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文化研究范文

建筑文化研究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建筑文化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建筑文化研究

传统民居与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摘要: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类建筑的源头和基础。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随着技术层面的日益趋同,千城一面的建设模式越来越多的侵蚀着我们的城市,人们对历史文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不知道、不了解、不认同民居这种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载体。本文就河南本土传统民居与地域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性;建筑文化;价值体现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繁荣,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造就了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对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反之,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对中原建筑文化也有一定影响。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使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形式与周边地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河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及分布

河南各地传统民居资源丰富、风格多样,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在现存传统民居实体中,豫东和豫北地区的四合院、豫西地区的靠崖窑洞与地坑院建筑以及豫南地区的抬梁式与穿斗式建筑构架的巧妙结合型民居,都代表了河南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建筑类型,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偏僻山区或丘陵地带均有遗存。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郏县临沣寨、太行山下的寨卜昌村,连寨墙都基本保留完整;又如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保存的完整程度而在全国同类建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些传统民居是中国民俗建筑中独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原文化的象征,凝聚了中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状况,是文化、艺术、技术、审美观念的完美结合。这些现存民居为中国民居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二、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

中原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脉,使民居形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很大差异。院落的基本形式和院落的组合方式是两大常见类型。院落的基本形式。从平面布置分四种形式,四合院、三合院、窑洞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房院。四合院与三合院在河南各地分布广泛,这些院落还可以以院作为一个单元,进一步组合成为中型或大型复合型院落。河南各地的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大体相同,由四面或三面房屋围合而成,院落中轴线明显,正房坐中,倒座相对,两侧厢房对称分布。现存河南民居中组成四合院的房屋以二层的房屋居多,如豫东叶氏宅院、豫北马氏庄园、寨卜昌民居、豫西康百万庄园等。在河南除大量的合院民居外,在郑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的黄河两岸,巩义、偃师、洛阳、新安、荥阳、三门峡、灵宝等地还分布着窑洞民居。由于各地海拔高度、气温、降水量、湿度以及黄土层厚度有很大区别,因此受自然环境和地貌特征的影响,各地窑洞布局和结构形式也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靠崖式和下沉式两种。院落的组合方式。河南传统的院落可分纵向扩展、纵横两向扩展两种组合方式,通过组合形成中型或大型院落。院落组合的方式可沿轴线纵向发展,而后再横向发展。规模大小视主人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高低,以及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纵向组合以院为单位,在纵深方向上扩展,前面一个四合院,后面一个三合院,即组成一座二进四合院,也可形成三进院、四进院等纵向组合的院落。整个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坐北朝南,大门一般位于东南角,这是顺应风水的选择。也有大门位于轴线正中的做法,形成五门相照的布局。一进院落往往作为接待之用,面向内院的建筑立面较为开敞,尤其厅堂建筑的形制最为彰显主人的地位。后院则主要用作居住。纵横向组合是因单独的院落纵深一般不超过两重院,再深则以狭长比例严重失调,且使用不便。院落需要进一步扩大,就要纵横向同时发展,以便于更好地组织空间,满足更大家族更便捷地使用。河南民居横向发展的模式有主次院并列和两组或多组并列等形式。

点击查看全文

传统建筑文化特质研究

建筑艺术往往与建筑的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古建筑的某种特质,往往要从研究该建筑的历史开始。周村大街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赋予了大街建筑特殊的文化气质。

一、周村大街的历史背景

周村古商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西部,主要街区有周村大街、银子市街、丝市街等,是江北地区保存最完善的明清商业古街,有着“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古商业城的主要街道,即周村古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纵横交错的街区、鳞次栉比的店铺、风格迥异的建筑赋予了周村古大街独特的魅力。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在明崇祯九年大街的基本形态初步形成。到清朝后期,章丘旧军孟氏“八大祥号”来此经营,远近闻名的商人竞相前来投资经商,大街慢慢形成了以布行、杂货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市场交易中心。到清朝光绪三十年间,大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商业贸易经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大街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大街虽然不大,但每日能进千斗金。大街的南面起点为丝市街与银子市街的交口,往北一直到朔易门,北极阁横跨在大街中间,将大街分为南北两部分,现在保存最完好的是南段部分。有着数百年商埠文化的周村,给后人留下了商埠林立、颇具周村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对重现历史和古商业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

