和分组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笔者所进行的“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实践活动,把虞山石刻资源分为言子墓、仲雍墓、辛峰亭、读书台、西城楼阁、剑门、忠王碑亭、兴福寺等区域,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区域,教师指定小组负责人。各组调查之后,在全班作调查成果的展示,交流心得体会。牌坊石刻、摩崖石刻、碑刻是三种常见的石刻类型,在本次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对这三种石刻都进行了调查。针对不同石刻类型,教师预置不同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先进行相关的文献查阅,了解不同石刻类型的常识、特点,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牌坊石刻多与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有关,在实地调查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较为充分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现场讲解牌坊的时代、形制特点、意义等。言子墓、仲雍墓区域的牌坊石刻较为集中,在言子和仲雍两位常熟先贤的墓道上分布有多个牌坊,上有匾额、楹联石刻。仲雍墓道的牌坊石刻为乾隆年间所建,第一道牌坊上有“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的横额,楷书字体,谨饬规范;第二道牌坊的横额为“南国友恭”四个楷书大字,横额背面是“让国同心”四个大字,字体均以遒劲见称。柱联上联为“道中清权垂百世”,下联为“行侔夷惠表千秋”;第三进牌坊横额有“先贤仲雍墓”五个楷书大字,字形险中求正,颇有大气之美。两侧立柱有石刻楹联,上联为“一时逊国谁为弟”,下联为“千载名垂还属虞”。言子墓道上有乾隆御笔“道启东南”“灵萃勾吴”,以及江苏布政使所写“南方夫子”等石刻匾额。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辨识文字、欣赏字体、理解联对的意义,学生兴趣浓厚,现场气氛活跃。这些调查活动作为古代文学课程所学知识的拓展,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开拓知识领域等方面,都能收到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效果。

点击查看全文

地理实践力下的高中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摘要:2016年教育部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了教学计划中,并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文章基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进行研学旅行的方案设计研究。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是义务课程和专业课程衔接性比较强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来欣赏世界。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和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游学”中注重实践和实际体验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与古代的游学比起来,现代的研学旅行更科学,更系统,更具备教育意义,旨在通过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安排,引导学生在集体旅行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具备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该学习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徐明波[1]的研究表明,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其中各种科目的活动课程开发中,就包括了地理类。因此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实践力的概述及基于此的研学旅行方式

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在进行考察、调研、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2]地理实践力主要展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各种地理工具例如地图、罗盘等,进行方位确定和周边环境特征如云层变化、土壤植被分布、地质地貌水文特征等的描述;第二是学会运用地理视角如从气候、地形水源等视角进行生存营地的选择,从而避免在野外遭遇自然灾害,确保学生具备积极自信的环境适应、独立生活和自我认知的能力;第三是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刺激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进行环境演变过程的推断模拟,能够对环境变化进行欣赏解释的综合能力;第四是能够设计自然规律和原理模拟演示试验方案来进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模拟演示方案,并且借助实验环境,完成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具备有关的科学调研能力;第五是能够根据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有关的调查访问,关注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对现实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推动地区的区域发展,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因此,地理实践力可以概括为组织协调能力、实地考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空间图像能力等。[3]学生只能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锻炼以及提升地理实践力。因此研学旅行在该能力的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开展的研学旅行前,教师应重视活动的设计,在导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环节时,更要注重对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通常具有三种形式:一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再进行实地考察;二是先进行研学旅行收集实地资料,再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解释和验证;三是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设计

(一)明确活动目标,凸显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的相关环节的研学旅行的设计时,应以学生身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作为载体,鼓励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的考察,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身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形成,使学生养成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学生在进行地理现象分析的过程的同时,促进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在进行研学旅行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流水侵蚀作用的概念及其在流水侵蚀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对流水侵蚀作用的总结,帮助学生明确本次进行研学旅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流水侵蚀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地表通过降水降雪进而融水汇集形成沟谷流水,通过溯源侵蚀加深和延长了沟谷,再通过地下水的补给形成了“V”字形河谷,此时初步形成了河谷,再进行倒蚀,形成了河谷展览,最后通过侧蚀堆积,形成槽型河谷,为河谷的成熟期。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在游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具体的地形地貌的特征,最后进行总结。在这一次的研学设计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具体体现在了实地考察能力即需要进行野外地位、地形地貌的描述、环境演变过程的推断、设计制作能力、感知概括能力即对河流水文特征等进行描述和综合分析能力即推测“V”字形河谷的成因,以及最后的实验模拟能力。[4]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