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

健身康复培训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健身康复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健身康复培训

体育保健学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体育保健专业是一项传统而又充满活力的专业,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对专业化体育保健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对专业设置和专业内容的认识不足,导致专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国家和社会进行调整和改善。本文研究了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体育保健专业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建议措施,为体育保健专业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保健专业;现状;应用前景;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部于1992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都将体育保健课作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指出:要针对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身体某部分存在缺陷的学生而开设的,使其身体素质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和锻炼方法,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我国社会各界对体育健康认识不断提高,为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和就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1.体育保健专业情况概述

1.1体育保健专业设置历史变革

体育保健专业是在体育保健康复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历史上,我国就有相关专业内容,例如,在体育比赛中为运动员按摩或治疗运动损伤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学科,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西方建设起来的,我国体育保健专业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逐步建设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随着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版的颁布实施,对原专业目录中的“体育类”专业“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进行了合并,调整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使用了体育保健这个专业名称,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确定了体育健康专业。由于体育保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传统医学的融合与应用,使体育保健专业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医疗体育、保健气功、保健体操、结穴治疗和中医养生等传统医学理论知识,与现代体育项目实现了有机结合,促进了我国体育保健专业向着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课程。

1.2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点击查看全文

健身气功在医学院校发展策略

1健身气功在医学院校开展的时代价值

1.1国家战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等政策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要求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推广与普及[1];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2]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推进医养结合”。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粹,西方人曾将气功称为神秘的东方哲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健身气功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粹,2017年列入了第十三届全运会比赛项目;且很早就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健身气功的推广发展,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健身气功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是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儒、释、道教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医学院校开展健身气功运动,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载体作用,丰富学校教育体系,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识,体验中华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1.2体医融合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健身气功离不开医学理论,特别是很多动作离不了中医学理论学说。医学院校学生在习练健身气功的同时可通过探究健身气功的作用及功效加深巩固拓展专业课中相关医学知识。医学院校学生必须学习医学的基本理论(如生理学、解剖学等),这些专业知识是掌握健身气功核心技术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如八段锦第一式“两手拖天理三焦”,通过两手的上托下落来拉长了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关节软组织,对肩部疾患和颈椎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另外还牵动了手少阳三焦经,从而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基于医学生对身体器官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的基础,医学生对健身气功的学习和理解更加便利,也更容易唤起浓厚的健康文化兴趣。在健康中国背景下,“运动是良医”理念迅速传播[3],促使了体医融合的快速发展。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未有药物治疗之前的一种原始、本能的全民族自我健身和为他人治病的首要方法。作为体医融合优势项目,医学院开展健身气功项目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推手。首先,健身气功不仅在医学理论上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补充,也是“治未病”“替代疗法”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降低医疗成本,创新社会治理,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一种内在要求。学生通过习练健身气功后,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有效的“体医融合”,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开具合适的运动处方,从而很好地满足医生工作的需要,为人类健康服务。

1.3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

近年来,大学生身心素质状况不容乐观,社会的浮躁、快节奏的生活致使一些老年慢性病逐渐年轻化。“三无”体育课、“展演”体育课、独生子女等社会现象造就了90后青少年心肺功能差、心理素质差、抗压抗挫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民族自豪感差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将来从事特殊职业的医学生来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无疑又给他们增添了一份担当和责任。“少年强则中国强”急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西方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理念在强健体魄上对人体有很好的积极作用,但在提高整体生命质量、促进幸福感不如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健身气功具备良好的健身效果和理论基础,它舍去体育运动中身体锻炼“三调”分离的身心状态,趋向于“三调”合一,是一种主动地对形体和精神的自我调节,在健身的同时健心。[4]医学生通过习练健身气功不但可以增进自身健康,提升生活品质,最终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还能将健身气功相关理论和技术动作应用到学习工作中。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应该做到胜不骄、败不累、生活充满阳光的形、气、神协调统一优质的生活工作状态。因此,健身气功能促进医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职业胜任力。

点击查看全文

运动人体科学的体育教学研究

摘要: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是体育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日益突出。本文基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内涵和特点入手,就体育教学改革方案进行研究,为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和体育教学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1运动人体科学概述

1.1运动人体科学的内涵

运动人体科学是高校专业体育的二级学科内容,其中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康复学、体育保健学、以及运动康复学等具体学科内容,为国家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拥有实验研究能力的竞技、康复指导类人才或者是人体运动科学教育人才,以其他机构运动人体科学专门人才。

1.2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特点

1.2.1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

点击查看全文

校企合作下的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诊改

摘要:以课程中医养生康复学诊改为切入点,通过与岗位需求对接,制订课程建设计划,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分阶段开展课程诊改,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建设的双主体,最终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衔接贯通。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诊改