美国建筑理论家阿莫斯•拉普普曾说过,“民俗传统直接而不自觉地把文化的需求和价值、人们的欲望、梦想和情感转化为实质的形式,它是缩小的世界观,是展现在建筑和聚落上的人民的理想环境。”建筑自古以来就有两种功能,即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因此用建筑来表达精神无可厚非。周村每年元月十五都有扮玩活动,一共进行7天。高跷、龙灯、芯子、旱船等具有周村当地特色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应有尽有,各家各号门前张灯结彩,一家比一家热闹、精彩。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郑陶庵曾经在他的散文《天下第一村观灯》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1930年正月周村扮玩的盛况。各家各号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光顾,往往在青砖白石的墙面上插广告招牌旗子、挂红灯笼。另外,牌楼门不仅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也是民俗文化的象征。在大街的最南头屹然树立着一座标志性建筑——独立式牌楼门,四柱三间三楼(即三个屋顶)的形式,四根立柱虽然都用砖墙包砌,但总体上保留了牌楼门的传统形式,上面赫然写着“大街”两个醒目的大字,商铺林立的局面由此打开,盛况仿佛就在眼前。

三、商埠文化

(一)商埠的发展历程

点击查看全文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文化育人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文章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建筑文化的内涵阐述了建筑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文化教育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文化;文化育人

一、开展建筑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能否有效传承创新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要求。当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相互叠加、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不仅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为重要,而且也是高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人才的迫切要求。[1]土木工程专业作为高等学校的工科专业,如何利用专业特点和特色开展育人工作成为土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土木工程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同时促生着建筑文化的发展。因此,利用土木工程的特点,在土木工程专业开展建筑文化教育对加强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土木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不能单纯地以“建造”为目的,更多土木工程的从业者都意识到,建筑物从古到今都是文化内涵的承载物,我们需要将“建造”与“美学”完美结合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探索在土木工程的专业教育中实施建筑文化教育,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建筑文化鉴赏能力、加强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显得非常必要。[2]

二、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则是建筑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装载着人类、社会、自然与建筑之间相互运动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综合就是建筑文化。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层次性等属性也对建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建筑文化既是社会总体文化在建筑活动中的体现,同时也是建筑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反馈,两者是相互促动、同时发展与进步。建筑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的综合反映,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也具有文化的关联性、历史的延续性、时代的延展性、民族的习惯性、地域的环境性等特性。[3,4]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建筑历史发展,前人的优秀建筑遗产遍布全国,丰富的建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当前的建筑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这是建筑文化发展前景中的进步现象,各种新理论、新思潮的涌现,以及新型建筑物的诞生,都将随着建筑文化发展不断地展现,并显示其应有的活力。

三、开展建筑文化教育的思路与实践

点击查看全文

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校品质素养路径

摘要:高校不仅是职业技能素养的传授,学生优秀品质塑造也是其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作为金华地域性高职院校,传统建筑文化是其传承和依托的重要特色地方载体。将本土传统建筑文化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相融合,是学生品质素养的有效冶炼融合,也是重要课程思政方式的一种探索。在此,探讨了本土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品质素养的育人模式及实现路径,旨在发展本土传统建筑文化,打造品质课程。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品质素养;路径

金华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深厚,种类多样,地域特色显著,历史跨越宽广,各类地域特色建筑、文化、技术、产业相互交织,共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作为一所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高校,将本土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校品质素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

1本土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品质教育的必要性

1.1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的时代需求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共识。中央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传统建筑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步凝聚成的思想及技术结晶,反映了时代更迭下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景、精神和文化内涵,各地区传统建筑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和精神文化性[2]。将本土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模式,是增强地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1.2传承和发展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需求

金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建筑单体、群落及传统乡村聚落等物质和文化资源。自古以来随着朝代更迭,金华地区的地域范围及名称虽有所变更,但千年前的婺州人适应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生活习性,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筑文化。本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地域特色显著,传统历史建筑天宁寺、八咏楼、雅畈历史街区、芝堰村古建筑群等类型多样,包含堂、坊、厅、桥、庙、民居、书院、寺、塔、祠、村落等多种形态,历史跨度直至宋代。各类建筑文化相互交织、渗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积淀着本地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当地独特的精神标识。

点击查看全文

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空间设计研讨

摘要: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应用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可获得一种古今融合的效果,不仅提高人们的使用体验,而且可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审美价值,本文从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入手展开论述,对建筑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的融合进行分析,探讨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空间;设计分析

0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不同地域的人们,繁衍生息,伴随着社会的发生不断研究与探索,产生很多优秀的文化,其中传统建筑文化是杰出的代表。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复杂的结构、优美的外形,无不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如何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相结合,建设更多蕴涵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建筑工程,是当前业内人士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1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分析

1.1天人合一理念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蕴涵的理念中,“天人合一理念”“有与无的辩证理念”较为典型,其中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可理解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应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我国传统古代建筑进行研究,或多或少地可解读出:人在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后,蕴涵的“无限”憧憬,这正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人们将天人合一理念应用到建筑中,将“无限”遐想与建筑中有限空间进行融合,创造出一个个气势恢宏的建筑。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