2015年6月,教育部启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要求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完善提高。教学诊改要求学校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更高要求。为适应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依托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与上海大班休闲健身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中医康复保健人才,努力构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多层次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承载着人才培养,联系着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诊改的重要环节。中医养生康复学作为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以课程诊改为切入点,力促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诊改基础

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涵盖了中医药多学科内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医的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课程既有中医养生康复基础理论、基本原则的讲授,也有中医传统养生康复技术、功法等实践知识的传授。根据专业定位,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毕业生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保健服务机构,培养从事中医、针灸推拿、保健按摩、预防保健、中医养生指导和健康宣教等一线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因此,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专业定位,紧扣岗位技能要求,在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及平台建设、课程教学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教学诊改。开展教学诊改前,课程建设无统一规划,未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与专业建设和岗位技能需求未进行诊断、改进、有效衔接,在104学时的教学过程中,仅简单分为理论教学8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导致课程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教学资源较少,教学模式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效果无法准确评估。因此,结合专业建设目标,开展教学诊改,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建设的双主体,最终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衔接贯通。

2诊改目标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定位,中医养生康复学遵循理论课以“够用”为原则,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诊改的思维审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做好课程建设规划,对接岗位核心能力,确立了课程建设总目标:建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团队优秀,教学改革富有成效的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理论、基本原则;中医传统养生康复技术、功法及中医特色养生技术等。具体目标如下(见表1),并制订3年为一个诊改周期,对课程建设任务进行了年度任务分解(见表2)。

点击查看全文

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群众体育发展中所存在问题以及竞技体育发展中所存在问题为切入点,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模式展开研究。旨为有效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

关键词: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协同发展

一、群众体育发展中所存在问题

(一)群众体育健身氛围缺乏统一性,缺乏安全保障在当前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当前群众体育也正在以各种可能方式不断发展,但是因为缺乏统一性的氛围。只能以零碎化、随机化的方式体现。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众体育的创设的非系统化。群众体育运动及其实践的兴趣性,尤其是群众对各种体育兴趣项目的拓展和提升,只是在一些广场、公园、立交桥下等,主要是以一种非常随意性的方式艰难地发展着。二是群众体育氛围创设的一点也不具有科学性。虽然目前群众体育健身的方式是比较的多样化,但是其技术技能并不专业,有些内容具有原创性与器材个性化等,促成了群众体育的丰富多彩性,但却是让广大群众在缺乏安全保障、运动负荷无法科学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体育知识技能普及缺乏专业性,群众健身方式不科学目前群众体育主要是以一种群众自发与自觉并举的方式,来普及各种体育运动方式以及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等。其典型的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基础知识与技术技能不够专业性。主要有群众体育及其发展中,相关的体育运动准备知识、运动医学知识、运动营养知识、速度技术技能、力量技术技能、韧性技术技能,以及体育场地的使用与维护、健身器材的使用与维护等,很多知识都是一些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群众通过各种各样的非专业途径获得的,因此,这样的健身方式以及应用方式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有时不仅并不能地对群众的健身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还可能会因为健身方式不当或是体育器材应用不当,对参与健身的群众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二是体育健身知识的传播形式不够全面性。虽然有一些群众会根据个人体育运动经验,从疾病治疗、养生、康复与减肥等需求所作出的各种体育运动方式的创新,但是这样的健身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只能适合他们个人,而并不能去适合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工作性质以及身高、体质还有运动时间都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便是一些已经多人验证实验过的较好的运动方式,还是不建议群众去全面的学习与效仿。

(三)缺乏专业体育健身指导,群众健身方式盲从随意由于在群众体育活动当中,缺乏专业的指导以及群众组织的复杂性,也就直接地决定了群众体育意识培养的随意性,如就从目前备受人们议论的广场舞事件来看,就可以明显看出来群众体育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导,其发展呈现出了盲从性以及随意性。其最为主要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群众体育的习惯盲从性。在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社会体育人员的指导下,多数参与健身的群众,基本都是根据自己业余时间以及自己的喜好去参与健身锻炼的,也有一部分群众是受到周围人的带动下参与体育运动的,如我们常见的一些三五成群的老人集合在一起锻炼身体的现象,这是最为典型的别人怎样我就会怎么样的盲从性心态。二是健康提升性体育习惯随意性。有很多群众只有当自己处在体质弱、病态性体质、亚健康体质与生病后有待康复的体质,或是肥胖等,才会被迫性地去开展一些体育运动,当自己的身体条件稍微有点好转后便不在坚持,其体育习惯是典型的比较随意。

二、竞技体育发展中所存在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